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賽音朝克圖
納·賽音朝克圖(蒙古語:ᠨᠠ ᠰᠠᠢᠨᠴᠤᠭᠲᠤ,西里爾字母:На сайнцогт;1914年2月23日—1973年6月),原名賽春阿,蒙古族,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人,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家、詩人。[1][2]
生平
1914年2月23日,納·賽音朝克圖生於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一個貧苦牧民家庭。其母生有子女6人。少年時期,納·賽音朝克圖十分體貼母親,像女孩子一樣幫母親照顧弟妹、承擔家務。正藍旗公署在公署所在地那日圖創設了一所小學。納·賽音朝克圖請求父母不要讓他當喇嘛,而送他去讀書。父親最終答應了他。15歲時,納·賽音朝克圖走進這所小學學習,4年後以優異成績畢業。此後,他在正藍旗公署擔任文書3年。在此時間,他對封建官僚的腐朽有了直接了解。後來,他在詩集《蒙古興盛之歌》中的《書信之五》裡,採用通信的手法對此發出了憤慨之情。[1][2]
1936年,日本扶植的蒙古軍政府成立了蒙古學院,設察哈爾青年學院,學校聘日本人為教官,重視日語教學。納·賽音朝克圖被正藍旗選送到察哈爾青年學院學習。在此期間,納·賽音朝克圖接觸到許多進步書籍。1937年,他赴日本早稻田大學師範系學習。從青年時代起,他在為民族的解放和振興而苦苦求索的同時,開始了文學創作,他決心用自己的作品喚起民族的覺醒。[1][2]
從1937年到1941年,納·賽音朝克圖在日本學習期間,寫下許多詩歌。1941年回國後,他出版了首部抒情詩集《心侶集》,收入他的32首詩歌。《心侶集》是蒙古族文學史上與西方現代詩進行融合後產生的首部蒙古族現代抒情詩集。[1][2]
1942年至1945年,納·賽音朝克圖來到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的家政實習女子學校任教,其間創作了許多關注蒙古族婦女命運、提倡婦女解放、呼籲保障婦女自由與權益的詩集《蒙古興盛之歌》。[1][2]
1945年1月,他被調到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當了4個月的秘書,後來擔任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總務廳編輯。同年,蘇聯紅軍進駐察哈爾,納·賽音朝克圖迎接並協助了蘇聯紅軍的工作。同年9月,他經蘇聯紅軍介紹,來到蒙古人民共和國蘇赫巴托爾黨校學習,通過學習了解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納·賽音朝克圖的詩歌一改過去沉鬱迷惘的風格,開始歌頌「自由」 、「美好」、「黎明」。[1][2]
1947年,納·賽音朝克圖回國後,接受中國共產黨組織的分配,來到剛成立的《內蒙古日報》社工作。1950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自烏蘭浩特遷到呼和浩特,他也從《內蒙古日報》社調到內蒙古出版社工作,後來又調任中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文藝處幹事,一直任職至1955年。在此期間,他繼續從事詩歌創作。1956年,他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他還曾任內蒙古文聯《內蒙古文藝(蒙文版)》主編、《詩刊》編委、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納·賽音朝克圖創作了許多激情澎湃的感人詩歌。從1955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他接連出版了《我們的雄壯呼聲》、《狂歡之歌》、《正藍旗組歌》等詩集,同時還創作了許多小說、散文、文藝評論等作品,也在翻譯及學術研究方面取得成就。[1][2]
文化大革命中,納·賽音朝克圖受到迫害。1973年6月,納·賽音朝克圖在上海病逝,享年59歲。[1][2]
1999年8月,納·賽音朝克圖的家鄉錫林郭勒盟正藍旗舉行紀念納·賽音朝克圖誕辰85周年活動。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同時出版了《納·賽音朝克圖全集》共計8卷150萬字,納·賽音朝克圖隨之成為首位出版全集的蒙古族作家。[1][2]
著作
- 散文集《沙漠故鄉》
- 散文集《蒙古復興之音》
- 散文集《金橋》
- 散文集《紅色瀑布》
- 散文集《幸福和友誼》
- 詩集《心的夥伴》
- 《我們雄壯的呼聲》
- 中篇小說集《春天的太陽升自北京》
- 《蒙古人民共和國藝術團隨行散記》[1][2]
納·賽音朝克圖的長篇抒情詩《狂歡之歌》獲得內蒙古自治區成立15周年文學作品一等獎。[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