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平水韻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平水韻宋代以後使用的詩韻系統。1223年,金朝平水[1](一說是官名,一說是地名)王文郁作《新刊韻略》,將格律詩用字分為106韻。2001年在敦煌莫高窟北區石窟出土的古韻書《排字韻》的殘片,其內容與王文郁的《新刊韻略》完全一致,具有106韻的組織,是更早的206韻的《廣韻》的一種略本。[2]

歷史

在王文郁發行平水《新刊韻略》大致相同的一段時間,據信是南宋理宗淳祐十二年壬子年(1252年),劉淵曾編寫刊行過新的《禮部韻略》共107韻。《禮部韻略》已佚失,只能從元初黃公紹、熊忠的《古今韻會舉要》一書瞭解到一些概況。與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發佈的206韻的科舉考試用官韻《禮部韻略》不同,新的《禮部韻略》和王文郁的106韻的平水《新刊韻略》是一致的,要麼是平水《新刊韻略》的修訂本(若王文郁的作品在前),要麼是被平水《新刊韻略》參照的韻書(若劉淵的作品在前)。106韻和107韻的區別只在於上聲的「拯」、「迥」兩部合併與否。金末張天錫《草書韻會》(1231)、元初陰時夫著《韻府群玉》,均定106韻的版本為「平水韻」。明代以後文人則沿用106韻。

現在流傳的觀點認為平水韻得名於已佚失的劉淵的壬子新刊《禮部韻略》,說是因為劉淵是山西平水人的原因,而把王文郁作的平水《新刊韻略》當作平水韻形成的次要因素。這很值得考證一下:

  • 可能是夷夏之防的原因,在詩歌文史領域占統治地位的漢族知識分子南宋為宗,把一部晚了近30年的抄襲之作當成了主流。若劉淵是山西平水人,則難以置信他會不知道近30年前平水籍人王文郁的大作。很有可能是劉淵年青時從山西平水攜帶一本王文郁的平水《新刊韻略》刻本,到南宋去得到相當的官職後稍作改動,便以自己的名義發表。
  • 也有可能劉淵的生平需要更多的考證。若劉淵是於南宋光宗紹熙三年壬子年(1192年)發表壬子新刊《禮部韻略》,便可以毫無疑問地擺脫抄襲之嫌疑,而能成為平水韻的當然作者。

韻目

平聲 上聲 去聲 入聲
上平聲
 
 
 
 
 
     
 
 
下平聲
 
 
 
 
 
   
 
琰(儉[3]

註釋

  1. ^ 依據哈佛大學中國歷代傳記人物資料庫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所載,平水為隸屬於金朝河東南路絳州之鄉級行政區
  2. ^ 高田時雄(2004) 莫高窟北區石窟發現《排字韻》箚記 (PDF). [2006-12-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5-09-20). 
  3. ^ 嘉慶帝(顒琰)之諱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