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第二號鋼琴奏鳴曲 (肖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第二號鋼琴奏鳴曲
肖邦作品
肖邦像,1836年
調性降b小調
作品號Op. 35
曲式鋼琴奏鳴曲
創作1837–1839
出版1840
時長大約21-25分鐘
樂章4

降b小調第二號鋼琴奏鳴曲Op. 35,是波蘭作曲家肖邦創作的一首鋼琴奏鳴曲,全曲分四個樂章,演奏時長在21至25分鐘之間。1839年創作這首曲子的時候,肖邦正住在諾昂維克喬治·桑家。

這首奏鳴曲的第三個樂章是一首葬禮進行曲,也是肖邦的標誌性作品之一。它在1837年左右就寫好了,當時肖邦甚至還沒構思出剩下的樂章。

它甫一發表便受到聽眾的歡迎,其中的葬禮進行曲也在肖邦自己的葬禮上演奏。但20世紀以前音樂家和評論家們中還是批評意見居多。羅伯特·舒曼說這首曲子結構上有缺陷,他認為肖邦根本就寫不好奏鳴曲。

背景

這首奏鳴曲寫成的時候奏鳴曲本身已經不流行了。雖然貝多芬和莫扎特寫過很多奏鳴曲,但浪漫主義時期的作曲家似乎不怎麼中意這種曲式。弗朗茲·李斯特就寫過兩首奏鳴曲,舒曼寫過8首,門德爾松寫過13首。除去這首之外,肖邦也只寫過兩首奏鳴曲,即《第一號鋼琴奏鳴曲》(Op. posth. 4)和《第三號鋼琴奏鳴曲》(Op. 58)[1]

第二號鋼琴奏鳴曲是肖邦第一首成熟的鋼琴奏鳴曲[2],其中核心、第三樂章《葬禮進行曲》(Marche funèbre)可能在1837年就寫好了[2][3]。但這一說法遭到部分學者的質疑。傑弗里·卡爾伯格(Jeffrey Kallberg)認為《葬禮進行曲》寫於1837年的依據可能是肖邦1837年11月28日的一份手稿,但那份手稿其實和《葬禮進行曲》沒有關係。而《葬禮進行曲》本身可能是1835年寫成的。[4]

但不可否認的是,奏鳴曲的其他部分確實是在《葬禮進行曲》之後完成的。1839年8月8日寫給朱利安·馮塔納的一封信中,肖邦說:

我在寫一首降b小調的奏鳴曲,它會包含你已經知道的那首進行曲。曲子裡會有一個快板,接着是一個降e小調詼諧曲、那首進行曲和一首終曲...我爸說我以前那首奏鳴曲(即第一號鋼琴奏鳴曲)已經由托比亞斯·哈斯林格出版了[5]

實際上第一號鋼琴奏鳴曲並未正式出版,只是哈斯林格在沒得到肖邦許可的情況下將它印刷出來流傳出去了。這可能使得肖邦發覺他有必要自己出版一首奏鳴曲。1839年夏,奏鳴曲完成於諾昂維克[6]。1840年5月在倫敦、萊比錫和巴黎出版[7],作品上沒有寫題獻[7]

作品結構

這首奏鳴曲分為四個樂章:

  1. Grave – Doppio movimento(B小調 – B大調)
  2. Scherzo(E小調,包含G大調的三重奏)
  3. Marche funèbre: Lento(B小調,包含D大調的三重奏)
  4. Finale: Presto(B小調)

評價和影響

雖然它很快就得到了聽眾的認可,但當時的樂評家卻很困惑,因為這首奏鳴曲的四個樂章之間缺乏聯繫[2][8]。作品發表之後的一個世紀中,大多數樂評持批評態度[9]。1900年以前,它不怎麼在波蘭和其他歐洲國家上演,只有其中的《葬禮進行曲》獲得特別待遇,為演奏家們所鍾愛[10]。這種情況在20世紀才漸漸有了好轉[2]

第一個站出來對這首奏鳴曲進行有力批評的是羅伯特·舒曼。1841年,舒曼說這首作品就像「一個屋檐下的四個瘋孩子」,它根本就不像是奏鳴曲[2][11]。他覺得《葬禮進行曲》也不好,「如果換成降D的柔板會好得多」[12]。至於終章,舒曼說,「更像是一個玩笑而非音樂」[12]。門德爾松也曾說自己很不喜歡這一部分[13]詹姆斯·亨內克也說這四個樂章沒有共同的生命,只是一串敘事曲和詼諧曲,而非一首奏鳴曲。不過,他認為後面的兩個樂章是「傑作」,終曲更是「在鋼琴曲中無可匹敵」[14]拉赫瑪尼諾夫曾創作過自己的第二號鋼琴奏鳴曲,但他說自己的作品相當累贅,而肖邦的作品就精煉得多。[15]

但《葬禮進行曲》所收到的評價幾乎都是積極的,李斯特說「我們很難相信這世界上竟有如此甜美的東西」[16],其他許多音樂家、評論家也都視其為全曲的精髓[17][8]。它成為了最著名的肖邦作品之一,不僅在肖邦自己的葬禮上演奏,很多國家元首的葬禮上也會使用這首曲子[18][19]。後世的許多音樂作品,如埃里克·薩蒂的《Embryons desséchés》[20]艾靈頓公爵的《黑色與棕色幻想曲[21]deadmau5的《Ghosts 'n' Stuff》[22]中都有《葬禮進行曲》的痕跡。

版本

這首曲子存在大量的版本,其中最常見的是G·亨樂出版社[23]伊格納奇·揚·帕德雷夫斯基[24]揚·艾凱爾的版本[25]。現存最早的錄音在1928年和1930年由珀西·格蘭傑拉赫曼尼諾夫錄製[26][27]

參考文獻

  1. ^ Leikin (1994), p. 176
  2. ^ 2.0 2.1 2.2 2.3 2.4 Leikin (1994), p. 177
  3. ^ Petty (1999), p. 284
  4. ^ Kallberg (2001), pp. 4-8
  5. ^ Hedley (1962), pp. 180-182
  6. ^ Fryderyk Chopin – Information Centre – Sonata in B flat minor – Compositions. en.chopin.nifc.pl. Fryderyk Chopin Institute. [2 Jul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2). 
  7. ^ 7.0 7.1 Jonson (1905), p. 124
  8. ^ 8.0 8.1 Hadden (1903), p. 220
  9. ^ Oshry (1999), pp. 19-20
  10. ^ Chechlińska (1994), p. 230
  11. ^ Petty (1999), p. 285
  12. ^ 12.0 12.1 Oshry (1999), p. 89
  13. ^ Jonson (1905), p. 125
  14. ^ Huneker (1900), pp. 295-296
  15. ^ Alfred and Katherine Swan, Rachmaninoff. Personal Reminiscences (Part I), in: The Musical Quarterly, January 1944, p. 8
  16. ^ Liszt (1863), p. 26
  17. ^ Willeby (1892), p. 225
  18. ^ John F. Kennedy Presidential Librar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trieved 1 April 2016
  19. ^ Oleksiak (2005)[錨點失效], 3. Funeral March
  20. ^ Potter (2016), pp. 109-111
  21. ^ Metzer (1997), pp. 139-140
  22. ^ McCutcheon (2008), p. 168
  23. ^ Seiffert, Dr. Wolf-Dieter. G. Henle Publishers | Frédéric Chopin | Piano Sonata b flat minor op. 35. G. Henle Verlag. [8 Jul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8). 
  24. ^ Chopin, Frederic. Paderewski, Ignacy Jan , 編. Sonatas: Chopin Complete Works Vol. VI. Warsaw; Place of distribution not identified: PWM Edition. 1 January 2013. ISBN 9781480390577 (英語). 
  25. ^ Ekier (2013)[錨點失效]
  26. ^ Gramophone. Percy Grainger - a tribute. Gramophone. 1 January 2015 [6 Jul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8). 
  27. ^ Sergei Rachmaninoff, piano, CHOPIN: Sonata in B-flat Minor, 1930 [8 July 2018] 

來源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