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公共图书馆
蓝田公共图书馆 | |
---|---|
Lam Tin Public Library | |
地址 | 香港九龙观塘区蓝田庆田街1号 蓝田综合大楼5至6楼 |
类型 | 香港公共图书馆-分区图书馆 |
建立 | 2009年至2013年 |
隶属 |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公共图书馆 |
收藏 | |
藏品 | 图书、视听资料及报刊 |
规模 | 藏书约140,000册、报刊及杂志逾130种 |
地图 | |
蓝田公共图书馆(英语:Lam Tin Public Library)是由香港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辖下之香港公共图书馆系统管理的分区图书馆,新址位于九龙观塘区蓝田庆田街1号蓝田综合大楼5至6楼,面积达2,900平方米,藏书约140,000册,订阅报刊及杂志逾130种,为观塘区目前3间分区图书馆之一(其馀两所为瑞和街和牛头角)。
蓝田公共图书馆于1984年(40年前)启用,初期分别曾经以蓝田邨及德田邨为馆址,属于小型图书馆规模,至2013年3月30日 迁进位于蓝田综合大楼内的永久馆址,及升格为分区图书馆。
历史
市政局蓝田公共图书馆于1984年成立,初期馆址位于蓝田邨第20座地下3至6号,于同年10月启用,属于小型图书馆规模。
随著旧蓝田邨重建,初代馆址所在的第20座于1990年代初期被拆除,重建为平田邨。1994年3月1日[1],蓝田公共图书馆迁进位于德田邨德乐楼地下B翼的新馆址,属于小型图书馆规模,在德田邨时期,馆藏高峰期达70,000册。
2000年,香港政府解散市政局与区域市政局,两局旗下之全线公共图书馆均交由新成立的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接管。
蓝田属于观塘区主要的住宅区,不过其公共图书馆属于小型图书馆,规模及馆藏皆不足以应付区内的庞大需求,故此区内居民多年来争取扩充图书馆,主动为有关部门在区内寻觅新馆址,但一直未成功。2009年,香港政府落实兴建蓝田北市政大厦(落成后改称蓝田综合大楼),预留了空间重置图书馆,将之扩充为分区图书馆规模。蓝田综合大楼于2012年落成,蓝田公共图书馆所附设,属于香港分区图书馆必备设施的学生自修室率先于2012年11月30日 启用;图书馆旧馆则于2013年3月28日 提供最后一日服务后关闭,基于3月29日为耶稣受难节,全港公共图书馆休息,故此新址于翌日3月30日才启用。
设施
蓝田公共图书馆新馆楼高2层,下层设有儿童图书馆、展览区及推广活动室。上层设成人图书馆、报刊阅览室、咖啡阁、展览区、多媒体资料图书馆及电脑资讯中心。此外,新馆亦提供特快归还、自助借书及续借服务。
馆内也设有图书馆目录终端机、自助借书机、自助影印机,亦设有学生自修室、咖啡阁及育婴间[2]。
资讯科技设施
蓝田公共图书馆为香港政府WiFi通热点之一,提供免费Wi-Fi;馆内亦设有“互联网资讯站”终端机供公众使用。馆内亦特别为到视障人士而设的特别电脑系统。
学生自修室
蓝田公共图书馆学生自修室(英语:Lam Tin Public Library Students' Study Room)设于蓝田综合大楼5楼,即图书馆正门入口旁,设有201个座位。自修室出入口设有闸机,长期有职员驻守,使用者在大部份时段必须按照职员所派发的号码卡对号入座[3],为香港公共图书馆辖下自修室中比较罕见的安排。
开放时间:
- 非公开考试时期(1月至2月、6月至12月)
- 星期一:
- 12:00 - 22:00
- 星期二至五:
- 09:00 - 22:00
- 星期六:
- 09:00 - 20:00
- 星期日及公众假期:
- 09:00 - 17:00
- 公开考试时期(3月至5月)
于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前后,因应学生温习需求上升,公众必须持有自修室入座证方才可以使用自修室(该证之申请办法由图书馆于每年2月公布)。蓝田公共图书馆学生自修室于该段时间采用三班制运作,详情如下:
- 早班:08:00 - 12:30
- 午班:12:45 - 17:15
- 夜班:17:30 - 22:00(逢星期六、日及公众假期夜班提早于21:30结束)
保安
图书馆内多个位置,包括入口、儿童图书馆、楼梯、以至自修室均贴上多张“严禁拍摄及录影”告示及派遣保安作为监视,以提防有人拍摄及录影。
开放时间
邻近
参考注释
- ^ http://hk-place.com/view.php?id=25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香港地方:公共图书馆
- ^ 蓝田图书馆明启用 《星岛日报》 2013年3月30日
- ^ 屏山天水圍公共圖書館及藍田公共圖書館學生自修室快將啟用. 香港政府新闻公报. 2012-11-16 [201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6).
- ^ 蓝田图书馆3.30启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香港政府新闻网》 2013年3月29日
- ^ 新蓝田图书馆 今起开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东方日报》 2013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