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公共圖書館
藍田公共圖書館 | |
---|---|
Lam Tin Public Library | |
地址 | 香港九龍觀塘區藍田慶田街1號 藍田綜合大樓5至6樓 |
類型 | 香港公共圖書館-分區圖書館 |
建立 | 2009年至2013年 |
隸屬 |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公共圖書館 |
收藏 | |
藏品 | 圖書、視聽資料及報刊 |
規模 | 藏書約140,000冊、報刊及雜誌逾130種 |
地圖 | |
藍田公共圖書館(英語:Lam Tin Public Library)是由香港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之香港公共圖書館系統管理的分區圖書館,新址位於九龍觀塘區藍田慶田街1號藍田綜合大樓5至6樓,面積達2,900平方米,藏書約140,000冊,訂閱報刊及雜誌逾130種,為觀塘區目前3間分區圖書館之一(其餘兩所為瑞和街和牛頭角)。
藍田公共圖書館於1984年(40年前)啟用,初期分別曾經以藍田邨及德田邨為館址,屬於小型圖書館規模,至2013年3月30日 遷進位於藍田綜合大樓內的永久館址,及升格為分區圖書館。
歷史
市政局藍田公共圖書館於1984年成立,初期館址位於藍田邨第20座地下3至6號,於同年10月啟用,屬於小型圖書館規模。
隨着舊藍田邨重建,初代館址所在的第20座於1990年代初期被拆除,重建為平田邨。1994年3月1日[1],藍田公共圖書館遷進位於德田邨德樂樓地下B翼的新館址,屬於小型圖書館規模,在德田邨時期,館藏高峰期達70,000冊。
2000年,香港政府解散市政局與區域市政局,兩局旗下之全綫公共圖書館均交由新成立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接管。
藍田屬於觀塘區主要的住宅區,不過其公共圖書館屬於小型圖書館,規模及館藏皆不足以應付區內的龐大需求,故此區內居民多年來爭取擴充圖書館,主動為有關部門在區內尋覓新館址,但一直未成功。2009年,香港政府落實興建藍田北市政大廈(落成後改稱藍田綜合大樓),預留了空間重置圖書館,將之擴充為分區圖書館規模。藍田綜合大樓於2012年落成,藍田公共圖書館所附設,屬於香港分區圖書館必備設施的學生自修室率先於2012年11月30日 啟用;圖書館舊館則於2013年3月28日 提供最後一日服務後關閉,基於3月29日為耶穌受難節,全港公共圖書館休息,故此新址於翌日3月30日才啟用。
設施
藍田公共圖書館新館樓高2層,下層設有兒童圖書館、展覽區及推廣活動室。上層設成人圖書館、報刊閱覽室、咖啡閣、展覽區、多媒體資料圖書館及電腦資訊中心。此外,新館亦提供特快歸還、自助借書及續借服務。
館內也設有圖書館目錄終端機、自助借書機、自助影印機,亦設有學生自修室、咖啡閣及育嬰間[2]。
資訊科技設施
藍田公共圖書館為香港政府WiFi通熱點之一,提供免費Wi-Fi;館內亦設有「互聯網資訊站」終端機供公眾使用。館內亦特別為到視障人士而設的特別電腦系統。
學生自修室
藍田公共圖書館學生自修室(英語:Lam Tin Public Library Students' Study Room)設於藍田綜合大樓5樓,即圖書館正門入口旁,設有201個座位。自修室出入口設有閘機,長期有職員駐守,使用者在大部份時段必須按照職員所派發的號碼卡對號入座[3],為香港公共圖書館轄下自修室中比較罕見的安排。
開放時間:
- 非公開考試時期(1月至2月、6月至12月)
- 星期一:
- 12:00 - 22:00
- 星期二至五:
- 09:00 - 22:00
- 星期六:
- 09:00 - 20:00
-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
- 09:00 - 17:00
- 公開考試時期(3月至5月)
於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前後,因應學生溫習需求上升,公眾必須持有自修室入座證方才可以使用自修室(該證之申請辦法由圖書館於每年2月公佈)。藍田公共圖書館學生自修室於該段時間採用三班制運作,詳情如下:
- 早班:08:00 - 12:30
- 午班:12:45 - 17:15
- 夜班:17:30 - 22:00(逢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夜班提早於21:30結束)
保安
圖書館內多個位置,包括入口、兒童圖書館、樓梯、以至自修室均貼上多張「嚴禁拍攝及錄影」告示及派遣保安作為監視,以提防有人拍攝及錄影。
開放時間
鄰近
參考註釋
- ^ http://hk-place.com/view.php?id=25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香港地方:公共圖書館
- ^ 藍田圖書館明啟用 《星島日報》 2013年3月30日
- ^ 屏山天水圍公共圖書館及藍田公共圖書館學生自修室快將啟用. 香港政府新聞公報. 2012-11-16 [2013-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6).
- ^ 藍田圖書館3.30啟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香港政府新聞網》 2013年3月29日
- ^ 新藍田圖書館 今起開放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東方日報》 2013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