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盛
法拉盛 Flushing | |
---|---|
皇后區社區 | |
法拉盛在紐約市的位置 | |
坐標:40°45′30″N 73°49′46″W / 40.75833°N 73.82944°W | |
國家 | 美國 |
州郡 | 紐約州 |
城市 | 紐約 |
行政區 | 皇后區 |
建立 | 1645 |
城鎮化 | 1683–1898 |
語源 | 荷蘭弗利辛恩 |
人口(2010)[2] | |
• 總計 | 72,008人 |
種族 | |
• 白人 | 9.5% |
• 非裔 | 4.2% |
• 拉美裔 | 14.9% |
• 亞裔 | 69.2% |
• 其他 | 2.2% |
經濟 | |
• 中等收入 | 39,804美元 |
郵編 | 11351-11390 |
電話區號 | 718, 347, 917, 929 |
法拉盛(英語:Flushing)是美國紐約皇后區境內的一個地區。雖然大部分區域是居民區,以緬街北部為中心的法拉盛下城則是個大型商貿和零售區域,是紐約城第四大中心商務區[3][4]。
法拉盛的多樣性體現在各色種族居民,包括亞裔、拉美裔、中東裔、歐洲裔和非裔等。該地是紐約第五選舉區,覆蓋皇后區整個東北岸,延伸至臨近的拿騷縣。法拉盛有5個鐵路站點,包括長島鐵路華盛頓港線及紐約地鐵IRT法拉盛線(紐約地鐵7號線),後者終點站為緬街。緬街和羅斯福大道交匯處在紐約市最繁忙交通口上位列第三,緊隨時報廣場和先驅廣場之後。[5]
法拉盛屬於皇后社區第七委員會[6]及皇后區廣義法拉盛區域。法拉盛「社區」西至可樂娜公園、東貫凱辛娜大道、南達長島高速、北及威利斯角大道。
法拉盛郵局中心郵編以113開頭。
歷史
史前
在歐洲人移民美國之前,皇后區北部居住着阿爾岡昆諸語系的「Matinecoc」部落印第安人。[7]
荷蘭殖民地
法拉盛這個名稱來自於十七世紀荷蘭殖民者。紐約地區當時名稱為新阿姆斯特丹是荷蘭的殖民地。原始的法拉盛村是在1645年在荷蘭西印度公司管轄下建立的。該名稱源自荷蘭西南方的一個名為夫利辛亨的城市。當時,夫利辛亨市是荷蘭西印度公司的主要港口。
據說夫利辛亨的意思是「鹽草原」,而且很適合形容當時法拉盛灣的潮水。現在法拉盛的拼寫「Flushing」是夫利辛亨(Vlissingen)的英語譯音。[8]
當時,村里主要的居民是英國移民,包括法拉盛著名歷史人物「江邦」(約翰·邦恩),他後來領導了反對虐待貴格會的運動。那時的彼得·史岱文森領導的荷蘭殖民政府不允許貴格會公開做禮拜。即使到現在,仍然可以在紐約市的法拉盛區找到昔日貴格會人士的蹤跡,例如位於邦恩街(Bowne Street)上江邦的住宅(John Bowne House)、邦恩街社區教堂(Bowne Street Community Church)、以及北方大道上的法拉盛貴格會會堂(Flushing Quaker Meeting House)。於此宗教運動而誕生的是美國權利法案宗教自由法案的前身《法拉盛抗議書》,在1657年12月27日於法拉盛簽署。此運動最後迫使管轄法拉盛的荷蘭西印度公司允許居民宗教自由。
英國殖民地
1664年,英國控制了新阿姆斯特丹,驅逐了荷蘭人,改名為英屬紐約省。1683年,當皇后郡成立時,「法拉盛鎮」是最初的五個郡之一。[9]許多提及法拉盛的歷史都是指這個鎮,西至牛頓(現法拉盛河)、南至牙買加、東至亨普斯特德(現拿騷郡線)。1898年,當皇后成為紐約一個行政區時城鎮撤銷,今天的「法拉盛」指的區域更小,如當時是的法拉盛村。
北美的第一批商業苗圃就是起源於法拉盛地區。最大的三個苗圃為Prince、Bloodgood和Parsons苗圃,其中兩個被現在路名而紀念。凱辛娜公園(Kissena Park)北部是當時Parsons苗圃的所在地,至今公園裏還有很多不同種類的異國樹木。凱辛娜大道(Kissena Boulevard)上的許多交叉路是由當時苗圃里的樹名而來:Ash(梣)、Beech(山毛櫸)、Cherry(桃)、Poplar(楊)、Quince(榲桲)、Rose(薔薇)等等。曼克頓建立中央公園時,許多樹就是從法拉盛的苗圃而移植。
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法拉盛和大多數皇后郡縣傾向不列顛,駐紮帝國軍隊。蘇格蘭高地的一個營駐紮於此。在長島會戰時,大陸軍官內森·黑爾[10]靠近法拉盛灣,可能是要搜集情報,不幸被捕,處以絞刑。
1785年,富有的貴格會商人的住宅「金士蘭莊園」(Kingsland Homestead)現代變成了皇后區歷史協會。[11]
十九世紀
在十九世紀,紐約城人口經濟持續增長。由於臨近曼克頓,法拉盛成為時尚的居民區。1837年4月15日,法拉盛村成為法拉盛鎮。[12]官方印章依然是「法拉盛村」,點綴沒有說明文字的花印,沒有使用過其它標誌或旗幟。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皇后郡有30,429名居民。法拉盛擴張將兩個新村子納入進來:1867年大學點,1868年白石。1898年,不情願的法拉盛鎮(及皇后郡其它兩鎮)被納入紐約城,成立新的皇后區。新皇后區內所有鄉鎮全部取消。地方農場繼續分化發展,將法拉盛建設成人口稠密的行政區。
20世紀至今
法拉盛河上持續搭橋以及道路發展使得法拉盛車水馬龍。1909年,東河上建成的皇后大橋(即59街大橋)將皇后區與曼克頓中城接通起來。[13]
1910年長島鐵路通車,1928年 紐約地鐵IRT法拉盛線(7號線)通車,聯通皇后區和曼克頓,將法拉盛轉變為通勤郊區和商業中心。由於交通繁忙,通過法拉盛的一條大道被拓寬,更名為北方大道。[來源請求]
法拉盛也是荷里活的先驅之一。北方大道與緬街交叉口的雷電華劇院(RKO Keith's Theater)是十九世紀初至中期美國著名的雜耍劇劇院,曾經有著名演員米基·魯尼、馬克斯兄弟和鮑伯·霍普出場。1990年代初期,此劇院被開發商拆毀。由於已被政府標為古蹟,開發商被起訴,開發終止。至今此古蹟像拋棄建築。[14]
亞裔社區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亞裔社區開始涉足法拉盛,當時主要人口為非拉美裔白人及少數日本人社區。這波台灣移民到來並建立法拉盛華埠,即「小台北」或「小台灣」。與此同時,大量韓國人也移入該區域。
在七十年代前,紐約城華裔移民主要是廣東人。台灣移民是第一波說官話的華裔移民。由於曼克頓華埠主要是廣東話的工人階級移民,住房條件不佳,這些有社會經濟地位的台灣移民不習慣,轉而選擇了法拉盛。隨着台灣移民人口增加,法拉盛華埠也有了生活水準和住房條件。
之後,更多中國廣東以外的人來到紐約。這導致「國語華埠」或「國語城」出現,逐漸替代「小台北」。這些新移民說國語和其它方言,之後幾十年間,法拉盛華裔人口更加多樣化,不同省份的人蜂擁,進入華埠。[15][16][17][18]
法拉盛華埠旁邊的韓國街也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19]韓國街開始從法拉盛出發,沿北方大道向東蔓延[20][21][22][23][24]至拿騷縣。[22][20]
人口
據2010年美國人口普查數據,法拉盛人口為72,008,相比2000的69,362多了2,646人(3.8%)。佔地853.06英畝(345.22公頃),法拉盛人口密度為84.4名居民每英畝(54,000名居民每平方英里;20,900名居民每平方公里)。[2]
種族為白人9.5% (6,831)、非裔4.2% (3,016)、原住民0.1% (74)、亞裔69.2% (49,830)、太平洋群島0.1% (59)、拉美裔14.9% (10,723)、其它族裔0.2% (172)、兩種及以上1.8% (1,303)。[25]
成分
華裔社區
法拉盛華埠 Chinatown, Flushing | |||||||||||||||||||||||||
繁體字 | 法拉盛華埠 | ||||||||||||||||||||||||
---|---|---|---|---|---|---|---|---|---|---|---|---|---|---|---|---|---|---|---|---|---|---|---|---|---|
簡化字 | 法拉盛华埠 | ||||||||||||||||||||||||
|
法拉盛華埠、國語埠或法拉盛唐人街[26]是亞洲以外最大的、成長最快的華人聚居區。
緬街以西,特別是沿羅斯福大道,成為法拉盛華埠的主幹。不過,華埠繼續向東南沿凱辛娜大道,向北越過北方大道發展。在七十年代,台灣華裔社區開始在法拉盛立足時,居民主要為非拉美裔白人。到1990年,亞裔已經占核心區域的41%,華裔則占亞裔的41%。[15]華裔繼續佔據亞裔人口的絕大多數。1986年,法拉盛華商會估計盡在此地就有約60,000華人。[27]中國大陸大量合法及非法[28][29][30] 移民湧進,導致法拉盛及整個紐約華埠華裔人口暴增。
華裔人口
緬街和羅斯福大道交匯處是法拉盛商業中心地段,行政區最西段是華裔和韓裔商業黃金地段,包括亞裔餐館。華人商鋪沿緬街及向西路段鋪開。許多廣告招牌都是華語書寫。華裔在亞裔人口及整個法拉盛人口都佔據主流。由此,法拉盛成為亞洲以外第二大唐人街。自九一一襲擊事件的破壞後,住在曼克頓的華人紛紛遷到法拉盛,所以其規模己超越曼克頓華埠。[15][31][32]
據《紐約每日新聞》,法拉盛華埠華裔從17,363人暴增93%至33,526人,成為紐約市第二大華裔社區。布魯克林華埠從2000年的19,963人暴增71%至34,218人,成為紐約市第一大華裔社區。曼克頓華埠則從2000年的34,554人減至28,681人,流失17%,排名第三。[33]同時從2003年起,法拉盛的中國東北移民數量開始逐漸增長[34]。
文化
現在,法拉盛與曼克頓華埠並肩成為中華文化中心[36],亦稱「中華曼克頓」。[37] 春節遊行成為每年慶典。許多大型中式超市林立,出售各類獨具特色的中式佳餚,其中最大的包括香港超市和紐約超市,兩者也是發展最快的華裔連鎖超市。[38][39][40]法拉盛成為亞洲以外中華文化中心是由於匯聚了中國各地特色的緣故。
《世界日報》是海外最大的華語報紙,總部設在臨近的皇后區白石,在法拉盛亦有辦公室。[35]各類華語、英語刊物也在法拉盛有售。
法拉盛各色中國菜無處不在,[41]包括上海菜、湘菜、川菜、粵菜、閩菜、新疆菜、浙菜和朝鮮菜等。甚至相對少見的東北菜和蒙古菜也現身街頭[42]。
官話[43](包括東北官話)、閩東語福州話、閩南語、吳語(溫州話、上海話、蘇州話、杭州話)、粵語廣州話和英語都能在法拉盛聽到,甚至現在出現了蒙古語。自九一一襲擊事件的破壞後,住在曼克頓的華人紛紛遷到法拉盛,所以其規模己超越曼克頓華埠。《紐約時報》稱如今法拉盛已經與曼克頓華埠分庭抗衡,成為紐約華語政治經貿中心。[44]
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法拉盛出現了富有競爭性的教育行業以及意圖教育社區的非營利組織。一些組織以國語提供教育,[45]另一些提供計算機和技術培訓,還有一些則為準備升入高校的考生提供英語數理等補習班。
最近,幫助新移民的各種社會服務出現在法拉盛。[46]
唐人街衛星城
皇后區另一個行政區是大道旁的艾姆赫斯特唐人街,也是一個大型的、快速發展的華裔社區,成為法拉盛的衛星唐人街。最開始是81街和Cornish路之間的小片中華商店,現在成為皇后區第二大唐人街,開始向45街和Whitney街發展。[47]
第三大唐人街雛形現也出現在皇后區,位於法拉盛和艾姆赫斯特之間,在可樂娜一帶。[48]
韓裔社區
韓國街從法拉盛出發,向東沿默里山、貝賽、道格拉斯頓和小頸到拿騷縣。[21][20][49][50][51]據2010年美國人口普查,皇后區韓裔人口為64,107人。[52]
歷史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一波韓國移民在法拉盛持續落腳,許多人是醫療衛生行業人士、學習某專業或要創業的留學生。[20]他們在35街和41街之間的聯合大道上立足,[20]主要開餐館、卡拉OK酒吧、雜貨店、教育培訓和書店、銀行、辦公室、消費電子產品、服裝店及其它商業。[21]
隨着社區致富、人口增長、地位提升,韓裔開始沿北方大道向東擴張,在皇后區不擁擠的富裕地段購房[24],近而進入臨近的拿騷縣,並隨之把生意帶來過去,拓展了韓國街。[21]之所以向東發展是因為西邊已經被緬街法拉盛華埠佔據了。[20]
據2010年美國人口普查,皇后區韓裔人口為64,107人, [52]就韓裔美國人每平方英里密度至少500人來說,此地是美國之最。自2000年普查以來,拿騷縣韓裔人口在過去十年間增加近三分之二,至14,000人。[53]長島韓國街與博根縣、新澤西和曼克頓韓國街一道在紐約都會區收納了218,764位韓裔美國人,[54]成為韓國以外第二大韓裔聚居區。大韓航空和韓亞航空為從首爾至約翰·甘迺迪國際機場提供不經停航班。[55][56]
文化
《韓國時報》是韓國首爾報紙,在長島韓國街頗具影響力。
長島韓國街餐館眾多,頗具傳統和地方風格。這導致美國Meokjagolmok或韓式食街沿長島鐵路出現,途徑默里山站,頗具首爾風格。[21]
韓語和英語在當地通行。許多招牌廣告是用韓語書寫,獨具特色。
韓國街現已推出各種社會服務以方便新移民。
其他
法拉盛東部和法拉盛下城一樣有不少華裔。但那裏也有不少愛爾蘭裔、希臘裔、俄裔和意大利裔社區,以及印度裔、斯里蘭卡裔、馬來西亞裔和拉美裔,其中拉美裔多為哥倫比亞裔和薩爾多瓦裔。該地區比法拉盛下城多樣性更明顯,這是因為各族裔平均分配,彼此生意往來,而下城被華裔佔據主流,夾雜了韓裔生意。
靠近貝賽的法拉盛東北部主要是意大利和希臘裔社區,有不少意大利和希臘麵包坊、雜貨鋪和餐館。西北部混雜了猶太裔、希臘裔和意大利裔。法拉盛中心族裔大多是白人、拉美人和亞裔。
富蘭克林大道以南多為印度、巴基絲坦、阿富汗和孟加拉市場。早在七十年代,富蘭克林大道以南就聚集了大量南亞生意,是北美最早的小印度。北美印度神廟協會(梵語: श्री महावल्लभ गणपति देवस्थानम्, 泰米爾語: ஸ்ரீ மகா வல்லப கணபதி தேவஸ்தானம்)位於法拉盛45-57邦恩街,在美國是個非常傳統的印度神廟。[57][58]
名勝
法拉盛的歷史市政廳位於北方大道靠近緬街,現在用於音樂廳和文化中心。其它紐約市列為古蹟的建築有江邦故居、金士蘭莊園、法拉盛高中、黑人發明家路易斯·拉蒂默(Lewis Latimer)的住宅、雷電華劇院、和1964年世界博覽會的象徵地球儀。江邦故居北邊的一棵山毛櫸樹種於1847年也曾經是紐約市古蹟,但是此樹在1998年死了,死於151歲。現在新的一棵樹開始發芽。
許多名人之前也在法拉盛出生或長大,里根總統的夫人、女演員南希·里根在1921年出生於法拉盛。
宗教敬拜
法拉盛是美國宗教多樣性之最。今天,法拉盛有各色敬拜廟宇,從1694年建的歷史性法拉盛貴格會議屋、一位論信普救說會、1854年建的聖佐治教堂、猶太教堂、天主教堂、希臘東正教堂、印度神廟、穆斯林中心、佛寺和道觀等[59][60]
「在僅有2.5平方英里(合6.3平方公里)的小城市社區有超過200個敬拜場所。」[61]紐約賓漢頓大學訪問歷史學副教授、哈佛大學多元項目助理R·斯柯特·漢森稱:「法拉盛是美國宗教多元化的榜樣。」[62]
1657年,當法拉盛仍被荷蘭佔領時,愛德華·哈特[63]和三十平民抗議新阿姆斯特丹總督彼得·史岱文森對貴格教會的禁令。當法拉盛抗議書被簽訂時,法拉盛成為了美國宗教自由文化的起源地之一。[64] 北美最大的一個印度教寺廟部屬於法拉盛。[65]
地標、博物館和文化中心
紐約市在法拉盛草原可樂娜公園舉行了兩次世界博覽會,分別為1939至1940年和1964至1965年。1939年的世博會展示了廣播電視,當時播放了羅斯福總統的演說。1940年7月4日,兩位紐約市警察在英國展覽館裏檢查可疑包裹時被包裹里炸彈炸死。[66]1940年代,聯合國總部大樓完工之前,紐約市展覽館是聯合國首腦會議的地方。1947年以色列成立的投票是在此主辦的。現在紐約市展覽館被皇后區藝術博物館使用。1964年的世博會展示了福特野馬車。公園裏的地球儀也就是為此博覽會建立的。天主教教皇保羅六世參觀了此博覽會,他也是首次訪美的天主教教皇。在他行程期間,教廷在博覽會展示了米開朗基羅的著名作品《Pietà》。[67]之後此展覽場地被紀念碑所紀念。
世界博覽會剩下的其它景點包括皇后區藝術博物館、紐約科學館和皇后區動物園。皇后區藝術博物館保存一套紐約市1960年代建築的縮尺模型。除了博覽會的地球儀,公園裏也有許多其他的博覽會展示的雕刻。兩顆顯示二十世紀中期生活的時間囊被埋在了博覽會公園的地底下,為了五千年後打開。網球場則是1964年世界博覽會留下來的建築。
公園
法拉盛所有公共公園和遊樂場都歸紐約市公園和娛樂管理局監管。皇后區管理局位於Kew Gardens森林公園附近。
- 法拉盛草原可樂娜公園為佔地1,255-英畝(5.08-平方公里)的公園,在皇后區為首。此地主辦了兩次世界博覽會。由此,公園基礎設施迎合了世博會要求。附近的花旗球場是大聯盟紐約大都會棒球隊主場,替代老舊的謝亞球場。比莉·珍·金網球中心則是美國網球公開賽主場,每年夏天開賽。2008年,新的游泳館在公園開放。[68]
- 凱辛娜公園(Kissena Park)佔地234-英畝(0.95-平方公里),以湖為中心。
- 皇后植物園(Queens Botanical Garden)佔地39-英畝(0.16-平方公里),為法拉盛草原可樂娜公園上半部分。從1939年世界博覽會開放後一直營業,免費讓遊客進出。植物園保持着法拉盛地區苗圃時期的園藝傳統。
- 凱辛娜走廊公園(Kissena Corridor Park)佔地100.873-英畝(0.40822-平方公里),連接兩個獨立走廊和法拉盛草原可樂娜公園。有棒球場和蕾切爾·卡森娛樂場。
- 邦恩公園佔地11-英畝(45,000-平方米),在紐約市前市長沃爾特·邦恩故居上建立。
- Flushing Fields佔地10-英畝(40,000-平方米),是法拉盛高中運動場。
教育
法拉盛公立學校由紐約市教育局25區管理。眾多小學和初中是就近入學。
公立院校
公立中小學包括:江邦小學P.S. 20、P.S. 107、P.S. 21 愛德華·哈特小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托馬斯·傑佛遜小學P.S. 22、安德魯·積遜小學P.S. 24、卡德瓦拉德·戈登小學[69]P.S. 214、P.S. 32, 阿德里安·布洛克初中I.S. 25[70]、丹尼爾·卡爾·比爾德初中[71]JHS 189,和愛德華·布勒克爾初中JHS 18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六所高中為:
- 江邦高中
- 東西國際學校
- 羅伯特·F·甘迺迪社區高中
- 湯森·哈里斯高中,該校為選拔制,曾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上名列全美最佳高中榜。
- 法拉盛國際高中(The Flushing International HS)
- 法拉盛高中,該校為紐約市最古老的高中,建立於1912至1915年,為獨特的哥特復興建築。1991年被紐約市政府列為古蹟。[72]
I.S. 237
1971年,藝術特色學校I.S. 237建校,或稱蕾切爾·卡森初中237(Rachel Carson Intermediate School 237),位於法拉盛46-21 Colden Street。學校有6、7和8年級。學校得名於科學家、《寂靜的春天》的作者蕾切爾·卡森。每年6月,8年級學生會去賓夕凡尼亞州波可諾山旅遊。1999年,學校獲得蕾切爾·卡森娛樂場所有權,就在學校對面。Judith Friedman為校長,全校學生超過1200人[73]。自2006年,學校為新校舍騰出地方,第四層改建為東西國際學校。[74]
東西國際學校
2006年9月,東西國際學校(The East-West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Public School Q281)[75]在I.S. 237內建立,該校為6-12年級,專注亞洲文化課程。[76]學校由紐約市教育局管理,Ben Sherman任校長,每班平均學生人數為25人,2006-07年間師生比例為14.9:1。[77]由於該校與I.S. 237公用校舍,教育局想要為學校找個新址,包括附近的家得寶。[78]
學校幫助高中生通過Regents考試獲得文憑,教授國語、日語或韓語。[79]學校也提供各類活動和俱樂部等。
私立院校
私立高中包括:
1980年12月22日,[80]紐約日本人學校從皇后區牙買加莊園搬到法拉盛附近的新鮮草原[81]。1991年,學校搬到威斯特徹斯特縣揚克斯,1992年搬到康涅狄格州格林威治。[80]
高等教育
皇后學院成立於1937年,是紐約市立大學中的一個本科大學。由於地址較近的緣故常被誤認為在法拉盛,實際位於長島高速另一側的Kew Gardens Hills社區里。紐約市立大學法學院成立於1983年,臨近皇后學院,地址為65-21 Main Street, Kew Gardens Hills。[82]2012年秋,學校搬至長島市。法學院在緬街開設律師事務所。
圖書館
1858年,皇后區在法拉盛建立了第一座圖書館[83]。目前,法拉盛內有8個分館。緬街和凱辛娜大道交匯處的分館最大[84],為全國流通量之最[85][84][86]。圖書館經常主持公共活動。現在圖書館的建築是由波爾斯克夥伴建築師事務所(Polshek Partnership Architects)。這是此圖書館的第四次重建。最初的圖書館由十九世紀末美國鋼鐵巨頭安德魯·卡內基捐獻修築。[86]
醫院
紐約皇后醫院(New York Hospital Queens,或Booth Memorial Hospital)為紐約長老會醫療系統成員,是法拉盛及周邊地區的主要醫療中心,提供全面醫療服務。[87]法拉盛醫學中心(Flushing Hospital Medical Center)和各種小診所同樣對居民服務。法拉盛華埠也有不少傳統中醫藥診所出現。
交通
法拉盛擁有許多新住宅及商業建築,並發展蓬勃,展現很多具創意的建築設計。橫貫法拉盛的主要街道包括:緬街(Main Street)、羅斯福大道(Roosevelt Avenue)、北方大道(Northern Boulevard)、王子街(Prince Street)、聯合大道(Union Turnpike)、帕森大道(Parsons Boulevard)、凱辛娜大道(Kissena Boulevard),以及164街(164th Street)。
法拉盛商業區是皇后區北部的一個重要的交通中心,公共交通非常便利,法拉盛-緬街車站有紐約市地鐵的7號線快慢車;長島鐵路華盛頓港線則設有大都會-威利斯角、法拉盛-緬街、梅利山、寬街等車站,直達紐約賓夕凡尼亞車站和麥迪遜大中央車站。拉瓜地亞機場到法拉盛只需十幾分鐘的車程。678號州際公路、495號州際公路和大中央快速路都從法拉盛附近經過。
紐約大都會運輸署(MTA)的Q12、 Q13、 Q15、 Q15A、 Q16、 Q17、 Q19、 Q20A、 Q20B、 Q25、 Q26、 Q27、 Q28、 Q34、 Q44 SBS、 Q48、 Q50、 Q58、 Q65、Q66途徑法拉盛,拿騷縣的n20G終點站也在法拉盛。其中,Q48路連接拉瓜地亞機場和法拉盛,每20分鐘一班,車程約半小時;Q20A、Q20B、Q44SBS是MTA運營的高頻發車的快速公交,連接法拉盛和牙買加站。在牙買加轉乘甘迺迪機場捷運可抵達JFK機場各航站樓[89]。
經濟
緬街和羅斯福大道交叉口地區是所謂的亞裔商業區。此交叉口包括新世界購物中心和一家梅西百貨店。
法拉盛華人的地標性建築物新世界商城和飛越皇后購物中心。
新世界商城是集超市、購物、娛樂、餐食於一體的東岸華裔最大的綜合性商城,位於法拉盛中心地段(緬街興羅斯福大道交口)交通極為方便,7號地鐵的進出站口就設在商場的兩邊,多條公路車段路經在此設站。商場總面積27萬尺,共六層,地上三層地下三層。裝修華麗高雅,風格現代。 一樓:新世界超市:地尺45000尺,是法拉盛社區最大的超市。新鮮的蔬菜水果、游水海鮮、肉食米麵、燕翅乾品、生活百貨,應有盡有。 二樓:新世界購物中心:58個名牌商鋪,匯集時尚潮流。 L層:新世界美食廣場:33個店面,500多個餐位,薈萃中西美食。 商場地下二層、三層:大型停車場,300多個車位。
法拉盛含有許多合價的異族風味餐館。新世界購物中心的美食城號稱東岸亞裔最好的美食城,幾乎匯集所有華裔(也包括日韓美食)美食,周邊地區甚至波士頓地區,都有大量華人到紐約法拉盛新世界美食城來品嘗美食。中國菜烹調可以在王子街附近找到。韓國料理可以在北方大道上找到。大學點大道上有一些拉丁美洲的餐館。
美國華裔創設的第一證券總部亦設立於法拉盛。
政治
法拉盛政治勢力看起來突飛猛進,許多法拉盛來的亞裔成為紐約市政成員。台灣裔劉醇逸參選為紐約市第20區議員,代表包括法拉盛和北部皇后區社區,並於2009年11月擔任紐約市審計官。同時,上海裔顧雅明接替了劉醇逸在市議會的職位。此外,來自法拉盛的紐約州眾議員孟昭文於2012年選入國會,成為密西西比以東第一位亞裔美國眾議員。
治安
法拉盛的犯罪率從1990年來下降了很多,同步與紐約全市的犯罪率。最近幾年,法拉盛見到了少數的街頭暴力,包括幫派有關的刺傷和射擊。2000年,緬街上的溫蒂快餐店裏5名職工被兇手射死。[90]
由於社區裏的MS-13幫派與紐約市其他幫派(血幫與瘸幫)的競爭對社區里造成了許多問題。2006年聖誕前夕,一名15歲的男孩在他家門口被槍殺。[91]2007年5月19日,在邦恩街上一名21歲的男子被槍殺。[92]兩次槍殺都被懷疑與MS-13有關。
進入2010年代後,法拉盛接連發生華人遇襲身亡事件,治安程度再次引起全球華人關注。2010年5月20日來自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留學生姚宇被墨西哥裔男子Carlos S.Cruz強姦並用鐵棍襲擊腦部,導致前者被醫院證實腦死亡,而事發時法拉盛周邊的目擊者未有一人出手援助或是報警,令人嘆惜。[93]
社區裏也有不少的亞裔幫派。
奇事
- 凱辛娜(Kissena)是凱辛娜公園裏的湖泊之名。當時的園藝家Samuel Parsons命名此名。名字來源於印第安語言裏的奧吉布瓦語,意思是「冷水」。現在,法拉盛地區的很多地名都被稱為凱辛娜。[94]
- 據說搖滾樂團Kiss合唱團的名字是1973年他們在皇后區演出後,按照名稱凱辛娜(Kissena)所起名的。
- 現在凱辛娜公園的狹窄段落是原用於鐵路地役權的土地。
參見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 ^ Flushingtownhall.com.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9月24日).
- ^ 2.0 2.1 Table PL-P5 NTA: Total Population and Persons Per Acre - New York City Neighborhood Tabulation Areas*, 201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opulation Division – 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City Planning, February 2012. Accessed June 16, 2016.
- ^ A cleaner Flushing is pushed by Kim. Queens Chronicles. [2013-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29).
- ^ Downtown Flushing Mobility and Safety Improvement Project (PDF). [2017-05-0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02-25).
- ^ Hess, Meagan. All the Neighborhoods, Towns, and Zip Codes in Queens. QueensMetro. [2010-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3月14日).
- ^ Queens Community Board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ccessed September 3, 2007
- ^ Matinecoc Indian History. Handbook of American Indians, 1906. Access Genealogy.com. 2006年 [2007年7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6月19日).
- ^ New Netherland Virtual Tour. New Netherland Institute. [2006年12月2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5月17日).
- ^ Before the Five Borough City:Queens. [2017-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03). This later map shows former boundaries of the Town of Flushing. The map does not show the towns that were part of Queens and are now part of Nassau.
- ^ Nathan Hale
- ^ Kingsland Homestead. Queens Historical Society. [2007-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11).
- ^ History of Queens County. [2017-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7).
- ^ Queensboro (59th Street) Bridg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ccessed May 14, 2011
- ^ Collins, Glenn. Place of Escape May Survive, Behind Glass. 紐約時報. 2004年2月25日 [2007年7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4月7日).
- ^ 15.0 15.1 15.2 Foner, Nancy. New immigrants i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1: 158–161 [2017-05-04]. ISBN 978-0-231-12414-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2).
- ^ Asian Americans: contemporary trends ... – Google Books. Books.google.com. [2011-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9).
- ^ Chinatown: The Socioeconomic ... – Google Books. Books.google.com. 1995-01-24 [2011-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9).
- ^ David M. Reimers. Still the golden door: the Third ... – Google Books. Books.google.com. [2011-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31).
- ^ Asian Americans: Contemporary Trends and Issues Second Edition, Edited by Pyong Gap Min. Pine Forge Press – An Imprint of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6 [2013-01-11]. ISBN 9781412905565.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Asian Americans: Contemporary Trends and Issues Second Edition, Edited by Pyong Gap Min. Pine Forge Press – An Imprint of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6 [2013-01-10]. ISBN 9781412905565.
- ^ 21.0 21.1 21.2 21.3 21.4 Semple, Kirk. City's Newest Immigrant Enclaves, From Little Guyana to Meokjagolmok. The New York Times. 2013-06-08 [2013-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4).
- ^ 22.0 22.1 Roleke, John. Flushing: Queens Neighborhood Profile. ©2013 Abou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2013-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30).
- ^ Koreatown Manhattan, or Koreatown Flushing?. © CBS Interactiv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June 2009 [2013-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7).
- ^ 24.0 24.1 Cohen, Joyce. If You're Thinking of Living In/Murray Hill, Queens; The Name's the Same, the Pace is Slower. The New York Times. 2003-03-23 [2013-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6).
- ^ Table PL-P3A NTA: Total Population by Mutually Exclusive Race and Hispanic Origin - New York City Neighborhood Tabulation Areas*, 201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opulation Division – 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City Planning, March 29, 2011. Accessed June 14, 2016.
- ^ Asian Americans: Contemporary Trends and Issues Second Edition, Edited by Pyong Gap Min. Pine Forge Press – An Imprint of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6 [2010-11-08]. ISBN 978-1-4129-0556-5.
- ^ Hsiang-shui Chen. Chinese in Chinatown and Flushing. [2012-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7月20日).
- ^ Yearbook of Immigration Statistics: 2011 Supplemental Table 2. U.S.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2012-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8).
- ^ Yearbook of Immigration Statistics: 2010 Supplemental Table 2. U.S.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2012-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2).
- ^ Marzulli, John. Malaysian man smuggled illegal Chinese immigrants into Brooklyn using Queen Mary 2: authorities. New York: © Copyright 2012 NY Daily News.com. 2011-05-09 [2012-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5).
- ^ Zhou, M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merica: Immigration, Ethnicity, and Community.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2009: 57–59 [2017-05-04]. ISBN 978-1-59213-858-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2).
- ^ Montefinise, Angela. Koreans In Queens: Finding A Second Home In The Borough Of Queens. Queens Tribune. 2002 [2010-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7月28日).
- ^ Beekman, Daniel. The changing Chinatowns: Move over Manhattan, Sunset Park now home to most Chinese in NYC. NY Daily News. 2011-08-05 [2012-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11).
- ^ 纽约第二大华人居住区刮起“东北风”. 中國僑網. 2006-02-27 [2017-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7).
- ^ 35.0 35.1 "Contact U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age in Chines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World Journal. Retrieved on 2014-03-10. "New York Headquarters 141-07 20th Ave. Whitestone, NY 11357"
- ^ Semple, Kirk. In Chinatown, Sound of the Future Is Mandarin. The New York Times. 2009-10-21 [2010-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4).
- ^ Haller, Vera. Downtown Flushing: Where Asian Cultures Thrive. The New York Times. 2014-10-01 [2014-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8).
- ^ Freudenheim, Ellen. Queens: What to Do, Where to Go (and How Not to Get Lost) in New York's Undiscovered Borough. Macmillan. [2011-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9).
- ^ Alperson, Myra. Nosh New York: The Food Lover's Guide to New York City's Most Delicious Neighborhoods. Macmillan. 2003-09-20 [2011-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7).
- ^ Greenhouse, Steven. Supermarket to Pay Back Wages and Overtime – NYTimes.com. Cityroom.blogs.nytimes.com. 2008-12-09 [2011-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1).
- ^ Moskin, Julia. Let the Meals Begin: Finding Beijing in Flushing. The New York Times. 2008-07-30 [2011-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9).
- ^ Moskin, Julia. Northeast China Branches Out in Flushing. The New York Times. 2010-02-09 [2011-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3).
- ^ Semple, Kirk. In Chinatown, Sound of the Future Is Mandarin. The New York Times. 2009-10-21 [2011-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4).
- ^ Semple, Kirk. In Chinatown, Sound of the Future Is Mandarin. The New York Times. 2009-10-21 [2012-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4).
- ^ Barry, Ellen. In Queens, Classes in Mandarin Are Also Lessons in Adaptation. The New York Times. 2007-05-28 [2010-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 ^ Chinese Immigrants Services, Inc.. [2010-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27).
- ^ A Growing Chinatown in Elmhurst. [2010-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1).
- ^ Lawrence A. McGlinn,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SUNY-New Paltz. BEYOND CHINATOWN: DUAL IMMIGRATION AND THE CHINESE POPULATION OF METROPOLITAN NEW YORK CITY, 2000, Page 4 (PDF). Middle States Geographer, 2002, 35: 110–119, Journal of the Middle States Division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2013-03-1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10-29).
- ^ Roleke, John. Flushing: Queens Neighborhood Profile. About.com. [2013-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30).
- ^ Koreatown Manhattan, or Koreatown Flushing?. CBS Interactive Inc. June 2009 [2013-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7).
- ^ Cohen, Joyce. If You're Thinking of Living In/Murray Hill, Queens; The Name's the Same, the Pace is Slower. The New York Times. 2003-03-23 [2013-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6).
- ^ 52.0 52.1 Queens County, New York QuickLinks. U.S. Census Bureau. [2014-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25).
- ^ Nassau County, New York QuickLinks. U.S. Census Bureau. [2014-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7).
- ^ Profile of General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haracteristics: 2010 Demographic Profile Data New York-Newark-Bridgeport, NY-NJ-CT-PA CSA. U.S. Census Bureau. [2014-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8).
- ^ Molnar, Matt. New Korean Air Airbus A380 Makes First Flight to America. Copyright © 2012 NYCAv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2011-08-09 [2014-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6).
- ^ Flights from New York to Seoul. ©2011 Exp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2014-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03).
- ^ Famous Hindu chaplain honored at Hindu Sangathan Diwas celebrations in New York, August 27, 2007, http://www.asiantribune.com/node/714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Vedanta Society in San Francisco (1906) or the Vedanta Center in Boston (1910) are sometimes considered to be the first Hindu temple in the US. However they were not fully consecrated traditional temples.
- ^ Today, Flushing abounds with houses of worship, ranging from the Dutch colonial epoch Quaker Meeting House, the historic Unitarian Universalist Congregation of Queens, St. Andrew Avellino Roman Catholic Church, St. George's Episcopal Church, the Free Synagogue of Flushing, the Congregation of Georgian Jews, St. Mel Roman Catholic Church, St. Michael's Catholic Church, St. Nicholas Greek Orthodox Shrine Church, St. John's Lutheran Church, Queensboro Hill Community Church, Hindu Temple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and the Muslim Center of New York.
- ^ Strausbaugh, John. The Melting Pot on a High Boil in Flushing. The New York Times. 2009-05-02 [2010-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2).
- ^ Historian Scott Hanson Discusses Religious Diversity in America. [2017-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1).
- ^ Fenner, Louise. Religious Freedom Laws Help Create Culture of Tolerance. newsblaze.com. 2008-08-26 [2010-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15).
- ^ Edward Hart
- ^ The Birth of Freedom of Religion - Flushing Remonstrance, December 27, 1657. [2021-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5).
- ^ Om Sri Maha Vallabha Ganapathiyea Namo Namaha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05-28.
- ^ Death at the Fair. 時代周刊. 1940年7月15日 [2007年7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7月21日).
- ^ Address Of The Holy Father Paul VI. 教廷. 1965年10月4日 [2007年7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年1月9日).
- ^ Daily Plant Newsletter: Flushing Meadows Corona Park Aquatic Center Opens – : 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Parks & Recreation. Nycgovparks.org. 2008-03-05 [2011-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9).
- ^ Cadwallader Colden
- ^ I.S.25Q. Adrien Block School
- ^ Daniel Carter Beard Junior High School
- ^ Freedom Mile. The Queens Historical Society. [2007年6月1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年7月7日).
- ^ Register - I.S. 237 - Q237 - 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17-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2).
- ^ Gootman, Elissa. In Cramped Spaces, Small School Benefits. New York Times. 2008-12-20 [2017-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7).
- ^ East-West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17-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7).
- ^ Gootman, Elissa. 36 More Small Schools Due in September, Mayor Says. New York Times. 2006-02-02 [2017-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14).
- ^ School Detail for East-west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Studies. [2017-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7).
- ^ Hirshon, Nicholas. Councilman John Liu wants city to buy Home Depot for a new school. New York Daily News. 2007-06-22.
- ^ Yaniv, Oren. New school for scribes, Asia studies. New York Daily News. 2006-03-03.
- ^ 80.0 80.1 "本校の歩み 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14-01-17." The Japanese School of New York. Retrieved on January 10, 2012. "1975.9.2. Jamaica Queensにて「ニューヨーク日本人學校」開校。" and "1980.12.22 Queens Flushing校に移転。" and "1991.8.18. Westchester Yonkers校へ移転。"
- ^ Kulers, Brian G. "QUEENS NEIGHBORHOODS QUEENS CLOSEUP East Meets West in School For Japanese in Americ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Newsday. November 12, 1986. News, Start Page 31. Retrieved on January 9, 2012.
- ^ CUNY School of Law - Location Shoo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 Location Shoots, Summer 2004. Retrieved July 24, 2012.
- ^ Library Branch Addresses and Hours. Queens Library.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3).
- ^ 84.0 84.1 Flushing. Queens Library.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3).
- ^ Library is a portal for immigrants – Los Angeles Times. Latimes.com. 2008-06-22 [2011-07-28].
- ^ 86.0 86.1 New York And 22 Big-City Libraries Awarded $15 Million By Carnegie Corp.. Carnegie Corporation of New York.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8).
Today, the largest branch library in New York City is the Flushing Library, situated on the site of one of the branch libraries built with Mr. Carnegie's money.
- ^ New York Hospital Queens. [2010-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19).
- ^ The Ten Busiest Subway Stations 2010. Copyright 2011 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2013-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2月11日).
- ^ 存档副本 (PDF). [2017-05-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6-17).
- ^ 陳鳳麗. 纽约频出惊人案 华人老实先遭殃 命案逼华人处处当心. 環球時報. 2000年6月9日 [2007年7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9月24日).
- ^ Sullivan, C.J.; Hasani Gittens. Gang Slays Teen. 2006年12月25日 [2007年7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4月12日).
- ^ Stirling, Stephen. Gang feared in Flushing man's death. Times Ledger. 2007年5月2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10月10日).
- ^ 文匯報:《留美女生遭姦殺 中方促嚴懲兇手》. [2010-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26).
- ^ 凯辛娜公园碧湖映绿荫. 世界日報. 2005年7月29日 [2015年11月1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2月16日).
外部連結
-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法拉盛
- Flushing (Queens).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第11版). London. 1911.
- 法拉盛市政廳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中文)
- 法拉盛唐人街地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