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化胡經
《化胡經》這個名稱是道教一系列与化胡説有关的教典的总称,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宣揚老子化胡説的《老子化胡經》,其作者不詳,它在東晉帝國統治時期成書,至唐朝時期增益至十卷本。該教典宣稱老聃及其弟子尹喜到西域及天竺教化胡人,尹喜在老聃的要求下稱自己為佛並創立了佛家。
历史上该系列教典一直是“佛道論争”的焦点之一,所涉及的核心问题主要有“老子何時誕生”、“老子如何化胡”及“老子为何要化胡”等等。该説法聲稱佛教源于老子的思想,故此其与道教同源。另一方面, 佛教也曾提出“三聖東行説”等不少説法作为回應,三聖東行説聲稱釋尊瞿曇派儒童菩萨、迦叶菩萨及光净菩萨分別投生為孔丘、老聃及顏回以在中原傳法,佛教也以另一種方式解釋了化胡説以支持三聖東行説,但與道教相比,佛教在提出三聖東行説時,態度比較謹慎,其沒有像道教把胡人描述為兇殘的蠻人那樣貶損漢人,也沒有道教所擁有的那種偏激的仇外心態及狡隘的宗教情緒[1]。
古時已有對於《化胡經》的內容的真確性的質疑。生活在北周帝國統治時期的歷算家甄鸞郡守曾經在其作品《笑道論》中聲稱《化胡經》的內容有多處與史實不符之處、自相矛盾之處、可疑的地方及荒唐的地方等等[2]。現今一些學者表示他們認為《老子化胡經》是偽典,原因是直到四世紀初才有關於它的歷史記載[3]。
演變
起源
自東漢帝國統治時期起,即有老子化夷説流傳。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曾载有老子西行的相關传説: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儘管如此,不过关于老聃出关後“莫知其所终”一事的记载与佛教之間并无瓜葛,但后来有人将其与佛教搭上关系。《後漢書·襄楷傳》宣稱:「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精之至也。天神遺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眄之。其守一如此,乃能成道。」这段文字從老聃出关後不知所终一説,衍生出了老聃出关後在天竺成為了釋尊並创立了佛家一説,是為老子化胡説。
成書
約在東晉帝國統治時期,首部《化胡經》成書,其被稱為《老子化胡經》,據傳是由生活在西晉帝國統治時期的道教祭酒王浮道士托名老聃所創作的。在東晉帝國統治末年,竺道祖的作品《晉世雜錄》記載説:「道士王浮每與沙門帛遠抗論,王浮屢屈焉,遂改換《西域傳》為《化胡經》,言喜與聃化胡作佛,佛起於此。」生活在南齊帝國統治時期的裴子野的作品《高僧傳》及生活在蕭梁帝國統治時期的慧皎的作品《高僧傳》都有類似的記載。
發展
在南北朝時期,《化胡經》不只一本,其中一本被稱為《化胡消冰經》(又稱《老子消冰經》),也有一本被稱為《文始先生無上真人關令尹喜內傳》。六朝末期,又有《太上靈寶老子化胡妙經》成書。
《文始先生無上真人關令尹喜內傳》等南北朝時的《化胡經》,宣稱老聃在周幽王時出函關,被尹喜強留著書,後與尹喜相約成都青羊肆,正式收尹喜為弟子,一同西去教化胡人,隱於罽賓國山中,遇胡王狩獵,胡王初時向老聃問道,但之後欲加害老聃,與老聃比賽設廚會,又火燒和水沉老聃,但都不能毀傷老聃,最後他表示信服,老聃正式向胡王傳法,胡王率全國男女剔除鬢髮,虔誠受道,老聃告訴胡人他們可以崇信尹喜所化為的佛陀,因而開創了佛教,老聃弘法後遂東遊還國。
爭端及論戰
自魏晋時期起,佛教实力不断增強,佛道之争开始浮现并趋于尖锐化,其以《老子化胡经》成书一事为标志。
佛教宣稱道士王浮偽托老聃的名字創作了《老子化胡经》一事是道教最先用老子化胡说来贬低佛教的地位的标志。此说最早見於生活在蕭梁帝國統治時期的僧祐的作品《出三藏记集》卷十五〈法祖传〉:
后少时有一人,姓李名通,死而更苏,云:见祖法师在阎罗王处,为王讲《首楞严经》,云:「讲竟应往忉利天。」又见祭酒王浮,一云道士基公,次被锁械,求祖忏悔。昔祖平素之日,与浮每争邪正,浮屡屈,既意不自忍,乃作《老子化胡经》,以谤佛法,殃有所归,故死方思悔。
南北朝時期
在南朝劉宋帝國統治时期,顾欢撰寫了《夷夏论》以贬損佛教,佛道二教互争短长,展开了所谓“ 夷夏之争” 。顾欢在《夷夏论》 中利用老子化胡说以贬低佛教,而佛教徒在反驳中也提及了宣稱釋迦文佛化為老聃的教典, 说明佛教方面在《老子化胡经》出现后,也以牙还牙,創作了类似的伪典以回敬道教。
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召释、道二宗派門徒上殿,侍中刘腾宣勅,命诸法师与道士对论。清道馆道士姜斌同融觉寺沙门昙无最对阵,争论老子与释迦文佛的出生谁先谁后。道士姜斌引《老子开天经》,以老子生于东周周定王三年,即公元前604年,而沙门昙无最引《周书异记》、《汉法本内传》,以佛生于西周周昭王二十四年,即公元前1029年,二者相较,佛要早生老子400多年。其中无论是道教的《老子开天经》还是佛教的《周书异记》 、《汉法本内传》,都是双方杜撰出来的伪经,但孝明帝有意偏袒佛教,只查《老子开天经》的问题,且大臣们也一致认定“老子止著《五千文》,餘无言说” 。
隋唐時期
唐高宗显庆五年八月十八日,敕召僧人静泰、道士李荣入洛宫辩论。高宗问:“老子化胡为佛,此事如何?”静泰回答说,道教经典除了《老子》、《庄子》之外,其余经典如《灵宝经》、《上清经》、《三皇经》等经,都是后人所寫的,至于王浮伪托老聃的名字創作《老子化胡经》一事,佛教方面早就考证出来,无须多辩。针对李荣引《老子序》“老子化胡为佛”、“西适流沙”之说,静泰引《化胡经》“我师释迦文,善入于泥洹”等文,指出《老子化胡经》前后矛盾,逻辑混乱,并据《西京杂记》“老子葬于槐里”,否认老子有西出化胡的可能。李荣反驳说,佛经除《四十二章经》外,其余都是佛教徒的伪作。静泰则说,这是李荣不懂佛教的译经史,佛教的每一部经典的翻译,都有作者、时间、地点的记录。这场辩论,李荣明显处于下风。
唐696年,僧人惠澄上言請求銷毀《老子化胡經》,武后命令官臣商議,最後判定《老子化胡經》的內容是真確的,武后下令「對定」經本。
開元年間,十卷本《老子化胡經》編集而成,各卷非出一手,書前有託稱曹丕所撰的序。此經卷一添加了兩個唐代新出的傳説: 老聃教化于闐王國國民,以及老聃成為摩尼以開創摩尼教。此經卷八則是武后時的敕定本,此卷宣稱老聃教化罽賓八十一國的國民並降伏九十五種外道。
宋元時期
蒙元初年,全真派受到大元帝國皇帝所寵信,势力强大,刊行《老子化胡經》,並編印《老君八十一化圖說》,以圖為主,配有文字,描述老子代代轉世教化世人,書中老子化胡的內容主要依據《老子化胡經》繪製,遭到佛教徒的强烈不满。元宪宗蒙哥为了平息佛教徒的愤怒,曾两次召集佛道兩教的僧尼進行辩论。元宪宗八年(1258年)的論戰是有史以来场面最大、时间最久的一次辩论。禅宗僧人祥迈在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奉敕将此事全程纪录,名为《辨伪录》。
宪宗八年七月,蒙哥命忽必烈亲王召请各地僧、道两宗,佛僧有三百多人,道士有二百多人,佛道两方各出17名代表,佛教方面以少林寺福裕长老为“头众”,道教方面以全真道的“权教”张志敬真人为“头众”。双方围绕道教的《老君八十一化图》、《老子化胡经》及其他“谤佛”道书进行辩论。包括儒者在内所谓“九流名士”来到上都的皇宫聚会,参與集会的担当“证义”的丞相、大臣及儒者共二百余人。辩论由忽必烈主持,掌管佛教事务的那摩国师、八思巴国师、西蕃国师等人一并到场。在辩论中,佛教方面准备充分,紧紧抓住《化胡经》是否为老子所说、何为佛、老子有无到天竺化胡成佛、道士能否持咒做到入火不烧、白日上升、摄人返魂、固精久视等问题,让道士答辩,忽必烈、八思巴国师也亲自向道士提出质难。道士或“无答”,或“不曾闻得”,或“不敢持论”,也不敢试验“入火不烧”等道术,最后表示认输。
結果
不同于自成吉思汗即位以來在位的蒙古帝國歷代皇帝,忽必烈笃信佛教而非道教,故此他在论战結束后後下令把《老子化胡经》连同刻版一起焚毁,全真派骤然失宠,一度低落,直到忽必烈的继任者元成宗继位,大元帝國皇帝才开始信奉道教,道教因而再度變得辉煌,其盛勢持續到大明帝國滅亡,在大清帝國被建立之後,道教才開始勢衰。
然而,不論皇帝傾向於哪一方的立場,由於歸根究底,老子化胡説是子虛烏有的,因此在眾多歷史事實面前,道教最後仍然成為了失敗的一方[4]。道教的勢力因道教在這次論戰中落敗一事而大受打擊,標誌着自魏晉時期起持續了大約一千年的佛道論爭以佛教獲勝一事告終[5]。
存佚
如今各本《化胡經》俱無完帙。《太上靈寶老子化胡妙經》今有以漢文被寫成的敦煌抄本S.2081存世[6]。敦煌抄本中的S.1857以漢文被寫成,其為《老子化胡經》的序言及第一卷[7]。十卷本《老子化胡經》的敦煌抄本中存有其中四卷:卷一、卷二、卷八及卷十,它以漢文被寫成並被保存在《大正新脩大藏經》外教部中,其為2139號抄本[8]。
參見
參考文獻
- ^ 刘玲娣. 从“老子化胡说”看汉魏六朝佛教徒的老子观 (PDF).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 61 (1): 32-37 [2024-07-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6-25) –通过武漢大學.
他们的基本特点是将孔老颜三人作为佛派往东方弘教的三大弟子 , 三人分别和佛教中的儒 童菩萨 、迦叶菩萨 、光净菩萨相对应 。此外 , 还有宣扬佛即将涅槃之时 , 遣月光童子前往东土进行传教等 相关说法 。这样 , 通过伪造佛经内容 , 佛教徒成功找到了回击道教徒老子西行化胡的依据。但是 , 与道 教徒肆意丑化胡人不同的是 , 佛教徒仅仅借用了道教徒将老子化生为佛的做法 , 反过来将老子和佛的位 置和地位颠倒而已 。 至于佛遣三圣东行 , 转生孔老颜的过程 , 佛教徒并没有像道教徒那样 , 以『凶顽』等 语恶意渲染 。佛、道在此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差异 , 一方面说明道教徒面对佛教势力的日益壮大所暴露出 来的固有的排外心理和狭隘的宗教情绪 , 另一方面也说明佛教在反击道教时采取的谨慎态度和在中国 扩大宗教影响的信心 。
- ^ 甄鸾. 《笑道论》. 中华典藏. [2025-01-09] (中文).
太上道君造立天地。初记称老子。以周幽王德衰。欲西度关。与尹嘉期三年后于长安市青羊肝中相见。老子乃生皇后腹中。至期喜见有卖青羊肝者。因访见老子从母怀中起。头皓首身长丈六。戴天冠捉金杖。将丑喜化胡。隐首阳山。紫云覆之。胡王疑妖。镬煮而不热。老君大瞋考杀胡王。七子及国人一分并死。王方伏令国人受化。髡头不妻受二百五十戒。作吾形香火礼拜。老子遂变形。左目为日右目为月。头为昆山发为星宿。骨为龙肉为狩肠为蛇。腹为海。指为五岳。毛为草木。心为华盖。乃至两肾合为真要父母。 臣鸾笑曰。汉书云。长安本名咸阳。汉祖定天下将都~8口邑。因娄敬之谏乃叹曰。朕当长安于此。因尔名之。周幽未有何得老子。预知长安与尹喜期乎。又案三天正法混沌经云。混沌之始。清气为天浊气为地。便有七曜万像之形其来久矣。岂有化胡之后老子方变为日月山川之类乎。若尔者是则幽王之前。天地未生万物。云何道经有三皇五帝三王乎。然则天地起自幽王矣。又造天地记云。昆仑山高四千八百里。上有玉京山大罗山。各高四千八百里。三山合则高一万四千四百里。又广说品云。天地相去万万五千里。计紫微宫在五亿重天之上。是则高于昆仑山数百万里。而老君以心为华盖。肝为青帝宫。脾为紫微宫。头为昆仑山。 不知老君何罪倒竖于地。头在下肝在上。以颠倒故见亦倒乎。以长安为度关之年。幽王为开辟之岁。将以化物。讵可承乎。二年号差舛者道德经序云。老子以上皇元年丁卯。下为周师。无极元年癸丑去周度关。笑曰。古先帝王立年无号。至汉武帝创起建元。后王因之遂至今日。 上皇孟浪可笑之深。 又文始传云。老子从三皇已来。代代为国师化胡。又云汤时为锡寿子。周初郭叔子。既为国师应傳典籍。何为不述。但列伊尹傳说吕望康邵之人乎而傅说者。惟注老子为柱下史。道家注为周师。便是俗官。如何史传不说。又上皇元年岁在工卯。计姬王一代七百余年。未闻上皇之号。检诸史传皆云。老子以景王时度关。鲁哀十六年孔丘卒。即周敬王时。敬王即景王之子。景王即幽王之后一十余世。此则孔老同时。而化胡经乃云。幽王之日度关。不闻更返。何得与孔子相见乎。化胡又云。为周柱史七百年。计周初至幽王。止有三百余年。何得妄作。然上皇之年道门诡号。故灵宝云。我于上皇元年半劫度人。其时人寿万八千岁。 如何超取半劫前号将来近世用乎。一何可笑。且上皇无极并是无识穿凿。作者欲神其术。仍以年号加日。冀有信者从之。又云。代代为国师。葛洪神仙序中具说已怪寻。圣人既出匡救为先。而夏桀陵虐涂炭生民。成汤武丁思贤若渴。老子何以贤君不辅虐政不师。修身养性自守而已。期颐将及。自知死至潜行西度。独为尹说直令读诵。不劝授人。身死关中坟陇见在。秦佚吊之三号而出。究前传经后人妄论。虽曰尊崇。翻成辱道。
参数|quote=
值左起第230位存在換行符 (帮助) - ^ Louis Komjathy (2004:48)
- ^ 劉立夫. 《老子化胡经》与佛道之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4) [2024-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29) –通过吉首大學.
在上文提到的三次辩论中,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和元宪宗八年的辩论对佛教有利,当时的皇帝倾向于佛教,而唐高宗显庆五年的辩论对道教有利,当时的皇帝倾向于道教,然而, 无论是皇帝倒向哪一方,道教方面都失败了。这只能说明,一个凭空捏造的故事无论如何是经不起事实 的验证的。
- ^ 趙無任. 佛教與道教. 佛教叢書. : 168 [2024-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06) (中文).
宋代道教活躍,王重陽創全真教。元時,其第五代教主邱處機的弟子李志常占有佛寺,破壞佛像,並將《太上混元上德皇帝明威化胡成佛經》及〈老子八十一化圖〉,刻板刊行,少林寺福裕斥其偽妄,憲宗五年(一二五五)令二人對論,志常敗論,帝遂勒令燒毀《道德經》以外的《老子化胡經》、〈老子八十一化圖〉等一切偽經,以後二教之爭依舊相續不絕。元世祖至元十八年(一二八一),下詔彈壓全真教,魏晉以來的佛道之爭於是平息。
- ^ Collection object "Or.8210/S.2081" • Stein Dunhuang manuscript. International Dunhuang Programme. [2025-01-31] (英国英语).
- ^ Collection object "Or.8210/S.1857" • Stein Dunhuang manuscript. International Dunhuang Programme. [2025-01-31] (英国英语).
- ^ 老子化胡經(第一・第十) (No. 2139_ ) in Vol. 54. 大正藏. [2025-01-31].
参考書目
- 劉屹:《經典與歷史:敦煌道經研究論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化胡經》篇〉,頁1-116。
- Komjathy, Louis; Daoist Texts in Translation. 2004.
- Liu Yi. "Towards a New Understanding of Huahujing (The scripture of transforming the barbarians) from Dunhuan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ternational Dunhuang Project Newsletter 7. 1997.
- Ni Hua-Ching. The Complete Works of Lao Tzu: Tao Teh Ching & Hua Hu Ching, The Shrine of the Eternal Breath of Tao and the College of Tao and Traditional healing, 1979
- Ni Hua-Ching. The Complete Works of Lao Tzu: Tao Teh Ching & Hua Hu Ching. SevenStar Communications. 1997. ISBN 0-937064-00-9
- Walker, Brian. Hua Hu Ching: Unknown Teachings of Lao Tzu. San Francisco: Harper. 1995. ISBN 0-06-069245-6
- Weinstein, Stanley. 1987. Buddhism under the T’a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Welch, Holmes. Taoism: The Parting of the Way. Boston: Beacon Press. 1957. ISBN 0-8070-5973-0
- Zürcher, E. The buddhist conquest of China : the spread and adaptation of buddhism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3rd edition with a foreword by Stephen F. Teiser. Leiden: Brill. 2007. ISBN 9789004156043.
外部連結
- 大藏經 第五十四冊 No. 2139《老子化胡經》(2009/04/23)
- 大藏經 第五十四冊 T54n2139 老子化胡經[失效連結](2016/06/15)
- Hua Hu Chin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irst 10 chapters translated by Brian Walker, with an introduction.
- 老子化胡经序说卷第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