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第二次國共內戰
有關此條目的討論易發展成激烈的爭論。請在討論和編輯時保持冷靜,遵守禮儀,文明討論,尋求共識,不要人身攻擊。 |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 |||||||||||||||||||||||||||||||||||||||||||||||||
---|---|---|---|---|---|---|---|---|---|---|---|---|---|---|---|---|---|---|---|---|---|---|---|---|---|---|---|---|---|---|---|---|---|---|---|---|---|---|---|---|---|---|---|---|---|---|---|---|---|
|
國民黨失敗的原因
國民黨失敗的原因一節類似學術評論,不符合維基百科的標準,為原創內容。該標題說法(「國民黨」)也不規範。130.126.12.190 (留言) 2009年10月6日 (二) 01:12 (UTC)
違反停戰令
10月停戰令是國府單方面下達的停戰令,共產黨從來沒有遵守,既然共產黨不遵守停戰令,也就無所謂國軍違反停戰令。本條目原說法違背史實。 130.126.12.190 (留言) 2009年10月11日 (日) 19:29 (UTC)
中文維基的很多編輯者責任心很差,根據自身的喜好和想象隨意更改史實,完全不顧誤導讀者。例如1945年國共衝突列表裡面,這個列表原先關於上黨戰役爆發原因的說法是「閻錫山部隊在長治接受日軍投降,中共軍隊為攻占長治而發動上黨戰役」,該說法是依據《中華民國史》的敘述摘要的,是符合史實的。可是,有編輯者將其改為了「閻錫山部隊與中共軍隊在中共轄區上黨為爭奪日本投降軍軍備發生的戰役」,這句話就是編輯者根據自身想象隨意亂寫的。這個說法完全不符合史實,完全混淆了戰爭爆發原因,屬於誤導性說法。編輯者編輯條目應當考慮到事實,查證,以及可信度,絕對不能根據自身想象亂寫。這也是中文維基百科平均質量偏差的根本原因。130.126.12.190 (留言) 2009年10月11日 (日) 19:22 (UTC) 台灣的Ip用戶,請能否註冊個用戶名參與討論。抗戰時期晉西事變後,閻錫山的部隊就無法控制晉西南地區了(由蔣介石的中央軍控制,後被日本占領)。上黨戰役前長治等縣城已經在共軍的掌控之下,閻錫山的部隊硬要強行進入接收,所以遭到共軍伏擊。--自由男神(留言) 2013年10月20日 (日) 07:23 (UTC)
民國時期社會弊端的主要體現
民國時期社會弊端的主要體現 一章的寫作者是強渡大渡河條目的創建者。請看看此人的寫作水平。
- 章節從頭到尾都是原創研究,完全不符合維基百科的要求。該章節雖然表面上有大量的來源,但是全都是「第一手來源」並且來源質量較差(如 王樹增. 解放戰爭的政治變遷.),屬於典型的原創研究。不符合維基百科的非原創要求。WP:第一手來源所有對第一手來源的解釋、分析或總結都應引用自第二手來源,而不由維基百科編者來進行原創分析。
- 該章節與本條目沒有直接關係。該條目是國共內戰條目,而該章節與國共內戰沒有直接關係,應該放在中華民國歷史條目中。
- 該章節嚴重違反中立性原則。從頭到尾都是作者對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批判,不僅是原創研究,更是嚴重喪失中立性的評論。
- 評論類內容不宜放在百科全書中。維基有專門的模板警告評論性內容。
總之,該章節內容最適合放在大陸中學教科書裡面,至少也應該放在「中華民國歷史」條目中。故刪除之。Philphy (留言) 2010年9月9日 (四) 18:05 (UTC)
- 內戰的爆發是政治矛盾爆發的結果,國民黨的軍事失敗也是政治失敗的直接結果,所以條目必須提供政治方面的內容。這一段雖然質量不高,但是去蕪存菁之後還是可以放到背景一章里的,我不認為這一章就是「垃圾」。順便提供兩本參考書,一本是從政治角度,另一本是從美蘇大國政治的角度:《中國的內戰:1945—1949年的政治鬥爭》、《冷戰與革命:蘇美衝突與中國內戰的起源》。--Gilgalad 2010年9月9日 (四) 18:32 (UTC)
- "內戰的爆發是政治矛盾爆發的結果,國民黨的軍事失敗也是政治失敗的直接結果",這是你自己的個人研究,屬於原創內容。 就我個人而言,我並不認為你的個人見解「國民黨政治失敗」是事實,我甚至對你的「國民黨」的提法表示質疑(國共內戰的參戰雙方是中華民國政府和共產黨,並非國民黨和共產黨)。本條目是「第二次國共內戰」條目,請不要加入其他內容。如果你對此內容感興趣,請加入中華民國歷史條目。 Philphy (留言) 2010年9月9日 (四) 19:15 (UTC)
- 這兩點論述是上面那兩本書的觀點,我可沒本事原創這種內容。國民黨統治的政治失敗是鐵一樣的事實,早在內戰爆發幾年以前的抗戰後期,所有的明眼人都已經看到了。另外我對純粹國府歷史觀的那個所謂優良條目沒興趣。--Gilgalad 2010年9月9日 (四) 21:49 (UTC)
- 你認為「鐵一樣的事實」別人未必這麼認為,你再堅定的個人觀點也只是觀點,你引述兩本書也僅僅是那兩本書的觀點而並非維基的觀點。你認為我不是明眼人也無所謂,這樣的人多得是。另外我對那兩本書同樣也沒興趣,道不同不相為謀。Philphy (留言) 2010年9月9日 (四) 22:09 (UTC)
不知道什麼是個人觀點了,什麼不都是個人觀點嗎!史書記載的不都是摻雜了作者個人觀點的嗎?那你說國民黨打輸了,我還說是部分人的個人觀點呢。
- 是呀,在某些台灣人觀點看來,國民黨只是轉進台灣,哪裡有失敗,不如把台灣方面對國軍的歌頌也放進去,我們不反對。這一段起碼可以引用劍橋民國史,李新的中華民國史等補充上去。--自由男神(留言) 2013年10月20日 (日) 07:23 (UTC)
關於結構性改變問題
目前的結構是極不合理的,而且也是極其缺乏中立的。編輯者以共產黨認定的1946年6月作為全面內戰開始點,但是這種分類法卻把東北內戰排除在外,而且編輯者即使按照這種方法分類,也漏掉了共產黨所說的「全面進攻」與「重點進攻」的階段分類。試問你兩個問題:
- 為什麼把東北內戰放在國共談判一章裡面?如果你認為東北內戰期間國共仍然在談判,那1946年6月之後,周恩來仍然在南京呆了半年之久並經歷馬歇爾和第三方面多次協調國共談判,中共代表團在南京一直呆到1947年3月並經歷司徒雷登多次協調談判,這就不算國共談判嗎?
- 為什麼把全面內戰的第一節定為「政府軍進攻」?難道你沒有看到在華北戰場明明是共產黨在進攻嗎?(參考大陸出版的中華民國史第三編第六卷)
原先的分類法有什麼不合理之處讓你改變結構?你改變了結構不僅違背基本史實和邏輯,而且仍然忽略了共產黨的「全面進攻」「重點進攻」,仍然不合共產黨的心意,不是徒勞嗎?如果你不能給出一個讓人信服的理由證明現在的分類法好在哪裡,我將不得不回退之。Philphy (留言) 2010年9月10日 (五) 23:29 (UTC)
- 閒話少說。請看《劍橋中華民國史·下卷》第13章第4節:
- 1946—1949 年的內戰
- 「根據(蔣介石的)這一戰略,政府軍在1946年7月發動了全面進攻,共產黨的歷史編纂學把這次全面進攻當作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開始的標誌」
- 第一年,1946—1947 年:退卻
- 「在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的第一年裡,政府軍實際上奪取了除哈爾濱以外的所有東北城鎮,收復了蘇北的縣城,占領了張家口和延安,控制了河北和熱河省的大部,掃清了大部分隴海和膠濟鐵路線。此後,拉鋸戰在長江以北所有中國主要鐵路線上展開。」
- 第二年,1947—1948 年:反攻
- 「1947 年夏季,共產黨人以開展全國性的反攻發起了戰爭的第二階段戰役。」
- 第三年,1948 年—1949 年:勝利
- 國民黨政府的倒台和美國政策的失敗
- 如果您有其他意見,請拿出您的主張,更重要的是拿出支持您主張的參考文獻,免得無的放矢。--Gilgalad 2010年9月11日 (六) 01:34 (UTC)
- 閒話少說,我的主張就是維持原狀,如果你認為你的方案更好,請你首先正面回答我前面兩個問題。如果你不正面回答,我只能回退。Philphy (留言) 2010年9月11日 (六) 04:11 (UTC)
- 就是說沒有參考文獻支持你要回退咯?東北衝突所在的那一章是國共談判和調停,沒有軍事衝突哪來的調停?另外我不知道「全面內戰」這四個字在哪?沒有文獻支持,你要回退也隨你,不過在社群討論的時候,這對你是沒有益處的。--Gilgalad 2010年9月11日 (六) 04:18 (UTC)
- 你的邏輯混亂不堪,你說「沒有軍事衝突哪來的調停?」,那我問你,為什麼你認為1946年6月之後的戰鬥就不應該再列到調停一章了呢?北平軍事調停處直到1947年初還在工作,周恩來直到1946年11月才離開南京,你怎麼解釋?你能自圓其說嗎?Philphy (留言) 2010年9月11日 (六) 04:33 (UTC)
- 閒話少說,請你回答我第二個問題,正面回答.2010年9月11日 (六) 04:20 (UTC)
- 你自己看看你這態度,搖頭。前面已經說的很清楚,《劍橋中華民國史記》明確提到:「政府軍在1946年7月發動了全面進攻……在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的第一年裡,政府軍實際上奪取了除哈爾濱以外的所有東北城鎮,收復了蘇北的縣城,占領了張家口和延安,控制了河北和熱河省的大部,掃清了大部分隴海和膠濟鐵路線。此後,拉鋸戰在長江以北所有中國主要鐵路線上展開。」,這一小節的題目也是「(共軍)退卻」。這一年共軍丟掉了大部分根據地,控制的人口少了一半,這是國軍多大的勝利啊,你為什麼覺得這還不算攻勢?--Gilgalad 2010年9月11日 (六) 04:35 (UTC)
- "這是國軍多大的勝利啊,你為什麼覺得這還不算攻勢" 這甚至都算不上該書的觀點,這完全是你自己的個人觀點。請你正面回答:你的「政府軍進攻」一章為什麼會有華北地區共產黨進攻一節? 你如何自圓其說,邏輯自洽?你不要對我的態度搖頭,你的態度也彼此彼此。如果你不願意編輯戰,就正面回答我的問題。Philphy (留言) 2010年9月11日 (六) 04:39 (UTC)
- 呵呵,請您轉過臉來面對前面一段:《劍橋中華民國史記》明確提到:「政府軍在1946年7月發動了全面進攻……在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的第一年裡,政府軍實際上奪取了除哈爾濱以外的所有東北城鎮,收復了蘇北的縣城,占領了張家口和延安,控制了河北和熱河省的大部,掃清了大部分隴海和膠濟鐵路線。此後,拉鋸戰在長江以北所有中國主要鐵路線上展開。」你要回退到以前,可以,請先拿出支持那種分階段方式的文獻,否則免談。--Gilgalad 2010年9月11日 (六) 04:45 (UTC)
- "這是國軍多大的勝利啊,你為什麼覺得這還不算攻勢" 這甚至都算不上該書的觀點,這完全是你自己的個人觀點。請你正面回答:你的「政府軍進攻」一章為什麼會有華北地區共產黨進攻一節? 你如何自圓其說,邏輯自洽?你不要對我的態度搖頭,你的態度也彼此彼此。如果你不願意編輯戰,就正面回答我的問題。Philphy (留言) 2010年9月11日 (六) 04:39 (UTC)
- 我當然有我自己的史料,我更可以按照我的書中章節編寫,我在這裡跟你討論是避免編輯戰,如果你不打算跟我探討問題,那我就只能按照我自己的史料重新編寫。至於編輯戰,我相信任何一個看到此頁的人會看清責任。Philphy (留言) 2010年9月11日 (六) 05:07 (UTC)
- 這態度還可以,資料對資料才有討論的基礎麼。那麼把您的史料拿出來吧,請記得是要明確把內戰劃分成1946年3月-1947年3月、1947年3月—1948年9月、1948年9月—1949年12月三個階段的。--Gilgalad 2010年9月11日 (六) 05:13 (UTC)
- 你自己看看你這態度,搖頭。前面已經說的很清楚,《劍橋中華民國史記》明確提到:「政府軍在1946年7月發動了全面進攻……在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的第一年裡,政府軍實際上奪取了除哈爾濱以外的所有東北城鎮,收復了蘇北的縣城,占領了張家口和延安,控制了河北和熱河省的大部,掃清了大部分隴海和膠濟鐵路線。此後,拉鋸戰在長江以北所有中國主要鐵路線上展開。」,這一小節的題目也是「(共軍)退卻」。這一年共軍丟掉了大部分根據地,控制的人口少了一半,這是國軍多大的勝利啊,你為什麼覺得這還不算攻勢?--Gilgalad 2010年9月11日 (六) 04:35 (UTC)
- 就是說沒有參考文獻支持你要回退咯?東北衝突所在的那一章是國共談判和調停,沒有軍事衝突哪來的調停?另外我不知道「全面內戰」這四個字在哪?沒有文獻支持,你要回退也隨你,不過在社群討論的時候,這對你是沒有益處的。--Gilgalad 2010年9月11日 (六) 04:18 (UTC)
- 閒話少說,我的主張就是維持原狀,如果你認為你的方案更好,請你首先正面回答我前面兩個問題。如果你不正面回答,我只能回退。Philphy (留言) 2010年9月11日 (六) 04:11 (UTC)
修改記錄
本文主要部分是User:Amphylite的大作,不光缺少參考文獻注釋,各處史實更是多有錯訛。為了避免某些人在我修改的時候橫加指責(奇怪的是他們在條目缺乏注釋並且充滿個人議論的時候沒有一點不滿的意見),凡是我作出的更改一律記錄如下。我不敢保證修改的一定正確,但至少能確信都有出處:
- 原文「改組政府問題:中共堅持要求在國民政府委員會的40個名額中,與民盟一起合占14個名額,以行使1/3否決權。但國府只同意給12個,後國府讓步,同意第13個由中共推薦一無黨派人士,並經國府同意產生。但中共不同意,堅持要求占14個。東北問題:因東北戰鬥激烈,雙方圍繞東北政權問題和東北軍隊駐地問題爭執不下,始終未能達成協議。」——刪除,實際為國民黨占20個,中共民盟和其他黨派合占20個。東北駐軍細節不在政協討論之內。--Gilgalad 2010年9月11日 (六) 03:29 (UTC)
- 你不要動輒攻擊User:Amphylite,在我看來,他比你的編輯水平高的多。原文「中共堅持要求在國民政府委員會的40個名額中,與民盟一起合占14個名額,以行使1/3否決權。」沒有任何錯誤,國府委員會本來就是40個名額,國民黨20個,共產黨要求跟民盟合占14個,而國民黨只答應12個,剩餘的8個給青年黨和無黨派。(參考中華書局 中華民國史,第三編第五卷),原文編輯有一丁點錯誤嗎?明明是你眼神不好使,怪起人家來了,如果你認為自己眼神好使,請告訴我原文哪裡說錯了?Philphy (留言) 2010年9月11日 (六) 04:14 (UTC)
關於結構改變
請編輯者逐一說明為什麼要進行結構改變,舊的結構有什麼問題,新的結構有什麼優點。編輯者在說明之後仍需答辯。如果編輯者不加說明,那本人即行回退。Philphy (留言) 2010年9月11日 (六) 04:36 (UTC)
- 哈哈,我前面已經說明地很清楚,你再這樣堅持就是無理取鬧了。你自己有什麼權力要求別人答辯?要發動編輯戰我也不管你,咱們互助客棧再見。--Gilgalad 2010年9月11日 (六) 04:43 (UTC)
- 哈哈哈,你說的一點也沒錯,我當然沒有權力讓你答辯,但是我有權力編輯維基百科和回退一切不合理編輯,不是嗎?Philphy (留言) 2010年9月11日 (六) 04:44 (UTC)
關於第二次國共內戰新結構問題
User:MtBell用戶目前大幅度更改了第二次國共內戰條目的結構。維基百科歡迎更改條目,但是如果更改的結果是越改越糟糕,那就得討論一下了。該條目原先的結構是
- 1 背景
- 1.1 國際局勢
- 1.2 爭奪東北
- 1.3 國共談判
- 1.4 局部衝突
- 2 全面戰爭
- 2.1 第一階段(1946年3月-1947年3月)
- 2.2 第二階段(1947年3月—1948年9月)
- 2.2.1 國軍攻勢作戰,解放軍守勢作戰時期(1947年3月-1947年9月)
- 2.2.2 解放軍攻勢作戰,國軍守勢作戰時期(1947年9月—1948年9月)
- 2.3 第三階段(1948年9月—1949年12月)
- 2.3.1 戰略決戰
- 2.3.2 共產黨的勝利、民國政府遷台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 2.4 第四階段(1949年12月—1955年2月)
- 3 政治鬥爭與第二戰線
- 3.1 中共方面
- 3.2 國府方面
- 4 美蘇援助
該條目目前的結構則是
- 1 背景
- 1.1 國際局勢
- 1.2 國共爭奪接收日占區
- 2 國共談判與馬歇爾調停
- 2.1 國共談判
- 2.2 國共在東北的激烈衝突
- 3 政府軍進攻
- 4 解放軍反攻
- 5 國共戰略決戰
- 6 國民黨統治的衰落
- 7 共產黨走向勝利
- 8 隔海對峙
這個結構非常不合理,原因如下
- 這個結構把東北內戰放在了國共談判一章,而把政府軍進攻剔除在國共談判外。事實上,政府軍進攻期間,國共談判仍然進行,一直到1947年3月中共代表團離開南京。
- 這個結構忽視了基本事實,那就是政府軍進攻一章裡面還有華北戰場一節,而華北戰場是共產黨在進攻。既然是題目是政府軍進攻,怎麼又冒出了共產黨進攻?
- 這個結構把制憲國民大會放在了國民黨統治的衰落一章,而制憲國民大會是國共內戰的直接誘因之一,當然應該放在前面。放在後面完全是順序顛倒,因果顛倒。
- 這裡還存在一個原創研究。編輯者認定製憲國民大會的召開屬於國民黨統治的衰落的範疇,很明顯這是極具爭議性的。這只是編輯者自己的個人觀點。即使編輯者給出劍橋史,那也只是劍橋史的一家之言。
- 這個結構裡面,國民黨統治的衰落一章與本條目沒有直接關係,與「民國時期社會弊端的主要體現」異曲同工。建議轉移到中華民國歷史條目。
- 這個結構把中共代表團撤離南京這一重要歷史事件放在了國民黨進攻一章,而不成為標誌事件。
- 這個結構把國共全面內戰的開始點設置在了共產黨認定的1946年6月蔣介石進攻中原解放軍,而國共內戰早在4月就爆發於東北。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分類法,有損中立。
該編輯者認為這種結構是來自劍橋中華民國史,但是本人也有一本中華書局中華民國史,是不是人人有一本書都可以改變結構呢?還是看看誰的結構更加合理呢?編輯者沒有回答本人的問題,而是拿着劍橋史當作尚方寶劍,不在討論頁做內容討論,僅在耀武揚威。請各位看看究竟採用哪種結構更好。Philphy (留言) 2010年9月11日 (六) 05:23 (UTC)
- 轉移戰場了?奉陪。本人也有一本李新主編的中華書局中華民國史,您為什麼不列出這本書的目錄呢?呵呵,因為該書根本不支持你所謂的原來的分段方式!請看目錄:
- 抗戰勝利與戰後初期的國內政治:抗日戰爭的勝利;重慶談判;國共軍事對峙;中間勢力的興起
- 短暫的和平:停戰令的頒布與政協的召開;政協會議的成就和局限;軍事調處與軍事復員
- 戰後中國的內政和外交(略)
- 國內衝突的焦點——東北:東北局勢的演進;東北的國共美蘇四方關係;東北的戰火
- 全面內戰的爆發與國共關係的破裂:全面內戰的爆發;內戰調處與和平運動;制憲國大的召開;第二次國共合作的終結
- 國民黨的重點進攻與統治危機
- 國民黨的最後動員
- 國民黨軍戰略攻勢地位的喪失
- 國民黨軍戰略決戰的失敗
- 其中「全面內戰的爆發」一節為:戰前基本形勢與國共雙方的軍事對比、中原戰事的爆發、華東戰場的激戰、華北戰場的風雲。中原戰事爆發明明是1946年6月底7月初,雙方最後一次停戰協議失效的時候。請問這本書什麼地方把全面內戰爆發劃在1946年3月?
- 如果大家覺得這個目錄太長,請看《劍橋中華民國史·下卷》第13章第4節:
- 1946—1949 年的內戰:「根據(蔣介石的)這一戰略,政府軍在1946年7月發動了全面進攻,共產黨的歷史編纂學把這次全面進攻當作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開始的標誌」
- 第一年,1946—1947 年:退卻:「在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的第一年裡,政府軍實際上奪取了除哈爾濱以外的所有東北城鎮,收復了蘇北的縣城,占領了張家口和延安,控制了河北和熱河省的大部,掃清了大部分隴海和膠濟鐵路線。此後,拉鋸戰在長江以北所有中國主要鐵路線上展開。」
- 第二年,1947—1948 年:反攻:「1947 年夏季,共產黨人以開展全國性的反攻發起了戰爭的第二階段戰役。」
- 第三年,1948 年—1949 年:勝利
- 國民黨政府的倒台和美國政策的失敗
- 可見這幾本書劃分的方法都是一樣的。1946年3月的東北衝突之後明明還有停戰,而且戰爭也沒有在關內關外全面大規模爆發,怎麼能算是全面爆發呢?這道理就像九一八事變不能作為抗戰全面爆發的標誌一樣簡單。目前條目當中東北衝突的內容不足,等內容充分之後可以單獨成為一章,充分寫明國共美蘇四方在東北的博弈。--Gilgalad 2010年9月11日 (六) 05:49 (UTC)
- 另,「國民黨統治的衰落」一章應當包括國民政府在抗戰勝利後逐漸在政治和經濟上努力但最終失敗的過程,還包括中共所謂「第二條戰線」的內容,這些都和國共正面的戰爭密不可分。考慮到條目是寫內戰,因此只規劃一章的篇幅,但絕對不可缺少。--Gilgalad 2010年9月11日 (六) 05:54 (UTC)
- 關於「政府軍進攻」的措辭,在第一年的全面戰爭中政府軍從東北、華北到華中、西北,攻占了共軍包括老巢延安在內的大片地盤,說總體是攻勢當然沒問題,劍橋史也是說的共軍退卻。局部來看,共軍當然有攻勢,但以偏概全就錯了。另外我對用詞並不堅持,改成「政府軍攻勢」也好,改成劍橋史的「中共退卻」的說法也好,我都沒意見。--Gilgalad 2010年9月11日 (六) 05:58 (UTC)
- 你的說法同樣不能自圓其說,你說1946年3月之後還有停戰,請問1946年7月之後就沒有停戰了嗎?可能你的劍橋史壓根沒有告訴你1946年7月之後的停戰。顯然你在邏輯上仍然自相矛盾。「國民黨統治的衰落」完全是不相關標題,你是從劍橋史引述下來的,可是劍橋史是中華民國史,並非內戰史,你把不屬於內戰史的標題直接引用到了這裡,完全是張冠李戴。另外,你憑什麼認為示威遊行標誌着國民黨統治的衰落?那是你的一家之言而已,在我看來,示威遊行標誌着憲政民主的開始,是國民黨統治的成功和興旺。你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強加為維基百科的理解。Philphy (留言) 2010年9月11日 (六) 14:09 (UTC)
- 不好意思,這個討論應該是在該條目的討論頁進行吧。如果需要讓更多人注意到,在客棧發個簡短的訊息請大家過去參與討論應該就可以了。--祥龍 (留言) 2010年9月11日 (六) 14:15 (UTC)
- 的確如此,用戶Philphy應當在條目討論頁討論這些問題,把矛盾擴大到社群頁面並不合適。--Gilgalad 2010年9月11日 (六) 14:35 (UTC)
章節安排的一點想法
目前條目的爭議有兩個方面:一是章節的劃分,二是章節的名稱。其中,第一個方面是主要問題,因為確定了各章節的內容之後才能討論章節的名稱。因此,下面說明一下我對章節的劃分的看法,另外,在解決第一個問題之前,我不想和User:Philphy糾纏第二個問題,停戰令之類的細節,請該用戶自己看書,我不想讓這些細節問題干擾大方向的討論。
- 第一章的內容主要是國共爭奪日占區的情況,這是國共衝突的直接起點。
- 第二章說的是國共雙方在衝突的同時,順應國內要求和平的壓力,為國家和平作出的努力。這一段還應該包括美蘇大國政治對國共衝突的影響,包括美國介入的調停,以及蘇聯在從東北撤軍以前對東北問題的影響。
- 蘇聯撤軍之後的東北衝突目前內容過少,將來擴充以後可以獨立成章,現在拿出來當成單獨一章也可以。
- 第三章是1946年6月停戰之後國共開始的全面衝突,時間下限是1947年夏,這段時間是國軍攻勢、共軍退卻的一年。
- 第四章是1947年夏至1948年夏,這是共軍反攻的一年,上限是1947年夏劉鄧挺進大別山,下限是國共戰略決戰開始之前。
- 第五章是1948年秋冬兩季國共在東北、華北、華東的戰略決戰。
- 第六章主要是內戰期間,國府統治下的政治經濟形勢,包括國、共、第三方面在政治上的角逐。因為內戰不僅僅是軍事鬥爭,政治和經濟形勢對於雙方戰爭的影響也很重要,所以這一部分內容是本條目必須包含的。目前放在這個位置,是考慮到戰略決戰以後國統區的形勢已經明了,而且還有一段和談,雙方內部都有所調整。這一段內容是否有更合適的位置請大家提意見。
- 第七章是國共內戰結果水落石出的一章,開始於共軍渡江,時間下限到哪裡還沒有想好,我覺得包括西南西北大部分作戰結束為好。
- 第八章是國共內戰從全面戰爭走向隔海對峙的內容,主要應該是東南沿海島嶼的爭奪。
- 也許還需要一些「歷史意義」、「歷史影響」的內容,但目前條目里沒有。
以上是我重新調整該條目章節的考慮。另外我還想說一下用戶Philphy的討論態度問題。雖然該用戶不隨便發起編輯戰值得讚賞,但是他對我編輯的攻擊實在讓人無法接受。我在整理條目的同時也在隨時修改自己的想法,對其他維基人的編輯也是開放態度,但是Philphy卻故意把我的編輯拎出來當靶子,好像我就是固執地排斥任何其他人的看法一樣,這並不符合事實。在此特別提出,請Philphy改變一下討論的態度,讓討論能夠幫助這個條目繼續完善下去。--Gilgalad 2010年9月11日 (六) 15:16 (UTC)
- 請Edouardlicn說明一下當前分段方式的理由,謝謝。--Gilgalad 2010年9月12日 (日) 06:29 (UTC)
- 本人對閣下的安排並無意見。當前Edouardlicn的分段方式,讓人覺得有些像小說,比過去冗雜的情況固然好了很多,但仍有可以改進的地方。--歷史研究 (留言) 2010年9月12日 (日) 09:28 (UTC)
當前的分段理由......實在是沒有什麼理由,我就是想將事情說的通順一些。最近在翻譯法國大革命英文條目,發現這個條目寫的有出彩之處(當然,此條目不知何故被禁止編輯了,不知道是由於是基礎條目還是由於用戶紛爭),所以也順帶學習了一點。特別要強調的是,我的分段實際上不是以時間點劃分而是以事情的發展階段劃分的。Gilgalad你的想法很「標準」,但是個人認為比較適合放在軍事課本裡。我個人是喜歡現在的分段。當然我不反對你將你的內容補充進去,這個和分段無關,前提是你不要破壞總體風格即可。—Edouardlicn (留言) 2010年9月12日 (日) 14:27 (UTC)
- 其實大家應該感謝Philphy,要不是他在客棧裡提出,後面的事情可能就是3RR,然後有人被封。只是討論到了一定階段應該回到這裡,我的建議是這個。
- 另外建議大家在戰爭發展上最好不要以時間點作為分野。畢竟過於準確的時間點又容易產生分歧。—Edouardlicn (留言) 2010年9月12日 (日) 14:33 (UTC)
- 再就是提醒各位大陸同胞一句,使用大陸的資料要注意,不中立固然是事實,有時候還會避重就輕,實際上就是刪改歷史。比如說描寫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以前看歷史課本很拉風,今天看到這裡後面寫了一句「傷亡慘重後撤出」,這就一句話了事,而且你看中學課本還看不到這句,暈。—Edouardlicn (留言) 2010年9月12日 (日) 14:38 (UTC)
- 另外建議大家在戰爭發展上最好不要以時間點作為分野。畢竟過於準確的時間點又容易產生分歧。—Edouardlicn (留言) 2010年9月12日 (日) 14:33 (UTC)
- 按照你的劃分,東北的軍事衝突沒有合適的位置,我還是認為這方面內容單獨一章或者一節為好。另外,從你對劉鄧大別山的認識來看,建議你先看一下有關文獻,了解一下具體發生了哪些事情。--Gilgalad 2010年9月13日 (一) 01:07 (UTC)
- 我很懶,而且對這段歷史不是很感興趣,而且的而且,我找資料不容易。你還是想想看在儘量不要調整段落的前提下修改一下看該放哪裡。我袖手旁觀算了,有爭執再找我。-Edouardlicn (留言) 2010年9月13日 (一) 03:33 (UTC)
- 抱歉,剛才說的太生硬了。其實我對這條目也沒多大興趣,有人挑戰只能勉為其難應付一下罷了。另,有很多公共圖書館開放遠程登陸的功能,可以從那裡免費下載電子資料。--Gilgalad 2010年9月13日 (一) 04:28 (UTC)
- 我很懶,而且對這段歷史不是很感興趣,而且的而且,我找資料不容易。你還是想想看在儘量不要調整段落的前提下修改一下看該放哪裡。我袖手旁觀算了,有爭執再找我。-Edouardlicn (留言) 2010年9月13日 (一) 03:33 (UTC)
Tomas Tso(留言) 2014年2月18日 (二) 22:01 (UTC)"背景"最重要的因素應該是"國共合作前的政策矛盾的延續"該放在第一條;事實在西安事件前國共的爭戰就沒有停過,更沒有解決,只因有外部的"敵我矛盾"而暫停,當然,美國公然的介入及蘇聯暗中的協助使得這次內戰規模擴大,但,爭議的端的端點是原先的!!
來源啊來源
本條目內容豐富,但實際上基本上沒有來源。請大家補充來源。—Edouardlicn (留言) 2010年9月13日 (一) 10:28 (UTC)
第二次國共內戰中的一個垃圾段落
歷史研究用戶擅長發動編輯戰,不經討論即行回退。第二次國共內戰和國共內戰都有一段垃圾段落,叫「民國時期社會弊端的主要體現」,親共人士格外喜歡這一段落,可惜這種語氣實在不像百科全書,倒像是教科書灌輸的語氣。這一段落的原始創作者是強渡大渡河的創建者,不妨看看此人的寫作水平。
- 章節從頭到尾都是原創研究,完全不符合維基百科的要求。該章節雖然表面上有大量的來源,但是全都是「第一手來源」並且來源質量較差(如 王樹增. 解放戰爭的政治變遷.),屬於典型的原創研究。不符合維基百科的非原創要求。WP:第一手來源所有對第一手來源的解釋、分析或總結都應引用自第二手來源,而不由維基百科編者來進行原創分析。
- 該章節與本條目沒有直接關係。該條目是國共內戰條目,而該章節與國共內戰沒有直接關係,應該放在中華民國歷史條目中。
- 該章節嚴重違反中立性原則。從頭到尾都是作者對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批判,不僅是原創研究,更是嚴重喪失中立性的評論。
- 評論類內容不宜放在百科全書中。維基有專門的模板警告評論性內容。
總之,該章節內容最適合放在大陸中學教科書裡面,至少也應該放在「中華民國歷史」條目中。而中華民國歷史條目是優良條目,早已經刪除這一段落,估計該條目編輯者不允許加入這麼一個垃圾段落。
希望各位給出意見,避免編輯戰。Philphy (留言) 2010年9月10日 (五) 13:29 (UTC)
- 這樣的內容的確應該予以調整,放在適當的位置,而不是任何條目都要加進去。而且原創研究本身是違反方針的,違反方針就更沒立場說自己是中立的態度。-cobrachen (留言) 2010年9月10日 (五) 14:48 (UTC)
- 剛剛看了歷史版本。這一段雖然也有很多參考來源,但加上去之後使整個條目的中立性大大降低。如果非要加上此類觀點的話,建議再找一些相反的觀點加以補充。—藍色☆楓葉♂拉呱 2010年9月10日 (五) 15:42 (UTC)
原創研究本就不應該增加,而且在舉出社會弊端的同時,卻以偏概全,忽略了民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事實:中國1930年代條目已經給出了相當豐富且不至於原創研究的內容。--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10年9月10日 (五) 16:18 (UTC)
- 此人還在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條目差不多打出了編輯戰,直接以「原創研究」為理由刪除關於台灣館地位問題的段落。--氫氧化鈉 NaOH 2010年9月11日 (六) 00:00 (UTC)
- 差點以為又是一個志願五毛……僅憑第2條就足夠刪除了吧;不過世博會那個段落也的確是原創研究,至少最後那句評論該刪掉。--迷走SuiDreamBCS Championship! Go Gators! 2010年9月11日 (六) 01:00 (UTC)
歷史研究本人絕非5毛黨,這是我之前跟他交流的感覺。簡單看了一下兩個條目,發現這兩個條目的命名本身就有問題。「國共內戰」實際上應該指兩次戰爭或者一類戰爭的代名詞,但條目本身即有打算將這兩次實力對比懸殊,政治地位完全不一樣的戰爭混為一談。我在這裡提議:國共內戰應馬上改為消歧義條目,然後為兩次戰爭分開條目寫。我願意為各位從中協調。—Edouardlicn (留言) 2010年9月11日 (六) 03:42 (UTC)
- 我整理一下我的建議
如果12小時內大家都沒有意見的話我就開始改造了。—Edouardlicn (留言) 2010年9月11日 (六) 04:02 (UTC)
- 這樣也好,不然再怎麼精簡,這個條目都會很快膨脹起來。另外請順便在一次和二次內戰中間加一個「抗戰期間國共摩擦」的項目。--Gilgalad 2010年9月11日 (六) 05:03 (UTC)
原來還有這樣一個討論,這麼久了都沒看到。那幾個段落,並非本人所寫,只是就事論事。關於本段討論發起者的指責,實在不能認同。並,現在一直在協助編輯相關條目,也沒什麼編輯戰。倒是本段討論發起者,卻沒見有什麼動靜了。竊以為,這不是發展條目應有的做法。--歷史研究 (留言) 2010年9月17日 (五) 08:54 (UTC)
這是不中立的誣衊,他把百科全書當做大陸的洗腦教科書了。 佑淳朝(留言) 2018年10月9日 (二) 13:36 (UTC)
英文標題大多寫成"Chinese civil war"
因此第一次國共內戰與第二次國共內戰,或許會比較符合條目中立性…
否則這就成了「剿共與反圍剿」、「戡亂與解放」之爭了…
便當領取者(留言) 2019年8月28日 (三) 12:25 (UTC)
不明:為何不叫「第二次中日戰爭」而叫「抗日戰爭」,但本條目卻叫「第二次國共內戰」而不叫「中國人民解放戰爭」
都是中立性問題- - --L TruthSon(留言) 2012年7月21日 (六) 06:48 (UTC)
別傻了,那我問你為何不叫「勘亂戰爭」?這都是雙方自我袒護之詞(自以為解放),當然以「國共內戰」最為客觀。至於為何是抗日戰爭?因為日本的侵略是事實__源^茶 2014年6月5日 (四) 02:44 (UTC)
信息框中的旗幟
請求更新信息框「參展方」中「中國共產黨軍隊」前的代表旗幟為File:Second War Flag of Chinese Soviet Republic.svg,此旗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前共產黨軍隊所用的旗幟。參見1937年的延安 [1] [2] 宣傳畫右側出現的共產黨軍隊軍旗,其設計最早制定於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關於國徽國旗及軍旗的決定。--Ericmetro(留言) 2013年5月16日 (四) 04:01 (UTC)
- 另外,建議將「解放軍向全國進軍」一節中的「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台灣路線」圖片替換為向量版本File:KMTretreat.svg。--Ericmetro(留言) 2013年5月16日 (四) 04:13 (UTC)
完成--AddisWang (留言) 2013年5月18日 (六) 14:21 (UTC)
請求更新戰役 link
"兩岸分治"下,海南島戰役, 萬山群島戰役, 舟山戰役 已經有條目,建議以戰役 link 取代地名 link. Happyseeu(留言) 2013年5月20日 (一) 03:41 (UTC)
請勿回退撤銷無來源或與來源不符的修改
我將條目內容無來源或與引用來源不符的部分撤銷。User:張岩11請勿回退。如果有可靠來源,請引用可靠來源,使每個讀者都能看到出處,而不是回退。歡顏展卷(留言) 2013年12月18日 (三) 03:18 (UTC)
第二次國共內戰是「統一戰爭」?
有人堅持把第二次國共內戰列入「中國歷代統一戰爭」。不知道這是哪一個地方的史觀。請列出可靠來源。歡顏展卷(留言) 2013年12月30日 (一) 01:33 (UTC)
條目還有原創研究爭議嗎?
若沒有,該將原創研究模板拿掉。 歡顏展卷(留言) 2013年12月31日 (二) 21:04 (UTC)
國共內戰 條目 尚有一個大型戰役條
國共內戰 條目 尚有一個大型戰役條 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進攻西南5省的西南戰役,號稱中國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戰役 。Wokesiet(留言) 2014年1月5日 (日) 02:23 (UTC)
用語不適合維基百科
"傷亡統計"一節,用語有"土匪武裝"。這種用語意義不精確,而且不中立,不適合維基百科。如果是游擊隊、自衛團或地方武裝,應該使用這種稱呼。
還有,"傷亡統計"一節中"投誠24.3萬,起義13.1萬"。投誠和起義的區別何在?應該說明。歡顏展卷(留言) 2014年1月6日 (一) 22:49 (UTC)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投誠=主動投降(叛變),起義=倒戈,共軍戰報之所以寫投誠或者起義除名稱好聽還帶有一定政治原因,1950年解放軍員額五百五十來萬,其中很大一部分約90%是國軍士兵改編的,戰前解放軍120萬,戰爭期間除了改編100多萬起義的和64萬投誠之外還有400萬國軍戰俘倒戈加入解放軍,戰爭期間共軍戰損了130多萬,國軍士兵大量倒戈等於讓共軍換了兩遍血,將這兩個詞彙改成中性用語,很大一部分原因出於這種考量。另外當時中共政權尚不穩定,西南戰役後上百萬散兵游勇也就是反共救國軍散落各地,直到1955年左右才徹底剿滅,這時候中共政權基本鞏固了。
統一模版查原先來源或者版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和中華民國史一樣的,不必隨意刪減。Wokesiet(留言) 2014年1月8日 (三) 08:51 (UTC)
象張岩11這樣的用戶
在他大談什麼費正清之前,難道不應當進一下百團大戰的討論頁和一號作戰的討論頁,解釋一下自己的行為,證明自己不是偽造成性的小人麼? --Victorkkd 2014年1月11日 (六) 14:50 (UTC)
在閣下大談偽造成性之前,首先要搞清楚來源內容內說了什麼,根據來源查證原文與閣下所引證的內容相對比,會發現偽造成性這個詞真的很精闢Wokesiet(留言) 2014年1月11日 (六) 17:05 (UTC)
哎呀,躲到27號才回答然後還把簽字裡面的日期改成11號的張岩11同志,我偽造什麼了?偽造的不都是你麼?概述和總結是如你所說的,是一個東西麼?20645和12645名日軍的差異是因為12645人沒有加入晉察冀軍區的那個日偽軍數字麼?難道不是20645名的數字反而沒有加入晉察冀軍區數字麼?一號作戰里你為什麼不敢再說是1500人日軍病死了?談話存檔還在你討論頁留着呢。偽造成性的張岩11--VICTORKKD2014年1月29日 (三) 01:34(UTC)
第二次國共內戰和中國抗日戰爭是獨立的兩個戰爭
在第二次国共内战后加“抗日战争后不久”,这有误导的嫌疑。「东方之鲲 二〇一四年二月八日 13:27:24 (UTC+8)」
符合史實,沒有誤導。兩者當然是獨立生物兩個戰爭,但是時間接近。Wonderwind2002(留言) 2020年5月5日 (二) 03:50 (UTC)
某某宣布……,就應該用其本人的說法,稱「起義」。而不是以某方面去評價稱「投共」。
陳明仁宣佈起義,而不是宣佈投共。--東方之鯤 2014年2月11日 (二)
不同意。維基百科的方針包括Wikipedia:中立的觀點。「起義」是一個帶有價值判斷的詞,暗示一方是「正義」的,此詞不因為當事人使用就變成中立。此處是描述整個戰爭,沒有特別理由採用當事人的話來正當化他自己的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稱「起義」,中華民國稱「叛變」、「投匪」、「投敵」,均不中立。
在幾個詞中,"投共"才符合Wikipedia:中立的觀點。如果有更符合中立的觀點的用詞,可以討論。--歡顏展卷(留言) 2014年5月19日 (一) 21:09 (UTC)
“ | 「起義」是一個帶有價值判斷的詞,暗示一方是「正義」的,此詞不因為當事人使用就變成中立。此處是描述整個戰鬥,沒有特別理由採用當事人的話來正當化他自己的行為。民國稱「武昌起義」,滿清稱「武昌叛亂」,均不中立。如果有更符合中立的觀點的用詞,可以討論。 | ” |
--Gilgalad 2014年5月20日 (二) 23:41 (UTC)
- 「武昌起義」是專有名詞,指一個特定的歷史事件。武昌起義條目裡列入「武昌叛亂」的稱呼沒有問題。選用何者可以討論。但是給專有名詞取一個新名稱是原創研究。假設有條目提到一個殺人犯叫「吳正義」,字「吳用」,可以討論用哪一個稱呼,但不能為了中立的觀點給他取一個新名字。
- 「起義」不是專有名詞,而且有更符合中立的觀點的詞可用。
- 兩者性質不同,無可比性。--歡顏展卷(留言) 2014年5月21日 (三) 01:48 (UTC)
- 起義:1. 被壓迫階級和被壓迫民族為反抗反動階級或外國侵略者而爆發的武裝鬥爭。2.在革命力量的強大攻勢下,反動軍隊的一部分棄暗投明,參加革命陣營,也叫起義。見《辭海》(1989年版),上海辭書出版社,第5086頁。--Arthur011(留言) 2014年5月28日 (三) 02:08 (UTC)
- 此處是辭海的第二種意義。解釋中的「革命」與「反動」,都是一種價值判斷,屬於POV。從中華民國立場,國軍原名「國民革命軍」,「反動」的是中共。維基百科不應該採用中共觀點而忽視中華民國觀點。中共歷次政治運動,把許多人打成「反動派」,後來又平反,可見就連中共判斷誰「反動」都不一致。可以結論「反動」、「起義」缺乏中立性。--歡顏展卷(留言) 2014年5月28日 (三) 16:21 (UTC)
- 起義:1. 被壓迫階級和被壓迫民族為反抗反動階級或外國侵略者而爆發的武裝鬥爭。2.在革命力量的強大攻勢下,反動軍隊的一部分棄暗投明,參加革命陣營,也叫起義。見《辭海》(1989年版),上海辭書出版社,第5086頁。--Arthur011(留言) 2014年5月28日 (三) 02:08 (UTC)
"投共"這個詞比較中立。法廣、新華網、鳳凰網都用過"投共"這個詞。新華網與鳳凰網都是中國媒體,法廣是外國媒體,"投共"是中外媒體都採用的詞。QED --歡顏展卷(留言) 2014年5月22日 (四) 18:30 (UTC)
他本人的說法,用他本人的聲明,就叫起義。但是他人在評價的時候,可以稱作投共。至於醜化,算不上,如果這算醜化,武昌起義的參與者躺着都中槍了。Wokesiet(留言) 2014年5月27日 (二) 01:49 (UTC) 此處不是他的傳記,而是描述戰爭,應該採用的是中立語氣,沒有什麼理由引用他本人的聲明或觀點,特別是該詞偏向一方,有違中立。否則維基百科在寫恐怖事件的時候,是否也可以因為怖份子的聲明叫它為「進行聖戰」,就處處用「聖戰」?--歡顏展卷(留言) 2014年5月27日 (二) 06:09 (UTC)
維基百科不偏向任何一方,誰的聲明怎麼寫那是誰的事情,百科不介入,更不評價,只將他紀錄下來。Wokesiet(留言) 2014年5月27日 (二) 08:15 (UTC)
- (&)建議:好多歷史性的詞彙都不中立,但是就是這麼叫的,例如說:投共是為了醜化對方,起義有美化的嫌疑,正確的做法是將其加入相應的段落內,能少用就少用。Wokesiet(留言) 2014年5月27日 (二) 08:33 (UTC)
我再說一次,雙方對立時,採用誰的說法,取捨要有道理。當事人原為中華民國將領,中華民國稱此為「叛變」,為什麼不採用?選擇性的採用某方,而不採用另一方說法,屬於不中立的觀點,違反了方針。
再舉一例,無名英雄廣場條目,說「因叛徒出賣」,這就屬於POV。從中華民國觀點,這是「策反成功」,「棄暗投明」,被殺人員是「匪諜」、「敵對勢力的顛覆」,不是什麼「烈士」。維基百科不能因為有來源這麼說就照抄,喪失中立性。條目應該盡量中立描述,不用「叛徒」、「烈士」,也不用「匪諜」描述。如果有必要紀錄雙方態度或用詞,要歸屬誰說的,並且注意平衡。
投共是醜化對方的理由何在?有根據嗎?--歡顏展卷(留言) 2014年5月27日 (二) 13:38 (UTC)
起義確實在本戰役中算是解放軍的美詞,但問題是這個部分講的是"陳明仁宣布起義",這在動詞上確實是陳明仁講的,陳明仁認為的,有陳明仁"實行這個動作"的概念,因此在這裡起義應該是名詞而不是動詞,應當不需改變。
至於第三方描述的部分,個人認為"倒戈"應該是最為中立的用詞,因為投共是中華民國政府在用的,起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用的,但是倒戈就沒有特定角色,只是單純的講述戰場上瞬間的勢力變更狀態。便當領取者(留言) 2020年9月4日 (五) 12:28 (UTC)
可以加個戰術分析嗎?
解放軍的戰術分析。--User:東方之鯤 2014年2月11日 (二)19:01:32(UTC+8)
維基百科不應使用「國民黨軍」一詞
「國民黨軍」一詞,並非中華民國使用的稱呼,而且也不是事實(中華民國的軍隊國家化,國民黨不像中共,有中央軍委直接指揮軍隊),這是中共用來醜化國軍的用語,違反中立原則。維基百科應使用「國軍」或「中華民國國軍」一詞。--歡顏展卷(留言) 2014年5月25日 (日) 21:18 (UTC)
"中國國民黨於1946年6月26日,開始向解放區全面進攻。"措詞不當
中國國民黨是政黨,並非軍隊,如何進攻?如果是指中國國民黨下令,也是措詞不當,因為是政府下令,而非政黨下令。請勿依中共觀點,混淆政府與政黨。--歡顏展卷(留言) 2014年5月27日 (二) 02:10 (UTC)
1945年的國共衝突
華北方面,傅作義將軍占領中共方面占據的張家口,被有意忽略了。這不算公允
IP用戶請自重
閣下於第二次國共內戰的編輯不具建設性(沒有理由直接刪大量有來源內容),已經被回退,而且閣下的刪除內容與已經被永封的「中華愛國戰線」極為相似,請知道自重,如果閣下再有不給出理由而去刪除有來源內容,我將會直接提破,好自為之。Victorkkd(留言) 2015年1月8日 (二) 03:48 (UTC)
外部連結已修改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第二次國共內戰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鏈接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 向 http://book.sina.com.cn/excerpt/sz/rw/2011-11-24/0951293044_2.shtml 中加入存檔鏈接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926184147/http://book.sina.com.cn/excerpt/sz/rw/2011-11-24/0951293044_2.shtml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7月15日 (六) 04:19 (UTC)
至今仍呈分治狀態的省份只有一個?
第二次國共內戰#福建經濟滯後說「福建省自中共建政成為國共對峙的軍事前線,也是唯一至今仍呈分治狀態的省份」。但據東沙群島條目,至少廣東省/高雄市的東沙群島也是由中華民國政府實際管轄的,那就是說仍然有其他呈分治狀況的省份了?現誠意徵求意見。——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留言) 2018年4月13日 (五) 09:31 (UTC)
- 東沙群島由中華民國控制,沒有兩岸分治。南沙群島才算兩岸分治,另加多方分治。 ——CommInt'l(留言) 2018年4月14日 (六) 13:57 (UTC)
而且根據維基百科引述資料(關於東沙、南沙群島),現行的中華民國政府已經將其改隸至高雄,而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卻是把它畫入廣東省,故「目前」沒有分治,除非東南沙被中華民國政府立為廣東省或海南省的領下。 便當領取者(留言) 2019年8月27日 (二) 18:48 (UTC)
應該不止有一個,例如台北政府控制部分南海地區,而整個南海地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劃入海南省。Wonderwind2002(留言) 2020年5月5日 (二) 03:53 (UTC)
外部連結已修改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第二次國共內戰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鏈接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 向 http://military.china.com/history4/news3/11078476/20110426/16505601.html 中加入存檔鏈接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230114728/http://military.china.com/history4/news3/11078476/20110426/16505601.html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8年6月11日 (一) 17:48 (UTC)
文章資料問題
僅對中國共產黨方面有詳細說明,關於中華民國遷臺以後之發展隻字不提,資料並不齊全。 各種數據有過於誇大之嫌,僅引用中方一面說辭,沒有對照,缺乏客觀性。 佑淳朝(留言) 2018年10月9日 (二) 15:02 (UTC)
歷史事件的定義需要可靠來源
@WQL、Jyxyl9:關於兩位與User:Barter84的編輯,敝人的淺見是「第二次國共內戰分為二個階段,第二階段的戰場在台灣海峽」的說法不是極簡單的、家喻戶曉的常識,因此無法與「孫中山是男性」的例子相提並論。對於那種說法,請求來源應該是合理的。--Matt Smith(留言) 2019年2月7日 (四) 00:50 (UTC)
@WQL:
{{fact}}是維護性模板,在該模板指出的問題獲得解決之前,閣下不應自行移除模板。
敝人建議閣下隨便詢問一個路人或維基用戶以下三個問題:
- 國共內戰總共有幾次?
- 第二次國共內戰總共有幾個階段?
- 第二次國共內戰的所有階段的戰場分別在哪裡?
敝人可以肯定,不是人人都能夠回答出來的,尤其是第 2 和第 3 個問題,敝人之前就不曾聽說過有這兩個說法。這種問題要有學習過相關歷史的人才會回答,並不像「孫中山是男性」這種家喻戶曉的常識。閣下以孫中山的例子來比喻,太過牽強。敝人建議閣下自我回退,恢復模板。--Matt Smith(留言) 2019年2月7日 (四) 04:23 (UTC)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有什麼不中立
誰用「北京政府」、「台北政府」這個詞啊。Fire and Ice 2019年2月25日 (一) 18:26 (UTC)
- 請見維基百科:避免地域中心:
- 「海峽兩岸政治
- 維基百科的每一個記錄都應該盡量避免於有關台灣的現狀上有所偏向。縱然聯合國及世界上大部份獨立國家都已經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但維基百科應該反映中立的現實,從而應認為「中國」一詞不應該與任何單一獨立政治實體或政府相同。尤其「中國」一詞不應被用作與現時屬中華人民共和國管治下的地區,或與未包含香港及澳門的「中國大陸」同義。可使用較中性的「北京政府」或「北京」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避免使用通常帶貶義的「中共政府」、「中共當局」、「大陸政府」、「大陸當局」,但用中性簡稱時請考慮用北京政府的格式進行內部連結。
- 同樣地,如果用「中華民國」一詞來描述欲撰寫的內容,較為準確的話,「台灣」一詞也不應使用,特別是在命名與中華民國政府、法律或政治有關的條目時。為了維護維基百科的中立性,對於現存於台灣的統獨之爭,我們僅以現實上存在的政府名稱來稱呼現實統治台灣、澎湖、金門及馬祖的政府。遷往台灣至今的「中華民國政府」,簡稱為「台北政府」或「台北」,也比「台灣政府」、「台灣當局」較中性,但用中性簡稱時請考慮用[[中華民國政府|台北政府]]的格式進行內部連結。」
Arthur011hk(留言) 2019年2月26日 (二) 01:27 (UTC)
- 僅作為簡稱而已(實際上看到「北京政府」我只會想到「北京市人民政府」)。另外也應當避免在導言部分使用簡稱。Fire and Ice 2019年2月26日 (二) 02:51 (UTC)
POV-20201014
加掛模板的原因是圖片及敘事手法明顯偏向美化中共,且來自中共立場的來源比例過大。芄蘭(留言) 2020年10月14日 (三) 14:27 (UTC)
士林
士林 \--100.36.170.160(留言) 2022年9月8日 (四) 14:42 (UTC)
措辭傾向性問題
在描述戰爭過程中,對於國軍攻占之城池,多用「收復」「克復」,而對於解放軍攻占城池,多用「攻陷」等,是否違背中立原則?建議整理歸類,一律改用中立詞語。--萌百娘(留言) 2022年12月22日 (四) 20:49 (UTC)
後續衝突什麼時候結束的
看到enwiki把1979年鏈接到中(陸)美建交就覺得有趣,過來看看你維怎麼寫的。結果發現寫的倒也是1979年,注釋和引用卻都是1991年結束動員戡亂(這不是法理上嗎)。好了,下面法理上結束時間的注釋又寫「武裝對抗於1979年基本結束」。所以到底是怎麼樣? ——魔琴 [ 留言 貢獻 新手2023計劃 ] 2023年5月16日 (二) 09:04 (UTC)
- 1979年、1991年都是單方面認為,沒有終戰協定,連停戰協定都沒,怎麼算結束?ROC改國號還是把憲法給改了?--MINQI(留言) 2023年5月16日 (二) 11:42 (UTC)
關於番號名稱指代問題
@Arthur011hk: (1)解放軍部隊使用將領名稱指代將導致讀者混亂與困擾,如決戰階段開始後「陳毅部」與「粟裕部」其實都是華野,卻用不同將領指代,使新讀者困擾。「東北人民解放軍林彪部」也是奇怪表達(讀者可能誤認為東北解放軍還有其他部)。讀者要查閱每個時期的「陳毅部」、「賀龍部」是哪個部隊也很麻煩。個人建議使用部隊正式番號(或將領+正式番號,如「陳毅所率華東野戰軍」等表述),較為妥當。(未來如有資料支撐,內文指代可儘量細化到縱隊一級。)
(2)1947年以前解放軍番號尚未正式啟用,1945-46年仍正式地採用八路軍、新四軍番號,提前稱解放軍未免不符史實。建議恢復正式番號並加內鏈較妥當。
以上兩點,與您商榷。--PATLABOR 英格拉姆Ingram Talk 2023年7月25日 (二) 06:16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