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織造衙門
蘇州織造衙門,當時又稱織造府、織署等[1]:76,或稱蘇州織造署,是清朝中央政府在蘇州府(現江蘇省蘇州市)設置、服務於清朝皇室,織造御用和官用緞匹及採買御用物品的衙署。與江寧織造、杭州織造,統稱為江南三織造[2]:70。「按定製,江南三織造都是內務府下屬的業務部門」[3]:42。主官多出於內務府,即是蘇州織造,職銜為郎中,或主事[2]:70。
歷史
明廷沿襲元朝制度,設立各類機構,官營織造業務。洪武元年(1368年),即設蘇州織染局。崇禎初年,崇禎帝廢蘇杭織造。順治初年,清兵攻占蘇州後不久即復設蘇州製造。順治三年(1446年)年底,督蘇杭織造的工部右侍郎陳有明到任,重建蘇州織造局。順治十年(1653年),工部右侍郎周天成到任,帶城橋的總局稱「南局」,地址偏北的天心橋舊局稱「北局」。同時,在蘇州府城東南隅的洞橋地方設「南新局」,東北隅的顧家橋東設「北新局」。順治至康熙初年,蘇州織造的日常生產,常常因「兵餉告匱」而奉旨「裁省」或「停織」。至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基本穩定[1]:76—79。
順治朝曾規定,江南三處織造官員應一年或三年更代。康熙帝更改了此項規定。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帝親信李煦出任蘇州織造。李煦除了本職以外還兼有監視本地官員、向康熙帝匯報當地政治動向的秘密使命。雍正帝執政後完善了密折制度,在此背景下,蘇州織造的政治功能萎縮,回歸本職[3]:45。
《大清會典》記載江南三織造分工為:「凡大紅蟒緞、大紅緞、片金、折纓等項,派江寧織造承辦。仿絲綾、杭綢等項,杭州織造承辦。毛青布等項,每年需用三萬疋內,蘇州織造承辦,需用至四五萬匹,則分江寧等處織辦。」[2]:70
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攻占蘇州城,蘇州織造的「房屋、機床、器具及花本等項,一應毀失無存,匠役或者死於兵燹,或者星散他處另尋營生,織局生產完全停頓」。太平天國戰爭結束後,以顏家巷民房,重開織局。同治三年(1871年),蘇州織造德壽重建織署,次年落成。但生產規模遠遜於戰前。光緒年間,織局主要織造緞匹。其餘綾羅綢縐、刺繡緙絲等定向外購。1911年,武昌起義的次月,江蘇巡撫程德全在蘇州宣布「江蘇獨立」。蘇州織造何時潰散不詳。其後,蘇州織造府建築遭到破壞,挪為他用。部分遺址留存至今[1]:83—84,是為蘇州織造署遺址。
注釋
- ^ 1.0 1.1 1.2 汪建紅、吳建華. 《中央皇朝与江南社会:“苏州织造”述论》. 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現名: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江蘇省蘇州市: 蘇州科技學院(蘇州科技大學)). 2015, (2015年第4期): 76—85 [2021-08-27]. ISSN 2096-326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8) (簡體中文).
- ^ 2.0 2.1 2.2 郭琪. 《身兼数职的江南三织造》. 中國檔案 (北京市: 中國檔案雜誌社). 2014, (2014年第12期): 70—71. ISSN 1007-5054 (簡體中文).
- ^ 3.0 3.1 韋慶遠. 《江南三织造与清代前期政治》. 史學集刊 (吉林省長春市: 吉林大學). 1992, (1992年第3期): 42—50 [2021-08-27]. ISSN 0559-809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8)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