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江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江淹
文通
性別
出生444年
南朝宋
逝世505年(60—61歲)
南朝梁
職業南朝官員、文學家

江淹(444年—505年),文通濟陽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人,南朝官員、文學家。江淹少時孤貧好學,六歲能詩,十三歲喪父(出身士族中最低的次門寒素)[1]。江淹歷仕南朝宋、齊、梁三代,早年仕途上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轉入建平王劉景素幕下,受廣陵令郭彥文案牽連,被誣受賄入獄,在獄中上書陳情獲釋。劉景素密謀叛亂,江淹曾多次諫勸,劉景素不納,貶江淹為建安吳興縣令。宋順帝升明元年(477年),齊高帝蕭道成執政,把江淹自吳興召回,並任為尚書駕部郎、驃騎參軍事,大加重用。之後一路官運亨通,終於在初攀升到高位的散騎常侍、左衛將軍,受封伯爵,以金紫光祿大夫之位退休。

生平

幼年·初仕

江淹的祖父江耽和父親江康之都在南朝宋任縣令(六品),家世不高。江淹六歲能詩,十三歲時父親去世,家境貧寒,靠砍柴供養母親,但是他非常好學,仰慕司馬相如梁鴻的為人,喜歡學習寫文章。江淹約在460年代中期就開始入仕,最早是擔任「南徐州從事」的小官。「從事」在當時是地方長官自己任命的一種屬官,大概等於現在的助理。這樣的官職沒有較高的品秩和待遇,實際上還不能算是朝廷正式的官員,但是能夠接近掌權者。接着他轉任「奉朝請」,這也是一種類似天子隨從的官職,在當時已經降低為次門寒士的起家官。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跟從建平王劉景素於南兗州,劉景素是一位喜好結交士人的王爺,江淹的仕途似乎頗有希望。約在此時,江淹被出身高門甲族的大隱士何點(437-504年)另眼相看,讓他打破寒素出身的界限,[2]於名士社交圈逐漸顯名。

陷獄和親情

不久,廣陵縣令郭彥文因事獲罪,在審問過程中連累江淹,謊稱江淹收受賄賂,江淹因而判罪入獄。江淹在獄中上書劉景素陳情喊冤,在陳情書中說:「下官本來是一個出身平凡的布衣平民,因仰慕王爺的仁義,才來投靠王爺擔任僚屬。王爺以國士的規格禮遇我,我也經常思圖報效。不料遭到小人的讒毀,這種事是古代賢人都無法避免的,何況我一個普通人。如果我確實有罪,理當伏法受誅,但是在眼下的清明盛世,我卻有冤情未申,希望王爺能夠垂詢明白。」劉景素看了陳情書後,當天就把江淹放了出來。之後江淹被推舉為南徐州秀才,於考試對策中獲得「上第」的成績,不但鄉品因此提高,更得以遷轉南徐州刺史、巴陵王劉休祐的王國左常侍;471年,江淹再度跟隨劉景素坐鎮荊州

勸免與去官

泰豫元年(472年)南朝宋後廢帝劉昱即位,當時年僅十歲。但是這位皇帝性格殘暴,喜怒無常,登基之後更不受管束,甚至經常親手殺無辜的人。當年轉任南徐州的劉景素手中握有大權,因此左右勸說他舉兵謀反。江淹不贊成謀反,多次勸說:「流言招禍,二叔所以同亡;抵局懷恨,七國於是俱斃。殿下不求國家之安,而聽信左右之計,則復見麋鹿霜露棲於姑蘇之臺矣。」但是劉景素沒有採納,反而日夜加緊謀劃。江淹知道事發就在眼前,於是寫了《效阮公詩十五首》贈給劉景素,來勸諫他,然而無用。

元徽二年(474年)適逢南東海太守陸澄在家居喪,不能行使政事。當時江淹的職務是鎮軍參軍,兼任南東海郡丞。江淹想以郡丞代理郡守,但是劉景素卻任用了另外一個人司馬柳世隆。江淹多次請求,觸怒劉景素,於是被貶為建安吳興縣(今福建浦城)令。元徽四年(476年)秋,劉景素在南徐州的京口起兵造反,但不久即被平定。與劉景素一同謀逆的人都被誅殺,然而江淹只是免去了官職。因此,江淹在吳興縣令任職三年後,就去官為民。

再仕·一路升遷

南朝宋順帝升明初年(477年),齊王蕭道成聽聞江淹的文才,於是應召江淹入仕為官,授以尚書駕部郎,驃騎參軍事之職。當時朝廷由蕭道成輔政,江淹做官不久就遇到荊州刺史沈攸之叛亂,蕭道成問他有什麼對策,江淹說劉邦和曹操之所以能夠以弱勝強,原因在於他們在道義上而不是勢力上強過對方。江淹又具體分析了五個蕭道成必勝、沈攸之必敗的因素:「主公雄武有奇略,一勝;寬容而仁恕,二勝;賢能畢力,三勝;民望所歸,四勝;奉天子而伐叛逆,五勝。沈攸之志銳而器小,一敗;有威而無恩,二敗也;士卒瓦解,三敗;縉紳不懷,四敗也;懸兵數千里,而無同惡相濟,五敗。」蕭道成很讚賞他的分析,由此江淹又獲得重用。

升明三年(479年)宋順帝劉準禪位於蕭道成,南朝齊建立。齊高帝蕭道成建元初年(479年),江淹擔任豫章王記室(類似現在的秘書)併兼任東武縣令,參與草擬詔書法令,並參與撰寫國史。不久又升任中書侍郎,正式進入齊朝政治核心,齊高帝蕭道成所著的文詔,由江淹負責撰次。此後,江淹更是仕途平坦,一路升遷。齊武帝永明初年(483年),升任驍騎將軍,仍然參與修撰國史。隨後任建武將軍,到地方擔任廬陵內史。擔任了三年地方官後,永明四年(486年)復任驍騎將軍,朝廷詔令江淹造歌,江淹不依胡道安傅玄製《祀先農迎送神升歌》及《饗神歌》二章。後來江淹還兼任過尚書左丞國子博士御史中丞

齊明帝蕭鸞宰相時,因向御史中丞江淹說:「您以前當尚書時,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寬猛相濟能折衷;現在為中丞,足以震肅眾多官僚。」江淹答說:「今日之事,可謂當官而行,更恐才劣志薄,不足以仰稱明旨耳。」於是江淹彈劾了中書令謝朏、司徒左長史王繢、護軍長史庾弘遠,並以久疾不預山陵公事;又彈劾前益州刺史劉悛、梁州刺史陰智伯兩人貪贓巨萬,立即拘押給廷尉治罪;還有臨海太守沈昭略、永嘉太守庾曇隆,及諸郡二千石並大縣官長多被彈劾。江淹彈劾了不少中央和地方官員,讓朝廷綱紀為之一振,內外肅然。齊明帝蕭鸞稱讚江淹說:「劉宋以來,不再有法度嚴明的御史中丞了,現在你可以說是唯一的一個。」

齊明帝即位(494年)後,江淹也官運不斷,先是擔任臨海王長史,不久轉任廷尉卿(掌管刑罰的官)、給事中(古代言官的一種)。再升任冠軍長史、輔國將軍,出任宣城太守四年,然後回來任黃門侍郎、步兵校尉、秘書監。齊朝初朝廷詔令江淹改造樂章《宋鳳皇銜 書伎辭》。

三仕·晚年

南朝齊永元二年(500年),齊帝東昏侯蕭寶卷荒淫無道,崔慧景舉兵造反圍攻京城建康,城內許多官員和士紳紛紛拿着名片投身於崔慧景,只有江淹謊稱有病不去。叛亂平復之後,世人都佩服江淹有遠見。此年江淹任職祕書監兼衛尉,謂人曰:「此非吾任,路人所知,正取吾空名耳。且天時人事,尋當翻覆。孔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備。』臨事圖之,何憂之有?」

永元三年(501年),東昏侯殺害平亂功臣蕭懿,導致蕭懿之弟蕭衍發兵攻打建康,擁立新主齊和帝蕭寶融 。此年江淹調遷吏部尚書。後來蕭衍帶兵至新林(今江蘇省南京市西南),縉紳官僚並不看好蕭衍,人人毫不在意,而江淹早已料到即將改朝換代,所以脫去官服,秘密投奔蕭衍。蕭衍授以冠軍將軍、祕書監之職,不久兼職司徒左長史

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蕭衍逼迫齊和帝讓位,建立梁朝。江淹又在梁朝擔任官職,轉遷相國右長史。這已經是江淹為官的第三個朝代,這次他的官職是散騎常侍、左衛將軍,並被封為臨沮縣開國伯,食邑四百戶。江淹乃謂子弟曰:「我本來是清貧的官吏,不求富貴,如今忝竊,遂至於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備矣。人生行樂,須富貴何時。我功名既立,正欲歸身田野。」同年又因病遷任金紫光祿大夫(退休用的高位閒職),改封醴陵伯。

天監四年(505年),江淹逝世,享年六十二歲,梁武帝蕭衍為他身穿素服致哀,諡江淹為「憲」。江淹死後埋葬在江墓店(今民權縣李堂南嶽莊)。江淹的兒子江蒍承繼爵位,官至長城令。普通四年(523年),蕭衍追念江淹的功績,又封江蒍為吳昌伯。

「江郎才盡」

「江郎才盡」這個典故語出南朝梁鍾嶸詩品·齊光祿江淹》,其記載如下:「初,淹罷宣城郡,遂宿冶亭,夢一美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我有筆在卿處多年矣,可以見還。』淹探懷中,得五色筆以授之。爾後為詩,不復成語,故世傳江淹才盡。

《南史·江淹傳》有兩段關於「江郎才盡」的故事,其中一段與《詩品》記載的相似,也是還五色筆給郭璞,不過結果為「爾後為詩絕無美句」,並沒有《詩品》記載的「不復成語」那麼嚴重,只是作詩沒有什麼精彩之處而已。劉璠著作的《梁典》則記載著:「嘗夢郭璞謂之曰:君借我五色筆,今可見還。淹即探懷以筆付璞,自此以後,材思稍減。」表示寫作文章仍然優異,只是「材思稍減」罷了。《蒙求》註引《典略》也記載著:「江淹少夢人授以五色筆,因而有文章。」

另一段是說:江淹在宣城太守卸任回來的路上,偶宿於禪靈寺,夜晚夢見一人自稱張景陽(西晉文學家張協,字景陽)對他說:「從前我把一匹錦寄存在你那裡,現在可以還給我了。」江淹從懷中拿出幾尺錦給他,結果這個人卻生氣地說:「怎麼只剩這麼點了?」然後回頭看見丘遲(南朝文學家)就對他說:「剩下的幾尺沒什麼用,送給你。」於是從此江淹的辭賦文章就「躓矣」(不行了)。

各種觀點

後人不滿足於《詩品》和《南史》的故事,試圖探討江淹晚年,尤其是自宣城太守卸任後,作品不如從前的真實原因。根據現代學者曹旭在《詩品集注》中的總結,清朝以前對江淹才盡的解釋主要有四種觀點:

  1. 江淹晚年遇到喜好文墨而又氣量狹窄的梁武帝,不敢以文才凌駕於帝王之上,所以故意「藏拙」,不是真的才盡。
  2. 江淹對當時流行的「永明體」文風不滿,但無力與之抗衡,只能擱筆表示抗議。
  3. 江淹由於生活環境改變,晚年已身居高位,俗務纏身,沒有時間進行文學創作。
  4. 江淹真的才盡了,歸還五色筆和錦的夢就是「才盡」的徵兆。

作品

江淹以作品聞名於世,也有部分散文傳世,其中以「賦」最為世人稱道。此外,江淹還擔參與過南齊朝國史的修撰,因此也著有史書。

文集

江淹的作品,根據《自序傳》說「自少及長,未嘗著書,惟集十卷,謂此足矣」,則有十卷,這是江淹任南朝齊的中書侍郎時的記錄。根據《梁書·江淹傳》的記載,「凡所著述百餘篇,自撰為《前》、《後》集」,可知他後來又有了很多作品問世,自己輯錄為前後兩集。《隋書·經籍志》記載:「《江淹集》九卷,《江淹後集》十卷。」可能到了隋朝時《前集》已經失佚一卷。但是《舊唐書》記載的卻是「《江淹前集》十卷,《江淹後集》十卷」(《新唐書》與此略同),反而比隋朝多出一卷,可能是找回散佚的那捲,也可能是另外補充輯錄了一卷。唐朝之後,大多記載為十卷。

現存江淹文集已經不是《隋書》記載的《江淹集》和《江淹後集》,有三個不同的版本:

  • 編入《四庫全書》的江淹文集,採用的是清朝乾隆年間,考城梁賓根據明朝汪士賢張溥刊本,和睢州湯斌家鈔本參互校訂而成的,共四卷。
  • 編入《四部叢刊》的江淹文集,是影印的烏程蔣氏密韻樓所藏明朝翻刻的宋朝時版本,共十卷。
  • 清朝乾隆年間江昉刊本《醴陵集》,共十卷。

現存的大部分作品是江淹創作於齊武帝永明(483年-493年)之前,這些作品都收錄於江淹擔任南齊中書侍郎時自行輯錄的作品集,即《江淹前集》中。此後的作品在唐朝之後就散失了,具體原因無法稽考,現代學者曹道衡認為是江淹的後期作品品質不佳所致。

主要作品

辭賦

  • 恨賦
  • 別賦
  • 《傷愛子賦》
  • 《哀千里賦》
  • 《四時賦》
  • 《麗色賦》
  • 《丹砂可學賦》

詩歌

散文

史書

  • 《齊史·十志》(已佚)

江淹在南齊朝初年,曾奉命修史,完成《齊史》的體例和《齊史·十志》。唐朝劉知幾在《史通》說江淹認為「史之所難,無出於志」,「故先著十志,以見其才」。《齊史·十志》現在已經失佚,但是蕭子顯編撰的《南齊書》大體繼承了《齊史》的體例,江淹的《齊史·十志》也是蕭書的史料來源之一。

家庭

  • 江耽,江淹的祖父,丹陽縣令。
  • 江康之,江淹的父親,南沙縣令,雅有才思。
  • 江蒍,江淹的兒子,江淹死後承繼其爵位。
  • 江艽,江淹的兒子,早亡,江淹為之寫有《傷愛子賦》
  • 江才君,江淹的女兒,蕭誕兒子的妻子。

文學成就

江淹在辭賦方面最為突出,與鮑照並稱南朝辭賦大家。南朝辭賦發展至「江淹、鮑照」,可說是達到了頂峰。江淹的辭賦多屬抒情小賦,善於描寫人的心理,江淹最有名的《恨賦》、《別賦》與鮑照的《蕪城賦》、《舞鶴賦》並稱南朝辭賦的絕唱。此外,他的《去故鄉賦》、《青苔賦》、《待罪江南思北歸賦》等,表達出被貶為建安吳興令時的失意和思鄉。

江淹也是南朝駢文大家,與鮑照、徐陵劉峻齊名。江淹在獄中寫給劉景素的《詣建平王書》是最為知名的,文章辭氣激昂高亢,不亢不卑,字行間流露出真實情感。此外,江淹的《報袁叔明書》、《與交友論隱書》等,皆為當時名篇。

江淹的詩作也有不少上乘之作,特色在於意趣深遠,在諸家中亦為優秀者,尤其以《渡泉嶠出諸山之頂》、《仙陽亭》、《遊黃蘗山》等猶具特色。江淹在詩歌方面的特色是善於擬古。江淹勤學古人的作品,使他寫出許多在流麗中又含有峭拔蒼勁的詩篇。因此,南朝文學批評家鍾嶸在《詩品》中說江淹「善於摹擬」。

評價

  • 梁書》作者姚思廉:「江淹、任昉,並以文采,妙絕當時。」
  • 隋書》作者魏徵:「濟陽江淹、吳郡沈約樂安任昉等,並學窮書圃,思極人文,縟綵鬱於雲霞,逸響振於金石。」
  • 文心雕龍》記載:「辭須蒨秀,意取柔靡,皆入此類.若江淹《恨賦》、孔稚圭《北山移文》之流是也。」
  • 詩品》作者鍾嶸:「文通詩體總雜,善於摹擬,筋力於王微,成就於謝朓。」
  • 金樓子》作者蕭繹:「任昉、孔廣、江淹之儔,皆當時之傑,號士林也。」
  • 池北偶談》作者王士禎:「前人擬古莫妙於陸機、江淹。馮班雲:『江、陸擬古詩,如搏猛虎,禽生龍,急與之角力不暇,氣格悉敵。今人擬古,如床上安床,但覺怯處,種種不逮。』此論良是。」
  • 鈍吟雜錄》作者馮班:「陸士衡《擬古詩》、江淹《擬古三十首》,如摶猛虎,捉生龍,急與之較,力不暇,氣格悉敵。今人擬詩,如床上安床,但覺怯處種種不逮耳。然前人擬詩,往往只取其大意,亦不盡如江、陸也。」
  • 詩學源流考》作者魯九皋:「梁繼齊統,何遜、沈約、范雲、任昉、江淹、柳惲、吳均一時並起。」

名句

  •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別賦》)
  • 萬壑共馳鶩,百穀爭往來。」(《渡泉嶠出諸山之頂》)

參見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閱讀此作者作品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梁書/卷14》,出自姚思廉梁書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南史·卷59》,出自李延壽南史

參考文獻

腳註

  1. ^ 根據越智重明的研究,宋、齊時州從事、奉朝請起家的人士,一律被歸列為非清流的次門士族(次於王謝袁蕭等甲族,故稱次門),參見氏著:《魏晉南朝の貴族制》(東京:研文出版,1982),第五章〈制度的身分=族門制をめぐって〉,頁233-273。濟陽江氏則從劉宋末期開始,出現內部分化的高低現象,因此雖有甲族高門的江斆存在,也有宋末齊初被稱為「寒士」的江謐(《南齊書‧江謐傳》:「(江謐)解褐奉朝請……(齊高帝)敕曰:『江謐寒士,誠當不得競等華儕。然甚有才幹,堪為委遇,可遷掌吏部』)。另外《梁書‧何點傳》載:「(何)點雅有人倫鑒,多所甄拔。知吳興丘遲於幼童,稱濟陽江淹於寒素,悉如其言」,說明「少孤貧」的江淹,確實在當時被認知為寒士或寒門。
  2. ^ 《梁書‧何點傳》:「(何點)家本甲族,親姻多貴仕……士大夫多慕從之,時人號為「通隱」……(何)點雅有人倫鑒,多所甄拔。知吳興丘遲於幼童,稱濟陽江淹於寒素,悉如其言」。

書目

  1. 姚思廉,《梁書·列傳第八》。
  2. 李延壽,《南史·列傳第四十九》。
  3. 沈約,《宋書·本紀第九》。
  4. 江淹原著,胡之驥、李長路注釋,《江文通集匯注》,中華書局,1984年。
  5. 屠青,《近十年江淹研究綜述》,出自《中州學刊》。2005年第1期:174-178頁。
  6. 陳濤,《江淹「才盡」說新解》,出自《貴州社會科學》。2004年第1期:73-75頁。
  7. 興膳宏,《六朝詩人傳》,大修館書店,2000年。ISBN 978-4469232134
  8. 興膳宏,《六朝詩人群像》,大修館書店,2001年。ISBN 978-4469231786
  9. 俞紹初、張亞新,《江淹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ISBN 978-7534800625
  10. 越智重明,《魏晉南朝的貴族制》,研文出版,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