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石坂洋次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石坂 洋次郎日語平假名:いしざか ようじろう,1900年1月25日—1986年10月7日),日本小說家,早期多創作純文學作品,受現代主義影響,戰後則多描寫庶民百姓的生活,富有反叛精神。

生平

石坂洋次郎1900年7月25日生於青森縣弘前市。他父親是開舊衣行和當鋪的。1913年石坂洋次郎進入弘前中學,因體弱多病成績漸漸下降,到高年級,他便熱衷於閱讀冒險小說谷崎潤一郎的作品。1917年他以記錄當地傳說的文章參加《少年》雜誌徵文比賽獲獎。

1918年他按父母的要求報考慶應大學理財科(經濟系)落第後,在東京正則預備校補習了一年。第二年他不顧父母的反對,考入慶應大學文科預科。1921年他修完預科,升入法語本科,同年,他同橫濱聖書學院學生今井浦子結婚。不久,他患肺炎,在妻子照料下免於一死,休學回鄉靜養。1922年4月他復學改入國文科學習。1923年他結識並師事於著名作家葛西善藏,同他保持密切交往直至葛西去世。1925年3月從慶應大學畢業。同年6月,他放棄了在東京就職的打算,回到青森縣,在弘前女子高等學校任教。次年轉到秋田縣立橫手女子高等學校,從這時起他開始陸續發表文學作品。1929年他轉到了橫手中學校。

1938年他的小說《年輕人》獲得巨大成功,一個右翼團體控告他的小說《年輕人》犯有不敬天皇和誣衊軍人罪,後雖被法院判免予起訴,但卻不得不申請退職,結束了十四年的教員生活。從此,他便走上了專業創作道路。

1941年他被選為文藝家協會評議員。同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石坂洋次郎被征入伍,做為陸軍報導班成員被派到菲律賓。1942年12月又被大本營報導部派到菲律賓視察佔領區。同年回國後,他便疏散到弘前妻子的老家。戰後,他又開始了旺盛的創作活動,成為最受歡迎的流行作家之一。1948年,他的小說《石中先生行狀》被控犯有狠裹嫌疑罪,結果被判暫緩起訴。

1954年,石坂洋次郎夫婦應嫁到美國的女兒夫家之邀到美國旅行,並在兒子的陪同下游厲了歐洲。1966年石坂洋次郎被推選為復刊的《三田文學》雜誌會長。同年末,他以「以健全的常識不斷創作明訣的作品」的功績,被授予第倚屆菊池寬獎

1971年8月他的妻子患病,在金婚式前去世。喪妻對石坂洋次郎的打擊很大,這以後他除隨筆外,幾乎沒有其它作品發表。

創作

石坂洋次郎在大學期間開始學習寫作,曾用葛西善藏的姓名在雜誌上發表習作《老太太》(1925年)。1927年他的處女作《去看海》發表在復刊的《三田文學》上,小說一發表,其具有新鮮感覺的文體便受到文壇的注意。同年7月他又在《三田文學》上發表了〈爐邊夜話〉,獲當年「水上瀧太郎獎」。1928年池在《只田文學》上發表了《坎貝爾夫入訪問記》、《一本手記》。這以後經水上瀧太郎推薦,石坂洋次郎分別在《文藝春秋》、《時事新報》上短期連載了小說《外交員》(1929年)和《他們是這樣想的》(1931年),這兩篇都是他們初次在商業性報紙、雜誌上發表的作品。

1932年他發表了描寫他同葛西善藏交往的小說《金魚》。1933年他在《三田文學》上發表了長篇小說《年輕人》的第一部分,接着在《三田文學》上陸續連載《年輕人》,至1935年連載完。1936年《年輕人》獲第一次「三田文學獎」。

1931年石坂洋次郎開始在思想上傾向當時流行的無產階級文學,並因此招致夫妻不和。1936年他以這段經歷為題材創作並發表了長篇小說《麥粒不死》。《麥粒不死》描寫了主人公耽於流行思想而導致家庭破裂,批評了被迫解散的無產階級文學運動。作品發表後曾引起了一場論戰。小說題目出自聖經《約翰福音》第十二章,「一粒麥子掉在麥地如不死掉,就只是一粒麥粒而已」。石坂洋次郎稱這是僅此一次的拚盡全力的創作,《麥粒不死》是他全部作品中「唯一想留傳下來的作品」。

《年輕人》和《麥粒不死》發表之後,石坂洋次郎便在文壇上確立了作家地位。戰前他的主要作品還有《風俗》(1933年)、《壁畫》(1934年)、《馬骨團始末記》(1934年)、《何處去》(1939年)、《美麗內日曆》(1940年)、《一月十三日》(1943年)、《湖水》(1944年)等。

戰後,1946年他返回東京,又開始了積極的創作活動。1947年他發表了《割草姑娘》、《馬車的故事》和《乾草車》。後兩篇後來成為《石中先生行狀》的一部分。

1948年他在《小說新潮》上連載了長篇小說《石中先生行狀》,也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在《石中先生行狀》裏,石坂利用種種滑稽故事,描寫了地方百姓的生活和愛情。在《綠色的山脈日語青い山脈》獲成功後,各報刊紛紛向他約稿,他即成為寫連載小說的大家。他這一時期的主要作品有《續石中先生行狀》(1953年—1954年)、《女人的臉》(1948年)、《在山的那一邊》、《山丘花盛開》(1952年)、《母親的自畫像》、(1951年)、《白色的橋》(1955年)、《向陽的坡道》(1957年)、《八仙花的歌》(1959年)、《在河邊》(1961年)、《水寫成的故事》(1965年)、《花和果實》(1967年)、《誰的椅子》(1969年)等等。他的小說擁有眾多的讀者,同時有很多校改編成電影或被電台播出。

參考

  • 十返肇,《石坂洋次郎》,英寶社,1955年
  • 大井廣介,《石扳洋次郎論》,小學館,196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