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應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應詹(274年—326年9月8日),字思遠[1]汝南南頓(今項城市南頓鎮)人。曹魏侍中應璩之孫,應秀之子。

生平

應詹幼孤,為祖母所養。十餘歲時,祖母死去,應詹因悲痛過度,走路用拐杖。後由族人共養,委以資產。長大後以文章著稱,氣度非凡。司徒何劭稱他:「君子哉若人!」曾擔任太子的教師。韋泓「親屬遇饑疫並盡」,至洛陽,依託應詹,「詹與分甘共苦,情若弟兄」[2],這是成語「分甘共苦」的典故。

晉愍帝時,應詹督導南平(今福建南平市)、天門、武陵三郡軍事,天下大亂,詹境獨全。時百姓有歌曰:「拯我塗炭,惠隆丘阜,潤同江海,恩猶父母。」建興三年,陶侃杜弢相攻,杜弢屢敗,杜弢寫信給應詹,自言與詹「共討樂鄉,本同休戚。後在湘中,懼死求生,遂相結聚。倘以舊交之情,為明枉直,使得輸誠盟府,廁列義徒,或北清中原,或西取李雄,以贖前愆,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於是應詹把杜弢的信,轉呈給司馬睿,並為流民請願,「宜命使扶納,以息江、湘之民!」司馬睿遂派前南海郡(廣東廣州市)郡長王運,前往接受杜弢投降。

王敦之亂平定後,以功封觀陽侯[3]、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刺史。咸和元年七月癸丑日(326年9月8日)卒[4],享年五十三歲。冊封鎮南大將軍,儀同三司。諡曰。有文集三卷[5]

  • 應玄官至散騎侍郎
  • 應誕歷六郡太守、龍驤將軍,追贈冀州刺史。

注釋

  1. ^ 宣和書譜》誤作詹思遠
  2. ^ 《晉書·應詹傳》
  3. ^ 《點校本校勘記》:觀陽伯應詹卒 斠註:明紀及詹傳並作「觀陽縣侯」。按:明紀封賞諸人,應詹與郗鑒同,郗鑒爲縣侯,詹亦應爲縣侯。疑此誤。御覽二百引晉中興書作「觀寧侯」;雖誤「觀陽」爲「觀寧」,然作「侯」不作「伯」,亦可證。
  4. ^ 《晉書·成帝紀》和《資治通鑑》作咸和元年:「秋七月癸丑,使持節、都督江州諸軍事、江州刺史、平南將軍、觀陽伯應詹卒。」點校本校勘記:「 以咸和六年卒 成紀、《通鑑》九三俱雲其卒在元年,「六」疑「元」字之形近誤。」
  5. ^ 《隋書經籍志》注有鎮南大將軍應瞻集五卷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晉書·卷070》,出自房玄齡晉書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