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區
海陵區 | |
---|---|
市轄區 | |
海陵區政府大樓,2012年10月 | |
坐標:32°29′33″N 119°54′54″E / 32.49245°N 119.91505°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隸屬行政區 | 江蘇省泰州市 |
政府駐地 | 府前路26號 |
面積 | |
• 總計 | 352.77 平方公里(136.21 平方英里) |
人口(2020年)[1] | |
• 常住 | 577,016人 |
• 密度 | 1,636人/平方公里(4,236人/平方英里) |
• 城鎮 | 533,182人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郵政編碼 | 225300 |
電話區號 | 0523 |
車輛號牌 | 蘇M |
行政區劃代碼 | 321202 |
舊稱 | 泰州市 |
網站 | 海陵區政府網 |
海陵區是中國江蘇省泰州市的市轄區。1996年8月12日前為縣級泰州市。地處江蘇省腹部,寧通公路( 328國道)中段,鹵汀河、南官河、泰東河、引江河、新通揚運河、老通揚運河六條航道的交會點。西鄰江都市,北、東與姜堰區接壤,南接高港區。區域總面積為203.5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23.75平方公里。區人民政府駐府前路26號。
海陵區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公元前195年吳王劉濞「東煮海水為鹽」,在海陵建太倉(後名海陵倉),並「開邗溝,通運海陵」。《太平寰宇記》稱「海諸之陵,因以為倉。海陵之名從此始。」公元937年,在海陵縣置泰州,取國泰民安之意,「泰州」之名由此而始。
歷史
- 西漢,海陵縣屬臨淮。
- 新莽,海陵縣改稱亭間,屬淮平郡。
- 東漢,海陵縣屬廣陵郡。
- 三國,江淮之間為魏吳戰場,海陵縣廢。
-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海陵縣復立,屬廣陵郡。
- 東晉、劉宋、南齊,海陵縣屬廣陵郡。
- 梁,海陵縣改屬海陵郡。(海陵郡設置於東晉義熙七年(411),下轄建陵、臨江、如皋、寧海、蒲濤5個縣,郡治所在地不詳。)
- 北齊,南兗州改稱東廣州,海陵郡屬東廣州,仍轄海陵等7個縣。
- 陳,宣帝太建五年(573),東廣州復稱南兗州,海陵郡屬南兗州,仍轄海陵等7個縣。
- 北周,南兗州改稱吳州,海陵郡屬吳州,轄海陵、建陵、如皋、寧海、臨澤5個縣。蒲濤縣、臨江縣併入寧海縣。
- 隋開皇元年(581年),海陵郡廢。建陵縣併入海陵縣,如皋縣併入寧海縣,臨澤縣併入高郵縣。不久,海陵縣分出江浦縣。海陵縣屬吳州。
- 開皇九年,吳州改稱揚州,海陵縣屬揚州。
- 煬帝大業初年,揚州改為江都郡,海陵縣屬江都郡。江浦縣又併入海陵縣。
- 唐,高祖武德三年,海陵縣改稱吳陵縣,以縣設置吳州。
- 武德七年吳州廢,復稱海陵縣,屬邗州。武德九年,邗州改稱揚州,海陵縣屬揚州。寧海縣併入海陵縣。
- 中宗景龍二年,分海陵縣東境設置海安縣。
- 玄宗開元十年,海安縣又併入海陵縣。
- 楊吳,海陵縣屬江都府。
- 高祖武義二年,分海陵北境招遠場設置興化縣。
- 睿帝乾貞中,於海陵縣設置海陵制置院。
- 南唐烈祖升元元年(937年)升海陵為泰州。又分海陵南境5個鄉設置泰興縣。泰州下轄海陵、泰興、鹽城、興化4個縣。
- 後周,以泰州為團練州,屬揚州。仍轄海陵等5個縣。
- 北宋,太祖乾德五年,泰州由團練州降為軍事州,屬淮南道。
- 太宗至道三年分全國為15路,泰州屬淮南路。
- 神宗熙寧五年淮南路分為東西兩路,泰州屬淮南東路。
- 太宗太平興國前,泰州仍轄海陵等5個縣。
- 太平興國二年鹽城改屬楚州後,泰州轄海陵、興化、泰興、如皋4個縣。
- 南宋,泰州為軍事州,屬淮南東路。
- 高宗建炎四年,興化縣改屬承州,泰州轄海陵、如皋、泰興3個縣。
- 紹興五年,泰興縣改屬揚州,興化縣廢為鎮並附入海陵縣,泰州轄2個縣。
- 紹興十年,泰興縣改屬泰州,泰州治所一度移至泰興沙上。
- 紹興十二年,泰興縣再次改屬揚州。
- 紹興十九年復設興化縣,仍屬泰州。
- 孝宗乾道二年,興化縣改屬高郵軍,不久又屬泰州。
- 淳熙四年,興化縣再次改屬高郵軍,泰州僅轄海陵、如皋2個縣。
-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設置泰州路,屬淮東道。
- 明,太祖洪武初年,海陵縣省入泰州。泰州屬揚州府,轄如皋縣。
- 清,泰州屬揚州府,轄如皋縣。
- 民國元年,南京臨時政府裁府廢州,泰州改稱泰縣。
- 民國3年,江蘇省分為5道,泰縣屬淮揚道。
- 民國6年道廢,泰縣屬江蘇省。
- 民國21年,江蘇省劃為15個行政區,泰縣屬泰縣行政區,泰縣行政區轄泰縣、泰興、靖江、東台。
- 民國23年,江蘇省劃為9個行政督察區,泰縣屬江都行政督察區。
- 民國24年,江蘇省劃為10個行政督察區,泰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
- 民國29年10月,新四軍東進抗日,在泰縣東部建立民主政權泰縣縣政府,隸屬通如靖泰臨時行政委員會。委員會撤銷後,先後隸屬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蘇中區行政委員會第三行政區、蘇皖邊區第一行政區、華中行政辦事處第一行政區,直到38年1月泰縣全境解放。
- 又,民國30年2月至34年8月,日軍侵佔泰縣,成立偽政府,先後隸屬偽蘇北行營與蘇北綏靖主任公署。
- 民國38年1月22日設立泰州市,屬華中行政辦事處第一行政區。5月,華中行政辦事處第一行政區改稱蘇北泰州行政區,轄泰州市及泰興、靖江、泰縣、海安、如皋、東台、台北7個縣。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1月,蘇北泰州行政區與蘇北揚州行政區合併為蘇北泰州行政區,專員公署駐泰州,下轄2市9縣:泰州市、揚州市、泰縣、泰興、靖江、江都、高郵、寶應、興化、六合、儀徵。原所轄如皋、海安2縣劃屬南通行政區,東台、台北兩縣劃屬鹽城行政區。泰州行政區屬蘇北行政區,揚州市直屬蘇北行政區後,泰州行政區轄1市9縣。
- 1950年5月8日,泰州市、泰縣合併,稱泰縣,縣政府駐泰州,屬泰州行政區。10月7日分治,泰州市建制恢復,仍屬泰州行政區。
- 1953年1月,泰州行政區撤銷。泰州市劃歸揚州行政區。
- 1954年11月,泰州市改為省轄市,並受揚州專署督導。1958年7月,又改為專署轄市。
- 1959年1月9日,泰州市、泰縣再度合併,稱泰州縣,縣政府駐泰州,屬揚州專區。
- 1962年5月24日,泰州縣撤銷,泰州市建制恢復,泰州市政府駐泰州,仍屬揚州專區。
- 1971年5月,揚州專區改稱揚州地區,泰州市屬揚州地區,為地轄市。
- 1983年1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泰州市屬揚州市。
- 1996年8月12日,經國務院批准,揚州市進行行政區劃調整,縣級泰州市從揚州市劃出,組建地級泰州市,下轄海陵區、靖江市、泰興市、姜堰市、興化市。
行政區劃
城東街道、城西街道、城南街道、城中街道、城北街道、京泰路街道、紅旗街道、鳳凰街道、寺巷街道、明珠街道、九龍鎮、罡楊鎮、蘇陳鎮、華港鎮、海陵工業園區、農業示範園區和火車站街區。
鳳凰街道、寺巷街道、明珠街道由泰州醫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託管。
人口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海陵區住人口為577016人。
歷史文化街區
參考文獻
-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 ^ 2023年海陵区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