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特烈·威廉二世
腓特烈·威廉二世 | |
---|---|
普魯士國王 勃蘭登堡選侯 | |
統治 | 1786年8月17日 — 1797年11月16日 |
前任 | 腓特烈二世 |
繼任 | 腓特烈·威廉三世 |
出生 | 神聖羅馬帝國普魯士柏林柏林宮 | 1744年9月25日
逝世 | 1797年11月16日 神聖羅馬帝國普魯士波茨坦大理石宮 | (53歲)
安葬 | |
配偶 | 伊莉莎白·克莉絲汀·烏爾里克 (1765年結婚—1769年結束) 弗蕾德里克·路易絲 (1769年結婚—1797年結束) |
子嗣 | 弗蕾德里克·夏洛特公主 腓特烈·威廉三世 路德維希·卡爾王子 荷蘭王后威廉明妮 奧古斯塔公主 海因里希王子 威廉王子 |
王朝 | 霍亨索倫王朝 |
父親 | 奧古斯特·威廉王子 |
母親 | 路易絲·阿瑪莉埃 |
簽名 |
普魯士王家 |
霍亨索倫家族 |
---|
腓特烈·威廉二世 |
腓特烈·威廉二世(德語:Friedrich Wilhelm II,1744年9月25日—1797年11月16日)霍亨索倫王朝的普魯士國王(1786年8月17日—1797年11月16日在位)。
他是腓特烈大帝之侄,一改過去實施25年的謹慎外交,在任內推行強權政治,獲得前所未有的領土增長率。這讓普魯士成為德意志人與波蘭人混合的「雙民族國家」,並從實際上的次強,晉升為名副其實的列強。但是,因為他疏於軍備改革,普魯士的戰力逐漸下降,無法因應法國大革命之後新局勢的挑戰。他的宗教文化政策是以振興新教傳統來對抗理性啟蒙;此外,他大力贊助文藝建設,使得普魯士的文化軟實力大幅上升。[1] 包括1788年在柏林建造著名的勃蘭登堡門。
出身與早年生活
腓特烈·威廉二世是普魯士王子奧古斯特·威廉與不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公爵斐迪南·阿爾布雷希特二世的女兒路易絲·阿瑪莉埃的兒子,生於柏林。奧古斯特·威廉親王是腓特烈·威廉一世的第五子,腓特烈二世的弟弟。他母親的姐姐是腓特烈二世的王后。由於腓特烈二世沒有子嗣,他的父親奧古斯特·威廉成了普魯士王位的繼承人。1758年父親去世,他成了普魯士的王儲。
腓特烈·威廉長相英俊,年幼時性格隨和,但做什麼事都不能持之以恆,心理素質不高,意志薄弱,缺乏主見。他天資聰明,愛好文藝。在他的倡導下,普魯士的文化事業非常興旺。他曾是音樂家莫扎特、貝多芬的贊助人,本人也是一個有才華的大提琴家。他的私人交響樂隊享譽歐洲。[2]在他的王儲時代,腓特烈二世曾聘任他許多的職位,然而腓特烈二世對他的性格和周圍環境公開地表現出疑慮。
普魯士國王
內政改革
1786年腓特烈二世去世後,腓特烈·威廉繼承了普魯士王位成為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他剛上任的一些政策似乎使人們消除了疑慮:他大幅減稅以減輕人民負擔、改革沉重的法國式的徵稅制度、通過減少繳納關稅來鼓勵貿易、修建道路和水渠,還對教育進行改革。這一切使腓特烈·威廉二世很受民眾歡迎。比起前任的腓特烈大帝,缺乏赫赫戰功的新國王雖然沒有得到人民的太多敬重,但卻比前任廣受愛戴,甚得民心。
神祕主義與新教抬頭
但沒過多久,腓特烈·威廉二世就表現出意志薄弱,缺乏主見的弱點,他完全處於一個叫約翰·克里斯托福·馮·沃爾納(Johann Christoph von Wöllner)的神秘主義者的影響之下,以至於馮·沃爾納成為實際的首相。1788年,腓特烈·威廉二世頒布了「宗教敕令」,確認了宗教自由(給予猶太人、門諾會與摩拉維亞弟兄會充分的保護),[3]維護基督教反抗「啟蒙運動」,加以諸多限制,如限制傳教,限定神職人員只能信仰新教;同年12月18日,制定了一套嚴厲的出版物審查制度,以壓制言論自由。雖然沃爾納的宗教政策遭到很多批評,但這實際上被證明是讓普魯士國家穩定的重要因素。
國王雖然好色而情婦眾多,但是非常虔誠地信仰新教。這個政策導向使普魯士的宗教熱情被重新喚醒,文藝學術也在國王的贊助下而變得文化興盛、人才輩出。過去窮酸、粗線條與過度理性的普魯士逐漸在消失,柏林市內的文藝沙龍和政治沙龍開始欣欣向榮,成為德意志浪漫主義的大本營。[4]
強權外交與領土遽增
若跟前任國王互相比較,腓特烈·威廉二世的個性與晚年的腓特烈大帝完全相反,他心地善良、信仰虔誠、積極進取、暴躁衝動、雄心勃勃、好色多情。因此他一上台,就打破前任國王謹慎小心的外交政策(腓特烈大帝在七年戰爭後,曾發誓說:「以後我連一隻貓都不攻擊了。」),推行大膽輕佻的強權外交,並在一連串的好運之下,獲得巨大的成功。[4]
1787年,聯省共和國發生反對聯省共和國執政威廉五世的起義。9月13日,腓特烈·威廉二世為了保護他的妹妹──威廉五世的妻子而入侵聯省共和國(獲得英國首相小皮特的支持)。聯省共和國各省在普魯士軍隊入侵下紛紛投降,威廉五世復辟(普-荷-英同盟成立)。1790年,普魯士參與了俄奧對抗土耳其的戰爭並獲得勝利,但並沒有獲得領土,這場戰爭後普魯士放棄了腓特烈二世以來的反奧傳統。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腓特烈·威廉二世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二世同為最頑固的反對法國大革命的歐洲君主。1791年,腓特烈·威廉二世與利奧波德二世在皮爾尼茨會晤,發表皮爾尼茨宣言,宣稱要以武力對待法國革命。1792年2月,腓特烈·威廉二世與利奧波德二世締結第一次反法同盟,這是後來歐洲形成的一系列反法聯盟的基礎。但是,同年普軍在局部性的瓦爾密戰役中輸給革命後的法軍,腓特烈·威廉二世立刻撤出普軍,全力往東去瓜分波蘭。
18世紀80年代,被普魯士、奧地利、俄羅斯第一次瓜分後的波蘭的中小貴族和新興的資產階級代表掀起愛國運動。波蘭與普魯士結盟之後,於1791年通過《五三憲法》。1792年,俄羅斯入侵波蘭,普魯士背叛了與波蘭的軍事同盟,出兵攻占波蘭領土。1793年1月23日,普魯士與俄羅斯完成第二次瓜分波蘭,普魯士得到了格但斯克和托倫、波茲南等大波蘭地區,共5.8萬平方公里、110萬人口;俄羅斯獲得相當於今日的白俄羅斯和烏克蘭西部的領土;奧地利由於忙於反對法國大革命沒有參加這次瓜分。1794年3月,波蘭民族英雄塔杜什·科希丘什科領導波蘭人民在克拉科夫舉行民族起義,4月占領華沙,建立革命政權。11月,俄軍在普、奧配合下,將起義鎮壓下去。1795年10月,俄、普、奧3國簽訂第三次瓜分波蘭的協議:俄占立陶宛、西白俄羅斯、庫爾蘭、沃倫西部、西烏克蘭大部;奧占包括克拉科夫、盧布林在內的全部小波蘭地區和馬佐夫舍一部分;普占其餘的西部地區,其中包括華沙和馬佐夫舍的餘部,面積 5.5萬平方公里、人口100萬。至此,波蘭立陶宛聯邦滅亡。
為了維護普魯士在波蘭的利益,1795年普魯士以及西班牙、黑森-卡塞爾與法蘭西共和國簽定巴塞爾和約,法國歸還了在反法戰爭中占領的萊茵河以東的領土,允許萊茵河以東的北德地區成為普魯士的勢力範圍。第一次反法同盟失敗。普魯士被多數君主國視為叛徒,在歐洲被俄、法之外的國家敵視。
腓特烈·威廉二世在位期間,普魯士的國土面積由30萬平方公里增加到87萬平方公里,人口從540萬增加到870萬。但普魯士在歐洲的威望下降,政府無能,財政因為減稅與浪費而一片混亂,國債高達4800萬塔勒;軍隊雖擴張到有史以來的最高數量——近24萬(189,000步兵和48,000騎兵)但守舊老化的情形日趨嚴重。1797年11月16日腓特烈·威廉二世在波茨坦去世,留下一個近乎破產的國家。
婚姻與子女
腓特烈·威廉二世一生結婚兩次,有四子四女:
- 1765年6月14日,腓特烈·威廉二世與不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公爵卡爾一世的女兒伊麗莎白·克莉絲汀·烏爾里克(Elisabeth Christine Ulrike,1756年—1840年)結婚,有一女:
- 長女弗蕾德里克·夏洛特·烏爾里克·卡塔琳娜(Friederike Charlotte Ulrike Katharina,1767年5月7日—1820年8月6日),1791年與英王喬治三世的次子約克公爵腓特烈結婚
二人於1769年離婚。
- 1769年7月14日,腓特烈·威廉二世與黑森-達姆施塔特伯爵路德維希九世的女兒弗蕾德里克·路易絲結婚,有四子三女:
- 長子腓特烈·威廉(Friedrich Wilhelm,1770年—1840年),普魯士國王。
- 次女弗蕾德里克·克莉絲汀·阿瑪莉亞·威廉明妮(Friederike Christine Amalie Wilhelmine,1772年—1773年),夭折
- 次子腓特烈·路德維希·卡爾(Friedrich Ludwig Karl,1773年—1796年),1793年與梅克倫堡-施特雷利茨公爵卡爾二世的女兒弗蕾德里克·卡羅琳·索菲亞·亞歷山德琳(Friederike Karoline Sophie Alexandrine,1778年—1841年)結婚,有二子一女。路德維希去世後,弗蕾德里克先後嫁給了索爾姆斯-布勞恩菲爾斯的弗里德里希·威廉和漢諾威國王恩斯特·奧古斯特一世。
- 三女弗蕾德里克·路易絲·威廉明妮(Friederike Luise Wilhelmine,1774年—1837年),1791年嫁給奧蘭治的威廉親王,日後的荷蘭國王威廉一世。
- 四女奧古斯塔·克莉絲汀·弗蕾德里克(Auguste Christine Friederike,1780年—1841年),1797年與未來的黑森選侯威廉二世結婚。
- 三子腓特烈·海因里希·卡爾(Friedrich Heinrich Karl,1781年—1846年)
- 四子腓特烈·威廉·卡爾(Friedrich Wilhelm Karl,1783年—1851年),1804年與黑森-霍姆堡伯爵腓特烈五世·路德維希的女兒瑪利亞·安娜·艾米莉婭(Maria Anna Amalie)結婚,有四子四女。
此外,腓特烈·威廉二世有多名情婦,並有多位私生子。其中一名私生子弗里德里希·威廉·馮·勃蘭登堡弗里德里希·威廉·馮·勃蘭登堡日後成為普魯士首相。
註釋
- ^ Wolfram Siemann 著、楊惠群 譯. 梅特涅.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9年6月: 第147頁. ISBN 978-7-5201-4599-2.
- ^ Feldhahn, Ulrich. Die preußischen Könige und Kaiser (German). Kunstverlag Josef Fink, Lindenberg. 2011: 15–16. ISBN 978-3-89870-615-5.
- ^ Clark, Christopher. Iron Kingdom: The Rise and Downfall of Prussia, 1600 to 1947. Cambridge, MA: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270.
- ^ 4.0 4.1 賽巴斯提安·哈夫納著,周全譯,《不含傳說的普魯士》,第三章
參考資料
- (德)賽巴斯提安·哈夫納著,周全譯,《不含傳說的普魯士》
- (英)佩里·安德森著,劉北成、龔曉莊譯,《絕對主義國家的系譜》
- (美)威爾·杜蘭著、幼獅文化公司譯,《世界文明史‧第十一卷‧拿破崙時代》
腓特烈·威廉二世 出生於:1744年9月25日逝世於:1797年11月16日
| ||
---|---|---|
統治者頭銜 | ||
前任者: 腓特烈二世 |
普魯士國王 1786年8月17日-1797年11月16日 |
繼任者: 腓特烈·威廉三世 |
布蘭登堡選帝侯 1786年8月17日-1797年11月16日 | ||
明登、哈爾伯施塔特、 紐沙特與東菲士蘭親王 1786年8月17日-1797年11月16日 | ||
馬格德堡與西利西亞公爵 1786年8月17日-1797年11月16日 | ||
魯平、馬克、拉文斯貝格、 霍恩斯泰因、林根與格拉茨伯爵 1786年8月17日-1797年11月16日 | ||
默爾斯親王 1786年8月17日-1795年 |
繼任者: 併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 |
克萊沃與蓋爾登公爵 1786年8月17日-179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