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祖詒
徐祖詒(1895年3月23日—1976年2月15日),又名徐祖貽,字燕謀。江蘇崑山人。國民革命軍中將。歷任各種高級參謀職務。
生平
家境貧寒。幼年在「蒙養公學」就讀。隨父親徐夢鷹從家鄉赴東北。考入吉林陸軍小學。民國元年入北京清河陸軍第一預備學校。1914年入保定軍校第三期炮兵科,與白崇禧同學。1916年冬畢業後任職奉軍,後留學日本士官學校,畢業後入日本陸軍大學。1927年6月歸國後,在奉系的北京政府任陸軍炮兵上校,軍事部參謀署科長。1928年,與邢士廉等代表張學良到北平與南京國民政府代表白崇禧談判東北易幟。1928年12月任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公署軍令廳少將第三處少將處長。九一八事變後,1932年9月任參謀本部處長。1933年3月任北平軍分會作戰處處長。1933年5月代表北平軍分會任華北停戰軍使,前往長城抗戰的日軍陣前求和,與日軍簽訂《塘沽協定》。1933年9月任第二廳少將副廳長。1936年1月,南京國民政府銓敘為陸軍少將。1936年6月任參謀本部第二廳廳長,負責軍事情報、國外宣傳和武官工作。1936年10月5日晉升為陸軍中將。
抗戰時,被白崇禧推薦給李宗仁的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謀長。1938年3月11日奉李宗仁之命,到臨沂前線開設前進指揮所[1],召集龐炳勛、張自忠的第四十、第五十九軍高級指揮人員開軍事會議,採納了張自忠的作戰計劃,決定反守為攻,採用正面堅守,兩翼迂迴,抄襲敵後,一舉殲滅之方案。3月17日,徐祖詒見張自忠第五十九軍傷亡太慘,擬電請戰區長官李宗仁同意第五十九軍撤下陣地;張自忠向徐祖詒請求再堅持24小時,徐祖詒請示五戰區同意。3月18日臨沂保衛戰血戰五晝夜重創日軍,李宗仁通電全國告捷,蔣介石和李宗仁傳令嘉獎,張、龐各記大功一次外,張自忠被提升為第二十七軍團軍團長(仍兼五十九軍軍長)。旋即協助李宗仁指揮台兒莊戰役[2]。1939年秋兼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駐均縣第八分校主任。1943年2月任陸軍大學兵學研究院主任。
抗戰勝利後,任第三方面軍(司令官湯恩伯,副司令官霍揆彰和張雪中,負責桂柳反攻作戰)總參議。1947年11月任國民政府參軍處參軍。1947年12月追隨白崇禧任國防部九江指揮部參謀長。1948年5月任總統府參軍處參軍。1948年9月任華中剿總副總司令兼參謀長。1949年6月任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兼參謀長。
1949年後赴台灣,1950年春,任國防部高參。1952年10月退役,任中華民國交通部電信總局顧問。[3]
著作
- 《陸軍戰術原則筆記》
參考文獻
- ^ 《四十九個日夜浴血苦戰鑄就的勝利 — 臨沂大捷》,臨沂齊魯網,2018-03-14
- ^ 本報記者 武燕 李翔:「台兒莊戰役中的『燕謀』徐祖詒」,《中華合作時報 》2011年01月04日
- ^ 《民國人物大辭典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20頁。ISBN 978720203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