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 (古代)
滄州,中國古代設置的一個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滄州市、山東省濱州市地。
北魏熙平二年(517年)分瀛州、冀州設置,治所在饒安縣(今河北省鹽山縣西南)。轄浮陽郡、安德郡、樂陵郡。隋朝開皇三年(583年),漳河郡廢入滄州。大業三年(607年),以滄州改置渤海郡,治所在陽信縣(今屬山東省濱州市)。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徙治饒安縣,六年(623年),徙治胡蘇縣(今屬河北省滄州市)。貞觀元年(627年),復治清池縣(今河北省滄州市東南)。土貢:絲布、柳箱、葦簟、糖蟹、鱧鮬。戶十二萬四千二十四,口八十二萬五千七百五。下轄七縣:清池縣、鹽山縣、長蘆縣、樂陵縣、饒安縣、無棣縣、乾符縣。管轄相當於今天河北省海河以南,靜海縣、青縣、交河以東,東光縣和山東省寧津縣、樂陵市、無棣縣以北地區。唐朝時,從滄州境內,先後分出棣州、景州。武德四年(621年),以滄州的陽信縣、滳河縣、樂陵縣、厭次縣置棣州。八年(625年),棣州廢,四縣還隸滄州。貞觀十七年(643年),復以滄州的厭次縣,德州之滳河縣、陽信縣置。貞元三年(787年),以滄州的弓高縣、東光縣、臨津縣置景州。長慶元年(821年),景州廢,縣還滄州。長慶二年(822年),復以弓高縣、東光縣、臨津縣、南皮縣、景城縣置。大和四年(830年),景州又廢,縣還滄州。景福元年(892年),復置景州。
宋朝之後轄境有所變動。元朝延祐改治長蘆鎮(今河北省滄州市)。明朝初年以清池縣省入滄州。屬京師河間府。清朝雍正後為不轄縣的散州。1913年改為滄縣。
隋代行政區劃變遷 | |||||
---|---|---|---|---|---|
區劃 | 開皇元年 | 區劃 | 大業3年 | ||
州 | 滄州 | 冀州 | 郡 | 渤海郡 | |
郡 | 樂陵郡 | 浮陽郡 | 渤海郡 | 縣 | 陽信縣 樂陵縣 饒安縣 清池縣 鹽山縣 南皮縣 無棣縣 滳河縣 厭次縣 蒲台縣 |
縣 | 陽信縣 樂陵縣 | 浮陽縣 饒安縣 高城縣 |
南皮縣 |
- 唐朝滄州刺史
- 盛彥師(618年)
- 王孝師(619年)
- 程大買(622年)
- 獨孤機(貞觀年間)
- 張有德(貞觀年間)
- 張有德(貞觀年間)
- 席辨(644年)
- 賈敦頤(貞觀年間)
- 薛大鼎(649年—650年)
- 獨孤瑛(656年—658年)
- 垣濬(唐高宗前期)
- 李乾祐(666年)
- 陳敬之(咸亨年間)
- 封言道(675年—677年)
- 王守真(唐高宗時)
- 鄭欽言(唐高宗時)
- 白大威(唐高宗、武周時)
- 李某(武周前期)
- 於玄徹(武周時)
- 姚珽(武周時)
- 鄭孝本(武周時)
- 權龍襄(696年)
- 解琬(神龍年間)
- 姜師度(707年)
- 李某(716年)
- 仇克義(開元初年)
- 張之輔(開元年間)
- 裴觀(725年)
- 李羾(唐玄宗時)
- 李道堅(732年)
- 王無擇(開元年間)
- 景城郡太守
- 田廷玠(大曆前期)
- 李固烈(775年—784年)
- 程日華(784年—788年)
- 李運(786年,遙領)
- 程懷直(788年—795年)
- 李諒(795年,遙領)
- 程懷信(795年—805年)
- 程執恭(805年—818年)
- 程權(818年)
- 李宗奭(818年)
- 烏重胤(818年—821年)
- 杜叔良(821年—822年)
- 李全略(822年)
- 李光顏(822年)
- 李全略(822年—826年)
- 李同捷(826年—829年)
- 烏重胤(827年,未任)
- 李寰(827年—828年,未任)
- 傅良弼(828年,赴任途中卒)
- 李祐(828年—829年)
- 萬洪(829年)
- 傅毅(829年)
- 殷侑(829年—832年)
- 李彥佐(832年—838年)
- 劉約(838年—844年)
- 李琢(849年—855年)
- 杜中立(855年—860年)
- 渾偘(861年—864年)
- 盧簡方(864年—869年)
- 荊從皋(869年—870年)
- 盧簡方(870年—872年)
- 鄭漢卿(872年—874年)
- 成君賞(乾符年間)
- 楊全玫(中和初年—885年)
- 王鐸(884年,途中被殺)
- 曹誠(885年,未任)
- 盧彥威(885年—898年,890年受任)
- 劉守文(898年—909年)
- 張歡用
- 夏侯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