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道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道藏》拼音:Dàozàng;注音:ㄉㄠˋㄗㄤˋ)是一部匯集大量道教經典及相關書籍的大叢書,它按照一定的編纂意圖、收集範圍和組織結構,將許多道教經典(包括以下道家子書)編排起來,當代習慣以《道藏》簡稱英宗正統十年出版的《正統道藏》和明神宗萬曆十五年出版的《萬曆續道藏》的合印本。

《道藏》所收典籍廣泛,既有道教經典論著、科儀方術、仙傳道史,也有醫藥養生、天文諸子百家書籍,還有不少有關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著作,是研究道教的經典依據,也是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珍貴資料。現存最早的《道藏》是明朝的《正統道藏》版本,一部原來收藏在北京白雲觀,現在由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另一部現存日本宮內廳書陵部

歷史

南北朝陸修靜於公元471年編的《三洞經書目錄》是道藏的雛形,共著錄經書1228卷。北周玄都觀玄都經目》著錄道書2040卷。

唐玄宗開元(公元713-741)時令史崇玄等四十餘人撰《一切道經音義》。在此基礎上,又發使四處搜訪道經,加上原來所藏,纂修成《道藏》,目曰《三洞瓊綱》[1],總計3744卷(一說五千七百卷,一說七千三百卷),稱《開元道藏》。《開元道藏》的編纂體例採取三洞分類法,分三洞三十六部,即洞真、洞玄、洞神各十二部。天寶七年(748)詔令傳寫,以廣流布。至唐末五代,毀於兵火。

宋朝時,宋真宗自己篤信道教,並用6年時間編成《寶文統錄》4359卷。後他又派著作佐郎、道士張君房增編道藏4565卷[2],並採用千字文編號,大中祥符九年(1016),樞密使王欽若刪詳,九三洞四部,共四千三百五十九卷。[3]天禧三年(1019年)編成7部,稱《大宋天宮寶藏》。宋徽宗崇寧年間增至5387卷,稱為《崇寧重校道藏》。政和年間又增補至5481卷,並雕版印刷,稱《政和萬壽道藏》,此為道藏的木刻本的開始。

金朝時,金世宗詔刊補宋《政和萬壽道藏》,復遣道士訪遺經於天下,募工補刻,編成《大金玄都寶藏》。道藏增加到6455卷。

元朝時道藏增加到7800卷,稱《玄都寶藏》。元刊《玄都寶藏》比《大金玄都寶藏》增加了一千數百卷道書。主要增加全真道道士新撰之著作。然而在元朝中葉,道教在與佛教的爭執《老子化胡經》中道教無證據老子化佛,而佛教證明釋迦文佛老子早生早亡,而且老子是在秦國終亡,在史記都有記載,道教受到了打擊,按約定道藏被燒毀。辯論會場上的十名全真道道士剃度為僧,全真道受到冷落,正一道興起,因為正一道沒參加這場辯論。

正統道藏(1447-2004)

明朝時又重印道藏。由明成祖永樂四年,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及其弟張宇清奉詔主持編修。明英宗正統九年又詔邵以正校正增補,於明英宗正統十年(1445年)刊板事竣,印行《正統道藏》,共5305卷,正統十二年(1447年)頒行天下[4]明神宗萬曆十五年(1607年)又刻印《萬曆續道藏》,增加了180卷。正續《道藏》共收入各類道書1476種,5485卷,分裝成512函,經板12萬多塊,約6000萬字,分量超過約3000多卷的《二十四史》。《道藏》中的典籍,按「三洞四輔十二類」的方法編排。

清朝光緒庚子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正統道藏》經板悉遭焚毀。各地宮觀收藏的《正統道藏》印本也因戰亂災禍而存者寥寥。中國現存惟一保存較為完好的印本,是北京白雲觀收藏的一部明代《正統道藏》。1926年,上海涵芬樓書館影印這部《正統道藏》。近年又有一些《正統道藏》影印本,如1977年台灣新文豐公司影印出版的精裝本(60冊)和1988年中國大陸三家出版社聯合影印的精裝本(36冊)。日本宮內廳書陵部也保存有一部完整的《正統道藏》。

清朝無道藏之大結集。道書纂修最重要的有清初彭定求所編之《道藏輯要》,除選收《正統道藏》、《萬曆續道藏》之書外,又增收明末清初著作一百一十種。《道藏輯要》後書板被焚。光緒十八年(1892),四川成都二仙庵住持閻永和首倡重刊《道藏輯要》,至光緒三十二年刊成《重刊道藏輯要》,板存成都二仙庵。近年巴蜀書社重印發行。

中華道藏(2004-)

當代編有《藏外道書》、《敦煌道藏》、《中華道藏》等。

1997年,中國道教協會對道教經書進行系統規範的整理重修,後在2004年透過中國華夏出版社出版《中華道藏》,以明代《正統道藏》、《萬曆續道藏》為底本,保持三洞四輔的基本框架,重新點校、分類編目。增補了舊藏遺漏的重要材料,並選擇部分近代發現的古道經,如黃老簡帛書、敦煌道經寫本、金元藏經刻本孑遺等,補入經書約百餘種。《中華道藏》分為四十九冊,每冊約150萬字。共收入各類道書一千五百多種。

《中華道藏》(線裝版)在精裝本的基礎上補充了一些重要文獻,重新進行了核校。全書分為60函,共計5600多卷。線裝版共印行220套,將悉數在全球範圍內頒贈。頒贈對象包括中國大陸、台港澳及各國著名宮觀、圖書館、大學和相關研究機構。

道藏的分類

道藏中的各種典籍,按三洞四輔十二類的分類方法編排:

  • 三洞
    • 洞真部
    • 洞玄部
    • 洞神部
  • 四輔
    • 太玄部
    • 太平部
    • 太清部
    • 正一部
  • 十二類
    • 本文類
    • 神符類
    • 玉訣類
    • 靈圖類
    • 譜錄類
    • 戒律類
    • 威儀類
    • 方法類
    • 眾術類
    • 記傳類
    • 讚頌類
    • 章表類

道藏的內容

道藏的內容十分龐雜。其中有大批道教經典、論集、科戒、符圖、法術、齋儀、讚頌、宮觀山志、神仙譜錄和道教人物傳記等。此外還收入諸子百家著作,其中有些是道藏之外已經失傳的古籍。還有不少有關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著作,如有關醫藥養生之書,外丹著作,天文曆法方面的著作等等。

對道藏的研究

由於道藏的內容太多,對一個人來說,通讀一遍都很難做到,因此至今這部書還沒有被充分研究。對道藏的研究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開始的,首先是從科技史學家開始的。更有許多研究者從音樂藝術化學氣功文化等角度去研究道藏中的文獻。

參見

參考文獻

  1. ^ 馬端臨文獻通考》云:「唐開元中列其書為藏,目曰:《三洞瓊綱》,總三千七百四十四卷。」
  2. ^ 《續資治通鑑》記載,大中祥符二年之秋,「選道士十人,校定《道藏經》。明年(1010)於崇文院集官詳校,欽若總領,鑄印給之。舊藏三千七百三十七卷,太宗嘗命散騎侍郎徐鉉知制誥王禹稱太常少卿孔承恭校正,寫本送大宮觀。欽若增六百二十二卷,又以《道德經》、《陰符經》,乃老君聖祖所述,自四輔部升於《洞真部》。欽若自以深達教法,多所建白,時職方員外郎曹谷亦稱練習。欽若奏:校藏經未幾,出為淮南轉運使,奏還卒業,詮整部類,升降品第,多所為也,會著作佐郎張君房,就杭州監寫本。」
  3. ^ 曾鞏《隆平集》有云:「《道藏經》,大中祥符九年(1016),樞密使王欽若刪詳,九三洞四部,共四千三百五十九卷。欽若言:《道德》、《陰符》乃老君、聖祖所述,升於洞真部,《靈寶度人經》之次。又總為目錄、表、求御製序,詔從其請,賜名曰:《寶文統錄》。欽若又言:三洞真經者,無上大羅天玉京元都秘藏之所蘊也。元始天皇真人。象形模寫,名曰《天書玉錄》,為文字之宗,由是經錄符圖,諸天靈寶遞相祖述,故道經為首焉,《洞真經》、《洞元經》、《洞神經》,總百九十二萬四千三百八十卷,秘在玉京元都三十三天,未盡降世間,開闢後已降之經,一萬九千九百七十卷。梁簡文帝時,有六千餘卷,唐明皇所撰《瓊綱》,才三千餘卷。徐鉉等嘗校勘,去其重複,得三千七百三十七卷,王欽若又增五百餘卷。《洞真》、《洞元》、《洞神》謂之三洞,《太清》、《太平》、《太真》、《正一》謂之四部。欽若又於,《道藏》中,檢閱神仙國姓者,四十人事跡以聞,詔圖形景靈宮廊廡。」
  4. ^ 卷一百五十.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 (正統十二年 二月 十五日)刊造道藏經畢,命頒天下道觀。 

研究書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