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納·歐拉
李安納·歐拉 Leonhard Euler | |
---|---|
出生 | 舊瑞士邦聯巴塞爾 | 1707年4月15日
逝世 | 1783年9月18日 俄羅斯帝國聖彼得堡 | (76歲)
居住地 | 普魯士王國 俄羅斯帝國 舊瑞士邦聯 |
國籍 | 舊瑞士邦聯 |
母校 | 巴塞爾大學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數學、物理學 |
機構 | 俄國皇家科學院 普魯士科學院 |
博士導師 | 約翰·白努利 |
博士生 | 約瑟夫·拉格朗日 |
簽名 | |
李安納·歐拉(德語:Leonhard Euler ⓘ,1707年4月15日—1783年9月18日)[1][2][3],瑞士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邏輯學家和工程師。近代數學先驅之一。
歐拉在包括微積分和圖論在內的多個數學領域都做出過重大貢獻。他引進和推廣了許多數學術語和書寫格式,並一直沿用至今,例如函數的記法,虛數單位的記法 ,圓周率的記法 (該表示最先源自威廉·瓊斯) ,求和符號,差分符號以及用小寫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邊和用大寫字母表示三角形的角等[4]。還給出了自然對數的底數定義,其也稱為歐拉數(Euler's number)。此外,他還在力學、流體動力學、光學、天文學和樂理領域有突出的貢獻。
歐拉是18世紀傑出的數學家,同時也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他也是一位多產作者,其學術著作有60-80冊。歐拉逝世後,幾位著名的數學家高度評價他對數學的貢獻,例如法國數學家皮耶爾-西蒙·拉普拉斯曾這樣評價歐拉對於數學的貢獻:「讀歐拉的著作吧,在任何意義上,他都是我們的大師」。[註 1][5]德國數學家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曾寫道:「對歐拉所有的著作的研究將永遠是數學各個領域最好的學習之所,沒有任何其他東西可以取代它」。[註 2][6]他成年後的大部分時間是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和當時的普魯士首都柏林度過的。
生平
早年於瑞士(1707-1727)
1707年4月15日,李安納·歐拉出生於瑞士巴塞爾,父親保羅·歐拉(Paul Euler)是基督教加爾文宗的牧師,母親是瑪格麗特·布魯克(Marguerite Brucker),她的先祖中有許多著名的古典學者。[7]歐拉是家中4個孩子中的長子,他有兩個妹妹安娜瑪麗亞(Anna Maria)和瑪麗亞·馬格達萊娜(Maria Magdalena),還有一個弟弟約翰·海因里希(Johann Heinrich)。[8][7]在歐拉出生後不久,他們全家就從巴塞爾搬遷至郊外的里恩,在那裏歐拉度過了他童年的大部分時光。[7]
自幼時起,歐拉就從父親那裏接觸和學習數學,他的父親曾在巴塞爾大學學習過瑞士數學家雅各布·伯努利的課程。大約8歲時,歐拉回到巴塞爾的外祖母家居住,並就讀於當地的拉丁學校。由於學校取消了數學課,父親安排一位對數學有濃厚興趣的年輕神學家約翰內斯(Johannes Burckhardt)給歐拉做私人輔導。[9][7]
1720年,13歲的歐拉進入巴塞爾大學學習,[10]以如此小的年紀上大學在當時並不少見。[7]歐拉的父親想讓歐拉走他的老路,成為一名牧師,應父親的要求,歐拉在大學學習神學、希臘語和希伯來語。1723年歐拉取得哲學碩士學位,其學位論文的內容是笛卡爾哲學和牛頓哲學的比較研究。在此期間歐拉的初等數學的課程由雅各布·伯努利(曾教過歐拉父親)的弟弟約翰·伯努利講授,[11][12]伯努利意識到了歐拉在數學上的非凡天賦,便不斷支持和幫助歐拉,同時他還說服了歐拉的父親,同意讓歐拉以數學而非牧師為以後的事業。[13][14]伯努利對歐拉後來的科學生涯產生了深遠影響[15],從歐拉開始科學生涯直到約翰·伯努利去世,這大約二十年的時間裏,歐拉與他保持着友好的書信往來。[16]
1726年,歐拉完成了一篇題為《De Sono》的博士學位論文,內容是研究聲音的傳播[17][18] 。1727年,歐拉參加了由法國科學院主辦的有獎競賽(從1720年開始每年舉辦一次,後來每兩年舉辦一次[19]),當年的問題是找出船上的桅杆的最優放置方法。被譽為「艦船建造學之父」的皮耶爾·布格獲得第一名,歐拉獲得第二名。[20]之後的一些年,歐拉15次參加這項賽事,一共12次贏得第一名。[20]從1720年第一次舉辦到18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這項競賽的獎項被認為是歐洲最重要的科學獎項。[21]
1725年,約翰·伯努利的兩個兒子尼古拉·伯努利(長子)和丹尼爾·伯努利(次子)進入位於聖彼得堡的俄國皇家科學院工作,同時他們向歐拉保證,稱如果職位有空缺,他們會推薦歐拉去擔任。[22]1726年7月31日,尼古拉因闌尾炎去世,這時他在俄國僅度過了不到一年的時間。[23][24]之後丹尼爾便接替了他哥哥在數學和物理學部門的職位,同時推薦歐拉來接替他自己在生理學所空出的職位。[22]歐拉於1726年11月欣然接受了邀請,但由於他未能成功地申請巴塞爾大學的物理學教授職位,因此他推遲了前往聖彼得堡的行程。[23]
在聖彼得堡(1727-1741)
1727年5月17日,歐拉抵達聖彼得堡[22][14],不久他從原來的醫學部門的初級職位晉升至數學部門的職位。他與丹尼爾住在一起,並且與之保持着密切的合作關係。[25]歐拉也很快掌握了俄語,適應了在聖彼得堡的生活,同時他還另外擔任了俄國海軍軍醫的職務。[26]
俄國皇家科學院由彼得大帝於1724年創建,旨在提升俄國的教育水平,縮小其與西歐在科學領域領先地位之間的差距。在嘉芙蓮一世繼續推行其已故丈夫的進步政策和支持下,學院擁有充足的財力和一個規模龐大的圖書館,這其中包括有彼得大帝和其他貴族們的私人圖書。同時為了減輕教授們的教學負擔,學院只招收較少數量的學生。學院非常重視研究,並為其成員給予時間和自由來探究科學問題。因此,學院對於像歐拉這樣的來自外國的學者具有特別的吸引力。[20]但嘉芙蓮一世在歐拉抵達聖彼得堡之前已經去世。[27]隨後12歲的彼得二世即位,保守派貴族奪得權利,這些貴族們對學院中外國科學家心存疑慮和敵意,削減了對歐拉及其同事的資助,同時阻止外國和非貴族學生進入中學和大學。[27]
1730年彼得二世去世後,這種被敵視的情況有所好轉。[28]歐拉在學院的地位迅速提升,並於1731年獲得物理學教授的職位。[28]他還離開了俄國海軍,拒絕晉升為海軍上尉。[28]兩年後,丹尼爾·伯努利厭惡了在聖彼得堡受到的種種審查和敵視,重新返回巴塞爾,歐拉於是接替他成為數學部門的主任[29][30]。
1734年1月7日,歐拉與瑞士畫家格奧爾格·格塞爾的女兒嘉芙蓮娜·格塞爾(Katharina Gsell,1707–1773)結婚[31] ,兩人在涅瓦河邊上買了一套房子,共育有13個子女[32],其中僅有3個兒子和2個女兒活到成年[33][34]。
在柏林(1741-1766)
考慮到俄國持續的動亂,歐拉於1741年6月19日離開聖彼得堡,前往柏林科學院就職,職位由腓特烈二世提供。他在柏林生活了25年,並寫下了數百篇文章。[14]1748年,歐拉出版了關於函數方面的著作《無窮小分析引論》[35];1755年,他出版了關於微分的著作《微分學基礎》,[36][37][38]同年他當選為瑞典皇家科學院和法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14]歐拉在柏林的著名學生包括魯莫夫斯基,他後來被認為是俄國第一位天文學家。[39][40]1748 年,巴塞爾大學邀請歐拉接替彼時去世的約翰·伯努利的職位,但他拒絕了。[14]1753年,他在夏洛滕堡買了一棟房子,在此與家人和喪偶的母親一同居住。[41][42]
歐拉成為腓特烈二世的侄女普魯士公主的講師。歐拉在1760年代初給她寫了200多封信,這些信後來被匯編為題為《歐拉寫給德國公主的關於物理和哲學不同主題的信》的一卷。[43][44]這部著作包含了歐拉對數學和物理的各個主題的闡述,同時也是探究歐拉個性和宗教信仰的珍貴資料。這部著作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歐洲和美國出版,它比歐拉其他任何數學著作都更為廣泛地被大眾閱讀。這些信件的受歡迎程度,也證明了歐拉向普羅大眾科普科學問題的能力,這對於專注於研究的科學家來說是一種罕見的能力。[37]
在柏林期間,歐拉仍與俄國皇家科學院保持着密切聯繫。他還幫助來自該學院的學生,有時會在自己家中接待這些來自俄羅斯學生。[45]1760年,正值七年戰爭爆發,歐拉在夏洛滕堡的農場遭到俄羅斯軍隊的洗劫。[42]伊萬·彼得羅維奇·薩爾蒂科夫將軍得知此事後,為歐拉的財產損失支付了賠償金。隨後伊利沙伯女皇追加4000盧布的賠償金,這筆賠償金在當時是一筆巨款。[46]1766年歐拉決定離開柏林重返俄國。[47]
在歐拉的科學生涯中,他的視力一直在惡化。1738年,也就是一次患重病後的第三年(從當時歐拉醫生的筆記中並不清楚是哪種病[48]),他的右眼近乎失明,但他把這歸咎於他為聖彼得堡科學院進行的繁瑣的地圖學工作,真正失明的原因至今仍眾說紛紜。[49][50]在柏林期間,他的右眼視力仍不斷惡化,以至於腓特烈二世稱其為「獨眼巨人」。歐拉談到其視力喪失時說:「現在我的干擾會更少了」。[51][52]
在柏林的時間(1741–1766),歐拉處於其創作力的巔峰,他一共撰寫了380篇著作,其中有275篇被出版。所有著作包括在柏林科學院發表的125篇論文,以及逾100篇送至俄國皇家科學院的論文,後者保留了歐拉的成員身份,並每年向他支付津貼。[45]1748年,歐拉分兩部分出版了《無窮小分析引論》。他除了專注於自己的研究,還負責管理圖書館、天文台、植物園,參與日曆和地圖的製作,這些都使得柏林科學院從中獲得收益。[53] [54]他還參與了國王的夏宮無憂宮的噴泉的設計。[54]
重返聖彼得堡(1766-1783)
葉卡捷琳娜二世即位後,俄國政局趨於穩定,於是歐拉於1766年接受了俄國皇家科學院的邀請,重返聖彼得堡。歐拉也提出一些條件:年薪3000盧布、給予他妻子撫恤金(如果他逝世)以及承諾將他的三個兒子任命到學院高職位等。這些要求也都被滿足。[55]
1766年,歐拉再次抵達聖彼得堡後,僅有的可以看清東西的左眼被診斷患有白內障,後來很快也失明了。1771年,應葉卡捷琳娜二世的邀請,德國著名眼科醫生溫澤爾(Michael Johann Baptist von Wenzel)爵士前往聖彼得堡為歐拉治療眼睛。[56]溫澤爾為歐拉做手術,將左眼的白內障摘除了,歐拉的視力有所恢復能看清東西了,但手術幾天過後,他又幾乎失明了,眼部還時常感到疼痛。[57]儘管眼睛失明,歐拉憑藉着極強的心算能力和記憶力,他的生產力幾乎沒有被影響。他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口授給一位助手,助手再用德語記錄下來。在助手的幫助下,歐拉的出版頻率甚至有所增加,1775年,他平均每周就完成一篇數學論文。[58][59]歐拉一生中近一半的作品,都是在重返聖彼得堡後這一時期所創作的。[60]
除了眼睛失明,1771年還發生了一件嚴重的事件,一場火災燒毀了歐拉的屋子和幾乎其他所有的財產,其本人也差點喪命。[61]不過,歐拉的大部分手稿倖免於難,另外有一篇關於月球理論的著作部分被毀壞,憑藉着自身超強的記憶力,很快就完善了這篇損壞的著作。[59]
1773年,歐拉的第一任妻子嘉芙蓮娜逝世[61]。之後歐拉再婚,1776年,他與其第一任妻子同父異母的妹妹莎樂美·阿比蓋爾·格塞爾(Salome Abigail Gsell,1723-1794)結婚。[62]這段婚姻直至歐拉逝世。
逝世
1783年9月18日,歐拉與家人共進晚餐後,與瑞典天文學家安德斯·約翰·萊克塞爾討論新發現的行星天王星及其軌道時,突然因腦溢血而暈倒,幾小時後的大約11點,歐拉被確認去世。[63][49]雅各布·馮·斯塔林為俄羅斯科學院寫了一篇簡單的訃告,師從於歐拉的俄羅斯數學家尼古拉斯·福斯寫了一篇長文悼詞,並在歐拉的追悼會上發表。[64]在法國科學院寫的悼詞中,法國數學家兼哲學家孔多塞侯爵寫道:
il cessa de calculer et de vivre——「他停止了計算和生命」[65]
歐拉被安葬在瓦西里島上的斯摩棱斯克公墓,位置與其第一任妻子嘉芙蓮娜相鄰。1837年,俄羅斯科學院為他修建了一座新的墓碑,取代原先已經雜草叢生的舊墓碑。1957年,為紀念歐拉誕辰250周年,他的墳墓被遷至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的拉扎列夫斯科耶公墓。[66]
貢獻
歐拉的研究的廣度十分大。他幾乎涉足數學的所有領域,包括幾何學、微積分學、三角學、代數和數論。他研究的物理學領域有連續介質力學和月球運動論等。他的著作的匯編《歐拉全集》共有74卷。[67]他一共發表了866篇論汶萊昂哈德出版物[68]。據統計,他的所有著作約佔18世紀數學、物理學、力學、天文學和航海學總產出的四分之一[69]。歐拉被認為是最多產的數學家之一,他的名字出現在眾多科學門類中。[70][71][72]
數學符號
歐拉引入許多數學符號,並通過他的許多教科書而廣為流傳。其中最為著名的是他引進了「函數」的概念[73],並且第一個用表示以為自變量的函數。他引入了三角函數現代符號表示法,以表記自然對數的底(現在也稱作歐拉數),用希臘字母表記累加求和和以表示虛數單位[74]。用希臘字母來表示圓周率也由歐拉推廣普及,這一表示法最先源自英國數學家威廉·瓊斯。[75]
分析學
18世紀微積分學取得了巨大進步,歐拉的家族朋友伯努利家族在該領域的早期進展中貢獻良多。得益於他們的影響,研究微積分成為了歐拉工作的主要重點。儘管歐拉的一些證明不符合現代數學的嚴謹標準,但這些證明仍為數學帶來了巨大的進步。[76]歐拉因頻繁使用冪級數(將函數表示為無限多項之和)和推進其應用和發展而在分析領域聞名[77]。例如:
歐拉對冪級數的運用使他能夠在1735年解決著名的巴塞爾問題,由於這個問題於1644年提出,還難倒了眾多數學家,他也因此名聲大噪。起初他給出了錯誤的證明,後來在1741年給出了嚴密的證明。[76]巴塞爾問題即求全體正整數平方的倒數之和:
歐拉在1735年引入了常數:
現在稱之為歐拉常數或歐拉-馬斯刻若尼常數,這一公式在計算難於計算的積分、求和與級數的時候極為有效。他還研究了該常數與調和級數、伽馬函數以及黎曼zeta函數的值之間的關係。[78]
歐拉定義了複數的指數函數,並發現了它與三角函數的關係,這一關係式稱為歐拉公式:對於任意實數(視為弧度),為自然對數的底數,為虛數單位,滿足
美國理論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稱這一公式為「最卓越的數學公式」。[79]
上述公式當等於時得到一個特例,稱為歐拉恆等式,該等式將自然常數、圓周率、虛數單位、乘法單位元(指1)和加法單位元(指0)聯繫在了一個等式中:
- 或
歐拉建立了彈性體的力矩定律:作用在彈性細長杆上的力矩正比於物質的彈性和透過質心軸和垂直於兩者的截面的轉動慣量。
他還直接從牛頓運動定律出發,建立了流體力學裏的歐拉方程。這些方程組在形式上等價於粘度為0的納維-斯托克斯方程。人們對這些方程的主要興趣在於它們能被用來研究衝擊波。
他對微分方程理論作出了重要貢獻。他還是歐拉近似法的創始人,這些計算法被用於計算力學中。此中最有名的被稱為歐拉方法。
在數論里他引入了歐拉函數。自然數的歐拉函數被定義為小於並且與互質的自然數的個數。例如,,因為有四個自然數1,3,5和7與8互質。
在計算機領域中廣泛使用的RSA公鑰密碼算法也是以歐拉函數為基礎。
在分析領域,是歐拉綜合了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的微分與艾薩克·牛頓的流數
歐拉還發現了公式的 V - E + F = 2 的數量與頂點(Vertex, V),邊(Edge, E)和面(Face, F)的凸多面體,因此,對一個平面圖形。此公式中的常數是現在被稱為歐拉示性數的圖形(或其他數學對象),是有關屬的對象。研究和推廣這一公式,特別是通過柯西和歐萊雅Huillier,是在原點的拓撲結構。
歐拉在1736年解決了柯尼斯堡七橋問題,並且發表了論文《關於位置幾何問題的解法》(Solutio problematis ad geometriam situs pertinentis),對一筆畫問題進行了闡述,是最早運用圖論和拓撲學的典範。
在1739年,歐拉寫下了《音樂新理論的嘗試(Tentamen novae theoriae musicae)》,書中試圖把數學和音樂結合起來。一位傳記作家寫道:這是一部「為精通數學的音樂家和精通音樂的數學家而寫的」著作。
在經濟學方面,歐拉證明,如果產品的每個要素正好用於支付它自身的邊際產量,在固定規模報酬的情形下,總收入和產出將完全耗盡。
在幾何學和代數拓撲學方面,歐拉公式給出了單連通多面體的邊、頂點和面之間存在的關係:
其中,F為給定多面體的面數之和,E為邊數之和,V為頂點數之和。這個定理也可用於平面圖。對非平面圖,歐拉公式可以推廣為:如果一個圖可以被嵌入一個流形,則:
其中χ為此流形的歐拉示性數,在流形的連續變形下是不變量。單連通流形(例如球面或平面)的歐拉特徵值是2。對任意的平面圖,歐拉公式可以推廣為:,其中為圖中連通分支數。
數獨是歐拉發明的拉丁方的概念,在當時並不流行,直到20世紀由日本上班族鍛治真起帶起流行。
紀念
歐拉在柏林居住過的房子被保存了下來,門前還有一塊於1907年修建的牌匾。
歐拉的肖像被印在第六系列[80]和第七系列[81]瑞士10法郎的鈔票,這同樣還出現在眾多德國和俄羅斯的郵票上,通常還帶有歐拉生前所涉及的科學問題。
月球撞擊坑歐拉隕石坑[82]和小行星2002均以歐拉命名[83]。
日內瓦大學在智利拉西拉天文台建立的口徑1.2米望遠鏡命名為萊昂哈德·歐拉望遠鏡[84]。
2013年4月15日谷歌以首頁塗鴉紀念歐拉306周年誕辰,展示了歐拉角、歐拉公式、歐拉恆等式、歐拉示性數和七橋問題等。[85]
-
2007年,俄羅斯發行的硬幣,其上有巴塞爾問題的結果
註釋
- ^ 法語原文為:Lisez Euler, lisez Euler, c'est notre maître à tous.
- ^ 德語原文:und das Studium aller Eulerschen Arbeiten doch stets die beste durch nichts anderes zu ersetzende Schule für die verschiedenen mathematischen Gebiete bleiben wird
- ^ 德語原文:Hier wohnte von 1743 bis 1766 der Mathematiker Leonhard Euler (* 15.IV.1707; † 18.IX.1783) Seinem Andenken die Stadt Berlin 1907
參考資料
- ^ 數學泰斗歐拉. www.plk83.edu.hk. 保良局羅傑承(一九八三)中學. [2022-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1).
- ^ 尤拉 Euler, Leonhard (1707-1783). 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國家教育研究院.[失效連結]
- ^ 李信昌. 尤拉 (Euler,1707-1783). 昌爸工作坊. [2022-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9).
- ^ Dunham, William. Euler: The Master of Us All. The 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of America. 1999: pp. 17.
- ^ Dunham, William. Euler: The Master of Us All. The 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of America. 1999. xiii.
- ^ Grinstein, Louise; Lipsey, Sally I. Euler, Leonhard (1707–1783). Encyclopedia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Routledge: 235. 2001. ISBN 978-0-415-76368-4.
- ^ 7.0 7.1 7.2 7.3 7.4 Gautschi 2008,第4頁.
- ^ Calinger 2016,第11頁.
- ^ John, Stillwell. Mathematics and its History. Springer. 2001: pp. 188. ISBN 0-387-95336-1.
- ^ Debnath, Lokenath. The Legacy of Leonhard Euler : A Tricentennial Tribute. London: Imperial College Press. 2010: vii. ISBN 978-1-84816-525-0 (英語).
- ^ Gautschi 2008,第5頁.
- ^ James, Ioan. Remarkable Mathematicians: From Euler to von Neumann. Cambridge. 2002: 2. ISBN 0-521-52094-0.
- ^ Calinger 1996,第124頁.
- ^ 14.0 14.1 14.2 14.3 14.4 Knobloch, Eberhard; Louhivaara, I. S.; Winkler, J. (編). Zum Werk Leonhard Eulers: Vorträge des Euler-Kolloquiums im Mai 1983 in Berlin (PDF). Birkhäuser Verlag. May 1983 [2023-07-29]. ISBN 978-3-0348-7122-8. doi:10.1007/978-3-0348-712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9-04).
- ^ Siehe hier unter ‚Autobiographische Notizen『.
- ^ Siehe Fellmann(1995), i. u. a. Literatur, S. 12 und 31.
- ^ Translation of Euler's Ph.D in English by Ian BrucePDF (232 KiB)
- ^ Calinger 2016,第32頁.
- ^ Keth, Jane. Association Energies of Binary Mixtures as Descriptors i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Propos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Virtual Intern Symposium held July 29-29, 2021 in Albuquerque, NM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 DOE). 2021-07-01. doi:10.2172/1884221.
- ^ 20.0 20.1 20.2 Calinger 1996,第156頁.
- ^ Ronald S. Calinger: Leonhard Euler: Mathematical Genius in the Enlightenmen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6, S. 31.
- ^ 22.0 22.1 22.2 Calinger 1996,第125頁.
- ^ 23.0 23.1 Calinger 1996,第121–166頁.
- ^ 約翰·J·奧康納; 埃德蒙·F·羅伯遜, Nicolaus (II) Bernoulli, MacTutor數學史檔案 (英語) Retrieved 2 July 2021.
- ^ Calinger 1996,第126–127頁.
- ^ Calinger 1996,第127頁.
- ^ 27.0 27.1 Calinger 1996,第126頁.
- ^ 28.0 28.1 28.2 Calinger 1996,第128頁.
- ^ Calinger, Ronald. Leonhard Euler: The First St. Petersburg Years (1727–1741). Historia Mathematica. 1996-05-01, 23 (2) [2022-09-29]. ISSN 0315-0860. doi:10.1006/hmat.1996.0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3) (英語).
- ^ Calinger 1996,第128–129頁.
- ^ Gekker, I.R.; Euler, A.A. Leonhard Euler's family and descendants. Bogoliubov, N.N.; Mikhaĭlov, G.K.; Yushkevich, A.P. (編). Euler and modern science. 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of America. 2007. ISBN 088385564X., p. 402.
- ^ Fuss, Nicolas. Éloge de M. Léonhard Euler [Eulogy for Leonhard Euler]. Nova Acta Academiae Scientiarum Imperialis Petropolitanae. 1783, 1: 159–212 [2018-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0) –透過Bioheritage Diversity Library (法語).
- ^ Fuss, Nicolas. Eulogy of Euler by Fuss (dmy). [2006-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6).
- ^ Calinger 1996,第129頁.
- ^ E212 – Institutiones calculi differentialis cum eius usu in analysi finitorum ac doctrina serierum. Dartmouth. [2013-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25).
- ^ Dunham, William. Euler: The Master of Us All. The 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of America. 1999. xxiv–xxv.
- ^ 37.0 37.1 Dunham 1999,第xxiv–xxv頁.
- ^ The works. Bernoulli-Euler Society. [2022-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11).
- ^ Trimble, Virginia; Williams, Thomas; Bracher, Katherine; Jarrell, Richard; Marché, Jordan D.; Ragep, F. Jamil (編). Biographical Encyclopedia of Astronomers.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2007: 992. ISBN 978-0-387-30400-7. Available at Archive.org
- ^ Clark, William; Golinski, Jan; Schaffer, Simon. The Sciences in Enlightened Europ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9: 395 [2021-05-15]. ISBN 978-0-226-109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2).
- ^ Gautschi 2008,第8–9頁.
- ^ 42.0 42.1 Knobloch, Eberhard. Leonhard Euler 1707–1783. Zum 300. Geburtstag eines langjährigen Wahlberliners. Mitteilungen der Deutschen Mathematiker-Vereinigung. 2007, 15 (4): 276–288 [2023-07-31]. ISSN 0942-5977. S2CID 122271644. doi:10.1515/dmvm-2007-009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1).
- ^ Euler, Leonhard. Letters of Euler on Different Subjects of Physics and Philosophy, Addressed to a German Princess. 由Hunter, Henry翻譯 2nd. London: Murray and Highley. 1802. Archived via Internet Archives
- ^ Letters to a German Princess: Euler’s Blockbuster Lives On. ThatsMaths. 2022-01-20 [2023-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31) (英語).
- ^ 45.0 45.1 Vucinich, Alexander. Mathematics in Russian Culture.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1960, 21 (2): 164–165 [2021-08-03]. ISSN 0022-5037. JSTOR 2708192. doi:10.2307/270819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3) –透過JSTOR.
- ^ Gindikin, Simon. Tales of Mathematicians and Physicists.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07-04-26. ISBN 978-0-387-48811-0 (英語).
- ^ Gautschi 2008,第9頁.
- ^ Emil. René Bernoulli: Leonhard Eulers Augenkrankheiten. In: Leonhard Euler 1707–1783. Beiträge zu Leben und Werk. S. 473.
- ^ 49.0 49.1 Asensi, Victor; Asensi, Jose M. Euler's right eye: the dark side of a bright scientist.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March 2013, 57 (1): 158–159. PMID 23487386. doi:10.1093/cid/cit170.
- ^ Bullock, John D.; Warwar, Ronald E.; Hawley, H. Bradford. Why was Leonhard Euler blind?.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pril 2022, 37: 24–42. S2CID 247868159. doi:10.1080/26375451.2022.2052493.
- ^ Eves, Howard W. Euler's blindness. In Mathematical Circles: A Selection of Mathematical Stories and Anecdotes, Quadrants III and IV. Prindle, Weber, & Schmidt. 1969: 48. OCLC 260534353. Also quoted by Richeson (2012) , p. 17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21-06-16., cited to Eves.
- ^ Finkel, B. F. Biography: Leonhard Euler.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 1897, 4 (12) [2020-09-18]. ISSN 0002-9890. JSTOR 2968971. doi:10.2307/296897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4).
- ^ Thiele, Rüdiger. The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of Leonhard Euler (1707–1783). Mathematics and the Historian's Craft. CMS Books in Mathematics.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2005: 81–140. ISBN 978-0-387-25284-1. doi:10.1007/0-387-28272-6_6.
- ^ 54.0 54.1 Eckert, Michael. Euler and the Fountains of Sanssouci. Archive for History of Exact Sciences. 2002, 56 (6): 451–468. ISSN 0003-9519. S2CID 121790508. doi:10.1007/s004070200054.
- ^ Maehara, Hiroshi; Martini, Horst. On Lexell's Theorem.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 2017, 124 (4): 337–344 [2021-06-16]. ISSN 0002-9890. JSTOR 10.4169/amer.math.monthly.124.4.337. S2CID 125175471. doi:10.4169/amer.math.monthly.124.4.33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0).
- ^ Kohlmann, Eric. Leonhard Euler: Mathemtical Genius in the Enlightenment -. kohlmann.co. 2017-11-26 [2023-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01) (英國英語).
- ^ Ronald S. Calinger: Leonhard Euler: Life and Thought. In: Leonhard Euler: Life, Work and Legacy. S. 51.
- ^ Edna Ernestine Kramer: 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Modern Mathemat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 217.
- ^ 59.0 59.1 Ronald Calinger: Leonhard Euler mathematical genius in the Enlightenmen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6, S. 487.
- ^ Юшкевич А. П. . Леонард Эйлер. Жизнь и творчество. Развитие идей Леонарда Эйлера и современная наука. Сб. статей. М.: Наука. 1988: 15—47. ISBN 5-02-000002-7 (俄語).
- ^ 61.0 61.1 Thiele, Rüdiger. The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of Leonhard Euler. Kinyon, Michael; van Brummelen, Glen (編). Mathematics and the Historian's Craft: The Kenneth O. May Lectures. Springer Publishing. 2005: 81–140. ISBN 978-0-387-25284-1.
- ^ Gekker & Euler 2007,第405頁.
- ^ Leonhard Euler: Life, Work and Legacy, herausgegeben von Robert E. Bradley, Ed Sandifer, S. 56.
- ^ Fuss, Nicolas. Éloge de M. Léonhard Euler [Eulogy for Leonhard Euler]. Nova Acta Academiae Scientiarum Imperialis Petropolitanae. 1783, 1: 159–212 [2018-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0) –透過Bioheritage Diversity Library (法語).
- ^ Marquis de Condorcet. Eulogy of Euler – Condorcet. [30 August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16 September 2006).
- ^ Calinger 2016,第530–536頁.
- ^ Walter Guatschi: Leonhard Euler: His Life, the Man, and His Work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IAM Review, Bd. 50, Nr. 1, S. 3–33, doi:10.1137/070702710, S. 3.
- ^ James J. Tattersall: Elementary Number Theory in Nine Chapters. S. 18.
- ^ Assad, Arjang A. Leonhard Euler: A brief appreciation. Networks. 2007, 49 (3): 190–198 [2023-08-03]. S2CID 11298706. doi:10.1002/net.2015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4) (英語).
- ^ Thomas Sonar: 3000 Jahre Analysis. Springer, S. 448.
- ^ Lokenath Debnath: The legacy of Leonhard Euler, A Tricentennial Tribute. S. vii
- ^ Andreas Verdun: Leonhard Eulers Arbeiten zur Himmelsmechanik. Springer, S. XI
- ^ Dunham 1999,第17頁.
- ^ Boyer, Carl B.; Merzbach, Uta C. A History of Mathematics. John Wiley & Sons. 1991: 439–445. ISBN 978-0-471-54397-8.
- ^ Arndt, Jörg; Haenel, Christoph. Pi Unleashed. Springer-Verlag. 2006: 166 [2021-06-08]. ISBN 978-3-540-665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7).
- ^ 76.0 76.1 Wanner, Gerhard; Hairer, Ernst. Analysis by its history 1st. Springer Publishing. 2005: 63. ISBN 978-0-387-77036-9.
- ^ Ferraro 2008,第155頁.
- ^ Lagarias, Jeffrey C. Euler's constant: Euler's work and modern developments.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October 2013, 50 (4): 556. MR 3090422. S2CID 119612431. arXiv:1303.1856 . doi:10.1090/s0273-0979-2013-01423-x.
- ^ Feynman, Richard. Chapter 22: Algebra. The Feynman Lectures on Physics I. 1970: 10.
- ^ Schweizerische Nationalbank (SNB) – Sechste Banknotenserie (1976). Swiss National Bank. [2021-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 ^ Schweizerische Nationalbank (SNB) – Siebte Banknotenserie (1984). Swiss National Bank. [2021-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3).
- ^ Schmadel, Lutz D. (2002) Euler. Dictionary of Minor Planet Names.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07: 162. ISBN 978-3-540-00238-3. doi:10.1007/978-3-540-29925-7_2003.
- ^ Schmadel, Lutz D. (編). (2002) Euler. Dictionary of Minor Planet Names.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 Publishing: 162. 2007. ISBN 978-3-540-29925-7. doi:10.1007/978-3-540-29925-7_2003 (英語).
- ^ Swiss 1.2-metre Leonhard Euler Telescope. [2013-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7).
- ^ Leonhard Euler's 306th Birthday. Google. [2014-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7) (英語).
- ^ 86.0 86.1 Swiss National Bank (SNB) - Sixth banknote series (1976). www.snb.ch. [2023-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7).
- ^ 87.0 87.1 Swiss National Bank (SNB) - Seventh banknote series (1984). www.snb.ch. [2023-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