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會同四譯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會同館四夷館四譯館會同四譯館,是古中國三朝朝廷專司接待來華朝貢使者的官方機構。在對外交涉的過程中,為了言語上溝通的方便,特別編纂了多部《華夷譯語》辭書。

歷史

中國史上各朝各代的朝廷都有着長期對外交涉的傳統,在與來華朝貢的使者交涉的過程中以及往來書信的讀寫過程中,有必要培訓精通外文和漢文的翻譯人才,兼用於接待來華使者並負責安排其在華的伙食住宿等問題。·至元十三年(1276年),朝廷在大都(今北京)設立了會同館,負責口譯。明·洪武年間,在南京應天府的原南京公館館內設會同館。永樂六年(1408年)在北京順天府重設會同館[註1]正統六年(1441年)按照館址位置分為南北二館,南館三所,北館六所[註2]。而後該館不斷擴增,截至明·成化五年(1469年)已有附屬館十八處,包括朝鮮館(朝鮮語)、日本館(日語)、琉球館(琉球語)、安南館(越南語)、真臘館(高棉語)、暹羅館(泰語)、占城館(占語)、爪哇館(爪哇語)、蘇門答喇館(亞齊語)、滿剌加館(馬來語)、達達館(蒙古語)、回回館(波斯語)、畏兀兒館(察合台語)、西番館(藏語)、河西館(河西語[註3])、緬甸館(緬甸語)和雲南百夷館(雲南傣語[註4]

明·永樂五年(1407年)在北京順天府首設四夷館,專門負責筆譯,隸屬翰林院,選取國子監生培訓。下分八館:韃靼館(蒙古語)、女直館(女真語)、西番館(藏語)、西天館(梵語)、回回館(波斯語)、高昌館(察合台語)、百夷館(傣語)、緬甸館(緬甸語)。正德六年(1511年)增設八百館(傣沅語[參5]萬曆七年(1579年)增設暹羅館(泰語),共為四夷館十館[註5]·順治元年(1644年),滿洲人入關,因忌「夷」字,而將四夷館更名為「四譯館」,百夷館更名「百譯館」,因女真語早已演變為滿語,且朝廷上的滿族人多通曉蒙古語,所以撤銷韃靼館和女直館,剩下西番、西天、回回、高昌、百譯、緬甸、八百、暹羅八館。乾隆十三年九月(1748年)乾隆皇帝在學習藏文的過程中審閱《西番譯語》,下令合併會同館、四譯館為一會同四譯館,並按照收詞量高且較全面的四譯館版《西番譯語》,重新編纂各館《譯語》[註6]。會同四譯館下分西域館、百譯館二館,前者包括原西番、西天、回回、高昌四館,後者包括原百譯、緬甸、八百、暹羅四館。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帝趁蘇祿蘇丹國使者來華,增設蘇祿館(蘇祿語)。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增南掌館(老撾語)。蘇祿、南掌二館隸屬百譯館。

建築

原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南橫東街華嚴庵,據考證是原「會同四譯館」舊址。2008年3月,在宣武區大吉片拆遷中,華嚴庵被毀滅性拆除。此後在南橫東街與菜市口大街交口處的東北角復建(實際上是新建),被開發商出租開作飯店。[參8]

會同四譯館

註釋

    註:

  1. ^ 「辛巳設北京會同館,改順天府燕薹驛,爲之置大使副使各一員。」[參1]
  2. ^ 「國改南京公館爲會同館。永樂初,設會同館於北京。三年,併烏蠻驛入本館。正統六年定爲南北二館。北館六所,南館三所,設大使一員,副使二員,內以副使一員分管南館。弘治中照舊添設禮部主客司主事一員,専一提督。」[參2]
  3. ^ 《河西館譯語》以及《河西館雜字》所記載的語言為明朝中期河西走廊地區所使用的官方語言,現代語言學家總結其詞彙含有蒙古語族突厥語族以及西夏語的成分。當地在兩宋時期隸屬党項族建立的西夏,然而西夏被蒙古滅亡時曾遭受慘重的大屠殺以及民族遷徙,當地又多被蒙古貴族所佔用。其後又被由西而來的突厥語民族伊斯蘭化。二百餘年後河西地區的語言含有蒙古語族、突厥語族以及西夏語的成分不為奇怪。但這種語言的歸屬至今仍無法設定,也不明現代的某種語言是否有繼承關係,所以簡稱為「河西語」。[參3]
  4. ^ 「凡通事額員,成化五年奏定,小通事額數,總不過六十名。遇有病故及爲事等項革去職役者,照缺補。若事繁去處丁憂有過三名者,量補一名,計四夷一十九處額設通事六十員名。
    朝鮮國 五員名
    日本國 四員名
    琉球國 二員名
    安南國 二員名
    真臘國 一員名 成化二十年添一名,後以空閒倶不補
    暹羅國 三員名
    占城國 三員名
    爪哇國 二員名 後倶不補
    蘇門荅剌國 一員名 後不補
    滿剌加國 一員名
    達達 七員名 成化十九年添一名
    回回 七員名 成化十九年添一名
    女直 七員名 成化十九年添二名
    畏兀兒 二員名
    西番 五員名 成化十九年添二名
    河西 一員名 成化二十二年添一名、後倶不補
    緬甸 一員名 後不補
    雲南百夷等處 六員名」[參4]
  5. ^ 「凡四方番夷翻譯文字,永樂五年設四夷館。內分八館,曰韃靼、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選國子監生習譯。宣徳元年兼選官民子弟,委官爲教師。……正徳六年増設八百館。萬暦七年増設暹羅館。取本國人爲教師,選世業子弟習學。」[參6]
  6. ^ 「乾隆十三年九月……諭。朕閱四譯館所存外裔番字諸書,雖分類音譯名物,朕所識者,西番一種,已不無訛缺。因思象胥鞮譯,職在周官,輶軒問奇,載於漢史。我朝聲教四訖,文軌大同。既有成編,宜廣為搜輯,加之核正。悉准重考西番書例,分門別類,匯為全書。所有西天及西洋各書,於咸安宮,就近查辦。其暹羅、百夷、緬甸、八百、回回、高昌等書,著交與該國附近省分之督撫,令其採集補正。此外,如海外諸夷,並苗疆等處,有各成書體者,一併訪錄。亦照西番體例,將字音與字義,用漢文注於本字之下,繕寫進呈,交館勘校,以昭同文盛治。著傅恆、陳大受、那延泰總理其事。」[參7]

參考文獻

    參:

  1. ^ 明實錄·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之五十八》.
  2. ^ 大明會典·兵部·會同館·卷之一百四十五》.
  3. ^ 聶鴻音. 《河西译语》简介. 《文津流觴十周年紀念刊》 (中文(中國大陸)). 
  4. ^ 《大明會典·賓客、各國通事·卷之一千〇九十五》.
  5. ^ 泉井久之助. 八百館雑字ならびに来文の解譲. 《比較語學研究》. 1949年 (日語). 
  6. ^ 《大明會典·翰林院·卷之二百二十一》.
  7. ^ 《清實錄·卷之三百二十四》
  8. ^ 北京大吉片關帝廟被出租 贔屓安全誰來保證,中國文明網,2011-10-20

參見

外部連結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四譯館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