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平漢鐵路鄭州黃河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黃河第一鐵路橋舊址
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鄭州市惠濟區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1903年
編號7-5
認定時間2016年1月22日

平漢鐵路鄭州黃河橋,即鄭州黃河鐵路老橋,是清末修建的鐵路大橋。1905年完工,次年隨京漢鐵路通車。1969年,改造為單行道公路橋梁。1988年拆除。部分橋梁建築作為工業文物保存。

建築歷史

平漢鐵路黃河橋全貌,Adolphe Spruyt及Philippe Spruyt兄弟攝於1906至1908年間

1889年,湖廣總督張之洞上奏清政府,建議修築自盧溝橋漢口盧漢鐵路(建成後改名為京漢鐵路)。由於黃河流寬水急,因而建造跨越黃河的鐵路橋梁,成為重要的關鍵性工程。設計階段有開封鄭州滎陽孟津四個建橋選擇點,最後選擇鄭州。因為其黃河兩邊地勢平坦,地處邙山尾,土質堅硬、河床較窄、河道穩定、費用較低。1900年選定橋址。1901年完成定測。1902年開始設計。1903年8月開工建造,為單線鐵路橋,1905年11月竣工,1906年4月建成通車。橋梁全長3015米,102孔。工程造價庫平銀265萬兩。由比利時公司承建,技術負責人是沙多。該橋是黃河上第一座鐵路橋梁[1],亦是1949年之前中國最長的鋼結構鐵路大橋。

由於設計者對黃河洪水的沖刷認識有限,並受當時技術限止,造成橋梁淺基。橋墩扎在淤泥里,而非岩石層,導致橋梁不夠穩固。洪水季,為防備洪水,需耗費巨資,投放大量片石進行維護[1]。1949年至1952年,鄭州鐵路局5次對大橋加固,使得2400噸列車可以60千米/時通過。1952年10月31日,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視察黃河大橋。1958年7月,黃河中游出現特大洪峰,7月17日17時,花園口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水位98.35米,大於10000立方米/秒的洪水持續79小時,7天洪水總量61億立方米。鄭州黃河鐵路橋遭受重創,第11號橋墩被衝倒,相鄰鋼梁落水,導致京廣線斷線。7月18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親臨現場指導。經過半個多月的搶修,8月1日大橋搶通。

1960年,嘉應觀黃河鐵路大橋建成,取代鄭州黃河鐵路橋,成為京廣鐵路跨越黃河的橋梁。鄭州黃河鐵路橋轉為備用橋[1]。1969年10月,改造為單行道公路橋,但仍由鐵路橋工部門負責維護。每次放行只能通行30~50輛汽車,同一批放行的尾車發一面紅色的『尾旗』,作為通行區間閉鎖的辦法。

由於該橋的鋼梁淨高低,汛期阻水嚴重,1986年鐵道部、水利部報請國務院拆除該橋。1987年7月27日開始拆除,1988年6月24日拆除完畢。河南省報經水利部批准留下其中5孔橋梁160米作為工業文物保存在黃河南岸的原址上,作為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的一部分開放遊覽。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楊玲. 《中国黄河第一铁路桥遗址的回顾》. 世界軌道交通 (北京市: 世界軌道交通聯合資訊). 2009, (2009年第7期): 64–64. ISSN 1729-217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7) (簡體中文).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