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意義來
活出意義來:意義療法簡介 | |
---|---|
原名 | Ein Psychologe erlebt das Konzentrationslager |
作者 | 維克多·弗蘭克 |
類型 | 自傳 心理治療 |
語言 | 德語 |
主題 | 心理學 |
故事背景地點 | 奧斯威辛集中營 |
發行資訊 | |
出版機構 | 青年人民出版社 (奧地利語) 畢肯出版社 (英語) |
出版時間 | 1946年 (奧地利) 1959年 (美國) |
出版地點 | 澳大利亞 |
頁數 | 200 |
系列作品 | |
續作 | 醫生與靈魂:來自意義療法中的心理治療 |
規範控制 | |
ISBN | 080701429X |
OCLC | 233687922 |
《活出意義來》(英語:Man's Search for Meaning)是維克多·弗蘭克於1946年出版的一本書,記錄了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作為納粹集中營囚犯的經歷,並描述了他的心理治療方法。該方法包括通過三種方式之一來確定每個人生命的目的:完成任務、照顧他人,或者在面對苦難時以尊嚴找到意義。
弗蘭克觀察到,在集中營中的倖存者能夠找到一個讓自己感到積極的生活目的,並且投入到想像這個目的中,例如與(想像中的)親人交談。並發現一個囚犯對未來的想像方式,將會影響他的生存期。這本書旨在回答「在集中營的日常生活如何反映在普通囚犯的心中?」的問題。第一部分是弗蘭克對他在集中營的經歷的分析,而第二部分介紹了他的意義觀,和他所提出的名為「意志療法」的理論。
根據書籍俱樂部和美國國會圖書館的一項調查,《活出意義來》被列入「美國十本最有影響力的書籍」之一[1]。截至作者於1997年去世時,這本書已售出超過1000萬冊,並被翻譯成24種語言。[2][3]
標題
這本書的原標題是《一位心理學家在集中營的經歷》(德語:Ein Psychologe erlebt das Konzentrationslager)。後來的德文版本將標題前置為《儘管如此,仍然對生命說是》(Trotzdem Ja zum Leben Sagen),這取自於《布燕瓦爾之歌》(Das Buchenwaldlied)中的一句歌詞,該歌是由佛里德里希·勞納-貝達在布亨瓦德集中營期間創作的。[4]第一個英文翻譯的標題是《From Death-Camp to Existentialism》。這本書的常見英文全稱是《活出意義來:意義療法簡介(Man's Search for Meaning: An Introduction to Logotherapy)》,盡管這個副標題在現代版本的封面上通常不會印出。[5]
內容
在這份由弗蘭克匿名發表的經歷報告中,他以一位猶太心理學家的半自傳式視角描述了在集中營中的經歷。一開始,他談到了被送進集中營對囚犯的影響,以及囚犯之間的關係,例如一些成為看守的囚犯比真正的納粹看守更加殘忍。對弗蘭克來說,集中營中的核心體驗是,即使在最不人道的條件下,人仍然能夠找到生命的意義。他描述了那些等待他們的人有更好生存機會的囚犯。弗蘭克本人認為,他能夠在未來講授有關集中營對心理的影響的講座是一種慰藉
報告的最後50頁是劇本《比爾康瓦爾中的同步化》:蘇格拉底、伊曼努爾·康德和巴魯赫·史賓諾沙從天堂來到虛構的「比爾康瓦爾集中營」,想要幫助無知的人們。然而,他們發現無法做到這一點,因為人們必須要依靠自己,才能尋找為何而活的意義。
評價
根據1991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和每月圖書俱樂部進行的調查,《活出意義來》被評為美國影響力最大的十本書之一。 到1997年弗蘭克去世時,這本書已銷售超過1000萬冊,並被翻譯成24種語言。 截至2022年,該書已售出1,600萬冊,並以52種語言印刷發行。[6]
書的序言作者高爾頓·威拉德·奧爾波特將其描述為「一個富有戲劇性敘述的珍品」,提供了對當今最重要的心理學運動的引人入勝的介紹。[7]莎拉·貝克韋爾將其描述為「對存在主義思想在現實生活中所能做的,非常強大而感人的例證」[8],瑪麗·富布盧克讚揚了「弗蘭克探索生命中意義重要性的方式, 將其視為生存的關鍵。」[9]
然而,該書的某些方面也受到了批評。弗蘭克在書中的一個主要觀點是,積極心態使人們更能夠在集中營中生存下來。但理查德·米德爾頓-卡普蘭( Richard Middleton-Kaplan)表示,這意味著,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的,那些死去的人已經放棄了,這為猶太人就像待宰的羊一樣的想法鋪平了道路。大屠殺分析家勞倫斯·L·朗格批評弗蘭克推廣意志療法,並表示該書具有問題的含義。他還指責弗蘭克有一種自吹自擂的語氣,以及對大屠殺受害者的研究態度缺乏人道主義。[10][11]
另見
參考文獻
- ^ Fein, Esther B. Book Notes. The New York Times. 1991-11-20 [2024-02-10].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8) (美國英語).
- ^ Noble, Holcomb B. Dr. Viktor E. Frankl of Vienna, Psychiatrist of the Search for Meaning, Dies at 92. The New York Times. 1997-09-04 [2024-02-10].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12) (美國英語).
- ^ VFI / Viktor Frankl, Life and Work. www.viktorfrankl.org. [2024-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30).
- ^ Foreword to Trotzdem Ja zum Leben Sagen: Ein Psychologe erlebt das Konzentrationslager, Hans Weigel, Penguin, München, 2009, ISBN 978-3328102779 (reprinted from 1977)
- ^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Viktor Frankl. Beacon Press, 2006, ISBN 978-0807014264
- ^ Kahn, Mattie. How Instagram turned a Holocaust memoir into a self-help manifesto. Vox. 2022-11-28 [2024-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7) (英語).
- ^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Viktor Frankl
- ^ Books, Five. Existentialism. Five Books. [2024-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7) (英語).
- ^ Books, Five. Auschwitz. Five Books. [2024-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21) (英語).
- ^ Lawrence Langer, Versions of Survival: The Holocaust and the Human Spirit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2), p. 24.
- ^ Pytell, Timothy. Redeeming the Unredeemable: Auschwitz and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Holocaust and Genocide Studies. June 3, 2003, 17 (1): 89–113 [2024-02-10]. doi:10.1093/hgs/17.1.8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透過Project MUSE.
外部連結
- Viktor Frankl: Why believe in other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ED talk
- Commentary on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y personal development scholar Tom Butler-Bowdon (50 Self-Help Classics, 2003. ISBN 978-1857883237)
- Viktor Frankl at Ninety: An Interview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book cover
- Gilmore, Byron Ross. The search for meaning in grief: A comparison of Victor Frankl's 'Search for Meaning' with Douglas Hall's 'Theology of the Cros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grief ministry (M.A.論文). Wilfrid Laurier University. 1997 [2024-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8).
- There's More To Life Than Being Happ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 The Atlantic, discussion of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