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岐江公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岐江公園
岐江公園內的中山美術館
基本資料
類型公共公園
位置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中山市西區
面積11公頃
開放2001年10月
狀態全年開放

岐江公園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中山市西區岐江河畔,是一個以工業為主題的市政公園。它是由中山市政府投資9000萬元在粵中船廠的舊址上改建而成[1],總面積11公頃,於2001年10月正式對公眾開放[2]。岐江公園在設計上保留了很多粵中船廠的工業元素和自然植被,並加入了一些和工業主題有關的創新設計。2002年,該公園的設計和它的設計者獲得了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2002年度榮譽設計獎,成為第一個獲得該獎項的中國項目和中國人[3]

歷史

岐江公園內保留的原粵中船廠的船塢

岐江公園位於粵中船廠的舊址上,粵中船廠創建於1953年[4],是一家廣東省直屬的國有企業,曾是中山工業的象徵之一。該廠創業初期大約有200多名員工,鼎盛時期有1500多名員工[2],1980年代該廠開始走下坡路,並於1999年全面停產。同年,中山市政府決定投資9000萬元,將粵中船廠的舊址改建成占地面積11公頃的岐江公園。該公園於1999年6月開始由北京土人景觀規劃設計研究所北京大學景觀規劃設計中心進行設計,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俞孔堅出任首席設計師。2000年8月開始動工建設,2001年10月公園主體建成並對公眾開放,隨後,位於岐江公園內的中山市美術館也於2002年11月正式開放。該公園建成後,其設計於2002年10月獲得了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2002年度榮譽設計獎。此外,該公園的設計還陸續獲得2003年的中國建築藝術獎,2004年的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金獎、中國現代優秀民族建築綜合金獎等多個獎項[5]

公園特點

岐江公園在設計上保留了粵中船廠舊址上的許多舊物,它們包括原址上的所有古樹,部分水體和駁岸;兩個不同時代的船塢,兩個水塔,廢棄的輪船煙囪等物;還有一些如龍門吊變壓器機床等廢舊機器,並且通過對這些舊物的改變、修飾和重組來提升整個公園的藝術性。兩個船塢被改造成遊船碼頭和洗手間;兩個水塔則變成了兩個藝術品,一個稱為「琥珀水塔」,另一個稱為「骨骼水塔」;龍門吊、變壓器、機床等廢舊機器經藝術和工藝修飾後變成一堆藝術品散落在公園各處。

岐江公園湖邊的棧橋間長滿野生植物

除了舊物改造之外,設計師還加入了很多和主題有關的創新設計,它們包括由白色的鋼柱林組成、象徵着當年船廠青年沖天信念與幹勁的白色柱陣,噴泉從布滿鉚釘的鋼板中噴出的鐵柵湧泉,鋪在白色鵝卵石上、兩邊長滿雜草的鐵軌,違反中國傳統園林「園無直路」的審美、象徵着工業時代無情切割的直線路網,以及紅色記憶、綠房子等裝置和景觀。

在公園植被的設計中,保留了粵中船廠一些原有植被,並增加了大量野生的鄉土植物,而在其它公園裡常見的園藝花木則在這裡很少看到。岐江公園臨江的十多株榕樹被割裂成一個榕樹島,既可以滿足水利防洪,又形成一個獨特景觀。岐江公園主湖的四周採取了棧橋式的湖岸設計,人可以在架空的棧橋上行走,而棧橋間則布滿着梯田式的種植台,其中種植着荷花茭白菖蒲旱傘草茨菇蘆葦白茅橡草田根草苦苡等眾多的水生、濕生野生植物[6]

主要景觀

岐江公園內的中山美術館,近處為一台船廠的廢舊機器

岐江公園內一些主要的景觀、裝置和建築有琥珀水塔、骨骼水塔、紅色記憶、中山美術館等。

琥珀水塔位於岐江邊上的榕樹島上,由一座有五六十年歷史的廢舊水塔罩上一個金屬框架的玻璃外殼而成,設計者認為該水塔如同一個古世紀的昆蟲被凝固在琥珀之中一樣,所以命名為琥珀水塔[2]。該水塔頂部的發光體接受太陽能後將在夜晚發光,燈光水塔除了構成岐江夜晚的一景之外,還起了引航的作用。

骨骼水塔是位於公園中間的另一座水塔,最初的設計是將一座廢舊水塔剝去水泥後,剩下鋼筋留在原處,其設計者認為這就如同世界上的人無論男女、貴賤,最終都將歸於一副白骨一樣[2]。不過最初的設計由於原水塔結構的安全問題而不能成功處理,最終用按原來的大小重新製作而成。

紅色記憶是一個裝置藝術作品,該裝置由一個紅色的敞口鐵盒圍成,內有一潭清水,它的一個入口正對着公園的入口,而兩個出口分別對着琥珀水塔和骨骼水塔。設計者的構思來源於粵中船廠所經歷過包括文革十年的那個革命年代,並想通過強烈的紅色讓觀眾聯想起「革命不是請客吃飯」的名句[3]

中山美術館是岐江公園的主體建築,樓高兩層,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7]。該館的外形設計也是採用工業元素為主題,與公園一脈相承。該館的外牆立柱採用檸檬黃色的水泥立柱,上架鐵青色工字鋼鋼架,並用大幅的落地玻璃相間其中,整個設計如同一個工廠車間。

參考資料

注釋

  1. ^ 國家園林城市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6-11-28.),中國中山政府之窗,2007年2月26日造訪。
  2. ^ 2.0 2.1 2.2 2.3 俞孔堅、龐偉,《理解設計:中山岐江公園工業舊址再利用[永久失效連結]》,《建築學報》,2002年8月。
  3. ^ 3.0 3.1 俞孔堅:《中山岐江公園:工業的張力——土地意識與景觀設計[永久失效連結]》,《百年建築》,2004(20)。
  4. ^ 龐偉:《場所語境——中山岐江公園的再認識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8-04.)》,《建築技術及設計》,2004(5)。
  5. ^ 中山岐江公園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2-09.),土人設計,2007年2月26日造訪。
  6. ^ 俞孔堅、胡海波、李健宏:《水位多變情況下的親水生態護岸設計——以中山岐江公園為例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9-27.)》,《中國園林》,2002年1月。
  7. ^ 中山美術館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1-06.),中山文化網信息網,2007年2月26日造訪。

主要參考資料

  1. 俞孔堅:《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中山岐江公園設計》,《新建築》,2001年5月。
  2. 俞孔堅、胡海波、李健宏:《水位多變情況下的親水生態護岸設計——以中山岐江公園為例》,《中國園林》,2002年1月。
  3. 俞孔堅、龐偉,《理解設計:中山岐江公園工業舊址再利用[永久失效連結]》,《建築學報》,2002年8月。
  4. Mary G. Padua 著、劉君 譯:《工業的力量——中山岐江公園:一個打破常規的公園設計》,《中國園林》2003年9月。
  5. 俞孔堅:《中山岐江公園:工業的張力——土地意識與景觀設計[永久失效連結]》,《百年建築》,2004(20)。
  6. 劉瓊雄:《中山岐江公園重組記憶》,《城市畫報》,200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