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半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半兩,年代不詳

半兩中國古代戰國中期至西漢早年的一種圓形方孔青銅鑄幣,因錢幣正面鑄有「半兩」兩字而得名。戰國時代,半兩錢為諸侯國秦國的貨幣,始鑄於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隨着秦統一中國而成為全國通行的法定貨幣漢朝建立之初,承襲秦朝幣制,仍用半兩錢,直至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進行幣制改革,改鑄五銖錢為止。半兩錢先後歷經戰國、秦朝和西漢三個歷史時期,鑄行共計218年,是中國最早的全國統一貨幣。

秦半兩

戰國時期

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為秦半兩的戰國時期,共計鑄行115年。秦惠文王二年,秦國「初行錢」,將貨幣的鑄造權收歸國家,規定圓形方孔半兩錢為國家法定貨幣,這被視作半兩的起源。這一時期的半兩錢重量在8克左右,採用原始的泥范鑄法,不平整,未經修磨,外形和厚薄並不固定,特別是其方孔不方,有的甚至作圓孔,銘文用大篆,「兩」字中的「人」部分較長,俗稱「長人兩」。

秦朝時期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以國家強制推行秦半兩,取代原六國自有的貨幣。這一時期的半兩錢多由地方官府自行鑄造,形制的差異有所縮小,但是仍然不能做到統一。錢體不圓,方孔仍有不方者。銘文用小篆,傳說乃李斯手書,「兩」字中的「人」部分較短,俗稱「短人兩」。

漢半兩

劉邦建立漢朝後,決定重新鑄造貨幣,但由於初期百廢俱興,所鑄半兩錢重量極輕,僅2克左右,俗稱「榆莢半兩」。隨着經濟逐漸好轉,漢朝所鑄半兩錢的重量也逐漸增大。漢文帝時期鑄四銖半兩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漢武帝在上林苑設立工場,將鑄幣權首次統一收歸中央政府,廢半兩錢,始造五銖,標誌着半兩逐漸退出歷史舞台,由五銖取而代之。

半兩呂后時期(前187年-前180年)鑄
半兩漢文帝時期(前179年-前157年)鑄
半兩漢武帝時期(前140年-前87年)鑄
半兩,現藏陝西省博物館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