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科羅拉多河
科羅拉多河因符合標準而獲列入優良條目。如有需要,請勇於更新頁面。如條目不再達標可提出重新評選。 | |||||||||||||||||||||||||
|
科羅拉多河屬於維基百科地理主題的基礎條目擴展。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優良級。 本條目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
|||||||||||||||||||||||||||||||||
---|---|---|---|---|---|---|---|---|---|---|---|---|---|---|---|---|---|---|---|---|---|---|---|---|---|---|---|---|---|---|---|---|---|
|
本條目有內容譯自英語維基百科頁面「Colorado River」(原作者列於其歷史記錄頁)。 |
此條目為第十九次動員令亟需撰寫的條目類的作品之一,是一篇達標條目。 此條目亦有完成第十九次動員令之改善工程,提升了條目的品質。 |
疑問
科羅拉多河是加州淡水主要來源?金翅大鵬鳥(talk) 2007年7月27日 (五) 01:39 (UTC)
新條目推薦討論
- 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大峽谷是由哪一條河流侵蝕而形成的?
- 說明:整體譯自英文維基典範條目,大幅擴充,另有對內容來源及格式做些調整。---Dksh1412(留言)2021年8月29日 02:16:19 (UTC)
- (+)支持,感謝貢獻!--Rice King 信箱.學生會 · 留名 2021年8月29日 (日) 02:29 (UTC)
- (+)支持,但第203至205項的書目引用沒有頁碼,希望主編能夠補回。--銀の死神♠走馬燈劇場祝你在亂流下平安 2021年8月29日 (日) 03:06 (UTC)'
- (+)支持--Banyangarden(留言) 2021年8月30日 (一) 00:59 (UTC)
- (+)支持。--R.C. Welcome 2021年8月30日 (一) 08:03 (UTC)
- (+)支持:旁徵博引。--一個新歡新興科技的維基人(留言) 2021年9月1日 (三) 10:25 (UTC)
- (+)支持:--ICOCAで行こか?/なんでやねん! 2021年9月2日 (四) 10:27 (UTC)
- (+)支持:--┊Тɑ|К┊DinoWP┊SЇgη┊ 2021年9月5日 (日) 07:00 (UTC)
優良條目評選
科羅拉多河(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地理-河流,提名人:Dksh1412(留言)2021年9月1日 13:14:22 (UTC)
- 投票期:2021年9月1日 (三) 13:14 (UTC) 至 2021年9月8日 (三) 13:14 (UTC)
下次可提名時間:2021年10月8日 (五) 13:15 (UTC)起
請記得為當選條目撰寫簡介頁面,如此當選條目才有可能出現在首頁。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提名人票。提名人票,譯自英維典範條目,內容與來源皆充足,個人認為應該可符合標準。Dksh1412(留言)2021年9月1日 13:14:22 (UTC)
- 單看首段個人認為有問題的句子如下:
- 這條長約2,330公里(1,450英里)的河流流域途經一個廣闊的沙漠氣候區,整個流域涵蓋美國7個州及墨西哥2個州。整個科羅拉多河河系大部份位於美國境內,其主要發源於美洲大陸的分水嶺—洛磯山脈中部
- 幹流源於科羅拉多州洛磯山國家公園,部份支流源於懷俄明州、內華達州及新墨西哥州,少部份源於墨西哥索諾拉州。幹流源頭從科羅拉多州格蘭德萊克為起始,流向西南方穿越科羅拉多高原,流經猶他州,然後進入亞利桑那州及大峽谷,之後注入米德湖成為亞利桑那州—內華達州界河,往下游的部分還成為亞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亞州的界河;後河流往南轉向到美墨邊界,成為亞利桑那州與下加利福尼亞州的界河。
- 科羅拉多河及其支流以壯闊的峽谷、湍急的急流、以及坐落於流域內的11個美國國家公園而聞名,同時是4000萬人的重要水源來源。科羅拉多河流經11個國家公園=「以11個國家公園聞名」?
- 整條河流及其支流由多座大壩、水庫、引水渠道等多項設施控管……
- 由於科羅拉多河流量過大,河道坡度也很陡峭,很適合生產水力發電,其主要水壩為美國西部山間大部分區域控管峰值電力需求。河流量過大後面只能接危害。不管「生產水力發電」到底是什麼意思都明顯是好處。水壩不可能有「控管峰值電力需求」的功能。
- 「從一小群游牧狩獵採集者開始聚集,美洲原住民已經在科羅拉多河流域定居至少8000年以上。」我懂意思,但這語序和用語有問題。
- 「在1000年至2000年前,美洲大陸分水嶺是大型農業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此地的文明被認為是高度發展的北美原住民文化之一」是不是「the watershed was home to larg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s—considered some of the most sophisticated indigenous North American cultures—which eventually declined due to a combination of severe drought and poor land use practices」?是的話請重譯。
- 「但由於嚴重的乾旱及土地使用不當等因素,這些高度文明最終衰落消失了」。「今天定居在此處的大多數原住民都是大約1000年前開始就在這定居的其他族群後裔。」本打算看完首段但時間不夠,看到這裡為止。 不符合優良條目標準--7(留言) 2021年9月1日 (三) 14:00 (UTC)
- (:)回應@Jarodalien::感謝指證,已針對除上述提到的8項,各段所有文章都再次修飾檢查過一次。Dksh1412(留言)2021年9月3日 00:26:10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Banyangarden(留言) 2021年9月2日 (四) 04:08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ICOCAで行こか?/なんでやねん! 2021年9月6日 (一) 12:09 (UTC)
- :3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票,1 不符合優良條目標準票,不符標準CBNWGBB(留言) 2021年9月8日 (三) 14:29 (UTC)
同行評審
科羅拉多河(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
- 評審期:2021年9月9日 (四) 15:08 (UTC) 至 2021年10月9日 (六) 15:08 (UTC)
下次可評審時間:2021年10月16日 (六) 15:09 (UTC)起
本篇譯自英文FA條目,目標是提名FA,想知道有多少需要改進?Dksh1412(留言) 2021年9月9日 14:55:22 (UTC)
- (!)意見:鮑威爾探險隊,1869年至1871年節看來有翻譯問題:They ride high and buoyant 中的 ride 顯然不是「騎乘」之意,查詞典,ride 一詞還有「漂浮」之類意思,當可參考。that rise to the world above 似不必翻譯成「上升到上面世界之上」。另外稍往後「隊上有3個人離開就不在回來」大概當作「……不再回來」。再後一節「由於有部分河道深度較淺及水流變化,使得在科羅拉多河上航行有諸多危險,因此……」中「由於……使得……因此……」的關聯詞搭配總感覺有些問題,這三個詞彙刪掉其中之一可能會通順一些。-Chih-See Hsie 2021年9月10日 (五) 12:27 (UTC)
- (!)意見:有一些橘色鏈結需要清理,另外,一些英文名字(例如 Folsom)已經有固定中文翻譯用法,建議可以參考下並做更改。—roughly the same 2021年9月12日 (日) 10:31 (UTC)
優良條目評選(第二次)
科羅拉多河(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地理-河流,提名人:Dksh1412(留言)2021年12月24日 10:10:08 (UTC)
- 投票期:2021年12月24日 (五) 14:32 (UTC) 至 2021年12月31日 (五) 14:32 (UTC)
下次可提名時間:2022年1月30日 (日) 14:33 (UTC)起
請記得為當選條目撰寫簡介頁面,如此當選條目才有可能出現在首頁。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提名人票。參考自英維典範條目,文章修飾與優化後進行第二次提名。Dksh1412(留言)2021年12月24日 10:10:08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Banyangarden(留言) 2021年12月25日 (六) 02:55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User:Zrsv07 2021年12月25日 (六) 14:04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SickManWP邀請您加入❤️邊緣人小組·🖊️簽到 2021年12月26日 (日) 02:43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一個喜歡新興科技的維基人(留言) 2021年12月28日 (二) 09:20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ICOCAで行こか?/なんでやねん! 2021年12月28日 (二) 14:33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A.K. 留言※簽名 2021年12月30日 (四) 00:08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NaviMivan(留言) 2021年12月30日 (四) 01:13 (UTC)
- :8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票,符合標準--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 2022年1月1日 (六) 02:58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