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台大歷史學報》第40期,雖然台灣在中國大陸沿海不遠處,但在明朝人對台灣所知不多,台灣更不是明朝領土。中國文獻記載「夷州」、「流求」,可能就是指台灣,但無論怎樣稱呼, 明朝時台灣人幾乎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台灣是海島,人所共知,但古時稱島為「山」,未讀過古文的人就未必知道。明朝陳侃出使琉球,從福州出海,途中「隱隱見一小山,乃小琉球也」。這小山或是台灣島北部。日本人曾想把台灣據為己有,明朝官員有所警覺,雖不認為要把台灣納入國土,但也不能被日本人所奪。航海者曾以為「台灣」是三個島(圖),可能直至荷蘭人佔領後才知道它是一個貫穿南北的大島。
帝親制碑文,並為書石。其後追思不已,賜其實封九百戶。嘗臨朝謂侍臣曰:「夫以銅為鑑(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鑑,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鑑矣!徵亡後,朕遣人至宅,就其書函得表一紙,云:『天下之事,有善有惡,任善人則國安,用惡人則國亂。公卿之內,情有愛憎,憎者唯見其惡,愛者唯見其善。愛憎之間,所宜詳慎,若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賢勿貳(猶豫),可以興矣。』其遺表(大臣臨死前寫的奏摺)如此,然在朕思之,恐不免斯事。公卿侍臣,可書之於笏,知而必諫也。」(這段話是誰說的?)
哪天是春節?哪天是元旦?問的人似乎是傻瓜,其實他很有學識。中華文明五千年,春節、元旦在不同朝代指不同日子。由夏至秦,元旦不斷提前。夏朝元旦為正月初一,商朝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七國後定於十月初一。西漢漢武帝頒行《太初曆》,才把元旦回復至正月初一。及至二千年後的1913年,有人向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提議「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都得休息」,袁同意正月初一稱春節並放假,在1914年實行至今。所以這習俗乃定於民初,至今不到百年。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統治,結束中國的二千年來帝制,開啟了民主共和新紀元,對中國國內民族關係及當時亞洲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有深遠影響。狹義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至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840年發生的鴉片戰爭,一般認為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中國長期的閉關自守終於被迫劃上句號。國內部分官員及知識分子開始明白,不變革便不足以應對中國所面臨的千載未逢的挑戰。1860-1890年代的清室自發舉行洋務運動,試圖以興辦西式工商業來加強國力,然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