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1990年蒙古革命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90年蒙古革命
東歐劇變的一部分
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國家宮前的絕食者
日期1989年12月10日—1990年3月9日
(2個月3周又6天)
地點
結果蒙古改行多黨制
衝突方
抗議者
領導人物
蒙古歷史
蒙古歷史
蒙古高原歷史系列條目
匈奴 東胡
南匈奴 北匈奴 鮮卑
鮮卑 丁零
柔然 高車
突厥汗國 鐵勒
東突厥
薛延陀
唐朝單于都護府·安北都護府
後突厥汗國
回鶻汗國
契丹 阻卜 黠戛斯
遼朝 克烈 乃蠻
蒙兀
蒙古帝國(諸汗國
元朝嶺北等處行中書省
北元後蒙古帝國時期
韃靼(東蒙古) 瓦剌(西蒙古)
喀爾喀 四衛拉特
清朝清代蒙古)·準噶爾汗國
內屬蒙古·外藩蒙古內札薩克·外札薩克
中華民國境內盟旗
塞北四省
博克多蒙古國
外蒙古地方
蒙古人民共和國
中國蒙古族
內蒙古自治區
蒙古國
民族 · 文化 · 地理 · 漠南 · 漠北
泛蒙古主義

1990年蒙古革命蒙古語Ардчилсан хувьсгал)是1990年1月12日發生在蒙古人民共和國首都烏蘭巴托的政治事件。

這場革命始於要求蒙古人民共和國政府進行政治和經濟改革的絕食抗議,最終導致蒙古的民主化與憲法的重新制定。這場革命由在烏蘭巴托蘇赫巴托爾廣場抗議的青年領銜,結局為威權政體以不流血的方式瓦解。

1992年2月12日,蒙古人民共和國改國名為蒙古國,並更改國旗、國徽,實行多黨制,從專政制度轉變成憲政民主體制。這場革命的主要領導者包括委員桑加蘇倫·卓力格烏蘭巴托前市長額爾登·巴特烏勒巴特額爾登·巴特巴亞爾與前任蒙古總統查希亞·額勒貝格道爾吉

這場革命終結了蒙古70年來的社會主義政權。革命後多黨制開始實行,但蒙古人民革命黨仍維持統治直到1996年於選舉落敗,雖然如此,這場革命仍為蒙古民主改革與走向市場經濟的開端,其受到蘇聯的改革與東歐劇變的啟發與影響。

背景

蒙古曾為中國(清朝)的附庸國。1911中國武昌起義後,蒙古宣布脫離清朝獨立,成立政教合一大蒙古國。經過幾波周折,1921年在蘇聯的幫助下正式宣布獨立。然而,蒙古深受蘇聯的影響,1924年成為一黨制社會主義國家。

執政黨蒙古人民黨因為蘇聯方面的壓力,更名為蒙古人民革命黨[1]。此後幾十年,蒙古與蘇聯高度結盟,蘇聯視之為自己的「衛星國家」。[2][3]為了建立共產主義國家,蒙古採取了各種極端措施,民主領袖、喇嘛知識分子遭到迫害和清洗。[4]蒙古一度完全禁止宗教活動,摧毀700座寺院,同時建設蒙古最大的城市、建立主要工業以及發展群眾教育。[5][6]1939年至1984年,霍爾洛金·喬巴山、尤睦佳·澤登巴爾兩任國家領導人,都對蘇聯日益介入蒙古持支持態度。[7][8]1984年,尤睦佳·澤登巴爾辭職。以姜巴·巴特蒙赫為首的新領導層受到蘇聯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啟發,推進經濟改革,但民間不少人主張更加廣泛的變革。[9]

1980年代末,隨着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相繼垮台,蘇聯放棄對東歐的控制。1989年,蘇聯開始從蒙古撤軍[10]

過程

1989年12月10日,蒙古首都烏蘭巴托出現了半個多世紀來第一次非官方組織的群眾示威遊行,烏蘭巴托四處都能見到批評國家政策、呼籲民主改革的傳單,全國各地爆發群眾示威。[11][12][13]

1989年12月卓力格領導成立蒙古第一個反對黨——蒙古民主聯盟[10]

示威者要求多黨制、普選的自由選舉、以市場經濟取代中央計劃經濟私有制、重組政府以及保護人權,保護宗教自由[14]示威者使用傳統的蒙古文字,以示對政府強加蒙古語西里爾字母的抗議。

1990年1月12日,遊行示威者無視遊行集會的禁令,要求政治和經濟改革[10]。2月18日,民主聯盟宣布成立蒙古民主黨,其指導綱領是「自由主義」。[10]

1990年3月,廣場上發動靜坐絕食,要求當時執政的蒙古人民革命黨中央委員會辭職[13]。5月,蒙古修訂憲法,刪除一黨專政條文,正式開放黨禁[10]。6月,人民革命黨依法重新登記註冊[10]。7月蒙古人民革命黨在蒙古歷史上首次自由選舉中獲勝。

1990年9月蒙古人民革命黨中央委員兼蒙古人民共和國總統彭薩勒瑪·奧其爾巴特當選為首任蒙古國總統

1992年1月13日,蒙古通過了第四部憲法(蒙古國憲法),同年2月12日生效。憲法規定,其崇高目標是在本國建立人道主義的公民民主社會[15]

參考文獻

  1. ^ Simons, William B. (編). The Constitutions of the Communist World. Brill. 1980: 256. ISBN 9028600701. 
  2. ^ William, B. Ballis. The Political Evolution of a Soviet Satellite: The Mongolian People's Republic. The 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 June 1956, 9 (2): 293–328. JSTOR 444608. doi:10.2307/444608. 
  3. ^ Bradsher, Henry. The Sovietization of Mongolia. Foreign Affairs. Apr 1972, 50 (3): 545–553. JSTOR 20037928. doi:10.2307/20037928. 
  4. ^ Bilskie, Julia S.; Arnold, Hugh M. An Examination of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Transition of Mongolia Since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Journal of Third World Studies. Jan 1990, 19 (2): 205–218. JSTOR 45194063. 
  5. ^ Humphrey, Caroline. AThe Moral Authority of the Past in Post-Socialist Mongolia. Religion, State and Society. Apr 1992: 375–389. doi:10.1080/09637499208431566. 
  6. ^ Bradsher, Henry. The Sovietization of Mongolia. Foreign Affairs. Apr 1972, 50 (3): 545–553. JSTOR 20037928. doi:10.2307/20037928. 
  7. ^ Yumzhagiin Tsedenbal, Ex-Chief Of Mongolia in Hard-Line Years. The New York Times. Apr 1991. 
  8. ^ Radchenko, Sergey. Choibalsan's Great Mongolia Dream. Inner Asia. Apr 2009, 11 (2): 231–258. JSTOR 23614962. doi:10.1163/000000009793066532. 
  9. ^ Kaplonski, Christopher. Truth, History, and Politics in Mongolia: The Memory of Heroes. Psychology Press. 2004: 51, 56, 60, 64–65, 67, 80–82. ISBN 1134396732.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社會主義蒙古的轉身:老大哥送來的政治轉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鳳凰網.
  11. ^ Tsakhia Elbegdorj. Community of Democracies Mongolia. [8 Jul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10 June 2013). 
  12. ^ G., Dari. Democracy Days to be inaugurated. news.mn (in Mongolian). 5 December 2011 [8 Jul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10 January 2012). 
  13. ^ 13.0 13.1 1950年代蒙古曾叫蘇聯父親 稱中國為母親.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鳳凰網.
  14. ^ Heaton, William R. Mongolia in 1990: Upheaval, Reform, But No Revolution Yet. The 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 Jan 1991, 31 (1): 50–56. JSTOR 2645184. doi:10.2307/2645184. 
  15. ^ 蒙古. 四川人大. 2009-06-26 [2013-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