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法租界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6年6月15日) |
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法國曾經在中國的4個港口城市中開闢過專管租界:上海法租界、天津法租界、廣州法租界和漢口法租界。
除了以上四處地方,中法雙方還在1899年另外訂立了《中法廣州灣租界條約》[1]。廣州灣是指:包括雷州府遂溪縣的部分陸地及其附近海域的東海島、東山頭二島;以及高州府吳川縣部分陸地及其附近海域的南三島、硇洲島、特呈島、調順島;以及遂溪、吳川兩縣間的麻斜海灣(即今廣東湛江港灣)一併劃為法國租界統稱為廣州灣。
歷史
這4個在華法租界都開闢於19世紀,其中以上海法租界開闢最早(1849年),其次是天津法租界和廣州法租界(都開闢於1861年),漢口法租界開闢最晚(1896年),比上海法租界晚47年。
這4個在華法租界中,上海法租界、天津法租界、和漢口法租界都經歷過擴展。上海法租界共經歷過1861年、1900年、1914年3次擴張,面積達到最初的十餘倍。天津法租界經過1900年和1915年2次擴展,面積也達到最初的6倍多。漢口法租界在1902年擴展過1次,面積達到最初的2倍多。只有廣州法租界始終局限在沙面島的東部,沒有進行過擴展。
1920年代中國政府收回一部分英租界以後,各地法租界就成為最重要的在華專管租界。
這4個在華法租界都一直存在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1943年2月23日,法國維希政府宣布,同意放棄在華租界。6月5日,汪精衛政權先收回天津法租界、漢口法租界和廣州法租界。7月30日,汪精衛政權收回最為重要的上海法租界。在華法租界宣告結束,歷時近百年。
規模
這4個在華法租界的規模大小相差懸殊,最大的上海法租界最終面積達到15150畝,其次是天津法租界,約2800畝;再次為漢口法租界,約400畝;廣州法租界只有66畝,不到上海法租界面積的百分之一。
經濟發展
由於法國的對華貿易遠不及英國,甚至美國、以及後來的德國、日本,這4個在華法租界在金融貿易方面均遠不及當地的英租界。在19世紀中葉,除了上海法租界達到初步繁榮外,天津法租界和廣州法租界都長期荒蕪,無力開發,直到1880年代以後才逐步發展起來,而法國早在1863年就取得在漢口設立租界的權利,直到1896年才有實力正式開闢。
雖然在金融貿易方面無法與英租界競爭,但是,這4個在華法租界由於開闢較早,地理位置都相當優越,除了不允許華人居住的廣州法租界,後來都形成了商業區或高級住宅區。其中天津法租界比英租界更靠近舊城,後來在零售商業方面也更占優勢,勸業場地區成為天津最重要的商業區。漢口法租界則擁有火車站的地利,商業也很繁榮。上海法租界由於聚集了大批有產階級,到1920年代以後也形成了堪與公共租界的南京路相比的霞飛路商業街。
這4個在華法租界中,除了廣州法租界外,都以娛樂業的繁盛著稱,集中了當地半數左右的戲院、電影院、飯店,乃至煙館、賭場、妓院。因此,在華法租界都成為黑社會活躍的區域,犯罪率高於其他租界。
市政建設
這4個在華法租界的道路,通常都以法國人名或地名命名,例如上海法租界的幹道霞飛路(Avenue Joffre,今淮海中路)、貝當路(Avenue Petain,今衡山路)。
宗教
這4個在華法租界中,通常都有附近省份的天主教修會派遣的賬房,管理出租的房屋,為教會籌措經費。天主教的一些重要機構,如上海震旦大學、廣慈醫院、天主教天津教區的主教座堂設在當地法租界內,廣州和漢口法租界內只有供僑民使用的小型天主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