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班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班頓馬來語Pantun)是馬來民族社會中的一種詩歌,通常是由四行組成一首,少數詩歌則由六行和八行組成。

簡述

馬來班頓最初是以口傳流布於民間,在馬來語中是「諺語」之意,故每首馬來班頓都具有啟發性或諷刺調侃之意味。至今班頓仍可在馬來西亞找到,並列入教科書內。馬來人的言談中、宴會慶或者歌唱舞蹈和朗誦會上都缺少不了班頓。

押韻

班頓的押韻有嚴格的規定,遇到四行一首的班頓,其第一與第三行的最後一個字音要押同韻,第二和第四行的最後一個字音也是同韻。六行一首的班頓,是一、四,二、五和三、六行的最後一個字音同韻。八行一首的班頓是一、五,二、六,三、七,和四、八行同韻。

內容

在四行班頓詩中,前兩行為一組,後兩行為一組。有人認為班頓詩的意思僅看最後兩句即可,有人認為前兩句為一個意思、後兩句為一個意思,也有人認為前兩句是後兩句的伏筆、應該要四個句子一起看才完整。目前也有種說法是端看每首班頓詩而有不同的解讀方法。[1]

  1. ^ 廖裕芳(2011),《馬來古典文學史》,北京市,昆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