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農業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8年2月26日) |
廣州農業,主要介紹廣州地方的農業。隨着廣州發展,廣州的農業逐步成為以為大城市服務為主的城郊型農業。
概覽
截止2016年,廣州有農副產品類市場135個,主要分佈於荔灣區和白雲區[1]。而2015年底,廣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有登記3.5萬人[2]。到2016年廣州據計有536,524農業從業者,其中122,695為本地農戶。農業產業化生產機構就有過千間[3]。
歷史
《史記》載:楚越之地,飯稻羹魚,火耕水耨。在新石器時代,廣州地區就有原始的農業和漁業, 並有野生水稻生長。農業商業化亦較早出現,唐末廣州地區已是水果、稻米、甘蔗產地[4];宋代時廣州為全國一大米市,有大批餘糧接濟閩、浙等地,號稱廣米。宋代以後,珠江下游淤積日多,外來移民漸多,開墾種植,圈築堤圍,蓄泄灌溉。
明代中後期,廣州、佛山等城鎮成為手工業和商業要地,大批稻田改種手工業原料作物,一些農民進入城鎮提供勞動力,一定程度領導稻穀生產衰落,由原「多穀之地」逐變為缺糧地,需依賴廣西供應部分糧米。
至清代,築圍臻於鼎盛期。
鴉片戰爭後,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番禺縣北至茭塘、新造,南至香山、黃閣,大片稻田轉為桑基魚塘。花地、石圍塘及增城縣部分地區則發展了果基魚塘,並廣種甘蔗、花生、蔬菜、花卉,出現不少菜農、果農、花農、花戶。河南至大石一帶,果樹「障蔽百里」,禺南糖蔗「連崗接阜,一望若蘆葦然」,積極發展基塘農業。
清末民初,廣州相繼建立了廣東省農林試驗場、廣東大學農學院等農業科研教育機構,致力於農作物品種比較、水稻選育種和化肥施用效果試驗等項目的研究工作。 國民政府時代還頒佈過《農政綱要》、《森林法》等法規,進行過一系列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引入化肥、化學農藥、拖拉機,陳濟棠時代還有建立化肥廠和機榨糖廠等近代產業。
農地
廣州農業耕作土壤有水稻土(主)、菜園土、潮沙泥土、耕型赤紅壤等。
舊日廣州(番禺縣),禺南分民田、圍田和沙田區。民田區兼有丘陵,地勢高;沙田區為沖積土;禺北多山,耕地較瘦瘠[4]。清光緒五年( 1879年),廣州府登記在冊的官民田地、山塘面積據計有1062.32萬畝,其中屯田49.49萬畝,佔4.66%[5]。
1860年代,小北門內的菜田因為填塘建屋而轉去門外北郊。隨近代廣州城市化,蔬菜需求增加,使近郊菜地拓展,就河南57村7.4萬畝農地中,就有3萬幾畝是菜地[6]。
1950年到1953年春,廣東、廣州等地方推開農村土地改革,原廣東省政協副主席楊奎章憶述其老首長張文親歷,當時城鄉關係一度緊張,許多地主走難到廣州[7]。據計番禺縣境內此時期,被當局沒收徵收地主(含公嘗田,或公蒸田,即宗族祠所有的田地)的農地有94.1萬畝[8]。1955年秋後縣當局推行農業合作化,短短兩年幾內結束農村的私人土地(農地)所有,取消土地分紅,鄉民的耕畜農具更被無償徵用收歸集體所有。番禺縣鄉民對此轉變大為不滿,於1957年初爆發集中退出合作社的浪潮。
1988年後,廣州劃定為農村區域有「四縣(花縣、從化縣、增城縣、番禺縣)五區(劃為市區,而保有農業的白雲區、天河區、海珠區、芳村區、黃埔區)」。1990年統計上述範圍,共有耕地246.95萬畝,其中水(旱)田218.11萬畝,旱地28.85萬畝[5]。
農產品
一直農業發展有利用山地造林,丘陵旱地種果、蔗,水田種植水稻,河湧、水庫、魚塘養魚。
1860年代左右,小北門外同河南(海珠)一帶盛產白菜、黃芽白、芥蘭、生菜等,市頭等村盛產蘿蔔[6]。
原番禺縣內傳統的農副產品,除糖蔗外,較主要的有生果、蔬菜,大部分銷向廣州,少量出口香港。加工的菜乾和頭菜,亦有部分出口;油料作物方面,主種花生和黃豆,產油可以自給。原禺北(今白雲區)還有將黃豆製成腐竹、枝竹,成為特產。原禺東(東山&天河&黃埔)、禺北還曾有大量加工荔枝乾同酸梅乾[8]。廣州一帶的地理氣候,亦適宜於引入許多外域品種,自漢代以來,先後從外埠引進有茉莉花、素馨花、海棗、古度樹、底稱實、芒果、菠蘿蜜、番石榴、番荔枝、花生、玉米、煙草、番薯、橡膠等許多花果木與農作物品種,豐富本地農業資源[9]。
下列為一些本地出名物產:
- 嶺南木瓜
- 夏茅香芒
- 番禺蕉門紅番薯
- 胭脂紅番石榴(俗稱番桃)
- 增城遲菜心等
胭脂紅番石榴引入廣州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在1930~1940年代便馳名省港澳,有「番石榴中的貴族」之稱,主要種植分佈在海珠、增城和番禺等地,番禺出產地有石樓、石碁、黃閣等,而過去最有名的產自李福林的鄉下——番禺縣塘司大塘鄉[10]。胭脂紅曾經出口到港澳台等地[11]。
發展
近河海地區,農民會用湧泥肥田,建立果基魚塘、桑基魚塘、蔗基魚塘等生態農業。近郊農民會搞花果菜藥立體種植,建立人工生態群落模式。沙田蔗區農民會利用蔗苗封行前套種黃豆、花生、蔬菜,封行後培植食用菌。更有開闢出種植與遊覽觀光相兼的旅遊農業。
1949年後,一系列管制趨於強化,番禺縣主種的水稻和糖蔗等,長期受到統購價格制度左右,生產量趨向下跌。而縣境的林果業和畜牧業,在1970年代後重新開放經濟前,受 「以糧為綱」政策制約而停滯不前[8]。
參見
外部連結
參考
- ^ 郭艷華 陳翠蘭. 提升广州现代农业竞争力.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17-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6).
- ^ 农业 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 廣州市人民政府. 2016-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9).
- ^ 廣州年鑑·農業 2017
- ^ 4.0 4.1 番禺縣志·農業·種植業
- ^ 5.0 5.1 廣州市志·農業志·農業綜述
- ^ 6.0 6.1 近代廣州 中華書局 2003-12
- ^ 你必須知道的土改真相 看完再也不會被忽悠!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林愛玥 察網 2017-05-01
- ^ 8.0 8.1 8.2 番禺縣志(1990)·經濟綜述
- ^ 廣州人口與社區發展探析 廖世添 廣東社會科學 1997年第2期
- ^ 番禺行將消失的果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屈慎寧 廣州文史
- ^ 廣州這種番石榴,有「番石榴中的貴族」之稱,有着很多老廣州人童年的味道!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018-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