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灣
廣州灣 Kouang-Tchéou-Wan | |||||||||
---|---|---|---|---|---|---|---|---|---|
1898年—1945年 | |||||||||
地位 | 法屬印度支那的構成地區 法國的租借地 | ||||||||
行政中心 | 白雅特城 | ||||||||
官方語言 | 法語 | ||||||||
常用語言 | |||||||||
宗教 | |||||||||
政府 | 租借地、殖民地 | ||||||||
廣州灣公使 | |||||||||
• 1898 | 福德(首) | ||||||||
• 1942-1943 | 杜美(末) | ||||||||
歷史時期 | 新帝國主義 | ||||||||
• 法軍占領廣州灣 | 1898年4月22日 | ||||||||
• 《廣州灣租界條約》簽訂 | 1899年11月16日 | ||||||||
• 《中法互訂廣州灣租界條約》正式實行 | 1900年2月19日 | ||||||||
• 《共同防禦廣州灣協議》簽訂 | 1943年2月21日 | ||||||||
• 日本投降 | 1945年8月15日 | ||||||||
• 中法交接廣州灣儀式 | 1945年10月19日 | ||||||||
面積 | |||||||||
• 總計 | 1,300平方公里 | ||||||||
人口 | |||||||||
• 1911年 | 189000 | ||||||||
• 1935年 | 209000[1] | ||||||||
• 1940年 | 326000[2] | ||||||||
• 1945年 | 268416[3] | ||||||||
貨幣 | 法屬印度支那元(官方使用) | ||||||||
|
廣州灣(法語:Kouang-Tchéou-Wan,又譯作Kwang Chow Wan、Kwang-Chou-Wan等),是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於1899年至1945年在清朝廣東省設立的租借地,總面積約1300平方公里。1943年太平洋戰爭時被日本佔領,1945年由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歸還給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隨後以原廣州灣租借地設立湛江市。
地理
廣州灣一詞具有多重含義,在水面上的廣州灣可指高廉道高州府吳川縣南三都以南(現湛江港灣)的水面,陸地上的廣州灣在1898年前則為吳川縣南三都鷺洲島(今南三島)上的廣州灣村,1898年後,指法屬廣州灣租借地,現今仍可指湛江市市轄四區(儘管廣州灣租借地僅包括現今湛江市市轄四區的霞山區的全部、坡頭區和麻章區各一部分區域以及赤坎區的大部分區域)。海灣深入廣州灣的租借地帶,海灣南部為後來的湛江港,海灣由南到北深入陸地,逐漸收窄,形成今湛江水道(法屬時期,法國人根據音譯稱為馬溪河或者麻斜河)和今湛江港(通稱麻斜海,別稱廣州灣)。
清朝末期,麻斜河以東屬清朝廣東省高廉欽道高州府吳川縣,以西屬廣東省雷瓊道雷州府遂溪縣。明清時期的廣東承宣布政使司(廣東布政司)及後來的廣東省雷州府遂溪縣從未對廣州灣有過行政管轄。
成為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在中國的唯一租借地後,管轄區域內有兩個主要中心城區,分別為行政中心白雅特城(Fort Bayard)(民間稱西營,今屬霞山區)與商業中心赤坎(今屬赤坎區)。早期曾在麻斜河以東的麻斜(今坡頭區麻斜街道)設置行政中心,後放棄。此外,還有多個設立了公局的墟鎮中心和較小港埠,如鋪仔(今湖光鎮鋪仔社區)、太平(今太平鎮太平社區)、東山(今東山街道東山社區)、志滿(今屬湖光農場)、淡水(今硇洲鎮淡水社區)、三合窩(今乾塘鎮三合社區)等。
歷史
廣州灣地名最早出現朝代暫不可考。有「廣州灣」來自於「九州灣」的說法。[4]
建置變化
西漢滅南越國時期,在此帶有設合浦郡徐聞縣(為合浦郡治所)、合浦郡高涼縣、合浦郡合浦縣等縣,時廣州灣區域麻斜河左岸屬交趾部合浦郡徐聞縣,麻斜河右岸屬交趾部合浦郡高涼縣。
漢成帝綏和元年(前8年)改交趾刺史部為交州刺史部,合浦郡與其餘九郡隸交州刺史部。
時廣州灣區域麻斜河左岸屬交州合浦郡徐聞縣,麻斜河右岸屬交州合浦郡高涼縣。
三國吳國後改高興郡,時廣州灣區域麻斜河左岸屬合浦郡徐聞縣,麻斜河右岸屬依次屬高涼郡高涼縣、高興郡高涼縣。
晉武帝太康年間(282年左右)廢高興郡,併入高涼郡。麻斜河右岸屬於平定縣。
隋開皇九年(589年)春,廢平定縣,改置吳川縣,吳川之名始見《隋書》。麻斜河右岸屬於吳川縣。
公元907-958年,吳川縣屬南漢羅州。麻斜河右岸屬於南漢羅州吳川縣。
開寶五年(972年)廢羅州,吳川改隸辯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改辯州為化州,吳川隸屬化州。麻斜河右岸屬於化州吳川縣。
元時廣州灣區域屬於湖廣行省海北海南道,麻斜河左岸屬湖廣行省海北海南道雷州路遂溪縣,麻斜河右岸屬湖廣行省海北海南道化州路吳川縣。
法國占廣州灣後,廣州灣作為行政概念擴大,由高州府吳川縣南三都的廣州灣村(為行政村,下轄數個自然村)的概念正式擴大為廣州灣租借地的概念,管轄原清代高州府吳川縣和清代雷州府遂溪縣的部分土地。
明朝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元海北海南宣慰副使陳乾福降明。同年化州路改為化州府,吳川縣屬化州府。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化縣復改為化州,吳川與化州同屬高州府。後世廣州灣區域(1898-1945年)麻斜河右岸屬於高州府吳川縣,左岸屬雷州府遂溪縣。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 廣州灣三個字首次正式被記載於《廣東通志初稿》裡,這也是現今暫時能夠找到的首個記錄廣州灣的古籍文書。「廣州灣」此時係指高州府吳川縣所屬的六個渡口之一,與其並列的渡口還有合江、南巢、調高、碙洲(即今天的硇洲)、麻練。(戴璟修撰:《廣東通志初稿》,卷三十八)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廣州灣被記載為高州府神電衛所下轄的海澳之一,與其並列的還有蓮頭港(位於今茂名市電白近海處)、汾州山(位於今茂名市放雞島)、兩家灘(位於今廉江市新華鎮良垌河與麻斜河交匯處)等。(見鄭若曾著《籌海圖編》卷三,廣東事宜)
明萬曆九年(1581年)《蒼梧總督軍門志》中的「全廣海圖」 第四圖,廣東承宣布政使司(廣東布政司)高州府吳川縣南仙門港外為「廣州灣」,這是目前能見到的廣州灣最早出現在地圖上。
此時的陸地上和洋面上的「廣州灣」均暫未與廣東承宣布政使司(廣東布政司)雷州府真正產生任何行政上的關聯。
清朝
順治三年(1646年),清軍入粵。宣統三年(1911)九月二十三日,高州府宣布反正,成立都督府。
廣東省高廉道高州府吳川縣南三都以南的洋面仍稱「廣州灣」。
到了清末時期,廣州灣的「州」字,在古籍中同時出現了「州」與「洲」,陸地上的廣州灣則為吳川縣南三都鷺洲島(約等於今南三島範圍原10個小群島)上的廣州灣村,為行政村,下轄數個燈塔島上的自然村。(現南三島為1950年代聯島工程將10個小島相連成的面積為123平方公里的大島,清末10個小島仍為獨立的島,燈塔島為包括現在依舊獨立的特呈島在內的11個小島的島群中的小島之一)。
1898年的廣州灣租借地所管轄的調順島當時屬吳川縣南一都,特呈島、南三島屬吳川縣南三都,硇洲島屬吳川縣南四都。
此時的「廣州灣」仍未與廣東省雷瓊道雷州府產生任何行政上的關聯。
法屬時期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二月二十一日,法國使臣呂班向清政府總理署送交照會,提出「在南省海面設立躉船之所」等4項要求。三月三十日,清政府同意法國4項要求,答應將吳川縣南三都(今南三島)面積約20平方公里的幾個小村落和附近海面租借給法國,作為停船躉煤之所,租期99年,範圍待對該地查勘後商訂。法國軍艦白瓦號進入廣州灣一帶避風,發現該處為深水良港,始向法國政府建議殖民當地。閏三月三日,法海軍准將福德·杜基吐魯英未待劃界,即強行在逐溪縣海頭汛(今霞山)登陸,「挾兵占地」,向遂溪、吳川縣內地擴展。在1898年4月到1899年11月簽訂《中法互訂廣州灣租界條約》期間,法軍與當地練勇及反抗殖民統治的居民多次發生戰鬥。當地人死傷近300人,其中約130人死亡;法軍死傷約60人,其中死亡約5人[5]。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二月三日,法國向清政府提出租界說帖和地圖,要求「北至三水門頭,東至黃坡,西至舊縣村,南至大海,將硇洲、東海兩島全劃界內」。五月三日,兩廣總督譚鍾麟和廣東巡撫鹿傳霖擬訂租界圖,劃地僅限於吳川縣廣洲灣村坊(今坡頭區南三島)和遂溪縣海頭汛(今霞山),送報總理衙門,請據以同法國交涉。遭到法方拒絕,並要求撤換兩廣總督等人的職。後清政府屈服於法國的壓力,命李鴻章為兩廣總督,並委廣西提督蘇元春為欽差大臣主持劃界。1899年11月16日,法國與清政府簽訂《中法互訂廣州灣租界條約》,將遂溪(雷州市北部、麻章區大部分[a]、霞山區大部分[b]、赤坎區大部分[c]及今遂溪縣)、吳川兩縣屬部分陸地[d]、島嶼[e]以及兩縣間麻斜海灣(今湛江港)劃為法國租界,分界線由原遂溪縣屬的通明港起向北至新圩沿官路為界至志滿,轉向東北至赤坎以北、福建村以南分中為界向東出海面,橫過調順島北邊水面至吳川縣屬的兜離窩登岸,再向東至西炮台河面分中出海,距陸地3海裏海面起,向南沿硇洲島、東海島外海面直至通明港外3海裏海面止。海陸面積共約2130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約518平方公里,租借期99年,統稱「廣州灣」。次年正月二十一日,清政府正式批准《廣州灣租借條約》,並在周圍的雷州、黃坡、石門、大埠設常關卡,總名高雷常關。
1900年,法國政府任命一等民政官馬利卑為第一任廣州灣總公使,發布《委任東法總督擔任廣州灣行政之教令》,把廣州灣劃入法屬印度支那聯邦範圍,於廣州灣設置最高行政官吏總公使、副總公使,集行政、司法、立法於一身,直接受法屬印度支那總督管轄[6]。租界內,初期劃分為「二城」:東營(麻斜)、西營(今霞山,初稱白雅特城,以法軍首次登陸的軍艦「白雅特」號命名)、「四區」(赤坎、坡頭、東海、硇洲),每區設一高等參辦,由法國人充任。區下設鄉,各鄉設公局,公局長由華人充任。後將租界地劃為2道6區,第一道轄赤坎、鋪仔、太平3個區;第二道轄西營、東海、坡頭3個區。行政首府初設麻斜市。
1911年7月4日,廣州灣頒布《東法總督改組廣州灣行政及司法之命令》,廢除區制,採用「代表制」,在坡頭、淡水、鋪仔、志滿、太平、東山、三合窩等處各派1名法國人為代表治理各地。廢麻斜市,設西營、赤坎市。行政首府由麻斜遷至西營。西營由副公使兼任市長,赤坎市長由法國人擔任。西營、赤坎和大的圩鎮仍設公局,並設立廣州灣公局(總局),由陳學談任廣州灣公局長。
1912年,法當局選定以麻斜海兩岸的東營、西營建港,命名為「白雅特港」,亦稱西營港,為法屬東京海務局管理的無關稅自由貿易港。
1916年5月20日,廣州灣公使署奉東法總督令公布《廣州灣市政警政管理條例》。條例分市政、交通、衛生、治安4章92條。
1925年,法當局進行司法改組,在市區或較大的圩鎮設立第一法院,由總公使委派一名華籍法官負責,引用中國法律審判華人訴訟案件。1935年5月20日,東法總督發布《改組廣州灣地方司法命令》,設立審判廳統管司法事務。
1936年,法當局向商店、小販加收市牌稅和市場稅,又推行「義務公役法」,在群眾舉行大規模的罷市抗稅鬥爭下被迫作出減稅讓步,暫停執行「義務公役法」。
日本占領與日法共管時期
作為法屬印度支那的附屬地,廣州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承受着與法屬印度支那同樣的命運。甚至在1940年8月30日維希法國與日本簽署協議之前,維希法國就承認了「日本在遠東地區的特權地位」,並構成了日本對法屬印度支那軍事占領的第一步。在7月初,日本的一支海軍陸戰隊在沒有任何反對的情況下登陸,並在白雅特城成立了監視和觀察哨所[7]:193。但當時廣州灣當局仍然效忠於自由法國。
1941年7月,日軍加緊南進,脅迫法屬印度支那總督讓德句簽訂《廣州灣共同防衛協定》,允許日本派出海軍商務委員會常駐廣州灣,監督港口來往物資,企圖斷絕中國海上補給線和掠奪物資以支持其戰爭。1941年11月,由貝當元帥任命的法屬印度支那總督讓德句對廣州灣進行了正式訪問[7]:194。1943年2月13日起,日軍以獨立混成第23旅團為主的陸海軍約數千人,由旅團長渡左近少將指揮向雷州半島登陸。16日拂曉,日軍約1600人、汪政權武裝約300人,在飛機掩護下分乘艦艇於廣州灣通明港(今通明漁港)登陸。2月20日,日軍攻占寸金橋後,指揮官入廣州灣西營會見法駐廣州灣公使署長官杜美(Pierre-Marie-Jean Domec),交涉日、法「共同防衛廣州灣」事宜。21日,日、法雙方在法駐廣州灣公使署簽訂《共同防禦廣州灣協議》。下午,日陸海軍分別在西營、赤坎同時舉行「和平進駐廣州灣」儀式。此後杜美離職,由親維希法國的愛德里安·羅克斯(Adrien Anthony Maurice Roques)接任[7]:204。廣州灣當局此後倒向維希法國,並逐漸淪為形式上的存在。
1945年3月9日,日軍將法國駐廣州灣600餘名軍警全部解除武裝,並把法國官兵集中管制,並設立廣州灣自治區,完全取代了法國對廣州灣的統治。
移交中華民國
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8月18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外交部政務次長吳國楨與法國駐華使館代辦戴立堂代表中法政府,在重慶簽訂《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與法國臨時政府交接廣州灣租借地條約》,宣布把1899年11月16日租借的廣州灣歸還中國。8月22日,廣東省政府奉國民政府令,以廣州灣租借地闢為市治,定名為「湛江市」。市政籌備處隸屬廣東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同時,選派李月恆為湛江市政籌備處主任,負責市政籌建事宜。9月16日,粵桂南區總指揮鄧龍光派參謀長劉其寬到廣州灣赤坎籌備受降及接收事宜。同時,命令國民革命軍第46軍第175師開進廣州灣,接收赤坎、西營和遂溪麻章,第46軍第156師接收東營、坡頭和廉江。9月21日,湛江市政籌備處和廣州灣黨政接收委員會在赤坎正式辦公,日軍渡部市藏向鄧龍光遞交了投降書。10月14日,湛江市政籌備處決定拆除紀念法國租借廣州灣的金雞紀念碑,廢除日軍佔領時期各公局,重新命名赤坎、西營兩市區街道名稱。10月19日,中法交接廣州灣租界典禮在西營原法國駐廣州灣公使署舉行。12月11日,所有法籍官員、家眷、僑民,乘英國軍艦「加頓」號到法屬越南西貢[8]。
1946年1月,首任湛江市長郭壽華與廣州市、汕頭市3個省轄市市長在廣州市省政府禮堂宣誓就職。2月16日,湛江市政府正式成立,市府設西營原法國駐廣州灣總公使署。5月21日,湛江市臨時參議會舉行成立典禮暨第一次全體大會,劉敬熙、吳克誠為正副議長。12月6日,經國民政府行政院核准,正式宣布湛江市為對外通商口岸,互惠條約國的輪船可以自由來往。
居民
當地幾乎所有居民均為華人,1935年時僅有266名法國人和4名其他歐裔人士定居於此[1][9]。
1936年時,赤坎人口約5萬,西營人口約2萬。而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後,由於珠江三角洲被日軍占領,大量難民逃到廣州灣,廣州灣人口在1940年時劇增至40萬[10]。1942年時人口增至60萬,其中赤坎人口增至約8萬,西營人口增至約3萬,其他圩鎮人口也有明顯增長。隨後日軍占領廣州灣,人口出現回落[11]。至1945年時,廣州灣的人口回落至268416人,其中西營人口回落至10122人[3]。
語言
在《廣州灣租界條約》簽訂以後,廣州灣成為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租借地,隨即將官方語言定為法語。而民間則繼續通行原有的地方語言,包括粵語的高陽片、粵海片、吳化片,以及閩語分支的雷州話。
法語成為當地受過教育的精英階層的主要語言,但所有的法語學校已在日本占領時期關閉。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當地會講法語的人數估計為一千名,大多數是老年人。
建築
- 廣州灣法國公使署舊址及廣州灣法國警察署舊址
位於中國廣東省湛江市霞山區海濱一路3號和延安路1號,兩者隔延安路相對。 1986年廣州灣法國公使署舊址被列為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法國公使署舊址和法軍指揮部舊址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類為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為 1903年、1905年;編號為 7-1847)
廣州灣法國公使署舊址(俗稱「公使堂」)建於1903年,廣州灣法軍指揮部舊址(俗稱「綠衣樓」)建於1905年。1943年2月至1945年9月,日軍侵占廣州灣期間,軍部設於「公使堂」,憲兵駐「綠衣樓」。1946年1月15日,國民政府以原廣州灣租界範圍設立湛江市,市政府駐「公使堂」,「綠衣樓」為警察署。1950年至1954年,湛江市人民政府亦駐於"公使堂"辦公。1955年以後,"公使堂"先後為湛江市少年宮、華南工學院湛江分院、湛江無線電一廠等單位使用。「綠衣樓」在1949年以後一直由公安局使用。 [12][13]
- 東方匯理銀行廣州灣分行
東方匯理銀行大樓建於1917年,地上三層,地下一層。1926年開業,是法國方面的官方銀行,也是廣州灣最早的銀行。目前建築物由中國工商銀行湛江第一支行使用。
硇洲燈塔,位於廣東湛江的硇洲島上,湛江市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1898年,由麻石砌成,底寬5米,頂寬4米,高約23米。座架中央懸掛400千瓦的熒光燈,射程為26海里。屬水晶磨鏡燈塔。
1936年,法國殖民者在廣州灣修建機場,時稱西廳機場;1952年10月,機場開通民航業務;1953年3月,成立湛江航空站;1956年,機場正式更名湛江機場;2004年3月,加入廣東機場集團,並成立湛江機場公司。2022年3月24日,湛江西廳機場所有民航功能搬遷至湛江吳川國際機場[14],軍事功能永久關閉,原址改為甬海高鐵湛江北站。
位於廣州灣法國公使署舊址的左側[哪裡?]。現由於上世紀直到本世紀的不重視保護,外牆被燒焦。
現霞山看守所,位於霞山體育場(舊馬迪運動場)斜對面。
位於現民有路的安碧沙羅學校遺址南側。也是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二軍軍部及直屬分隊於湛江西營起義時的指揮部。目前建築物由南海艦隊使用。
位於現廣東海洋大學霞山校區內。建築物已被拆除。
位於廣東省湛江市霞山區延安路14號與逸仙路交叉處,是湛江市區基督教徒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延安路,廣州灣時期為學堂街(又稱比利時街),民國時期為劍泉路,建國後為延安路。逸仙路,因大量種植法國枇杷(學名:大葉欖仁)俗稱枇杷街,廣州灣時期為貝丁街,民國時期為逸仙路,文革時期為紅旗路,現復名逸仙路。 福音堂為美國基督教牧師時樂士於民國14-25年(1925-1936)所建,內設禮拜堂和幼稚園2室,廳側有傳道員居堂和浸禮池。 福音堂原名「浸信會福音堂」,副堂為幼稚園,總面積247平方米,高9米,堂內分禮拜堂,設浸禮池。
廣州灣的東洋電力公司建於1926年,是總部位於越南的東洋電燈公司的廣州灣分部,現址是海濱大道霞山供電局。
從西營到赤坎的公路,是廣州灣第一條公路。現分為椹川大道北、椹川大道中、椹川大道南三段。
建築位於現在的霞山區東堤二橫路,上世紀三十年代,廣州灣當局修建,由著名本地的建築設計師梁日新操工,是西營最早的正式市場。
- 長堤碼頭(又稱長橋碼頭)舊址
位於漢口路附近,有標識指路。漢口路,廣州灣時期稱丹社路,民國時期稱祖晃路,建國後稱漢口路。 西營長橋碼頭建於上世紀二十年代,是客輪進出西營所停靠的碼頭。
於1940年11月在西營建造,位於現延安東路與海濱大道交界處,以宣示法國在廣州灣主權[15]。該紀念碑在20世紀50年代初被拆除。
位於湛江市霞山區民有路。現建築原存於市第二人民醫院內。遺存建築於2010年被拆,遺址為海濱大道上可以目視到的高大的住院大樓。
1922年8月法國教會興辦的廣州灣西營(霞山區舊稱)「愛民醫院」,(又稱西營診所)也是湛江市的首家大型醫院,開創西醫進入湛江先河。它是湛江市歷史最悠久的綜合性醫院。初辦時,只有少數正式醫院和一批修女,設備簡陋,僅有病床20張。1946年湛江建市,初易名為湛江市衛生院,後改為湛江市立西營(霞山舊稱)醫院。新中國成立後,由人民政府接管,命名為湛江市人民醫院,接收時也不過130張病床,醫務勤雜人員39人。1952年被命名為湛江市人民醫院,1983年地市合併改稱湛江市第二人民醫院,1993年經市政府批准同時增掛廣東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牌子。2018年湛江市第二人民醫院成建制併入的廣東醫科大學(其前身是中山醫學院湛江分院,創建於1958年)。正式命名為廣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遺址為現民治路湛江市第二中學霞山校區(俗稱舊校區)。民治路,廣州灣時期稱真美路,民國時期稱民治路,十年時期稱東風路,現稱民治路。 安碧沙羅學校1929年改名為法華學校,原遺留建築已於20世紀九十年代被拆除。
位於廣東省湛江市赤坎區民主路。 1922年由赤坎各商號籌款在原平房舊址興建。1923年邵先生負責商會工作期間,發動各商號捐資建築商會新樓,得到殷商許愛周等人的贊助,新商會館於同年破土動工,新樓建築不論是從材料和設計上都非常講究,所需要的材料,很多是從香港和海防等地運回廣州灣。1925年落成。仿法國鐘樓樣式設計,二層鋼筋混凝土結構,頂有鍾亭,設置自鳴鐘報時,風格別致,是赤坎最早的現代堂皇建築。會館建成後,廣州灣商會正式成立,屬下有赤坎的百貨、船務、圖書紙料、花紗布匹、國藥西藥、京果糧油、土產雜貨等30多個同業公會,1946年的會員人數多達1057人。是粵西和粵西南地區最大的商會。1936年,日寇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前夕,商會發動抵制日貨運動。1991年廣州灣商會會址被列為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這座舊房子屋檐柱上有凸起的石碑,分別清晰刻有「商會日號」和「商會月號」等字號字樣。工商聯的工作人員表示,經過細緻勘查,發現舊房子屋檐柱上凸起的石碑分別刻有「天、地、玄、宙、日、月」等字樣。據有關部門初步分析,這座建築物當年是根據膾炙人口的《千字文》的文字順序來排列商會的號牌。 據了解,「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膾炙人口的《千字文》影響極為廣泛,後世經常用來計數,也有採用《千字文》的文字順序,比如一些商賈、店鋪的帳簿,書卷的編號,連科舉考試的試卷頁碼,都多採用《千字文》的字序來編排。截至今日,在赤坎還可以找到一些石牌,分別刻有閩浙會館、潮州會館多少號當業或產業,用數字來排列房產;廣州灣商會的房產也是採用《千字文》的字序來排列。
現建築已不存,遺址在今廣東湛江市赤坎區福建街30號(現市第十一中學),始建年代不詳,從尚存的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和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兩次擴建的碑文與鼓石,可知該會館始建於清乾隆中期以前。會館建築布局幽雅華麗,建築藝術水平甚高,瓷雕、磚雕、木雕均極精細,梁架斗拱和雕刻有着明顯的潮州建築工藝特點。1953年前曾作韓江小學校舍,續後為湛江三小、雷師附小、湛江二十一小及湛江十一中校舍。 廣東省雷州府遂溪縣二十二都麻章墟赤坎埠(廣州灣時期赤坎市,現廣東省湛江市赤坎區)離外海較遠,風平浪靜,宜船隻風停泊,在宋代已是小商埠。清朝康熙年間解除了長達200年的海禁後,海運商貿迅速恢復和發展。福建商人方氏捷足先登,載貨到赤坎貿易,是海上到赤坎經商的第一人,潮陽李氏則是潮州籍首個踏足赤坎的商人,他們得到當地居民友善關照,便定居下來,並不斷招引同鄉來赤坎經商。素有海外謀生習慣的閩浙、潮廣、瓊崖商人聞訊,紛紛前來做生意,鄰近高雷一帶商人也接踵而來,赤坎一度商賈雲集,貿易興旺。到了清朝道光年,赤坎區已「商旅攘熙,舟車輻輳」,向官府註冊登記的商船達400多艘。不少商人到赤坎貿易,覺得大有商機,便安家置業,久而久之,引聚集居,自成群體。當時,潮州籍居住的人口達1000多人,閩浙的商行船號就有45家。為了便於同鄉聚會、寄宿、統籌生意、議決大事,各路鄉人,便捐資建立會館,從清朝乾隆年至咸豐年間,赤坎先後建起了五大會館:廣府會館(又稱廣州會館)、高州會館、潮州會館、雷陽會館(又稱雷州會館)和閩浙會館。
- 廣府會館(又稱廣州會館)
赤坎廣府會館,又稱廣州會館,遺址位於廣東省湛江市赤坎區福建街,清嘉慶年間建。會館為三進合院,建築為風火式山牆,穿斗式梁架結構,二進的拜亭建築,造型和結構上均別具一格。原址現為湛江市第四小學校舍。 赤坎區原為古港埠,清康熙年間廢除海禁後,素有航海經商習慣的福建船商載貨來赤坎埠貿易,與土民相得,陸續招集同鄉來此經營。因閩人引聚漸多,集居一處,乃成福建村及福建街。赤坎與外地商貿往來,福建人開其先河,繼而潮、浙、穗及高、雷等地的商船、紳賈接踵而至,地方漸旺。由於經濟交往,建築工藝亦受影響,一幢建築,往往融匯各地風格。此時期興建的房屋布局還是四合院式結構,青石基礎,高台式磚牆,歇山頂,抬梁或穿斗式梁架結構,但梁架、墩柱雕刻精細,裝飾堂皇,藝術價值頗高。
高州會館遺址在廣東省湛江市赤坎區高州街,始建於清咸豐三年(1853年),該會館舊址現為湛江市第四小學,操場處百年古榕尚在。 高州會館大門牌匾及門聯,「旅館盍簪同敬梓,海波澄鏡到博桑。」是清吳川狀元林召棠所題。 高州會館匾額石刻長約280公分,高約80公分,厚約15公分,為花崗石石料。匾文「高州會館」、「咸豐中秋」、「郡人林召棠書」,系清代狀元吳川人林召棠楷書。陰刻。此石刻原為高州會館的匾額,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會館被毀,匾額由湛江市博物館收藏,今為館藏文物。高州會館楹聯石刻 高約380公分,寬約50公分,為花崗石石料。上聯「旅館盍簪同敬梓」,下聯「海波澄鏡到來」,上下款「咸豐癸丑秋季」「郡人林召棠」。均為行草陰刻。聯文系清代狀元吳川人林召棠所書。此石刻原為高州會館門戶楹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會館拆毀,楹聯石刻由湛江市博物館收藏,今為館藏文物。
遺址位於廣東省湛江市赤坎區民主路(今赤坎區人民醫院內),建於清朝乾隆年間。 閩浙會館,遺址在廣東省湛江市赤坎區民主路,原為福建、浙江兩省到赤坎經商士紳、船戶行幫之會聚議事場所,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會館為四合院式磚木結構建築。該會館舊址現為赤坎區人民醫院,門前古榕尚在。
遺址位於廣東省湛江市霞山區。
南天大酒店建於1939年,位於現在的霞山區。是當時廣州灣最高級的酒店之一。建築已不存,現為名叫南天苑的小公園。
位於湛江市南三島東湖村民委員會管轄地帶(上世紀五十年代聯島工程前為湛江市南三群島中的巴東島上)
- 聖無罪修女院(又稱聖若瑟夫孤兒院)
聖若瑟夫孤兒院,別稱西營育嬰堂,於1935年由法國修女會開辦,屬維多爾天主教堂管轄,以收養孤兒。 解放後,育嬰堂被指控殺嬰一萬名以上,教堂神父與修女們被放逐。近年來曾經被收養的孤兒們現身闢謠。
- 西營馬迪運動場舊址
即現在的民有路(民有路,廣州灣時期稱大福路,民國時期稱民有路,十年時期稱為民路,現恢復民有路)的霞山體育場,亦稱「西營跑馬場」,建於上世紀四十年代,以時任廣州灣公使馬迪命名,足球、籃球、棒球、高爾夫、溜冰、跑馬場地一應俱全。
位於今天霞山區的海濱公園,為1898年法軍登陸地點。紀念碑在1945年10月14日由湛江市政籌備處決定拆除。
- 益智中學舊址
現位於逸仙路拐角處湛江市第一小學,由廣州灣愛國鄉紳籌建於1924年。
- 中國大戲院舊址
現位於逸仙路與民治路交叉路口的東風電影院。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建築,原名米娜劇院,之後改名為中國大戲院,建國後改名東風電影院。已倒閉。
經濟
法國取得廣州灣後,曾打算建立一個與香港並肩的自由港,但由於種種因素導致建設緩慢,難以與香港展開競爭[5]。
當地的產業以農業及漁業為主,商業及工業則普遍由中國人控制[16]。此外,由於廣州灣屬於自由港,在1928年美國取消對民用飛機出口的禁令之前,廣州灣還被用作走私者將在馬尼拉購買的軍用飛機通過走私運送到中國的中轉站[17],並且也成為了鴉片、石油產品等走私貿易的樞紐和奴隸販賣的節點[18][10][11][9]。
在20世紀20年代,廣州灣擁有116公里的公路,其中64公里是硬底公路。廣州灣也有往返於北圻海防、香港、澳門和中國廣州的戎克船和輪船航線[16]。
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由於廣州、汕頭被日軍占領,因此廣州灣在抗戰時期成為了中國極少數未被日軍占領的對外海港之一,對外貿易和航運業繁盛一時,僅航駛香港線的千噸級貨輪就有一二十艘。1938年至1940年,廣州灣每年進出口物資額達到1000萬美元,為1936年的20倍,進口額為1925年的40倍[10]。由於大量難民抵達廣州灣,各行業迅猛發展的同時也埋下了物價上漲的種子,隨着人口的增長及市場物資的緊缺引致物價上漲。這一情況於1940年6月開始出現,在日軍占領廣州灣之後變得更為明顯。[11]
19世紀末,清政府將廣州灣租借給法國。
法國得到廣州灣後,最初使用銀元。1926年,法國的東方匯理銀行在廣州灣西營教堂街設立分行,是廣州灣第一家近代銀行。東方匯理銀行代表法國政府在法屬印度支那發行貨幣,以該銀行發行的紙幣(以下簡稱「西貢紙」)作為兌現法國通商銀元皮亞斯特(法語:Piastre)之用。廣州灣居民稱之為「安南紙」、「西貢紙」或「西幣」。這些由東方匯理銀行發行的紙幣,成為廣州灣的官方貨幣。
但是在民間,由於當時廣州灣的經濟發展依賴於內地尤其是廣東的經濟,與內地市場的關係非常密切,法國殖民當局又沒有專門制定和頒布廣州灣的本位幣制度,所以當時廣州灣的貨幣流通流域存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貨幣,並分別在各自的流通領域同時並存、流通。
法國殖民當局規定,凡在廣州灣與法國殖民當局發生的一切財政稅收、經濟往來和錢銀收付,一律以「西貢紙」為準。廣州灣商民交納的各項稅款和罰款,如米糧稅、土地稅、營業稅、牛皮稅、街市稅等,以及所有違警、治安、衛生罰金,都必須交納「西貢紙」。另外,在郵政電信局使用的郵電資信費,電燈局收取的電燈費等亦須交納「西貢紙」。法殖民當局給為其服務的各基層行政機構撥發的經費、工資,均是按「西貢紙」來撥發。[f]
但在民間,由於廣州灣與內地經濟的緊密聯繫,在廣州灣的民間商民也會收受在內地市場流通的貨幣。當時的廣州灣商民一般樂意使用有內在價值的銀元鑄幣,對此法國殖民當局亦不干預,並予認可。所以廣州灣便出現了官方使用「越南紙」,民間使用內地銀元鑄幣的特殊貨幣流通現象。
1935年,國民政府實行貨幣改革,放棄銀本位,並由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發行法幣,同時收回銀圓等銀幣,禁止流通。法幣在內地使用了一段時間後,也開始少量流入廣州灣市場。直到抗日戰爭爆發,大量外來人口、資金湧入廣州灣,使廣州灣人口激增,百業興旺,市場繁榮,法幣隨之大量流入廣州灣市場,整個廣州灣市場出現了以法幣為主,兼有毫銀、銀元、「西貢紙」、港幣等多種貨幣同時並行流通使用的特殊局面。
1943年,日本占領廣州灣後,曾在廣州灣發行日本軍票和汪精衛政權發行的中儲券並強迫商民使用,引發通貨膨脹。在廣州灣商會和市民的共同抵制下,無法流通。
抗戰勝利後,廣州灣回歸中國,法國「東方匯理銀行」的「西貢紙」亦隨着法殖民統治者離開了廣州灣。
人物
- 許愛周
- 陳學談(第一屆國民大會廣東省代表,廣州灣時期著名商人)
圖集
-
20世紀30年代的某個商會。
-
白雅特城的碼頭。
-
1905年的硇洲燈塔。
-
1920年的廣州灣郵局
-
1913年的軍官辦公樓。
-
廣州灣的華人民兵。
-
廣州灣法華學校(安碧沙羅學校)的師生。
備註
參考文獻
- ^ 1.0 1.1 Herbert Ingram Priestly. France Overseas: Study of Modern Imperialism. United Kingdom: Routledge. 1967: 441.
- ^ Pierre Brocheux; Daniel Hémery. Indochine : la colonisation ambiguë 1858-1954. La Découverte. : 104. ISBN 978-2707134127.
- ^ 3.0 3.1 湛江市霞山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湛江市霞山区志.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2.12: 20. ISBN 978-7-218-08123-6.
- ^ 主編:王欽峰 (編). 广州湾历史文化研究:首届广州湾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广州湾历史文化研究:首届广州湾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 廣東: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9-09-01. ISBN 978-7-218-13774-2.
- ^ 5.0 5.1 景東升. 法租广州湾若干史实辨析. 嶺南師範學院學報. 2015, 36 (1): 158–164. ISSN 1006-4702. CNKI ZJSX201501031.
- ^ 沈旭暉. 廣州灣的法屬時代 ——兼論其對香港的啟示. [2020-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2).
- ^ 7.0 7.1 7.2 Bertrand Matot. Fort Bayard. Quand la France vendait son opium.. Paris: Éditions François Bourin. 2013.
- ^ 广州湾回归祖国正式命名湛江市.[失效連結]
- ^ 9.0 9.1 9.2 沈旭暉. 廣州灣的法屬時代 ——兼論其對香港的啟示. [2020-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2).
- ^ 10.0 10.1 10.2 李劍連. 法国殖民时期的广州湾社会. 考試周刊. 2013, (49): 23–25. ISSN 1673-8918. CNKI KDZK201349018.
- ^ 11.0 11.1 11.2 11.3 郭康強. 广州湾经济管理乱象探析(1899-1945). 嶺南師範學院學報. 2015, 36 (1): 172–176. ISSN 1006-4702. CNKI ZJSX201501033.
- ^ 鍾瑩. 充分保护利用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及广州湾法军指挥部旧址,推动广州湾文化的研究. 南方網. 2012-10-17 [2014-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5) (中文(簡體)).
- ^ 卓朝興; 駱國和. 广州湾警察署旧址周边被清拆. 湛江日報. 2013-08-06 [2014-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8) (中文(簡體)).
- ^ 湛江市人民政府关于湛江吴川机场启用的公告_湛江新闻网. www.gdzjdaily.com.cn. [2022-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8).
- ^ Joel Montague; 肖丹. 首航中国的法国商船“安菲特里特号”兴衰史——兼论“安菲特里特号”与广州湾之关系. 嶺南師範學院學報. 2018-02, 39 (1): 134–136 [2022-04-07].
- ^ 16.0 16.1 Andrée Choveaux. Situation économique du territoire de Kouang-Tchéou-Wan en 1923. Annales de Géographie. 1925, 34 (187): 74–76 [2020-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2).
- ^ Xu Guangqiu. War Wings: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ese Military Aviation, 1929–1949. Greenwood Press. 2001. ISBN 0-313-32004-7.
- ^ Charles Fourniau; Trinh Van Thao. Le Contact franco-vietnamien : le premier demi-siècle (1858-1911).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Provence. 2013: 155.
外部連結
- 世界飛地領土研究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日文)
- Former Foreign Colonies and Major Concessions in Chin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 赤坎史話[永久失效連結](中文)
- 1913年之法屬印度支那及廣州灣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法文地圖)
- 廣州灣、澳門及香港於中國兩廣地域之位置,約1900年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文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