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鳴山鎮安宮
馬鳴山鎮安宮 五年千歲祖廟 Má-bîng-san Tìn-an-kiong | |
---|---|
基本資訊 | |
位置 | 臺灣雲林縣褒忠鄉馬鳴村鎮安路31號 |
座標 | 23°41′59.06″N 120°16′41.63″E / 23.6997389°N 120.2782306°E |
主神 | 五年千歲十二王爺 |
建立時間 | 明鄭永曆十六年(1662年) 重建:1952年 |
地圖 | |
馬鳴山五年千歲大科 | |
---|---|
位置 | 雲林縣 |
網站 | 馬鳴山鎮安宮 |
官方名稱 | 馬鳴山五年千歲大科 |
類型 | 登錄等級:重要民俗 登錄種類:民俗 |
評定時間 | 2019年8月1日 |
詳細登錄資料 |
馬鳴山五年千歲五年大科 | |
---|---|
位置 | 雲林縣 |
官方名稱 | 馬鳴山五年千歲五年大科 |
類型 | 登錄等級:民俗 登錄種類:民俗 |
評定時間 | 2015年9月15日 |
詳細登錄資料 |
馬鳴山五年千歲吃飯擔 | |
---|---|
位置 | 雲林縣 |
官方名稱 | 馬鳴山五年千歲吃飯擔 |
類型 | 登錄等級:民俗 登錄種類:民俗 |
評定時間 | 2014年11月11日 |
詳細登錄資料 |
馬鳴山鎮安宮五年千歲祖廟,位於臺灣雲林縣褒忠鄉馬鳴山的王爺廟,主祀代天巡狩五年千歲十二王爺[1],以五年一醮故稱之[2],而五年千歲為十二位千歲所組成的神名,依照十二地支排列,分別為「子年張千歲、丑年徐千歲、寅年侯千歲、卯年耿千歲、辰年吳千歲、巳年何千歲、午年薛千歲、未年封千歲、申年趙千歲、酉年譚千歲、戌年盧千歲、亥年羅千歲」,故稱五年千歲十二王爺,目前廟中依照神示為盧千歲鎮殿,更爲全台五年千歲開基祖廟,源頭總本山,
雲林縣「馬鳴山五年千歲大科」於108年8月獲文化部公告為重要民俗,成為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馬鳴山鎮安宮為臺灣五年千歲總廟,更爲源頭祖廟,分靈廟遍及全臺,「五年大科」歷史悠久且規模盛大,由原本的五股14莊擴及到目前大約5百個香莊,祭祀儀式極具地方特色,三大面向包括:香莊進香請王遶境、三朝清醮(含龍船換班)、香莊遶境迎送王,其科儀保存完整。是台灣五年千歲的主要信仰中心。
另鎮安宮亦規劃興建「五年千歲公園」,於民國85年12月竣工開放,內以奇岩異石為主體架構,有高山石林的庭園景觀、九龍巨船、景觀鵲橋、大小瀑布、石洞地道;還有諸多神像石雕,如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六十太歲星君、十八羅漢懸崖等等,為全台首座,也是面積最大的寺廟主題公園。
奉祀神聖
正殿:五年千歲、李府千歲、朱府千歲、池府千歲、中壇元帥、丁府八千歲、邢府千歲、金府千歲
凌霄寶殿:玉皇上帝、三官大帝、太陽星君、太陰星君、南斗星君、北斗星君、王天君、趙天君、馬天君、殷天君
五年千歲起由
一般傳說:五年千歲為周武王時代之英雄,因輔武王克殷,打敗殷紂王有功,受天帝勅命,封為「代天巡狩之千歲」。以十二地支為順序,每年輪值降世,巡按人間,監察善惡。世人尊稱為「千歲爺」,並且至漢代張道陵天師倡行正一道時,顯現神蹟。
供奉五年千歲的廟宇,會在寅年、午年、戌年作醮,每十二年間,三度作醮。因為每次作醮,相隔四年,若連首尾,即是五年一度,故信徒通稱其為「五年千歲」。
學者認為,五年千歲原是屬於瘟神信仰的一種。爾後,逐漸演變成消災除疫、守護鄉里的神祇。五年千歲十二王爺以天干地支去輪值科歲年,十二位千歲值年分別為「子年張千歲,丑年徐千歲、寅年侯千歲、卯年耿千歲、辰年吳千歲、巳年何千歲、午年薛千歲、未年封千歲、申年趙千歲、酉年譚千歲、戌年盧千歲、亥年羅千歲」 鎮安宮每四年,每逢寅、午、戌年,舉行一次三朝三醮大典,稱大科年。
廟史
鄭氏東寧永曆十六年(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馬龍山鄉民奉祀之「朱府王爺」降乩曰:「本庄西北方草港,有天神駕臨,應即前往迎接鑾駕,回來供奉。」鄉民前去果然發現王船,上有神像三尊、香爐一個、藥籤簿一冊,並有紅綾,上書五年千歲十二王爺之姓氏與誕日。而後,馬龍山、昌南、新厝、芋頭、呂厝、同安、林朱寮等七莊檀越鳩資建廟奉祀,祈求平安。
馬龍山因堪輿學上有「馬龍相會」格,風水甚佳,故稱「馬龍山」。因漢字「龍」與「鳴」於地方閩南語腔調相似[註 1],臺灣日治時期官吏誤記為「馬鳴山」。日本投降後,鄉民原本有意投書國民政府,正名為「馬龍山」,後因有學者查出大乘佛教有祖師「馬鳴菩薩」,士紳皆認為「馬鳴」其名非常吉祥,故沿用至今。
光緒十三年(1887年),因木造廟宇破損,當地紳士陳國、陳圍發起重建,以磚修廟,日本昭和十二年(1937年),廟宇破損,元長檀越李於音及管理人蘇看,募款修建殿宇、禪房。二次大戰結束,1946年,陳勳鑒及廟宇陳舊狹窄,不能容納逐年增加的香客及住宿,與仕紳陳通諮商後,邀蘇看等四人籌組信徒大會及興建委員會,於1947年召開信徒大會,推陳通為主席,決議廟宇全部重新興建,善男信女踴躍捐獻,1951年殿全部拆除,後重修畢,入火安座,1952年竣工。後殿於1984年改建鋼筋水泥三層宮殿,分別供奉觀音菩薩、三官大帝、玉皇大帝。
分靈
1980年後,台灣經濟發展迅速,本地鄉民多到他鄉奮鬥謀生且落地生根,自行雕刻神像,分靈供奉者甚多。再者,各地感受神威顯赫而自行雕塑神像奉祀者甚眾。各地宮、廟、寺、壇、堂……等,紛紛向本宮申請分靈,期能藉助千歲神威,救濟世人。因此分靈廟陸續在各地誕生,並擴散至全台各地。因為這樣,使得馬鳴山鎮安宮晉昇成一個知名性的廟宇。
所謂的「分靈廟」,是經過登記和考核的過程,得到本宮的許可後,至本宮恭請一尊神尊回自宅的祭壇或是廟宇當中恭奉。在每年千歲的誕辰祭典和其他的重要祭典時,這些分靈廟就會回到祖廟來進香祭拜謂謁祖。
今日馬鳴山五年千歲分靈廟已遍佈全台。每一個分靈廟的創建,都有一段機緣或心願。馬鳴山鎮安宮管理委員會與各分靈廟也盡量保持著往來,不僅推派委員參加各分靈廟的慶典,鎮安宮的每四年舉辦一次的祈安清醮法會,也製作紀念品送各分靈廟。
參見
註釋
- ^ 龍(lîng),鳴(bîng)
參考文獻
- ^ 馬鳴山鎮安宮五年千歲說明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4-12-19.
- ^ 《台灣民間信仰論文集》,劉枝萬著,〈台灣研究叢刊〉,聯經出版,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