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莪樹
碩莪樹 | |
---|---|
不同生長階段的碩莪樹形態 | |
科學分類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單子葉植物 Monocots |
演化支: | 鴨跖草類植物 Commelinids |
目: | 棕櫚目 Arecales |
科: | 棕櫚科 Arecaceae |
屬: | 西穀椰屬 Metroxylon |
種: | 碩莪樹 M. sagu
|
二名法 | |
Metroxylon sagu Rottb., 1783
| |
異名[1] | |
24個
|
碩莪樹(學名:Metroxylon sagu)又名西谷椰子、西密棕、西米椰子,屬棕櫚科西谷椰屬,是一種原生於東南亞馬來群島的植物,以生產西米(碩莪澱粉)而知名。
特徵
本種是一種根蘗苗的宿根植物,其地表上的主莖經過十餘年的生長階段,在開花結果一次後便在數個月內枯萎,再由地下的根系長出新的樹幹。主幹直立,不分枝,可生長至7到25米高,在開花前,約有20片大型羽狀複葉集生於幹頂,葉軸可達10米長,150至180片長約1.75米的小葉成對排列[2]。
花序頂生,總花梗為主幹的延續,可長達3至7.5米,有3級分枝:第一級分枝15到30枝,微略向上彎曲,每枝15到20節,第二級分枝成對生於各節上;第二級分枝每枝有10到12節,節上各有一對第三級分枝。小花成對地旋生於第三級分枝,每對小花由一枚雄花及一枚兩性花組成。果實為核果,直徑5厘米,為鱗片狀外皮所覆蓋,外皮鮮綠色,成熟時轉為淡黃色[2]。
分布
本種原生於馬魯古群島至新幾內亞,現分布於馬來半島、泰國、婆羅洲、爪哇、蘇門答臘、所羅門群島及聖克魯斯群島等[3]。
用途
碩莪樹常用於生產西米。其主幹被削去外皮後,其內髓被攪碎,並通過洗滌方式從碎屑中提取澱粉。西米澱粉在當地經常用於煮食麵食、製作麵包、布丁等,充當增稠劑,在新幾內亞塞皮克河流域,以西米粉製成的薄煎餅更是當地人的主食[4]。在檳城,碩莪也可加上木薯粉及水加以攪拌,再以沸水煮滾,冷卻後成塊狀的透明條,再切成小塊,加入蝦米、豆芽及辣椒醬炒香,成為類似炒粿角的碩莪炒。[5]在婆羅洲和印尼東部,西米以糊的形態食用。
此外,碩莪樹的小葉可用來編織草房,其耐用度可達5年以上[4],其曬乾的葉軸可製成草房的牆壁及天花板;其相對輕盈的樹幹也可以製成木筏。其果實也像蛇皮果一樣可以作為水果食用。其頂生花序被稱為「碩莪頭」,可作為養豬的飼料,寄生於碩莪樹幹內的碩莪蟲——亞棕象甲(Rhynchophorus vulneratus)幼蟲也是砂拉越原住民的傳統食物[6]。
作為農作物,當地人經常以根蘗繁殖的方式來栽種碩莪樹。在開花前或開花初期,其澱粉含量最高,也是當地人的採收時期[2]。
參考文獻
- ^ Metroxylon sagu Rottb.. In: The Plant List (2013). Version 1.1. Published on the Internet; http://www.theplantlist.org/ [2016-11-20].
- ^ 2.0 2.1 2.2 Schuiling, D.L. (2009)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rue sago palm (Metroxylon sagu Rottbøll)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accumulation of starch in the trunk: a study on morphology, genetic variation and ecophysiology,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cultivation. (PhD thesis Wageningen University).
- ^ Metroxylon sagu Rottb.. In: Govaerts, R. (2015). World Checklist of Arecaceae. Facilitated by the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Published on the Internet; http://apps.kew.org/wcsp/ Retrieved 2016-11-20.
- ^ 4.0 4.1 Palm and Cycad Societies of Australia. Palms: Metroxylon sagu. Retrieved 28 February 2012
- ^ 古早味 碩莪炒 七條路巴剎. 光明日報, 2014, 5(26)
- ^ 李君. 碩莪樹渾身是寶. 國際時報, 2016,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