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行星組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行星
管弦樂組曲 古斯塔夫·霍爾斯特作品
古斯塔夫·霍爾斯特本人持有的初版樂譜封面
原文名The Planets
作品號32
時期現代樂派
作品源於占星術中的行星
創作1914–1917年
樂章7
首演
日期1918年9月29日 (1918-09-29)(私下)
1920年11月15日 (1920-11-15)(公開)
位置倫敦皇后廳英語Queen's Hall(私下)
指揮阿德里安·鮑爾特(私下)
阿爾伯特·科茨(公開)

行星》(英語:The Planets),英國作曲家古斯塔夫·霍爾斯特第32號作品,是一齣管弦樂組曲,創作於1914年到1917年之間,全曲由7個樂章組成,分別以太陽系中的7個行星命名。[註 1]

背景

霍爾斯特,約於1921年

《行星》於1914年至1917年之間創作,更早的創作源起則是在1913年的3月至4月間,霍爾斯特和友人巴富爾·加德納英語H. Balfour Gardiner,以及作曲家巴克斯昆仲在西班牙馬略卡島度假,假期期間關於占星學的討論,引起了霍爾斯特的興趣。[2]結束假期之後,霍爾斯特開始保持對這一領域的關注。[3][4][5]

伊莫珍·霍爾斯特英語Imogen Holst言,父親對於寫作大篇幅的管弦樂作品一直感到困難,然而對於結構較為自由的組曲作品,他則覺得可以一試。[6]另一方面,傳記作者邁可·肖特(Michael Short)與音樂學者理查·格林(Richard Greene)則是一致認為,霍爾斯特可能是受到阿諾德·勛伯格的五首管弦樂小品影響。[註 2][8][9]這組作品曾經二度在倫敦演出(1912年、1914年),霍爾斯特不但曾是演出現場聽眾,也擁有勛伯格作品的總譜。[6][7]

霍爾斯特自述,《行星》是一系列的「心情圖片,彼此襯托而鮮有對比」。[10]肖特認為,霍爾斯特筆下的行星個性,可能受到艾倫·里奧的影響,他在寫作《行星》期間,也在閱讀他的著作。[11]〈水星〉、〈海王星〉等二樂章的標題,也是援引里奧作品而來。[12]不過,霍爾斯特顯然注入了自己的想法,以做為變體。例如他沒有提到太陽、月亮等在占星上同樣重要的影響因子,說明他更多仍是在考慮音樂上的完整表達。

在早期的草稿中,霍爾斯特將水星標記為第一樂章。格林認為,這顯示作曲家曾考慮以行星實際的排序(距離太陽的遠近)來做為樂章的號序,不過,「以更加令人不安的火星做為開篇,更有戲劇張力。」[13]

創作期間,霍爾斯特在聖保羅女子學校英語St Paul's Girls' School莫利學院英語Morley College的工作相當吃重,導致作曲的時程一再遲延。[14]伊莫珍回憶,父親只有週末假期才能從事寫作,否則《行星》可以更快完成。同時,右臂的慢性神經炎也限制了他的書寫,在助手瓦利·拉斯克(Vally Lasker)、諾拉·戴伊(Nora Day)的協助下,才完成了198頁之多的總譜。[15][16]

第一樂章〈火星〉大約在1914年年中完成,之後則是〈金星〉和〈木星〉(1914年下半)、〈土星〉和〈天王星〉(1915年年中)、〈海王星〉(1915年下半)、〈水星〉(1916年),整體的配器工作在1917年告終。[3][16]

首演

首次私下演奏在1918年9月29日的女王音樂廳進行,由好友鮑爾弗·加德納(Balfour Gardiner)贊助,指揮者為阿德里安·鮑爾特[17]之後曾進行幾次個別樂章的演出,第一次公開演出完整版的《行星組曲》則是在1920年11月15日,由阿爾伯特·科茨指揮。[18]霍爾斯特本人於1922年10月27日為倫敦交響樂團錄下了《行星》的第一張唱片。[19]

分析

配器

這部管弦樂使用的樂隊陣容十分龐大,甚至加入了當時仍未普及的新樂器,包括低音長笛(等同現在的G調中音長笛)、低音雙簧管(比雙簧管低一個八度)及較常在管樂團使用的上低音號。同時也使用了管風琴和兩組女聲三部合唱團。佛漢·威廉斯道:「霍爾斯特的大編制並非取寵,他需要豐富的音色變化,而他也明瞭如何達到這樣的效果。」[20]

內容

全曲的七個樂章都有屬於自己的標題,這些標題也與樂曲的主題相關:

  1. 火星——戰爭使者(征伐之星)(Mars - The Bringer of War):霍爾斯特是在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完成這一樂章的。因此有人認為,這段音樂是對當時迫在眉睫的戰爭的預言。以緊張的5/4拍弦樂開頭,為了營造一種咄咄逼人的氣氛,樂隊使用一種不常見的演奏技術:用打擊樂及弦樂器的弓杆擊弦(col legno)。這種蠻橫、激昂的漸強節奏型,暗示出軍隊在行進,給人以一種咄咄逼人的緊迫感。[21]。主旋律混亂而又充滿壓迫感,第二主題則由上低音號和小號對答而組成[22]
  2. 金星——和平使者(和平之星)(Venus - The Bringer of Peace):與上一樂章兇殘的戰爭音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一樂章顯得格外寧靜安謐。它使人想起了一個沒有電閃雷鳴、遠離戰爭喧囂的世外桃源,到處呈現出一派和平安樂的景象。平和的開頭,採用了柔和的木管樂器。以獨奏號聲起頭,接着是長笛和單簧管的有序加入,小提琴豎琴鋼片琴的運用也使得樂曲的主題更加趨於平緩,而長笛和法國號的延音表達蟬鳴,豎琴表現溪水,鋼琴鋼片琴表現清泉,小提琴表現情歌。
  3. 水星——飛行使者(乘翼信使)(Mercury - The Winged Messenger):傳說中水星是帶有翅膀的信使的象徵,也是竊賊的保護神。因而,這一樂章的音樂機敏靈活,歡快的急板諧謔曲,也是全曲最短的樂章。同時使用了兩件鍵盤樂器,該章的兩個主旋律由6個同樣的小片段組成,第一主題輕捷而又俏皮,表示信使忙碌地走家串戶,為人類帶來福音;第二主題帶民歌風格,表現人類歡迎信使的情景。如果將第一旋律分解為-弱-弱--弱-弱,則第二旋律就為-弱--弱--弱。
  4. 木星——歡樂使者(歡愉之星)(Jupiter - The Bringer of Jollity):全曲中最恢宏的部分,它體現了宇宙的遼闊與未知的神秘。該樂章也經常被獨立拿出來演奏。全樂章內容多變而雄偉,有些部分十分相近,因此可以根據不同的方式將其分為數個篇章。大致上來說可以分為相近的一、三部分和它們之間氣勢恢宏的第二部分,第一、三部分可以進一步區分出若干小節,樂章的最後使用了定音鼓
  5. 土星——老年使者(耄耋之星)(Saturn - The Bringer of Old Age):土星也常被單獨演奏,開頭使用長笛、大管、豎琴營造出兩個相互交替的節奏,暗示老年人的步伐。[23]
  6. 天王星——魔術使者(夢幻之星)(Uranus - The Magician):全曲可分為4個片段,首先是輝煌的巴松管作為開始,然後則又轉而低迷起來。整個樂章中不斷變換着樂器,風格也在激昂和和緩之間轉換,以達到撲朔迷離的魔幻效果。[24]
  7. 海王星——神秘使者(沒有一定的形式特徵)(Neptune - The Mystic):寧靜而和緩,充滿朦朧感。樂章最後有悠揚而飄渺的女聲合唱,尤其總譜上註明:「合唱隊應置於舞台邊鄰近的房間內,房門要開着,直到全曲的最後一小節,這時門要輕輕地、靜靜地關上。合唱隊。以及可能需要的人和一些副指揮,都要用屏幕與聽眾隔開。」,但在實際演奏時這部分合唱也常常被省略。

錄音節選

迄今《行星》的錄音版本,計有80張以上。[25]霍爾斯特本人曾經二度指揮倫敦交響樂團錄音,他的速度較其他指揮更快,這可能純粹是出於錄音載體的需求。[註 3]以下的簡表可以一窺不同詮釋的時差:

指揮 霍爾斯特 霍爾斯特 斯托科夫斯基 鮑爾特 薩金特 卡拉揚 史坦伯格英語William Steinberg 馬克拉斯 加德納 拉特爾 尤洛夫斯基
樂團 倫敦交響樂團 倫敦交響樂團 NBC交響樂團 BBC交響樂團 BBC交響樂團 維也納愛樂樂團 波士頓交響樂團 皇家利物浦愛樂樂團英語Royal Liverpool Philharmonic 愛樂管弦樂團 柏林愛樂樂團 倫敦愛樂樂團
發行 1922–3年 1926年 1943年 1945年 1957年 1961年 1971年 1988年 1997年 2006年 2010年
火星 6分13秒 6分12秒 6分52秒 6分58秒 6分56秒 7分2秒 6分37秒 7分1秒 8分3秒 7分25秒 6分31秒
金星 8分4秒 7分19秒 8分45秒 7分52秒 9分11秒 8分21秒 7分25秒 8分5秒 7分37秒 8分59秒 6分52秒
水星 3分36秒 3分33秒 3分36秒 3分40秒 3分33秒 3分59秒 3分59秒 3分56秒 3分51秒 4分2秒 3分46秒
木星 7分4秒 7分2秒 7分5秒 7分50秒 7分45秒 7分38秒 8分1秒 7分36秒 7分17秒 8分2秒 7分6秒
土星 7分 6分58秒 9分5秒 8分9秒 9分35秒 8分33秒 7分45秒 9分20秒 9分13秒 9分35秒 7分24秒
天王星 6分6秒 5分57秒 5分41秒 5分41秒 6分1秒 5分47秒 5分24秒 6分10秒 5分34秒 6分4秒 5分38秒
海王星 5分31秒 5分35秒 9分50秒 6分23秒 7分12秒 7分38秒 6分47秒 6分59秒 8分11秒 7分2秒 5分49秒
總計 43分34秒 42分36秒 52分34秒 46分33秒 50分11秒 48分58秒 45分58秒 49分07秒 49分46秒 51分09秒 43分04秒
資料來源:拿索斯音樂圖書館[26]

值得一提的是,作曲家之女甚為青睞卡拉揚1961年錄音,稱是她所聽過本曲最好的詮釋[27]

影響

註釋

  1. ^ 包括火星金星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這些命名更多的是出於占星學上的意義,而並非天文學。樂章的標題可能起源於《The Art of Synthesis》這本書。[1]
  2. ^ 肖特與另一位學者大衛·蘭伯恩(David Lambourn)都指出,霍爾斯特本來的標題是「為大型樂團的七首小品」(Seven Pieces for Large Orchestra)。[7]
  3. ^ 當時黑膠唱片的容量有限。

參考資料

參照
  1. ^ (1914-16) The Planets Op. 32. [2009-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8). 
  2. ^ 施欣宜 2005,第9頁.
  3. ^ 3.0 3.1 Greene 1995,第27頁
  4. ^ Holst 1981,第48頁
  5. ^ Bax 1936,第60–1頁
  6. ^ 6.0 6.1 Holst 1986,第32頁
  7. ^ 7.0 7.1 Lambourn, David. "Henry Wood and Schoenberg", The Musical Times , August 1987, pp. 422–427. 需付費查閱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21-06-20.
  8. ^ Short 1990,第119頁
  9. ^ Greene 1995,第18頁
  10. ^ Short 1990,第121頁
  11. ^ Short 1990,第122頁
  12. ^ Leo, p. 58; and Head, Raymond. "Holst – Astrology and Modernism in 'The Planets'", Tempo , December 1993, pp. 15–22. 需付費查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3. ^ Greene 1995,第19頁
  14. ^ Warrack, John. "Holst, Gustav Theodore"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21-06-20.,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Retrieved on 2021-06-18. 需要訂閱或英國公共圖書館會員資格
  15. ^ Holst 1981,第50頁
  16. ^ 16.0 16.1 施欣宜 2005,第11頁.
  17. ^ 施欣宜 2005,第16頁.
  18. ^ "London Concerts"'The Musical Times, December 1920, p. 821. 需付費查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9. ^ HOLST: The Planets Op. 32[永久失效連結]
  20. ^ Vaughan Williams, Ralph. "Gustav Holst (Continued)", Music & Letters , October 1920, p. 314. 需付費查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1. ^ Holst: the Planets. [2009-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03). 
  22. ^ The Planets: Suite for large orchestra. [2009-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2). 
  23. ^ 霍尔斯特,行星组曲. [2009-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23). 
  24. ^ Holst (1874-1934) - Suite: The Planets. [2009-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9). 
  25. ^ "The Planets"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21-06-20., WorldCat. Retrieved on 2021-06-19.
  26. ^ "The Planets", Naxos Music Library. Retrieved on 2021-06-18. 需付費查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Archived copy. [2021-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0). 
  27. ^ 還是繼續聽卡拉揚. southaudio.com.tw. 
  28. ^ 漫谈用于影视的世界名曲. [2009-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29. ^ 电影《角斗士》被控侵权《行星组曲》. 音樂周報. 2006年第34期 [2009-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2). 
文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