跳至內容

西關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30年代的廣州地圖,可見西關涌的流向。

西關cung1是位於中國廣州市荔灣區西關的河,全長約5公里,分上西關涌下西關涌兩支。現時因城市發展,已全部改建成暗渠。

上西關涌

上西關涌,北源出自陳家祠附近,向西南流經龍津橋(今龍津中路),與發源於長壽路的南源(現長壽西路和康王路交界以北源勝陶瓷玉石工藝街的位置)合會後,經泮塘荔枝灣匯入珠江。以前亦曾可向南由柳波涌出黃沙沙基涌(西側)外的白鵝潭。柳波涌在清朝稱沙角尾,又稱芙蓉涌,芙蓉指屎尿,四鄉屎艇由此駛入西關運走肥料。

上西關涌為清朝的永安圍、西樂圍、帶河基、高基一帶的圍田櫃涌(即圍內排水河)。堤圍沿紙螢岡、豬婆岡、龜峰、浮丘石興建。

駟馬涌(又名洗馬或司馬)在彩虹橋下游曾有支涌南通陳家祠入上西關涌,為承永安圍和西樂圍內排水渠水量的人工開挖小涌,但今天已消失於地面,只剩餘環彩涌邊街東一段河涌。它使兩圍水量南入上西關涌。

下西關涌

下西關涌,上支發源於下九路華林寺南(現起源寶華路大地涌),下游在昌華大街入柳波涌出沙基涌。中游在多寶坊東分為兩支,上支東伸至華林寺,下支南入大觀河(十八甫西起源),即為西關最繁華之地,清朝名為「八橋之盛」。亦可流向西北,與上西關涌匯合,由荔灣涌流出珠江。下西關涌在明朝萬曆年間可行船至青雲橋(清朝稱旱橋)。大觀河末端曾建有十四甫碼頭,作為下西關涌南支大觀河的航運終點。

十八個(鋪)大半沿下支西關涌建立,計由上九甫(上九路)至十八甫。

大觀河

下支大觀河本為基堤後窪地開成,在明朝在曹基北面窪地開成。並東伸出西濠(1473年),連入玉帶濠。使濠水西流經西關出柳波涌人珠江。據說這樣可以避免珠江風潮之險,並能使西關商業大興。至1573年,玉帶濠改由新城西側,沿舊西濠南下直入珠江。因大觀河彎曲易淤,不利風帆之故。因此,大觀河在萬曆以後,即淤斷不通西濠,淤斷段即今青雲里、淘沙凼、萬鍾里等地,青雲里處還稱橋為「旱橋」,意即原青雲橋,青雲里今改名青丘里。青丘里北與德寧裏間即為明朝西濠入大觀河的河道,今日淘沙凼街處仍有一彎曲的河道遺址。在明朝當時,只是以人工塞斷西濠入大觀河一小段,大觀河的大部分均保留。明朝的王學曾記稱:「復念商賈難於轉運,始留大觀橋濠未填,僅容小舟。」到清朝後,大觀河已淤積至桂蘭里(即今瑞興里)。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青雲橋、淘沙凼、萬鍾里三條街淤成陸地。大觀河盡頭在十四鋪碼頭,即今瑞興里土地廟處。根據同治壬申年的《南海縣誌》圖顯示,瑞興里淤積成陸地,大觀河只到缸瓦里(今光雅里,西端是河傍街、河傍路)。至1954年只保留牛乳橋西河道。1958年,時任廣州市市長朱光號召全市人民整治西關涌,大觀河殘餘河道被水泥板覆蓋成為暗渠。如今在西濠邊上,十四甫水腳仍作為街名保存下來。

大觀河上原有的八座橋:

  1. 匯源橋,下西關涌上源兩支匯於橋北故名。今恩寧路北,十二甫西側。南下為蓬萊橋。東延至菜園有璇源橋,今仍存街名。璇源橋石額於文化大革命後在街面遷去,原字體秀健。
  2. 蓬萊橋,恩寧路南,十二甫西側,逢萊正街口。故名。南下轉為東向入三聖橋。求子觀音廟(水月宮)信眾甚多。
  3. 三聖橋,今橋已毀(叢桂路北段處),又名廟前橋(橋前原有蒼梧三界神廟)。涌向東通牛乳橋,四月八神誕最盛。
  4. 志喜橋,在今橋東西處(大同路東),橋北為觀音大街。廣州人熱衷拜神,大凡有廟的地方都會比較熱鬧。故每逢觀音誕、觀音開庫、生菜會,這一帶便搭起了大大小小的棚屋,賣各種小吃、鮮花香燭及擺番攤賭博算命解籤,連綿數里,熱鬧非凡。每天清晨芳村花地的花農入城賣花,也是從誌喜橋附近的碼頭登岸,每晨過江千人。
  5. 永寧橋,又名三板橋。在今和平西路珠璣路交界處。今天仍留三板橋街名。稱第五橋。南即南漢三角市花田地。
  6. 牛乳橋,又名義興橋,大觀河至此轉向北到第十甫。中經大觀橋。皆為西關酒樓中心,大觀橋上有樓,有四大酒家,牛乳橋更多。
  7. 大觀橋,又名達觀橋,明涌闊達7丈。明朝改木橋為石橋,為十三甫通十八甫要道,清平路中段,今仍有河傍街地名。清代三拱只餘一拱,只闊1.6丈。故1810年開涌即以此為準。
  8. 德興橋,今在文昌路,橋北是遠近聞名的南海西廟(又名洪聖西廟),在今廣州酒家北側。以前廣州有兩座南海神廟,一在黃埔,一在西關,稱為東廟、西廟,均是奉祀南海廣利洪聖大王。後西廟廢圮無存,只剩下黃埔的東廟。1931年,文昌巷和荷溪二約開闢成馬路時,這一帶已是商賈雲屯,市廛鱗列。洪聖西廟沒有留下什麼遺物供後人考證。宋朝詩人楊萬里有一首詩:「大海更在小海東,西廟不如東廟雄。南來若不到東廟,西京未睹建章宮。」由此推測,西廟在宋代經已存在。西廟的規模雖然不及東廟,但一年一度的南海神誕時,這裏的歡騰熱鬧並不比東廟遜色。有前人留下的竹枝詞中寫道,「萬派魚龍舞絳霄,喧闃簫管雜雲韶,愛他洪聖千秋會,賽過波羅第八橋。」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