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王念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王念孫
《清代學者像傳》第一集之王念孫像
清代學者像傳》第一集之王念孫像
大清光祿大夫直隸永定河道
籍貫江蘇省揚州府高郵州
族裔漢族
字號字懷祖,號石臞
出生乾隆九年(1744年)
逝世道光十二年(1832年)
親屬(父)王安國
(子)王引之
出身
  • 乾隆三十年欽賜舉人
  • 乾隆四十年乙未科進士出身

王念孫(1744年—1832年),懷祖石臞江蘇高郵州(今高郵市)人。清代學者、音韻學、訓詁學、校勘學家、官員,是乾嘉學派的代表人物。曾任給事中,與錢大昕盧文弨邵晉涵劉台拱有「五君子」之稱。

生平

高郵王氏故居

王安國雍正二年(1724年)榜眼。王念孫生於乾隆九年(1744年),八歲讀完十三經,早年從學於戴震[1]。乾隆三十年(1765年)高宗南巡,欽賜舉人。乾隆四十年(1775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工部主事。升郎中,擢監察御史,轉吏科給事中

嘉慶四年(1799年),仁宗親政,白蓮教戰事正酣,念孫上陳剿賊六事,彈劾國相和珅,直聲震朝野。同年,授直隸永定河道。嘉慶六年(1801年),河道決口,賠兩萬七千兩[2],特旨留任督辦河工。事竣,賞主事銜。河南衡家樓黃河決口,奉命前往勘查,又趕赴臺莊治理河務。不久,授山東運河道,在任六年,又調永定河道。後來永定河再次漲水決口,王念孫引罪,得旨休致。道光五年(1825年),重赴鹿鳴宴。道光十二年(1832年)卒,年八十九。《清史稿》有傳。[3]

著述

王念孫精熟水利書籍,在工部任職期間,著《導河議》上下篇。後來奉旨纂《河源紀略》。

罷官之後,專心著述。花費10年時間,搜集以前的古訓,詳加考證,寫成《廣雅疏證》,為訓詁學研究貢獻頗大。著有《廣雅疏證》、《釋大》、《讀書雜誌》、《王石臞先生文集》,其中《讀書雜誌》八十二卷並余編上下二卷,分別含《逸周書》、《戰國策》、《史記》、《漢書》、《管子》、《晏子春秋》、《墨子》、《荀子》、《淮南子內篇》、《漢隸拾遺》十種並《後漢書》、《老子》、《莊子》、《呂氏春秋》、《韓子》、《法言》和 《楚辭》、《文選》。

後世

高郵王氏故居內的父子二人像。

其子王引之也是一位語文學家,人稱「高郵二王」,又與戴震段玉裁稱為「段戴二王之學」。阮元稱:「高郵王氏一家之學,海內無匹。」[4]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閱讀此作者作品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清史稿/卷481》,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參考文獻

注釋

  1. ^ 《清史稿》有記載:「初從休寧戴震受聲音文字訓詁,其於經,熟於漢學之門戶,手編詩三百篇、九經、楚辭之韻,分古音為二十一部。於支、脂、之三部之分,段玉裁《六書韻表》亦見及此,其分至、祭、盍、輯為四部,則段書所未及也。念孫以段書先出,遂輟作。」
  2. ^ 劉建臻《王念孫賠款始末》
  3. ^ 《清史稿·列傳481卷》:王念孫,字懷祖,高郵州人。父安國,官吏部尚書,諡文肅,自有傳。八歲讀十三經畢,旁涉史鑑。高宗南巡,以大臣子迎鑾,獻文冊,賜舉人。乾隆四十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改工部主事。升郎中,擢陝西道御史,轉吏科給事中。嘉慶四年,仁宗親政,時川、楚教匪猖獗,念孫陳剿賊六事,首劾大學士和珅,疏語援據經義,大契聖心。是年授直隸永定河道 。六年,以河隄漫口罷,特旨留督辦河工。工竣,賞主事銜。河南衡家樓河決,命往查勘,又命馳赴臺莊治河務。尋授山東運河道,在任六年,調永定河道。會東河總督與山東巡撫以引黃利運異議,召入都決其是非。念孫奏引黃入湖,不能不少淤,然暫行無害,詔許之。已而永定河水復異漲,如六年之隘,念孫自引罪,得旨休致。道光五年,重宴鹿鳴,卒,年八十有九。
  4. ^ 《揅經室續集》卷二《王石臞先生墓志銘》

書目

  • 《清史稿》,中華書局點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