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齦音
唇齦音是一類有雙唇、齦兩個調音部位的輔音。 尼日利亞馬爾吉語和布拉語等語言有此音位。然而,大多數學者都將它們解釋為是唇音和舌冠音的組合,這種模式在非洲常見得多。巴布亞新幾內亞羅塞爾島耶里多涅語似乎區分唇齒齦音和唇齦後音,下詳(齒齦音前移,齦後音只輕微後移。因此最好不要將後者視作是捲舌音。)
耶里多涅語中的塞音 | 唇音 | 齒齦音 | 齦後音 | 軟齶音 | ||||
---|---|---|---|---|---|---|---|---|
塞音 | paa | 一側 | taa | 刀 | t̠oo | 舌 | kaa | 矛 |
預鼻化塞音 | mbee | 抗 | nde | 食物 | n̠d̠e | 柴 | ŋɡaa | 樹 |
鼻音 | maa | 路 | nii | 果汁 | n̠aa | 宴會 | ŋa | 租 |
耶里多涅語中的塞音 | 唇-齒齦 | 唇–齦後 | 唇軟齶音 | |||
---|---|---|---|---|---|---|
塞音 | t͡pənə | 肺 | t̠͡pənə | 角 | k͡pene | 椰子袋 |
預鼻化塞音 | n͡md͡boo | 漿 | n̠͡md̠͡boo | 多 | ŋ͡mɡ͡bo | 霧 |
鼻音 | n͡mo | 鳥 | n̠͡mo | 我們 | ŋ͡mo | 乳房 |
唇齦同位異音
達巴尼語和Nzema語等加納語言擁有唇軟齶音的顎化同位異音,有時被誤作唇齒齦音,實際上是齦後音或硬顎音。
幾種西北高加索語系和東北高加索語系語言如阿布哈茲語和拉克語中,唇化齒齦音也有相似表現。儘管雙重調音的形式實際上可能更普遍,一般仍認為它們是唇化齒齦音,因為唇的接觸非常微弱、發生在唇內側,這與發[w]相似,是凸唇圓唇的特點。這與這些語言中[p]的發音相當不同。另外唇的接觸也可能實現為顫音。比較尤比克語下列最小對立體:
da | 現在 | dʷa ~ d͡ba ~ d͡ʙa | 錐子 | ba | 如果 |
ta | 懷孕 | tʷa ~ t͡pa ~ t͡ʙa | 櫻桃 | pa | 織 |
tʼə | 公羊 | tʷʼə ~ t͡pʼə ~ t͡ʙʼə | 取出 |
宏語部分方言存在雙唇搭嘴音/ʘ/在部分環境下的唇齒音變體[ʘ͡ǀ](或[ʘ͡ʇ])(Traill 1985: 103–104)。
若將搭嘴音視作軟齶/舌氣流機制而不是雙重調音,那麼世界上幾乎所有雙重調音輔音都是唇軟齶音。部分乍得語支語言的唇齦音/tp/、/db/、/nm/、/dɓ/實際上是跨音節的組合,而非單輔音。(參見馬爾吉語)
參考
- Ladefoged, Peter; Maddieson, Ian. The Sound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Oxford: Blackwell. 1996. ISBN 0-631-19814-8 (英語).
調音部位 |
舌形 |
---|
次發音 |
參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