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如東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如東縣
坐標:東經 120°42′- 121°22′
北緯 32°12′- 32°36′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隸屬行政區江蘇省南通市
設立1940年
語源如皋東鄉之略
政府駐地掘港鎮
下級行政區
15
政府
 • 縣委書記陳慧宇
 • 縣長陳雷
面積
 • 2,791.17 平方公里(1,077.68 平方英里)
 • 陸地1,702.70 平方公里(657.42 平方英里)
 • 水域170 平方公里(70 平方英里)
 • 縣城78.65 平方公里(30.37 平方英里)
 • 建成區(2012年)21.46 平方公里(8.29 平方英里)
人口2020年[1]
 • 常住880,006人
 • 密度315人/平方公里(817人/平方英里)
 • 城鎮512,131人
語言
 • 母語方言江淮官話通泰片吳語沙地話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郵政編碼226400
電話區號513
車輛號牌蘇F4
行政區劃代碼320623
舊稱扶海洲
城市精神厚德篤行、扶海越江
本地生產總值(2020年)¥1155.1億
人均¥107657元(按常住人口)
毗鄰南通市通州區如皋市海安縣黃海
最長河流如泰運河
最大湖泊東凌水庫
網站如東縣政府網

如東縣中國江蘇省下轄縣級市,現由南通市代管。其境域位於長江三角洲北翼,東面和背面濱臨黃海,西面接壤如皋海安,南面毗鄰南通市通州區。縣人民政府駐掘港鎮富春江中路1號

如東遠古為長江入海口沙洲,故稱扶海洲。成陸之後,興建鹽場,人口漸繁,至明清時期,市鎮發展頗有規模。民國以後,張謇等人墾牧沿海,如東沿海得到初步開發。建國之後,如東繼續圍海造田,發展經濟。改革開放後,縣域經濟持續增強,躋身全國百強縣。2003年以後,如東縣以洋口港為重心,促進沿海經濟板塊崛起,着力新能源等產業發展。

歷史

如東為「如皋東鄉」(即如皋東部的地區的意思)之略,歷史上長期為如皋轄地的一部分,至1940年才析置成縣。

和南通其他中、東部地區一樣,現今如東一帶古時大都是長江口的沙洲或尚未成陸。自距今6000多年起,由於長江北岸泥沙淤積、黃河入海泥沙自北向南沉積,沿海陸續浮現古沙洲群。至西周時,古沙洲群逐漸漲接為一片卵形沙洲,名為扶海洲。西漢時,扶海洲範圍大略南至今如泰運河一線,西抵丁堰、栟茶一線,東、北在范公堤以內。西漢初,吳王劉濞領三郡五十城(如東在其境內),「東煮海水為鹽」,開淮區煎鹽之先河,如東出現第一批「鹽丁」。東漢末年,淮南江北成為曹孫戰爭前線,「江、淮間十餘萬眾,皆驚走吳」[2],境內遂成隙地,及至「吳平,民各還本」[3]。此後至東晉數百年間,一方面扶海洲與大陸之間水面逐步縮狹為小芹河[4],至東晉太元七年(382年),小芹河淤塞,扶海洲終與大陸連為一體;另一方面,中國北方動亂,江淮間時亂時平,淮民南下,大陸與沙洲之間聯繫愈發緊密,扶海洲上移民日漸增多。在持續數百年的人口大遷徙中魯人、客家人成為如東先民的重要來源。

唐朝,接陸後的扶海洲繼續擴張,演變為唐廖角咀,其地屬淮南煎鹽場亭。唐開成年間,掘港亭、郭補村(今馬塘鎮)始見於典籍[5]。唐廖角咀此後漸與六世紀形成的胡逗洲漲接,在後周世宗年間形成一個馬蹄形海灣,南宋時稱賣魚灣,後演變為三餘灣。隨着唐宋時期范公堤等海岸工程的修築、串場河的開鑿,如東陸地區域大致穩定下來,鹽業和農業由於中原移民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而得到較快發展。兩宋時期如東成為鹽業重地與海防口岸,栟茶、豐利、馬塘各場相繼建立,掘港立有營寨,豐利設有水軍,宋人孫覺《過掘港營寨》詩句「海口來屯數百兵」、「石炮聲疑霹靂聲」等描寫了當時的情景。

元朝末年張士誠農民義軍轉戰蘇北沿海,掘港場楊家畈一帶鹽民響應起義,北上與張部會合轉戰江淮蘇南。元至正二十七年張士誠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所敗並被俘,明初在政治上對張士誠統治的蘇州地區施行洪武趕散,後又陸續從蘇州等地遷沒有土地的居民四千餘戶到南黃海之濱各鹽場充作燒鹽的煎丁。洪武年間為防止和抵禦倭寇入侵,在掘港建「備倭營」,設東營和西營,派重兵把守。萬曆十九年,朝鮮壬辰戰爭前夕,掘港營招精勇千餘名[6]備倭,明代駐軍達到鼎盛時期。外來軍士及人口的增加、鹽業的發展,使如東交通改善、商業興起,徽商、晉商及浙商紛至沓來,漸在市場競逐發展,形成流派。以海鮮為主料,具淮揚風味的餐飲業漸為發達,有「十家三酒店,一日兩潮鮮」之說。明朝中期以後掘港也因其商賈雲集、百業興旺而有「小揚州」之稱。

明清之際,如東以南的海門縣因江海岸線退縮而人口不斷外遷,其中一部分北遷到皋東沿海一帶[7]太平天國期間,《如皋縣誌》記載清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和六年(公元1856年),先後兩次有數萬難民逃來,白蒲、東馬塘等鎮皆有難民暫住,其中不少人戰後即安家於皋東地區。四方移民數百年的「鋤金世澤,煮海家聲」,使如東鹽業走在清代前期向鼎盛,掘港場等四大鹽場收入佔到全國鹽業收入的七分之一[8]

20世紀初,南通末代狀元張謇實業興國,組織江浙一帶士紳在長江口以北漫長的海岸投資墾荒、圍海造地,如東一帶也在其中。圍墾不僅給如東增加了新的土地,還再次帶來了海門、啟東一帶的移民。1927年國共決裂後,如東地區工農運動興起,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活動區域。1938年日本軍隊登陸南通、侵入如皋,通如地區陷入無政府狀態,各方勢力陸續轉移到相對安定、物產豐富的皋東地區,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下,1940年新四軍東進黃海後,皋東地區脫離原如皋縣,是年底新四軍對國民黨地方部隊作戰中取得掘港保衛戰勝利,穩固了根據地基礎[9]。1941年8月日軍「掃蕩」至如東,佔領掘港、馬塘、岔河、豐利等集鎮,中共蘇中第四軍分區武裝力量轉入敵後游擊作戰。抗日戰爭勝利後,如東地區處於國共衝突前沿,1946年1月13日爆發「白蒲事件」[10]。1947年3月22日、4月28日、12月7日解放軍三次攻打掘港未克,1948年3月13日解放軍第四次攻打掘港,經兩日激戰攻克掘港,戰後原高出地面3丈余的土山核心工事被夷平[11]。1949年1月28日,解放軍收復白蒲,克復如東全境。

1949年後如東繼續興修水利、滄海奪田,從內陸向墾區殖民,陸域範圍繼續增加,經濟部門不斷建立發展,人口突破百萬。1987年首次引入日本外資,1988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縣。2001年如東縣接收了首批三峽移民。2003年起,開始實質性推進外海爛沙洋水道洋口港的建設。

重要事件

公元838年(唐文宗開成三年)日本僧人圓仁隨第十三批遣唐使前往中國。當時圓仁一行所乘坐的船在如東沿海擱淺,他們上陸曾在如東一帶輾轉。後來圓仁留居長安6年,於公元847年(唐宣宗大中元年)返回日本。圓仁回到日本後寫了《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書中記錄了這些經歷與當時如東一帶的情狀。另據考證第十一批日本遣唐使也有很大可能在如東沿海登陸[12]

公元1554年(明嘉靖三十三年)四月,倭寇數百人屯海上,守備楊縉不顧同僚觀望不前,率兵獨出,兵陷淤淖,幸抽矢射死倭寇首領,反敗為勝。五月,倭寇突至如皋城外圍,如皋城幾乎陷落,幸徐州兵備李天寵率部策應,退敵入海。掘港場御倭指揮使張明化失事充軍。是年,倭寇由掘港經馬塘,屯聚丁埝,進逼如皋城。主簿閻士奇等率兵400多人擊退眾倭。公元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四五月,倭寇再侵,如皋嚴守退敵,戰後全城論功,但因掘港等場屢遭倭犯,備倭把總韓德貞失事充軍。公元1559年(嘉靖三十八年),倭又大舉進犯,楊縉與一部倭眾激戰於長沙廟,設計全殲敵寇;海防兵備副使劉景韶會同游擊邱陞連續打敗另一部倭寇,劉景韶最終盡殲倭於海安,邱陞力戰殉國[13],後抗日戰爭期間,如東馬塘新設一所學校以邱陞命名。

公元1645年(清世祖順治二年)四月,清兵攻取揚州,屠城十日,海濱震動。五月,如皋人陳君悅發動起義,據如皋城。與此同時,繆景先、繆鼎台等人起兵於李堡場,徐健吾起兵於栟茶場,萬振寰起兵於岔河,張爾明起兵於石莊,郭明寰起兵於泰興,王耀以無生教號召鹽民數萬人起兵於掘港場、馬塘場。各處義兵,大者萬餘人,小者數千人,一時戈矛遍野,聲勢頗壯。後清廷進剿,至十月徐健吾被居民捆縛,獻於官府,當即被械送京師。不久,與陳君悅等義軍首領一同被殺[14]

公元1938年中共江北特委到如皋(東)何家灶建立了淮南鹽管地區第一支海上地方武裝——鹽民自衛隊,1941年4月編為蘇中軍區海防大隊,1942年11月建立蘇中軍區海防團,團長陶勇兼,團部設在何家灶。1943年11月蘇中海防團發展為蘇中海防縱隊,司令員陶勇兼。1945年10月海防縱隊組建為華中海防縱隊,浙東海防大隊北撤蘇北後及蘇北鹽阜海防大隊先後歸華中海防縱隊領導。華東軍區海軍在泰州白馬廟成立後,海防縱隊2000人編入。如東縣何家灶地區因此被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海軍發源地。

地理

如東位於蘇中地區東部、長江三角洲北翼。如東東面和北面瀕臨南黃海,隔海與韓國日本相望。西部與如皋、西北與海安相連,南與南通市通州區為鄰。陸域總面積1872.7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02.59公里,海岸灘涂寬闊,有漁鹽之利。連陸灘涂104萬畝,輻射沙洲100多萬畝,海域面積有6000多平方公里。

陸地全境為沖積平原,土地肥沃。地勢基本平坦,略呈內地高沿海低之勢,高程一般在海拔3.5—4.5米之間,中部沿如泰運河一線則在5米左右。地層主要為粉砂土層,地表數米餘,為粉質粘土、粉土;深部以粉砂、細砂為主。地耐力一般為10~13噸/平方米。地質構造比較簡單,相對穩定。

海域沙洲散佈,北部海岸線外主要有蔣家沙、竹根沙、河豚沙、太陽沙、火星沙等,東部海岸線連接腰沙、冷家沙,後備土地資源豐富。沙洲外圍海域屬於呂四漁場,如東海岸線正對呂四漁場核心五洋[15]中的爛沙洋、黃沙洋和苦水洋,進出便捷[16]

圍墾

陸地有相當部分來自於圍海造田。清末民國初年,如東沿海逐漸廢灶興墾。1916年6月,張謇集資創立大豫墾殖公司,自遙望港北起,圍墾大片灘涂,聘請荷蘭水利工程師規劃,從啟海一帶招徠移民墾殖。在此前後華豐、益昌、復記等公司相繼成立與張謇所有企業共同推進圍墾。

自1951年起,如東縣再起圍墾之役,至2013年,如東縣共24次圍海造田,匡圍灘涂近60萬畝(約400平方公里)[17]。1951年至1992年期間11次圍墾基本上由民工人力圍墾,每次圍墾縣境動員人力以數萬計,部分墾區成陸後迅速在國家投資下改良水土,向墾區殖民。1995年第12次圍墾首次通過市場化運作,全線使用挖掘機堆土和泥漿泵吹填。2001年起的第13、14次洋北圍墾催生了洋口外閘、國家中心漁港、化工園區、黃海旅遊景區和新興沿海城鎮的建設。2003年、2009年及2012年洋口港範圍進行三期圍墾,形成約34平方公里陸域建設臨港工業區。縣境第24次圍墾為洋口外閘西側圍墾,2013年1月開工建設[18]

在縣境西北的小洋口地區圍墾中,工程部門三次發現地熱溫泉資源,其中前兩處資源已進行旅遊開發。

氣候

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生長期年平均227天,無霜期年平均224天,年平均日照數2166.3小時。春季由於海洋作用,回暖較遲,有時會出現倒春寒天氣。夏季雨熱同季,6、7月有梅雨期。晚秋易受北方平原南下的寒潮影響。冬季偶爾有雪。另外,如東海岸常年大風,風力資源豐富,經實測,全年可供發電有效風時為7941小時[19]。每年或有數個颱風外圍影響,對海上作業有一定程度影響,但較少發生颱風正面襲擊。

年均溫:15.4℃。平均降水:1074毫米。


如東 (1981−2010)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平均高溫 °C(°F) 6.9
(44.4)
8.4
(47.1)
12.6
(54.7)
18.6
(65.5)
24.2
(75.6)
27.4
(81.3)
31.1
(88.0)
30.7
(87.3)
26.9
(80.4)
22.2
(72.0)
16.2
(61.2)
9.8
(49.6)
19.6
(67.3)
日均氣溫 °C(°F) 3.0
(37.4)
4.5
(40.1)
8.3
(46.9)
13.8
(56.8)
19.3
(66.7)
23.3
(73.9)
27.4
(81.3)
27.1
(80.8)
23.2
(73.8)
17.8
(64.0)
11.8
(53.2)
5.4
(41.7)
15.4
(59.7)
平均低溫 °C(°F) −0.1
(31.8)
1.5
(34.7)
4.9
(40.8)
9.9
(49.8)
15.4
(59.7)
20.2
(68.4)
24.5
(76.1)
24.3
(75.7)
20.1
(68.2)
14.2
(57.6)
8.1
(46.6)
2.0
(35.6)
12.1
(53.8)
平均降水量 mm(吋) 51.1
(2.01)
45.3
(1.78)
78.3
(3.08)
64.2
(2.53)
90.0
(3.54)
158.3
(6.23)
180.5
(7.11)
161.6
(6.36)
104.9
(4.13)
50.9
(2.00)
56.6
(2.23)
32.5
(1.28)
1,074.2
(42.28)
平均相對濕度(%) 77 77 77 77 78 82 84 85 82 78 76 75 79
數據來源:中國氣象數據網[20]

水系

境內河道分屬長江、淮河兩大流域,其中長江流域面積655.5平方千米,佔比35%;淮河流域面積1217.3平方千米,佔比65%。境內最大河流為如泰運河,境內總長度66千米,是地理意義長三角分界線。除如泰運河外,還有一級河流九圩港、栟茶運河、遙望港、北凌河等。

潮汐

沿海潮汐每24小時漲落兩次,為半日潮。同一潮次平均高度呈現西北高東南低,洋口水文站潮位一般比東安水文站潮位高80厘米,大潮高100厘米。同一潮次來潮時間洋口閘比東安閘早30分鐘左右到達。一年中中秋汛勢最大,是觀潮最佳窗口,如東民間有「八月十六賽馬跑」之說。

如東小洋口地區潮汛時刻表
農曆日期 潮汛名稱 漲潮時間 退潮時間 汛別
初一 十六 六潮水 11:00 1:00 大汛
初二 十七 七潮水 11:45 1:45 大汛
初三 十八 八潮水 12:30 2:30 大汛
初四 十九 九潮水 1:15 3:15 大汛
初五 二十 下岸潮 2:05 4:05 小汛
初六 二十一 下岸一 2:55 4:55 小汛
初七 二十二 下岸二 3:45 5:45 小汛
初八 二十三 下岸三 4:35 6:35 小汛
初九 二十四 下岸四 5:25 7:25 小汛
初十 二十五 起水 6:15 8:15 大汛
十一 二十六 一潮水 7:05 9:05 大汛
十二 二十七 二潮水 7:55 9:55 大汛
十三 二十八 三潮水 8:45 10:45 大汛
十四 二十九 四潮水 9:30 11:30 大汛
十五 三十 五潮水 10:15 12:15 大汛
說明:如月小沒有三十日,也就是沒有五潮水,初一仍然是六潮水。

交通

公路

國道: 328國道江蘇臨海高等級公路,沿海環繞)、 228國道。 省道: 334省道(橫線)、 221省道(海防公路,沿海環繞)、 222省道(規劃北延至洋口港,縱線)、 355省道(苴東線,橫線)、 225省道(縱線)。 高速:S28 啟揚高速洋通高速分別以西北(海安)-東南(啟東)、東北(洋口港)-西南(南通)姿態過境。

鐵路

海洋鐵路。海安至洋口港,全長77公里,國鐵二級,設有栟茶、如東兩個客運站和北漁貨運站。於2014年1月16日開通客運[21]。遠期計劃建設上島(陽光島)工程,遠期建設自洋口港至呂四港鐵路。海洋鐵路西出中原腹地,可聯繫安徽、河南,三門峽至洋口港之間稱為三洋鐵路。

洋呂鐵路。自洋口港連接呂四,形成環繞南通市的鐵路環線。

通蘇嘉甬鐵路如東延伸段。自通蘇嘉甬鐵路南通站引出,向北延伸至如東市區。

如通蘇湖城際鐵路。自如東向南經位於海門的南通新機場,通過海太過江通道進入蘇南,連接湖州。

運河

由於歷史上高等級公路缺乏,如泰運河一度承擔了縣域六成的貨運總量。為配合洋口港工程,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開挖洋口運河等以實現江海聯運。南通航道網規劃中,由洋口運河經如泰運河轉九圩港長江的航道規劃為三級航道[22]

港口

漁業港口:洋口漁港(國家中心漁港),劉埠漁港(一級群眾漁港),東凌漁港(二級群眾漁港)。 物流海港:洋口港,離岸型深水港口,位於長沙鎮及其外海。由陽光島和臨港作業區構成。先期開發的西太陽沙作業區已建成人工島陽光島、黃海大橋及南北航道。由中石油建設、位於陽光島的江蘇LNG項目於2011年末投產[23]

公共交通

如東縣域公共交通以汽運為主。鎮村公交2014年初宣佈達到行政村級通達率100%[24],公交車輛大量採用LNG新能源客車。

如東縣城掘港在歷史上依水而建,老城區夾於如泰運河、掘苴河及掘坎河之間,境內道路橋樑沿河蜿蜒,到現代城市框架擴張後老城區交通問題日趨彰顯。而新城區因規劃先行而路網呈網格狀,交通狀況較好。如東於2011年5月開通城市公交,2020年設有9條市內公交線路。

政治

如東縣縣治為掘港鎮,行政中心原位於掘港鎮三元池與掘苴河之間,後因城市不斷向北發展,新行政中心遷址於掘港鎮富春江路。

在對外宣傳中,除三張名片外,還有以下宣傳口號:中國教育基礎名縣、江蘇省文明城市、綠色江蘇先進縣、國家綠色能源示範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長壽之鄉、中國建築之鄉、全國生態縣、中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

歷史沿革

東晉義熙七年(公元411年),歷史上始設如皋縣,它曾包括今天的如東縣及海安縣的部分地區。隋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如皋縣併入寧海縣,隸屬於揚州總管府(公元605年改為江都郡)。唐朝大和五年(公元831年),置如皋場,隸屬於泰州。北宋初,如皋縣隸屬於淮南東路泰州軍。元代,如皋縣隸屬於揚州路泰州府。明代,如皋屬於揚州府泰州。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如皋縣隸屬於通州。此間如東長期為如皋轄地,其間或更名或撤縣或復置,均未嘗分離。

1940年冬,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三縱隊進至通如海啟,同時將原如皋縣分設如西縣和如皋縣(如皋東鄉)。1941年起,屬於蘇中第四行政區。

1945年9月,如西縣復名為如皋縣;如皋縣易名如東縣,縣治設馬塘鎮,屬蘇皖區第一行政區。1946年秋,屬蘇皖區第九行政區,中共政府機關撤離馬塘。

1949年,中共政府機關由豐利遷返馬塘。屬蘇北行政區南通專區,轄掘港、掘長、掘東、苴鎮、沿海、豐利、栟茶、栟北、雙甸、景安、岔河、湯園、桐本、丁埝、蒲東等15個區、169個鄉、10個鎮。

1951年,如東縣政府由馬塘鎮遷址掘港鎮。1953年,屬江蘇省南通專區。

1954年,白蒲、丁堰、雪岸三區劃歸如皋縣。1956年,四港、五窯劃歸南通縣。

1981年,南通地區與南通市合併,如東縣改隸屬南通市。

1994年起撤鄉並鎮,至2009年4月兵房鎮併入大豫鎮,共設14個鎮。

2001年至2002年,如東農場、掘港農場等場圃劃歸如東縣,實行屬地管理[25]

現行區劃

全縣下轄15個街道,並設有數個開發園區,部分鎮區實施鎮區一體化管理[26]。分別是:栟茶鎮、岔河鎮、豐利鎮、河口鎮、如東高新技術開發區(掘港街道、城中街道)、馬塘鎮、雙甸鎮、新店鎮、如東沿海經濟開發區(洋口鎮、如東旅遊經濟開發區)、袁莊鎮、如東洋口港經濟開發區(長沙鎮、南通外向型農業綜合開發區)、如東縣經濟開發區(苴鎮街道)、如東循環經濟產業園(大豫鎮、東凌庫區產業園、進口再生資源加工區)、曹埠鎮。

  • 2012年,南通市決定如東縣大豫鎮東南部分區域由南通濱海園區(通州灣)代管[27]
  • 如東北部海岸線外的蔣家沙、竹根沙(俗稱「兩沙」)及東沙海域歷史上長期與相鄰的海安縣、東台市等存在漁權、海權矛盾,尚未確界[28]。2005年,安台線海域勘界達成初步協議[29]後,「兩沙」海域由江蘇省省管[30]。2009年,如東縣在該海域申領用海面積佔總面積的43%[31]
如東縣行政區劃(2012年)
鎮名 別稱、雅號 地位 面積(km²) 人口(萬人)
掘港、城中 蠙城、蠙山 縣治、區鎮合一 263.14 20.56
大豫 區鎮合一 195.47 10.3
苴鎮 苴沙 區鎮合一 85.5 4.33
洋口 區鎮合一 125.83 7.34
長沙 區鎮合一 95 3.86
栟茶 南沙 中心鎮 95.7 5.72
岔河 燕川、茶塢 中心鎮 141.63 8.24
河口 中心鎮 116.1 6.38
曹埠 92.36 4.73
豐利 古豐、古楓 140.37 8.15
馬塘 驥渚、曉塘 140.83 8.11
雙甸 霜橋 112.33 7.27
新店 蕩里 80.69 3.77
袁莊 南澪 99.19 5.85

對外交流

伊寧市:2006年8月結為友好城市。

會寧縣:2007年3月簽訂友好合作協議,結為友好縣,如東縣開始派出教師對會寧展開支教[32]

沭陽縣:2010年與位於蘇北地區的沭陽聯合辦學,創立沭陽如東中學,如東縣負責向學校派出教師支援[33]

經濟建設

如東縣經濟傳統上可以分為兩條軸線:沿海岸線各鄉鎮如長沙、洋口、大豫等長期以來是農業、漁業發展的重要地區,沿334省道各內陸鄉鎮如馬塘、岔河等則是紡織、勞保安防、化工、機械等工業重鎮。但21世紀以來,如東自身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化工產業全部從內陸向沿海搬遷[34],強調沿海開發,設立「五大園區平台」,不斷擴大沿海地區在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份額。

如東在21世紀交替之際,基於自身幅員廣闊、資源豐富的有利條件,提出「資源換產業」理念,首先以30平方公里臨港灘涂使用權作價入股40%,引入香港保華集團[35],拉開洋口港開發建設大幕。此後,如東以風力資源引入風電產業,新能源產業逐步發展壯大,並率先在全國組建了縣級一級局建制的能源局[36]

本土滬深上市企業有:中天科技及九九久科技。

2016年末,三次產業比例為9.1:45.6:45.3。

農業

如東耕地資源相對豐富,糧食產量突出,為江蘇省首批「畝產噸糧縣」,被農業部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農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麥及棉花為主,兼有油料、蔬菜、瓜果,還廣植湖桑,盛產優質蠶繭。畜牧業以生豬、羊、家禽等為主,其中生豬以三元豬為主,家禽以通如草三黃雞為主,同時育有著名雞種狼山雞。農耕時代全境還廣泛分佈良種役用水牛海子牛,但已瀕臨滅絕[37]

海產品豐富,是如東農業的特色。可供捕撈各種近海生物資源繁多:貝類中以特產文蛤為最,其口味鮮美,是全國最大的生產和出口基地,此外還有竹蟶、泥螺、蚶子、蛤蜊等五十種。魚類則有百種以上,以黃魚鯧魚馬鮫魚、鰳魚、鯔魚、鮸魚、刀魚板魚河豚等最為知名。蝦蟹類出名的則有紅蝦、白蝦、對蝦以及梭子蟹、大青蟹等。

河海灘涂開發也給養殖業帶來方便:如東著名的有紫菜海帶的海水養殖。2000年以來,對蝦扣蟹(屬長江系中華絨螯蟹蟹苗)等的圍塘養殖也發展向好。

地理標誌產品:狼山雞(2009年9月)、如東大米(2017年1月)。

工業

如東傳統產業結構偏輕,紡織服裝、食品加工、醫藥化工及機械加工等工業部門是如東基礎產業,雙甸、岔河及馬塘等地坯布加工發達,譽為「江蘇省坯布之鄉」,掘港及周邊培育以勞保手套為代表的亞洲安防用品產業基地,新店地區集聚發展健身器材,袁莊地區門業製造有一定規模,曹埠地區家具製造形成產業基礎。此外毛巾產業、鐵鏈產業、紫菜等食品加工產業也較為知名。

在新興產業中新能源以風電、LNG為核心形成了較廣泛的影響力。由於交通條件的改善和港口開發,物流、石化等產業也將逐步興起。

能源

如東在2005年後獲得了許多高額投資的大型能源項目。

  • 中石油江蘇LNG接收站(一期投資60億元)及西氣東輸等管道項目
  • 中石油江蘇如東LNG燃氣電廠(規劃中)
  • 廣東振戎能源倉儲項目(總投資60億元)
  • 江蘇國信如東生物質發電工程(總投資2.99億元)
  • 如東天楹垃圾焚燒發電廠(總投資3.5億元)
  • 如東近岸、潮間帶及近海風電(總裝機規模規劃412萬千瓦[38],2014年初已建成95萬千瓦)
  • 如東強生光電、中天光電
  • 潮汐電站(前期工作)

園區

如東縣境內擁有如東經濟開發區、沿海經濟開發區、洋口港經濟開發區、如東循環經濟產業園等產業集聚區。

  • 如東經濟開發區(省級開發區)作為承載風電、光電、石油鑽采成套設備、汽車電子信息、服務業外包等重大產業項目的平台,2004年拓展設立新區,位於縣治北側;總規劃面積為41平方公里。區內最大投資項目為三一重工產業園。
  • 沿海經濟開發區目標是逐步發展成新材料、新醫藥為主的化工產業園;總規劃面積78平方公里。2013年其工業應稅銷售超150億元,是南通沿海板塊發展最為迅速的園區,但同時也面臨一定環保壓力[39]。沿海經濟開發區還掛靠有沿海旅遊經濟開發區,位於沿海經濟開發區西,規劃面積52平方公里,計劃利用濕地與溫泉資源建設4A級景區,發展度假旅遊產業。
  • 洋口港經濟開發區以洋口港為中心規劃發展成物流、石化及冶金等臨海型重工業,同時開發建設港口新城,總規劃面積135平方公里。
  • 南通外向型農業綜合開發區(省級農業開發區)先期啟動區以苴鎮北部沿海為主,陸地面積23平方公里,高塗及灘涂面積65平方公里,總面積88平方公里。
  • 如東循環經濟產業園以「城市礦產」基地為中心,兼顧東凌水庫庫區產業園,發展再生資源回收等循環經濟;總規劃面積69平方公里。

城建

如東縣2016年城鎮化率為56.07%[40]。如東縣在2009年制定了城市總體規劃,設立如東城區面積78.65平方公里。城市發展的總體思路是「北拓、南優、西控、東儲」[41]。城區規劃範圍西止於西環路,東止於東二環路,南止於南環路,北止於松花江路。至2012年,如東縣城區建成面積達21.46平方公里。

2009年後縣城老城區改造逐步啟動,房地產開發提速。北側新城區則執行了「先規劃、再建設」的發展思路,交通、設施佈局較為合理,但尚未形成城市新中心。

鄉鎮方面,按照一城兩翼的思路主要發展長沙鎮(洋口港,又稱大洋口)新城區和洋口鎮(洋口漁港,又稱小洋口)新城區。另有岔河鎮、栟茶鎮、河口鎮為南通市市級中心鎮[42]

社會文化

如東在歷史上由四方移民匯聚,民風質樸而不失粗獷。如東在21世紀初提出新時期城市精神為「厚德篤行、扶海越江」。如東歷史自然積澱形成的文化精神主要還有「辟我草萊」及「海子牛」精神。

人口

如東縣人口變動圖(萬人)
1913年-2012年

如東全縣最早的人口數據為民國二年(1913年)如皋縣公佈的全縣戶口數字,皋東地區(含東陳、白蒲,不含栟茶)時有戶數80991戶,453097人。至2013年年末,如東全縣戶籍人口104.38萬人。絕大多數為漢族,也有少量其他民族。第六次人口普查時文盲率5.83%[43]

如東縣從1960年代開始試點實行計劃生育,1970年代實行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政策。1997年起,如東縣開始人口負增長。2014年,如東縣60歲以上人口達28萬人,佔總人口比為29.26%。[44]縣域人口老齡化趨勢嚴重。

根據如東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全縣常住人口爲880006人。全縣常住人口與2010年我縣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減少115977人,下降11.64%,年均遞減率爲1.23%。

語言

如東縣地處通泰方言吳語的交接地區。包括縣城在內的大部分地區說如東話,屬於通泰方言中區。東南部兵房鎮等地說「沙地話」,屬於吳語太湖片,這種吳語是百年前的墾荒運動中由海門啟東吳語的移民帶來的,至今這種「沙地話」和啟海話仍然非常相似。

藝術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跳馬伕》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學《曹瘦臉兒的故事》,舞蹈《滸澪花鼓》,舞蹈《鍾馗嬉蝠》[45]

  • 繪畫:如東民間繪畫藝術源遠流長,相傳在清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由蘇州傳入,為桃花塢木版年畫的一個分支。風格樸拙靚麗,極具地方特色,被中國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
  • 舞蹈:《跳馬伕》原是流傳於如東一帶的祭神舞,所祭之神為「都天王爺」。據傳,「都天王爺」是唐肅宗對其守將張巡的追封諡號。明清之時,倭寇海匪經常騷擾沿海,當地人們寄情於張,追思英烈,祈求神明消災降福,於是將供奉逐漸演化為「燒馬伕香」,由此傳習數百年。另有一說為明朝初年如東地區民眾假託紀念張巡而實際紀念張士誠。

教育

如東素有崇文重教的傳統,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如皋全縣設社學15所,有馬塘「小治」、掘港「回瀾」、豐利「敦風」等。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栟茶建立南沙書院,光緒三十二年,如皋東鄉盛行廢科舉、興學校,創辦5所小學,到辛亥革命時皋東已有39所小學。民國時期教育事業繼續發展,促使皋東學生在政治運動中頻繁登上歷史舞台。在抗日戰爭期間,皋東教育仍創辦了邱陞中學、掘港中學等影響較大的學校。

在改革開放後,如東基礎教育水平在中國國內獨樹一幟,國家高考中高分人數、本科上線率、生均總分等各項指標連續二十餘年在江蘇省領先,縣內學子四度摘取江蘇高考狀元。職業教育水平也較為成熟。

普通高中列表

職業高中列表

  • 如東中等專業學校

特色學校

  • 如東縣雜技藝術學校

旅遊

如東地方旅遊以海洋風光和海鮮美食為特色。「海上迪斯科」(灘涂踩文蛤)和「空中交響曲」(灘涂放風箏)是當地頗負盛名的傳統特色旅遊項目。

AAA級景區有:小洋口景區、洋口港景區及國清寺景區。

  • 小洋口景區是如東縣主力打造的縣域旅遊開發區,已晉升為省級旅遊度假區[46],獲批建設國家海洋公園[47]。包含有風電場、洋口國家中心漁港、南通市青少年戶外運動拓展中心、高爾夫球場、溫泉度假村、海印寺、海上迪斯科旅遊區等旅遊景點。
  • 洋口港景區主要旅遊項目有海上迪斯科、自駕遊基地及工業旅遊。工業旅遊以黃海大橋、人工島陽光島等港口基礎設施參觀遊覽為主。
  • 國清寺景區主體國清寺始建於唐朝憲宗年間,由天台山國清寺行滿和尚建寺,寓意「寺若成,國即清」,然此後千年裏國清寺飽受戰火之亂,至明清雖然多次重修,但仍在1960年代被夷為平地。現國清寺為1991年復建。

著名人物

參考文獻

引用與註釋

  1.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2. ^ 陳壽. 《三國志·程郭董劉蔣劉傳》.
  3. ^ 沈約. 《宋書·州郡一》.
  4. ^ 朱正年. 南通市土地志. 《南通市土地誌》編纂委員會. 2001年1月. ISBN 7214029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2). 
  5. ^ 見於日本國圓仁和尚《人唐求法巡禮行記》。
  6. ^ 掘港鎮志編寫組. 掘港镇志. 1981年9月: 19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2). 
  7. ^ 海門此期間四遷縣治,人口從幾十萬衰退為僅存2200人,被清廷裁縣為鄉。18世紀至20世紀,江海復淤漲,新沙地才得以復設海門縣、新立啟東縣。
  8. ^ 扶海古镇:掘港. 如東新媒體. 2012年3月.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2). 
  9. ^ 掘港保卫战. 如東日報. 2011年6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3月12日). 
  10. ^ 如皋“白蒲事件”军事调停始末. 蘇皖邊區舊址網. 2012年10月.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5). 
  11. ^ 解放掘港. 如東日報. 2011年8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3月12日). 
  12. ^ 跨越千年的“遣唐使之旅”. 如東新媒體. 2010年4月1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3月6日). 
  13. ^ 如東編史修志辦公室. 如东县志(修订本).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85年8月. 
  14. ^ 張榮生. 南通盐业志. 鳳凰出版社. 2012-02. ISBN 978755061164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2). 
  15. ^ 呂四漁場五洋自北向南分別是:平塗洋、苦水洋、黃沙洋、爛沙洋、烏沙洋。
  16. ^ 谈沙说洋话洋口. 如東新媒體. 2012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17. ^ 如东县建国以后滩涂围垦基本情况. 如東政府網. 2014年5月2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11月29日). 
  18. ^ 我县史上第24次、小洋口地区第6次围垦如火如荼. 如東日報. 2013年3月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3月11日). 
  19. ^ 如东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风力发电基地. 搜狐新聞. 2005年7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3月15日). 
  20. ^ 如东- 气象数据 -中国气象数据网. Weather China. [2012-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9) (中文(中國大陸)). 
  21. ^ 海洋铁路客运列车昨天首发. 現代快報. 2014年1月1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8月24日). 
  22. ^ 南通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12—2020)批后公布 (PDF). 南通城市博物館網. 2013年5月21日.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年3月8日). 
  23. ^ 中石油江苏LNG项目在江苏如东正式投产. 中國新聞網. 2011年11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3月11日). 
  24. ^ 如东县城乡客运一体化通达情况公开. 如東政府聞網. 2014年2月2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3月15日). 
  25. ^ 乡镇区划演变录. 如東新媒體. 2012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1). 
  26. ^ 指園區黨工委、管委會與所在鎮黨委、政府合署辦公,採取兩塊牌子一套班子、一體化運作。
  27. ^ 南通滨海园区代管通州如东部分区域. 南通網. 2012年3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2). 
  28. ^ 代表建言:建议继续作好“安台线”海域勘界工作. 中國江蘇網. 2003年2月1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2月22日). 
  29. ^ 江苏安台线海域勘界协议书签订. 江蘇海洋與漁業局. 2005年10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2月22日). 
  30. ^ 保障资源持续利用 蒋家沙竹根沙海域实行省管. 新華網江蘇頻道. 2006年3月1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2月21日). 
  31. ^ 省有关方面召开专题会议提出 推动“两沙”海域向更高层次发展. 如東日報. 2009年2月2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2月23日). 
  32. ^ 如东县与会宁县同结友好 陆浩徐守盛出席仪式. 新華網. 2007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9). 
  33. ^ 快速奔跑中的沭阳如东中学 (PDF). 宿遷日報. 2014年.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02-03). 
  34. ^ 如东:沿海开发第一县. 瞭望中國. 2010年12月1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3月11日). 
  35. ^ 如东:跨进“港口引领”提质转型新时代. 江蘇經濟報. 2011年5月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3月11日). 
  36. ^ “聚力推进、引领开发”系列报道之二 机制创新 积聚要素. 如東日報. 2009年8月1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3月11日). 
  37. ^ 五大优等水牛之一的如东“海子牛”仅剩300多头. 南通網. 2012年5月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2). 
  38. ^ 全国首个“绿色能源之都”称号落户如东. 人民網. 2009年9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10月20日). 
  39. ^ 洋口化工园污染调查:化工园区的“五彩河”. 央視網. 2013年6月1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11月29日). 
  40. ^ 2016年如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如東政府網. 2017年4月5日. [永久失效連結]
  41. ^ 打通动脉 港城一体互动相融. 如東日報. 2013年11月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2月26日). 
  42. ^ 南通确定平潮、栟茶等19个镇为首批市级中心镇. 人民網江蘇視窗. 2013年3月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3月28日). 
  43. ^ 如东县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 如東日報. 2010年5月2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2月26日). 
  44. ^ “老去”的如东 如何赢得明天. [2023-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08). 
  45. ^ 如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题. 如東史志網. 2013年8月.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4). 
  46. ^ 如东小洋口旅游度假区升级为南通首家省级度假区. 中國江蘇網. 2012年10月1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2月1日). 
  47. ^ 南通:如东县小洋口海洋公园获批国家级海洋公园. 國家旅遊局. 2013年1月1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6). 

書籍

  • 政協如東縣委員會編. 如东大观. 方志出版社. 2012. 
  • 朱銀生,楊向東,楊正英,虞建宣,陳隆. 如东土地志.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5. ISBN 7214015080. 
  • 朱正年,韓國榮. 南通土地志.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1. ISBN 7214029502. 
  • 如東縣編史修志辦公室. 如东县志(修订本).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85.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