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十上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十上經》(巴利文Dasuttara Sutta),南傳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經·長部》中的最後一部經。

該經講述,佛陀住在瞻婆城伽伽羅池邊,舍利弗為眾比丘說法,按內容排序,共講了十門,每門細目從一至十,集一百個項目,共五百五十法。該佛經在北傳佛教的《大正新修大藏經》對應經典為《長阿含經·十上經》(第1部第52卷)、《十報法經》(第1部第233卷)。

內容

1應多所作 2應當修 3應遍知 4應斷 5舍分 6勝分 7難解 8應令生 9應勝知 10應作證
一法 於諸善法中不放逸 可意俱行之身念 有漏有取之觸[1] 有我之慢 非理作意[2] 如理作意[3] 無間心定 不動之智 一切有情是依食而住 不動心解脫
二法 正念正知 無明有愛 惡言惡友 善言善友 諸有情染因及緣
諸有情之清淨因及緣
滅盡智無生智 有為界無為界[4] 妙明解脫[5]
三法 親近善士
聽聞正法
法隨法行[6]
三定 三受 三愛 三不善根 三善根 三出離界 三智 三界 三明
四法 四輪 四念處 四食 四瀑流 四軛 四離軛 四定 四智 四聖諦 四沙門果
五法 五勤支 五正定支 五取蘊 五蓋 五心蕪 五根 五出離界 五正定智 五解勝處 五法蘊
六法 六和敬法 六隨念處 內六處 六愛身 六不恭敬 六恭敬 六有勝分 六恆住 六無上支 六通
七法 七財 七覺支 七識住 七隨眠 七非正法 七正法 七善士法 七想 七殊妙事 七漏盡力
八法 根本梵行之慧八因緣 八聖道支 八世法 八邪 八懈怠事 八精進事 梵行住之八不時不節 八大人覺 八勝處 八解脫
九法 九正思惟根法 九清淨勤支 九有情居 九愛根法 九害心事 九害心調伏 九種種 九想 九次第住 九次第滅
十法 十依因法 十偏處 十處 十邪 十不善業道 十善業道 十聖居 十想 十盡事 十無學法

注釋與引用

  1. ^ 《巴利文大藏經·長部·十上經》:Phasso sāsavo upādāniyo. 《長阿含·十上經》:謂有漏觸。
  2. ^ 《巴利文大藏經·增支部一·二集·第十一 希望品》: Dveme, bhikkhave, paccayā rāgassa uppādāya. Katame dve? Subhanimittañca ayoniso ca manasikāro. Ime kho, bhikkhave, dve paccayā rāgassa uppādāyā" ti. 諸比庫!此等是為生貪之二種緣。何為為二種緣呢?淨相與非理作意。諸比庫!此等是為生貪之二種緣。
  3. ^ 《巴利文大藏經·相應部三·第一·蘊相應》: 諸比庫!對色如理作意,且如實以觀色之無常性!諸比庫!比庫若對色如理作意,如實以觀色之無常性者,則厭患於色。喜盡故貪盡,貪盡故喜盡。喜貪盡故,名為心解脫、善解脫。
  4. ^ 《巴利文大藏經·長部·十上經》:Dve dhātuyo–saṅkhatā ca dhātu asaṅkhatā ca dhātu. 二界,有為界與無為界,此二法是應勝知。
  5. ^ 《巴利文大藏經·長部·十上經》:Vijjā ca vimutti ca. Ime dve dhammā sacchikātabbā. 明與解脫,此二法是應作證。
  6. ^ 《巴利文大藏經·長部·合誦經》:Cattāri sotāpattiyaṅgāni–sappurisasaṃsevo, saddhammassavanaṃ, yonisomanasikāro, hammānudhammappaṭipatti. 四預流向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巴利文大藏經·長部·十上經》:katame tayo dhammā bahukārā? Sappurisasaṃsevo, saddhammassavanaṃ, dhammānudhammappaṭipatti. Ime tayo dhammā bahukārā. 何為三法是應多所作?親近善士,聽聞正法,法隨法行。此三法是應多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