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大窯路窯群遺址

座標31°33′20″N 120°18′58″E / 31.55556°N 120.31611°E / 31.55556; 120.31611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31°33′20″N 120°18′58″E / 31.55556°N 120.31611°E / 31.55556; 120.31611

大窯路窯群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無錫市梁溪區
分類古遺址
時代明至清
編號7-0160-1-160
認定時間2013年3月5日

大窯路窯群遺址,位於中國江蘇省無錫市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內,京杭古運河無錫段東岸伯瀆港河口一帶。舊時,因此地產品「大窯貨」區別於其他地區的「小窯貨」而得名「大窯坊」,1932年定名為「大窯路」,沿用至今。在大窯路沿線,至今仍能看到的古窯,延綿達1.5公里之遙。據載,這裏原有磚窯100座,現在殘存42座,其中較完整的約19座。大部分是倒焰窯,少數為環窯。其數量之多、分佈線之長、保存之完整,實屬少見。[1]

大窯路窯群遺址在2003年被列為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

簡介

無錫大窯路窯業,因地處古運河畔,舊時交通便利,故而能繁榮。其興於明代,盛則於,清康熙《無錫縣誌》載:「向自吳門而外,惟錫有磚窯……不遠數百里,取給於此」。嘉慶年間甚至承接過故宮金磚之燒制。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亂,窯業一度停火,但至同治年間,又「磚窯相望,絡繹不絕」,故民間有「上塘(指南上塘,今南長街)十里盡開店、下塘十里興燒窯」之說。[3][4]

民國時,因機制磚瓦的發展,及軍閥混戰等原因,大窯路窯業被迫停頓,至1925年後,社會趨於安定,窯業又為好轉。當時此地尚只口耳相稱為南門「老窯頭」或南門窯上。1930年起,因改進產品質量而具有獨特優點,如其磚糯性好、不會風化剝蝕,便將產品稱為「大窯貨」,而將他地產品稱為「小窯貨」,以示區別。此後,「大窯貨」曾數次在青島杭州等地的博覽會上展出,還遠銷東南亞。也正是從1930年代起,「老窯頭」的地名被改為大窯坊。1932年,又將大窯坊改為大窯路,一直延用至今。其具體位置起自伯瀆橋,經三陽弄,向前塘浜橋直達陸青橋、趙家灣止。[3][5]

抗戰時期,日軍燒毀大窯路窯房達50餘間,窯民生活困頓。抗戰勝利後,百廢待興,城鄉各地被毀房屋,急需用磚,磚瓦業生意興隆。當時大窯路上有窯101座,年產量可達5000萬塊磚。[3]1950年,蘇南土特產交流會在錫召開,大窯展出的磚瓦產品都獲好評。1956年無錫磚瓦生產合作社將大窯青磚與外地青磚再次比較,派黃錫祺師傅等數十人帶望磚土坯l000塊到嘉興窯區試燒,結果是嘉興磚符合理想要求,而大窯磚卻中心夾生。於是又將嘉興土坯帶無錫試燒,結果是大窯磚符合要求,而嘉興磚已經過火,磚形收縮率較大。再次證實無錫大窯土坯耐高溫,粘性好,密度細,成為大窯青磚強度耐壓的特點。[6]

1949年後,大窯路窯群也漸由個體經營轉向集體化生產。1958年無錫磚瓦生產合作社轉為地方國營太湖耐火材料廠和利民瓷廠,產品方向轉變,廠址遷出大窯路。不過仍由五豐農業社在大窯路生產過一段時期磚瓦,最終於1969年併入無錫利農磚瓦廠,舊式的磚瓦生產徹底結束,從此大窯路也成為了歷史陳跡。[6]

2009年,在原陳大窯、劉里窯、劉外窯三座古窯的基礎上,建成了無錫窯群遺址博物館,成為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中的一個人文景點對遊客開放。[7]

軼事

  • 無錫窯業之起源,相傳自朱元璋平定天下、定都金陵後,一日有太史奏道:「臣夜觀天象,見東南方有奇雲異氣,久後必出真主。」朱元璋聞奏甚驚,乃派軍師劉伯溫出京至無錫,劉見南下塘一帶龍脈隱現,曾言「這是一塊非凡之地」。於是組織農民築窯燒磚,將「真龍」燒煞,而燒窯手藝亦此相傳。[3]
  • 明代文學家馮夢龍所收錄輯評之《掛枝兒》中有一首名《送別》的唱詞中有曰:「送情人,直送到無錫路。叫一聲燒窯人我的哥,一般窯,怎燒出兩般樣貨。磚兒這等厚,瓦兒這等薄。厚的就是他人也,薄的就是我。」[8]可見明時無錫之窯業業已聞名。
  • 大窯路窯業全盛時,窯爐黑煙裊裊,而窯民亦多依窯而居,故大窯路上的舊式民居,多用煙灰把外牆塗成黑色,因為「反正早晚也會熏黑!」[9]

圖集

參考文獻

  1. ^ 沈錫良、鄒百青主編,《無錫運河記憶》(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9年),頁118。
  2. ^ 〈大窑路窑群直升为“国保” 为大运河申遗加重砝码〉,《江南晚报》(2013年5月7日)。. [2014年8月1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8月19日). 
  3. ^ 3.0 3.1 3.2 3.3 汪仲浩,〈無錫南門大窯磚瓦業〉,《江蘇文史資料》第92輯、《無錫文史資料》第32輯合刊(1996年)。頁142-146。
  4. ^ 〈皇宫“金砖”无锡制造 功能特殊贵比黄金〉,《太湖明珠网》(2010年5月12日)。. [2014-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9). 
  5. ^ 吳茂圻,〈大窯路的由來〉,收於政協無錫市南長區委員會編,《南長文史資料》第6輯(1999年),頁68。
  6. ^ 6.0 6.1 吳茂圻,〈無錫南門大窯磚瓦業〉,《無錫文史資料》第21輯·崇安、南長、北塘、郊區四區專輯(1989年)。頁57-61。
  7. ^ 〈大窑路3座明清古窑“新生”〉,《无锡日报》(2009年6月18日)。. [2014-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9). 
  8. ^ 魏同賢等編,《馮夢龍文學全集》第15卷(遼海出版社,2002年),頁45。
  9. ^ 〈在日常侧身,与时尚对望〉,《新京报》(2012年5月9日)。. [2014年8月1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