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有光
歸有光 | |
---|---|
大明南京太僕寺丞 | |
籍貫 | 直隸崑山縣 |
族裔 | 漢族 |
字號 | 字熙甫 號震川 |
室名 | 項脊軒 |
出生 | 正德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1507年1月6日) 直隸蘇州府崑山縣 (今江蘇省崑山市) |
逝世 | 隆慶五年正月十三日 (1571年2月5日)(64歲) |
配偶 | 魏氏(正室) 王氏(繼室) |
親屬 | 歸正(父) 周桂(母) (子)歸子孝、歸子祜、歸子寧、歸子慕;(女)歸如蘭 (孫)歸昌世 (曾孫)歸莊 |
出身 | |
|
歸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5日),字熙甫,一字開甫,直隸崑山縣(今蘇州崑山市)人,明朝文學家,早年因老家在崑山項脊涇(今屬崑山市玉山鎮),自號項脊生,晚年居於震澤(太湖的雅稱)附近,人稱震川先生。因曾任南京太僕寺丞,又稱歸太僕。
歸有光與王慎中、唐順之詩文唱和,合稱嘉靖三大家。嘉靖三家與茅坤等人同尊唐宋古文,是為「唐宋派」。歸有光又與浙江德清的胡友信齊名,世稱「歸、胡」,並列《明史·列傳·文苑》。
生平
歸有光生於正德元年臘月二十四日(1507年1月6日),歸家為崑山世族,先世多以文學著稱,祖母是太常寺少卿夏昶的孫女。但歸有光這一支並不顯赫,祖父歸紳、父親歸正均未入仕,且歸有光父叔輩感情不睦,互搶祖輩家產鬧翻不往來,故歸有光討厭父方歸姓親屬,與祖母與母親等女性親屬感情密切。
歸有光自幼聰穎,九歲能屬文,十歲寫《乞酰論》流傳至今。師事同縣名儒魏校,喜讀《史記》以及唐宋八大家之文,也閱佛家《大藏經》。
嘉靖四年(1525年),歸有光以童子試第一名補為蘇州府學生員,時年十八歲,後以貢生選入南京太學。
嘉靖十九年(1540年),歸有光受到主考官張治的賞識,舉應天鄉試第二名。[1]以後的二十年,八次禮部會試均落第,[2]對科舉失望。[3]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遷居嘉定(今屬上海)之安亭江邊,講學授徒二十年之久,從者數百人,[4]自號「震川」,因太湖古稱「震澤」,也尊敬當時的文士何震川。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因為主考官特別留意,仔細端詳試卷的筆法,歸有光終於得中三甲進士,授浙江長興縣令。隆慶元年(1567年)撰寫《聖井銘並敘碑》,由縣丞吳承恩親筆書寫,刻石立碑,原置於南朝陳武帝陳霸先出生地聖井旁,現藏於長興博物館。當時長興長期沒有縣令,政務由胥吏把持,貧苦百姓生活艱苦。歸有光注重教化,不尚刑法,關注民生,損害到了豪強的利益。隆慶三年(1569年),歸有光受人排擠,明升暗貶,調升順德府(今河北邢臺)通判,但卻專管馬政。歸有光心氣不平,認為自己的處境就像屈原被放逐時一樣,但仍然沒有放棄政事,在任期間採訪典籍,修《馬政志》。隆慶四年(1570年),由大學士高拱、趙貞吉薦引,任南京太僕寺丞,掌內閣制敕房,參修《世宗實錄》。
隆慶五年正月十三日(1571年2月5日),歸有光去世,享壽六十四歲。萬曆三年(1575年)歸葬崑山城東南門內金潼里。
文學
歸有光與唐順之、王慎中等人均崇尚內容翔實、文字樸實的唐、宋古文,並稱爲嘉靖三大家。當時文壇先後受到前後七子的影響,雖然擺脫了早期的台閣體,但又陷入盲目復古的潮流,文風浮浪[5]。王世貞繼李攀龍之後主宰文壇,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大曆以後書勿讀」。歸有光率先反對這種主張,文壇風氣為之一振。歸有光經學深湛,重視義理,這些特質在他的文章中均有體現。[6]他認為「文章至於宋元諸名家,其力足以追數千載之上而與之頡頏」,[7]不必非得模仿古人才能寫出好文章。他的文章,從風格上看繼承了司馬遷和唐宋八大家的傳統,並且影響了桐城派諸家。
歸有光的文章很多描繪日常生活,篇幅短小而刻畫細膩生動,情真意切,「無意於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於言語之外」,名篇如《項脊軒志》《女如蘭壙志》《寒花葬志》《李南樓行狀》等「信筆縱橫,而世多以為奇」,「他人莫能企而及也」,[8]對後世頗有影響。林紓認為《項脊軒記》「瑣瑣屑屑,均家常之語,乃至百讀不厭」。[9]也有少數文章反映民間疾苦,特別是描繪當時人民受倭寇所苦情狀的《備倭事略》《崑山縣倭寇始末書》等。
震川先生文集
歸有光著作版本甚多,歸有光從弟歸道傳刻有一集二十卷,歸有光的兒子歸子祜、歸子寧刻一集三十二卷[10];孫歸昌世與錢謙益進行詳細校勘,編成《震川先生集》四十卷,包括正集三十卷、別集十卷,另附錄一卷。別集中有詩一卷。
水利
自古以來太湖流域以富庶聞名,但伴隨着發展,太湖水旱災情越來越嚴重,到了明朝,每三到七年就要發生一次水災。[11]歸有光居住在安亭時,對太湖地區的水利情況進行了研究,認為吳淞江是太湖入海的道路,只要拓寬吳淞江,解決吳淞江的淤塞問題,其他的水道問題就很容易解決,反對排泄太湖水,因為「夫水為民之害,亦為民之利,就使太湖乾枯,於民豈為利哉」!他上書給當時的兵道、知府、知縣,闡述自己的治水主張。他還搜集當時相關的水利文獻,著《水利論前》《水利論後》等,撰成《三吳水利錄》四卷,是古代太湖水利研究的重要資料。
震川書院
清道光八年(1828年),江蘇巡撫陶澍為紀念歸有光,奏請清宣宗於歸氏故居安亭建造震川書院。書院與菩提寺相連。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震川書院停辦,翌年毛怡源等於原址創辦新學,改名震川學堂,初為小學,1905年改為中學,兼設師範,名為蘇松太道立震川中學,是嘉定、崑山兩縣最早的中學。1906年又改為小學。現址為上海市嘉定區安亭中學。
家族
母親周桂,十六歲嫁至歸家,育有四子三女,其中一子一女夭折。歸有光排行老二,上有一個姐姐歸淑靜(嫁王三接),下有弟弟歸有尚、歸有功,妹妹歸淑順。歸有光曾作文《先妣事略》緬懷母親。
歸有光初娶魏氏,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魏氏去世,歸有光續娶安亭望族之女王氏。歸有光長子歸子孝於1548年染病而亡,年僅16歲,歸有光為他作了《思子亭記》以表哀思。
另有子歸子祜、歸子寧,參與整理歸氏遺文。五子歸子慕為萬曆十九年(1591年)舉人,兩次被逐,隱居江村,死後贈翰林待詔。
孫歸昌世,歸莊之父,為篆刻家、書畫家、文學家,與李流芳、王志堅合稱崑山三才子。
曾孫歸莊,為明末書畫名家,明亡後曾於崑山起兵抗清,事敗隱居,拒不仕清,晚年致力整理歸有光全集。
評價
王世貞最初因為文學觀點與歸有光相左而厭之,後來卻作《歸太僕贊》,認為歸有光可與韓愈、歐陽修相提並論。[12]值得一提的是,王世貞晚年時文風亦有轉變,主張「文必秦漢」的他甚至沉迷閱讀蘇軾的文章。[13]
林則徐曾在嘉定歸有光祠題一聯:
“ |
儒術豈虛談?水利書成,功在三江宜血食; |
” |
對歸有光在水利方面的貢獻和經學方面的成就作出了高度評價,認為歸有光以儒術成就功業。
註釋
- ^ 《金陵瑣事·卷十三》:嘉靖十九年,庚子科主試張公治、龔公用卿。初取一卷定為解元,見卷上皿字號,恐為他省監生,不可冠南畿,遂置之第二名。拆號,乃是名士歸有光。
- ^ 《明史·卷二百八十七·列傳第一百七十五》:「……八上春官不第。」
- ^ 歸有光《上瞿侍郎書》記:「有光年往歲徂,仕進之心落然,然猶不敢自廢罷。」
- ^ 《嘉定縣誌》:「……為著書講學之地,有陶庵及畏壘亭,皆自為之記。一時從學游者,相與詩經稽古,力為治學。其緒言記與師宿儒學而不失,至於今不衰,蓋先生之澤遠矣!」
- ^ 王錫爵《明太僕寺寺丞歸公墓志銘》:「蓋天下方相率為浮游泛濫之詞,靡靡同風,而熙甫深探古人之微言奧旨,發為義理之文,汪洋自恣,小儒不能識也。」
- ^ 王錫爵《明太僕寺寺丞歸公墓志銘》:「先生於書無所不通,然其大旨,必取衷《六經》,而好《太史公之書》。」
- ^ 歸有光《項思堯文集序》
- ^ 婁堅《歸太僕應試論策集》
- ^ 林紓《春覺齋論文》,頁43,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 ^ 王崇簡《重刻震川先生全集序》
- ^ 繆啟愉《太湖塘浦圩田史研究》
- ^ 《明史·卷二百八十七·列傳第一百七十五》記:「世貞大憾,其後亦心折有光,為之贊曰:『千載有公,繼韓、歐陽。余豈異趨,久而自傷。』其推重如此。」
- ^ 《明史·卷二百八十七·列傳第一百七十五》記:「晚年,攻者漸起,世貞顧漸造平淡。病亟時,劉鳳往視,見其手蘇子瞻集,諷玩不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