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四世 (法蘭西)
亨利四世 Henri IV le Vert-Galant | |
---|---|
法蘭西國王 | |
統治 | 1589年8月2日-1610年5月14日(20年285天) |
加冕 | 1594年2月27日 | (40歲)
前任 | 亨利三世 |
繼任 | 路易十三 |
下納瓦拉國王 | |
統治 | 1572年6月9日-1610年5月14日(37年339天) |
前任 | 胡安娜三世與安托萬 |
繼任 | 路易斯二世 |
出生 | 下納瓦拉王國波城 | 1553年12月13日
逝世 | 1610年5月14日 法蘭西王國巴黎 | (56歲)
安葬 | |
配偶 | 瓦盧瓦的瑪格麗特 (1572年結婚—1599年結束) 瑪麗·德·美第奇(1600年結婚) |
子嗣 | 旺多姆公爵塞薩爾 凱瑟琳·亨麗埃特 路易十三 西班牙王后伊利沙伯 薩伏依公爵夫人克里斯蒂娜 奧爾良公爵加斯東 英國王后亨利埃塔·瑪麗亞 |
王朝 | 波旁王朝 |
父親 | 旺多姆公爵安托萬·德·波旁 |
母親 | 納瓦拉女王胡安娜三世 |
宗教信仰 | 胡格諾派,之後改信天主教 |
簽名 | |
軍事生涯 | |
效命 | 法國新教軍和法蘭西王國 |
參與戰爭 |
亨利四世(法語:Henri IV,1553年12月13日—1610年5月14日),原名波旁的亨利(法語:Henri de Bourbon),1572年成為下納瓦拉國王稱亨利三世(法語:Henri III)、富瓦伯爵稱亨利二世(法語:Henri IIer de Foix),在1589年成為法國國王稱亨利四世,是卡佩王朝的分支波旁王朝的第一位法國國王。亨利四世原為新教胡格諾派信徒,為了繼承法國王位,改信天主教。1610年,他在巴黎被狂熱的天主教徒刺殺,其子路易十三即位。
早年
1553年12月13日,亨利出生於波城的城堡之中,在柯拉孜的城堡中成長,母親為納瓦拉女王胡安娜三世;父親為波旁家族納瓦拉配國王安托萬·德·波旁,兩人都是卡佩王朝的路易九世的後代。根據《撒利克法典》,他們的結合使兒子亨利具有了法蘭西王位第三順序繼承人的資格。
傳說亨利是用大蒜蒜瓣和朱朗松葡萄酒施的洗禮,搖籃則是烏龜的殼,據說這可以賜予孩子一種剛強的性格。在祖父阿爾佈雷的亨利的意願下,兒時的亨利得以與當地農民的孩子一起在鄉間玩耍,衣食方面都跟鄉間兒童一樣樸素;因為他們培養亨利作為一個戰士,而非作為國王。他的母親,胡安娜三世·阿爾伯特,一個堅定的新教胡格諾派信徒,以宗教改革的清規教律嚴格教養兒子,當時法國的胡格諾派即克爾文主義的教派,曾在1560年3月發起奪權失敗的昂布瓦斯陰謀,激化了新舊教對立。
1560年底法王查理九世登基之時,他父親安托萬·德·波旁帶他去了巴黎。在法國宮廷中,他接觸到王室中與他年齡相仿的王子們。1562年法國宗教戰爭開打之後,新教的波旁家族捲入了三十多年的內戰當中。亨利很早就開始了戰鬥生涯,歷經艱難困苦,這一切註定使他成為國王。
第一次結婚(1572年)
1572年,亨利的母親去世,他繼承成為納瓦拉的亨利國王。表面上為了減輕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敵意(其代表分別為波旁家族和吉斯家族),法國王太后嘉芙蓮·德·美第奇安排波旁家族的代表─納瓦拉的亨利國王(基督新教胡格諾派的領袖之一)和她的女兒瑪格麗特結婚。婚禮給予了將胡格諾派最重要的人聚集在一個地方的機會。嘉芙蓮計劃屠殺為婚禮而聚集在城中的胡格諾派信徒,因此發生了聖巴托羅繆大屠殺,參與婚禮的三千個信徒全被殺死,只有新郎亨利因新妻瑪格麗特之求情,以及凱瑟琳太后的保護與授意下,宣稱改宗天主教,而在軟禁中逃過一劫。凱瑟琳保護亨利的原因,是特意讓波旁家族的勢力保存下來,避免讓吉斯家族趁機坐大,失去平衡的力量。
亨利婚後一直被被軟禁在巴黎的宮廷中,個性不合及雙雙風流成性的夫妻二人,讓亨利的婚姻不可能美滿幸福。雖然妻子瑪格麗特美艷無雙,號稱全法國最漂亮的女人,但夫妻倆先後外遇,亨利有了一個情婦後很快病倒在床,瑪格麗特堅信丈夫是因為與情婦夜夜笙歌、旦旦而伐、荒淫過度而活該受罪,但她仍然細心照料丈夫,直至痊癒。但不久兩人又因猜忌而疏遠,從此夫妻生活就如瑪格麗特所說:「我們夫妻既不同床,也不再互相交談」。
1576年初,亨利趁着宮廷狩獵的良機,策馬狂奔而逃出了王室衛兵的監控,並喬裝打扮地回到了納瓦拉及胡格諾派的根據地。他回來之後,立刻宣佈放棄天主教,而恢復為胡格諾派教徒,正式成為胡格諾派的最高領袖。亨利出逃後,與妻子更加疏遠,即使兩人仍有斷斷續續六年的相聚時刻,但各自有公開的情人,而且見面時經常吵架,讓兩人的婚姻註定不會有子女。
法國國王(1589年8月2日-1610年5月14日)
即位法國國王(1589年8月2日)
1584年,法國亨利三世的繼承人安茹公爵(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病死,於是亨利成為法國王位的第一繼承人;1589年亨利三世遇刺身亡,亨利四世即位為法國國王,但面臨馬耶那公爵帶領的天主教聯軍反對。
亨利生活的世紀正是法國宗教戰爭流血紛爭的時代,數十年的相互仇殺使得道德墜落,整個社會都被復仇的心理所荼毒。政治上貴族們習慣於耍弄陰謀詭計,許多貴族甚至與外國君主串通反對自己的國王。1593年,在經歷一系列和天主教之吉斯家族與西班牙聯軍的激烈戰鬥後(如阿克戰役和伊夫里戰役),亨利改信天主教,聲稱「巴黎值得一場彌撒」(Paris vaut bien une messe),這也成為他的名言。改宗後他日益獲得巴黎市民在內的天主教徒效忠,連天主教聯盟的主帥──馬耶那公爵也在1595年降服,其勃艮地總督之位由保王黨的比隆公爵接替,削去地方割據的最大隱患。
1598年3月,連抵抗至最後的神聖聯盟貴族──布列塔尼總督梅爾克爾公爵也在大軍進攻前向亨利投降。國王本來想對公爵鐵腕懲處,但公爵將女兒許配給國王的私生子旺多姆公爵,成功取悅亨利而寬縱了公爵,因為公爵之女是法國最富有的女繼承人。
頒佈南特詔令(1598年4月13日)
1598年,隨着西班牙王費利佩二世的過世,歷經三十多年的胡格諾戰爭正式結束;1598年4月13日,亨利四世簽署頒佈南特詔令,給予胡格諾派信仰自由與武裝特權。這是第一部承認新教徒信仰自由的敕令。亨利採用的和解寬容方針,將新舊教的仇恨逐漸化解,也為國家帶來和平與安定,如同他所說的:「他要原諒和遺忘」(Forgive and Forget)。但是部分激進的胡格諾派信徒,疏遠了改宗的國王,其中包括亨利原來的至交兼首席軍師──莫爾奈的菲力浦。
1590年代末,法國經過三十多年內戰的破壞,已是國庫空虛、經濟凋敝不堪的衰敗局面,地方的貴族乘內戰之機,自徵捐稅、擴建私軍而成自治集團,把國家社會搞得混亂不堪。國內到處都是復員的軍人橫行於鄉間,互相決鬥,搶劫、謀殺等暴力事件此起彼伏。如同1596年亨利在魯昂演講時提到的:「交到我手中的法蘭西已近乎毀滅,對法國人而言,法蘭西可說已不復存在。」
從1598年開始,因為能幹且具商業頭腦的敘利公爵之輔佐(以財政大臣任實質首相),亨利着手重建經濟、財政與秩序,整頓稅收、重修各地公路、疏濬河川、獎勵絲織麻織等工業;他還以政府貼補等辦法,獎勵商品外銷及造船工業等。亨利名言是:「我希望每個法國家庭在每個星期天都能吃上一隻雞」[1]。
離婚(1599)與再婚(1600年)
1599年,亨利與第一任妻子離婚,兩人無子嗣。第二年,與第二任妻子瑪麗·德·美第奇於1600年結婚,瑪麗替亨利生下三子三女。
開拓加拿大(1601年開始)
他又派遣具有軍事才幹和探險精神的尚普蘭開發加拿大,以魁北克為中心創立了法屬殖民地──新法蘭西,奠定法國海外殖民發展的基礎。
晚年施政
亨利利用人民殷切望治的廣泛心理,以勸說、頒賜恩俸年金等方法,迫使各地貴族放棄稅收、治安警衛的地方特權,重建強大的中央王權(但許多自治集團仍未瓦解)。勤政愛民的亨利,更時常巡視各地,親訪民間疾苦,興利除弊,結果讓法國的經濟脫離衰敗而繁榮發展,巨額國債償還了三分之一,且國庫有許多盈餘。
當1609年藉由他的仲裁,荷蘭與西班牙成功簽訂12年的停戰協定時,亨利已重建了法國的國際地位,但他更試圖推行一項頗受人民反對的國策──出兵挑戰當時歐洲最強的西班牙帝國,與其一較高下,而導火線為德意志諸侯於利希-克萊沃的繼承問題。
亨利之所以推出反西班牙的出兵計劃,導因於德意志王公們的新舊教對立已臻一觸即發的地步:1608年新教諸侯在興盛的普法茲選侯腓特烈四世之領導下,成立了聲勢壯大的新教聯盟;而舊教陣營也在巴伐利亞選侯馬克西米連一世的倡導下,在1609年成立舊教聯盟。兩大陣營成立之後,頗有勢均力敵之勢,形成一種「恐怖平衡」,但1609-1614年的於利希-克萊沃領土繼承問題,成為引爆衝突的燃點。[2]
當舊教的於利希-克萊沃公爵約翰‧威廉於1609年去世時,因其領土緊鄰荷蘭,對哈布斯堡王室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而公爵死而無嗣,有合法繼承權者含括新舊教者甚多,因此西班牙國王為免尤立西等領土落入新教諸侯手中,迅速從西屬尼德蘭派軍強佔此地。[3]
亨利四世此時要求西班牙軍撤出該公國[註 1],並在1610年初與新教聯盟聯合反制哈布斯堡王室(後來更獲得新教之英國與荷蘭的支持),四月底前已集結五萬法軍,法西大戰一觸即發,但此時法國內的多數天主教徒卻私下懷疑國王開戰的動機,認為國王專門聯合新教國家打擊舊教領袖西班牙,有背叛舊教的巨大嫌疑而反對出兵;許多地方抗繳新開徵的戰爭稅來抵制爭議性的出兵,許多人批評國王以私害公及混亂的私生活,其聲望急速下滑。[3][註 2]
逝世
1610年5月13日,亨利四世於巴黎遇刺,第二天身亡。兇手是一名狂熱的天主教徒,名為弗朗索瓦·拉瓦亞克,他反對國王挑起對西班牙的戰爭,因為西班牙身為天主教的領頭勢力,在天主教世界擁有崇高的威望,這名教徒為了阻止法西之戰,毅然刺殺了曾為「異端」胡格諾派的亨利四世。
亨利因為優異的治績、充沛的熱情與勇武的魅力,死時廣受人民的感嘆、愛戴。不論新教、舊教信徒,都為國王的意外去世而哀悼,在法國人看來亨利為國家與人民所做的遠非他的過錯能比。人民不會忘記他登基之時法國的貧窮,宗教殘殺,社會混亂,官吏無能,政府腐敗。在他的整頓之下,法國已經秩序井然,氣象一新,如今國家安定而繁榮,足以參加大國間的爭鋒了。人們忘掉他死前爭議性的戰略,欣然憶起亨利樸實的作風,仁慈的天性,戰場上的豪邁樂觀,生活中的幽默熱情,他是法國歷史上最有人情味的君主,人民因此稱他為「好國王亨利」(或翻成「賢明王亨利」)。
亨利四世的遺體於1793年法國大革命時期遭革命份子盜取,頭顱透過數次競標而輾轉多人之手,但當時並沒有人知道那是亨利四世,2010年經由法國法醫學界鑑定後正式公佈此頭顱是亨利四世本人[4]。
性格作風
亨利四世是個極具性格與魅力的人物。他猶如希臘神話中的宙斯一般,威嚴、勇敢、仁慈、有點狡詐,還同樣好色。他生活簡樸,但在女人身上揮霍無度。他擁有眾多情婦,一生追逐女人至死不渝,以至於後來有人諷刺國王追逐女人的本事大過追逐敵人。只要是美女,亨利四世不論對方是千金小姐、高級妓女還是名媛夫人都一定要追逐到手。為了女人國王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寫情書、送信物、金錢誘惑,偷入閨房這些都是國王的拿手好戲。[5]
亨利也常喜歡耍弄小聰明,他嗜賭如命,在牌桌上更是個擅出老千的高手,以至於後來沒人願意與國王打牌,不過國王從來不會讓牌友輸光,他總會事後歸還一些不義之財。[5]
亨利四世被認為是當代最隨和的君主之一。他不喜歡展示君威,他雖喜歡別人奉承自己,但同時也樂於傾聽別人對自己的批評。財政大臣敘利公爵嚴厲的批評,曾經數次讓國王當眾下不了台,但是敘利公爵從來沒有失去國王的重用與信任。亨利非但喜歡聽笑話,也允許他人消遣自己,國王甚至曾微服私訪,去觀看市井百姓諷刺自己的戲劇,結果國王自己的笑聲震驚四座。[5]
亨利另一項受人稱道的特質,就是其仁慈性格。對於別人的過錯他總是易於寬恕,對於反抗自己的人,他也幾乎從不報復。他能輕易的寬恕與自己有着血海深仇的吉斯家族,也能夠寬恕曾經反抗並阻擋自己達5年之久巴黎市民。有些新教大臣曾經抱怨國王對於反抗者過於仁慈,有失威儀。亨利卻用詼諧的語氣回答:「如果那些曾經反對我稱王的,都要絞刑的話,砍盡全法國的木頭,也不夠做絞刑架。」[5]
評價
當率領新教軍的亨利四世於1580年代末與法國天主教聯盟(由吉斯家族的馬耶那公爵夏爾領軍)奮戰之時,當時與亨利立場敵對的羅馬教宗西斯都五世(1585-1590年在位)就對亨利的軍事才幹與好色如命作出諷刺性評價,他預言好色的亨利將勝過嗜吃肥胖的馬耶那公爵,因為「亨利在床上浪費的時間,都比馬耶那浪費在餐桌上的時間要少」。[6]
18世紀的啟蒙哲學家伏爾泰,極力讚美亨利四世的宗教寬容政策,伏爾泰評價說:「如果亨利四世只是他那時代最勇敢、最寬厚、最正直、最誠懇的君主,那麼他的王國就已經滅亡了。法蘭西需要有一個能戰能和、能了解和醫治國家的創傷、管理大小事務、改革一切、建設一切的君主,而亨利四世身上就具備這一切。賢王查理五世的治理才能、人民王路易十二的善良、以及騎士王弗朗索瓦一世的勇敢率直,他兼而有之。」
亨利四世駕崩不久,歐洲人就開始稱他為「亨利大帝」。1789年後的法國大革命時期,人民責難專制的波旁王朝,咒罵從路易十三以後的歷任法國國王,只有亨利四世仍高居人民心中,他崇高的評價歷久不衰。[7]
家庭
- 子女:
- 路易十三(1601年9月27日-1643年5月14日),1615年娶奧地利的安妮,終年41歲。
- 伊利沙伯(1602年11月22日-1644年10月6日),1615年嫁西班牙國王費利佩四世,終年41歲。
- 克莉絲汀(1606年2月12日-1663年12月27日),1619年嫁薩伏依公爵維托里奧·阿梅迪奧一世,終年57歲。
- 尼古拉·亨利(奧爾良公爵,1607年4月16日-1611年11月17日),4歲夭折。
- 加斯東(1608年4月25日-1660年2月2日),1626年娶蒙龐西耶女公爵瑪麗·德·波旁(1605年-1627年),1632年娶洛林公國的瑪格列女公爵,終年51歲。
- 亨莉雅妲·瑪利亞(1609年11月25日-1669年9月10日),1625年嫁查理一世,終年59歲。
註釋
參考文獻
引用
- ^ Philip Lee Ralph, Robert E. Lerner, Standish Meacham, Edward McNall Burns <世界文明史前篇> P573
- ^ 周惠民,《德國史》,頁64-65
- ^ 3.0 3.1 吳圳義,《法國史》,頁181
- ^ 輾轉流浪200餘年法王亨利四世頭顱鑑定為真. 中廣新聞網 (中廣新聞網). 2010-10-12 [2011-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19).
- ^ 5.0 5.1 5.2 5.3 (美)威爾·杜蘭著、幼獅文化公司譯,《世界文明史‧第七卷‧理性開始時代》,頁283-285。
- ^ (美)威爾·杜蘭著、幼獅文化公司譯,《世界文明史‧第七卷‧理性開始時代》,頁187。
- ^ (美)威爾·杜蘭著、幼獅文化公司譯,《世界文明史‧第七卷‧理性開始時代》,頁287。
來源
- (法)伏爾泰 著,王曉東 編譯:《路易十四的時代》
- (美)威爾·杜蘭 著,幼獅文化公司 譯:《世界文明史‧第七卷‧理性開始時代》第二部第一章、第六章. 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 G. de Bertier de Sauvigny 等 著,蔡百銓 譯:《法國史》.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
- 陳文海:《法國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 吳圳義:《法國史》. 台北:三民出版社,1995
- 周惠民:《德國史》. 台北:三民,2004.
延伸閱讀
- Baird, Henry M. The Huguenots and Henry of Navarre (2 volumes).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886. Vol. 2 (copies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 & [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 at Google Books.
- Baumgartner, Frederic J. France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London: Macmillan. 1995. ISBN 978-0-333-62088-5.
- de La Croix, Rene; de Castries, Duc. The Lives of the Kings & Queens of France.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79. ISBN 978-0-394-50734-7.
- Dupuy, Trevor N.; Johnson, Curt & Bongard, David L. The Harper Encyclopedia of Military Biography. Castle Books. 1995. ISBN 978-0-7858-0437-6.
- Holt, Mack P. The French Wars of Religion, 1562–1629.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978-0-521-83872-6.
- Knecht, R.J. Catherine de' Medici. London; New York: Longman. 1998. ISBN 978-0-582-08241-0.
- ———. The French Religious Wars, 1562–1598. Oxford: Osprey. 2002. ISBN 978-1-84176-395-8.
- ———. The Rise and Fall of Renaissance France, 1483–1610. Oxford: Blackwell. 2001. ISBN 978-0-631-22729-8.
- Merlin, Paolo. A 400 anni dai Trattati di Bruzolo. Gli equilibri europei prima e dopo i Trattati. Susa: Segusium (association). 2010.
- Moote, A. Lloyd. Louis XIII, the Jus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1. ISBN 978-0-520-07546-7.
- Urzainqui, Tomas; Esarte, Pello; García Manzanal, Alberto; Sagredo, Iñaki; Sagredo, Iñaki; Del Castillo, Eneko; Monjo, Emilio; Ruiz de Pablos, Francisco; Guerra Viscarret, Pello; Lartiga, Halip; Lavin, Josu; Ercilla, Manuel. La Conquista de Navarra y la Reforma Europea. Pamplona-Iruña: Pamiela. 2013. ISBN 978-84-7681-803-9.
外部連結
亨利四世 (法蘭西) 卡佩王朝的分支 出生於:1553年12月13日逝世於:1610年5月14日
| ||
---|---|---|
統治者頭銜 | ||
前任: 亨利三世 |
法國國王 1589年-1610年 |
繼任: 路易十三 |
前任: 胡安娜三世與安托萬 |
納瓦拉國王 富瓦伯爵 1572年-161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