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牧牛人規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牧牛人規則(英語:boukólos rule)是一個應用於原始印歐語音位學規則。該規則指出,在元音*u 或半元音*w 旁邊的圓唇軟齶塞音(*, *, *gʷʰ)會異化成軟齶塞音(*k, *g, *)。

這條規則的名字來源於其本身的一個例子,古希臘語單詞 βουκόλος(boukólos;來自邁錫尼希臘語 q-o-u-ko-ro /gʷou̯kolos/,來自原始印歐語 *gʷou-kolos < *gʷou-olos[1])「牧牛人」。這個詞的原始形式的第二個音節 *-kʷolos 同樣也可以在單詞 αἰπόλος(aipólos < *ai(ǵ)-olos[2])「牧羊人」中找到。詞根 *gʷou-kolos原始凱爾特語詞 *bou-koli- 的來源,也是威爾斯語詞 bugail 的來源(如果 *-kʷ- 未發生異化,則該詞將是 bubail[3])。

另一個例子是希臘語的否定形式 οὐκ[ί]ouk[í]),沃倫·吉爾英語Warren Cowgill將其解釋為來自原始希臘語 *ojukid < *(ne) oju kʷid(意為「絕對不行」,英文 not on your life)。如果不使用牧牛人規則,演化結果將是 *οὐτ[ί]out[í])。[4]

該規則還適用於日耳曼語族,主要是動詞,其中圓唇軟齶塞音在響音音節前插入的 -u- 旁發生異化:

  • 古高地德語 queman("來"),過去分詞 cuman("來"),來自原始日耳曼語 *kwemaną 及 *kumanaz
  • 哥特語 saiƕan,古高地德語 sehan("看到"),古高地德語過去式複數形式 sāgun("看見"),來自原始日耳曼語 *sehwaną 及*sēgun(根據維爾納定律 -g--h- 而來)。

參考資料

  1. ^ Beekes, Robert Stephen Paul. Comparative Indo-European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2011 [12 August 2017]. ISBN 902721185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3) (英語). 
  2. ^ Fortson, Benjamin W., IV (2004). Indo-European Language and Culture. Blackwell Publishing. p. 64. ISBN 1-4051-0316-7.
  3. ^ Matasović, Ranko.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Proto-Celtic. Leiden: Brill. 2009: 72. ISBN 978-90-04-17336-1. 
  4. ^ Fortson (200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