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音 (語音學)
語音變化和語音交替 |
---|
輔音強化 |
語音異化 |
在語音學和歷史語言學中,合音(英語:Fusion)指二個及以上具有區別性特徵的音段合併為一個音段的語音變化。這種現象可能會發生在輔音和元音中。類似於educate的詞可能會出現合音並被發音作/ɛdjʊkeɪt/或/ˈɛdʒʊkeɪt/。兩個音段的合併可能也會發生在詞的分界中,例如短語got ya可能就會被發音得類似於gotcha /ɡɒtʃə/。在多數情況下,合音會導致同位異音,但某些音段序列可能會導致完全不同的音位出現。
一種常見的合音現象也可能在鼻化元音的發展過程中出現:當最後一個鼻音_從某種語言中丟失時,鼻化元音通常會變成音位。這種現象會在法語和葡萄牙語發生。比較法語單詞un vin blanc [œ̃ vɛ̃ blɑ̃](「一杯白葡萄酒」)和它們含有n音的英語同源詞one /wʌn/、wine /waɪn/、blank /blæk/。
合音所產生的聲音通常具有一個源語音的調音部位和另一個源語音的調音方法,這與馬來語中的情況相類似。
元音合併現象十分常見。這一現象生成的元音通常會是在元音空間中位於兩個的原始元音之間的長元音,例如法語中的[ai]→[eː]→[e]和[au]→[oː]→[o](比較英語day [deɪ]和law [lɔː]),印地語([ɛː]、[ɔː])和阿拉伯語的部分變種;元音合併現象也可能會結合兩個源元音的特徵,例如[ui]→[yː]→[y] and [oi] → [øː] → [ø]。
極端的合音現象中可能會發生補償延長。
例子
印歐語系
英語
在歷史上,齒齦音、塞音和擦音會與/j/發生合音,這種現象被稱為/j/合音。類似於nature(「自然」;「本質」)與omission(「省略」;「遺落」;「不作為」)的詞具有這樣的複輔音並讀作/naːˈtiu̯r/和/ɔˈmisjən/。fiction和mission等以拉丁語後綴-tion和-sion結尾的單詞都是表現出/j/合音的例子。
但這種音變不是均勻分布的。類似於module (「模塊」)的詞語可能會被發音作/ˈmɒdjuːl/或/ˈmɒdʒuːl/。這些詞語在標準英音等沒有經歷普遍/j/合音的口音中總是會實現為兩個音段;但美式英語等多數其他方言則會將它們合併為一個音段。
在複輔音音節上具有主重音的單詞也不會經歷合音,例如tune /tjuːn/(「樂曲」;「調整」)和assume /əˈsjuːm/(「假定」;「擔任」;「採納」)。部分方言會出現合音案例,部分方言只會合併/tj/和/dj/,但部分方言也會合併/sj/和/zj/。於通用美式英語中,/j/在齒齦音後會被完全省略:這一過程被稱為/j/脫落。前述單詞會在經歷/j/脫落的方言中分別讀作/tuːn/和/əˈsuːm/。已經發生/j/合音的詞語不會受/j/脫落的影響。
澳大利亞英語的/j/合音現象已經表現得十分極端,雖然存在不同的社會方言變體,但在重度音節也會發生/j/合音。在/j/合音完全發生的口音中,tune(「樂曲」;「調整」)和assume(「假定」;「擔任」;「採納」)會被發音作/tʃuːn/和/əˈʃuːm/。這造成了之前不同音的單詞成為同音異義語,例如曾經不同音的單詞dune(「沙丘」)和June(「六月」)的發音都變為了/d͡ʒuːn/。
羅曼語族
大多數羅曼語族語言都有後跟/j/的已合音輔音序列。後跟/j/的已合音輔音序列一般會成為塞擦音,並且通常會是其它發音方式的中間階段。這種輔音序列中的非雙唇音響音通常已經被齶音化。
希臘語
在原始希臘語被發展為古希臘語的過程中,[kʷ]、[kʷʰ]、[ɡʷ]的發音會變為[p]、[pʰ]、[b]。雖然唇化軟齶音是一個輔音,但它們有兩個發音部位,分別是一個軟齶音發音和一個唇音化次要發音([ʷ])。但唇化軟齶音的發展因方言而異,部分方言中的唇化軟齶音可能會變為齒音。一個例子是詞語boûs(「牛」)就是來自原始希臘語的 *gʷous。
在發展至通用希臘語的過程中,古希臘語的許多雙元音也發生了合音,尤其是那些包含/i̯/的雙元音,例如/ai̯/ > /e/;/aːi̯/ > /a/;/ɛːi̯/、/oi̯/ > /i/;/ɔːi̯/ > /o/。
凱爾特語族
原始凱爾特語的數個複輔音,尤其是位於音節尾位置的/*ɡ/經歷了合音現象。這一現象的例子有*ougros變為古愛爾蘭語的úar和*maglos變為古愛爾蘭語的mál。
北日耳曼語支
在挪威語和瑞典語中,音素/ɾ/在之後跟有齒齦音時會發生合音過程。由此產生的發音會變為捲舌音。這個過程的例子包括挪威語的bart [bɑʈ]和瑞典語的nord [nuːɖ]。這種過程甚至會在單詞邊界發生,例如"går det bra?"會被發音為/ɡoː‿ɖə brɑː/。
這種過程會在具有更多齒齦音時持續下去,但人們往往會在捲舌音數量超過四個時嘗試分解和縮短它們(這一般會通過將/ʂ/替換為/s/或省略/d/實現)。一個極端的例子是具有六個捲舌音的單詞ordensstraff /ɔ.ɗɳ̩ʂ.ʂʈɽɑfː/。
雖然/r/不會觸髮捲舌音,但在口語挪威語中,序列/rt/甚至可能會被合音為非齒齦音音位,其調音部位可能會變為捲舌。這個過程的例子有sterkt /stæɾkt/ [stæʈː],skarpt /skɑɾpt/ [skɑʈː],verktøy /ʋæɾk.tœʏ̯/ [ʋæʈ.ʈœʏ̯]和varmt /ʋɑɾmt/ [ʋɑɳʈ]。這個過程不會跨越單詞邊界,例如sterk tann的發音是/stæɾk tɑnː/,而非*/stæ‿ʈɒnː/。[1]
在/r/被發音為小舌音的方言中,這個過程總是以個人方言等級發生:例如/rɑːrt/就可能實現為[ʁɑːʁt]或[ʁɑːʈ]。這種現象也可能會發生在/r/的調音部位接近小舌的情況下。[2]
南島語系
馬來語
在馬來語中,前綴/məN-/(其中N代表「無位置鼻音」,亦即未指定調音部位的鼻音)末尾的輔音會與清塞音合併。由此會產生具有根首輔音調音部位的鼻音。[3]例如:
- /məN + potoŋ/→/məmotoŋ/ (「切割」)([p]和[m]的調音部位都是雙唇)
- /məN + tulis/→/mənulis/(「書寫」)([t]和[n]的調音部位都是舌冠)
- /məN + kira/→/məŋira/(「猜測」)([k]和[ŋ]的調音部位都是舌背)
漢藏語系
漢語
漢語在漢代以前就存在合音現象。例如「不可」變為「叵」,「何不」 變為「盍」 ,「如是」變為「爾」,「而已」變為「耳」,「之乎」或「之於」變為「諸」,「者焉」變為「旃」。[4]
北京話的「這一」、「那一」、「哪一」發生合音,發音分別變成「zhèi」、「nèi」、「něi」,這一現象為普通話所吸收。[5][6][7]其他方言中也有類似現象,如「不同」被合音為「甭」。[8]
日語
愛知縣日語發生過元音合併。雙元音/ai/和/ae/音變為[æː],/oi/和/oe/音變為[øː],/ui/音變為[yː]。例如來年 /raineN/→[ræ:nen],鯉 /koi/ →>[køː],熱い /atsui/→[atsyː~atɕːyː]。年輕的語言使用者可能在發音標準日語雙元音和方言單元音時有所不同。[9]
參見
- 連音,在語素或詞的邊界上的各種語音處理。
腳註
- ^ Solhaug, Tor H. (2010) Retroflexion in Norwegia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University of Tromsø. Retrieved 2019-10-12
- ^ Johnson, Sverre S. (2012) A diachronic account of phonological unnaturalnes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University of Oslo.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17/S0952675712000243. Retrieved 2019-10-12
- ^ Laura Benua, July 1995, Identity Effects in Morphological Truncat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trieved 2009-05-03
- ^ [宋]沈括《夢溪筆談·藝文二》:「古語已有二聲合為一字者,如『不可』 為『叵』 ,『何不』 為『盍』 ,『如是』 為『爾』 ,『而已』 為『耳』 ,『之乎』 為『諸』 之類
- ^ 这字的解释. 在線新華字典. [2022-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6).
- ^ 那字的解释. 在線新華字典. [2022-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6).
- ^ 哪字的解释. 在線新華字典. [2022-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6).
- ^ 甭字的解释. 在線新華字典. [2022-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9).
- ^ Youngberg, Connor. (2013) Vocalic Coalescence in Owari Japanes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OAS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vol. 16.
參考來源
- Crowley, Terry. (1997) 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ical Linguistics. 3r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