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卡門隕擊坑
行星 | 火星 |
---|---|
區域 | 阿耳古瑞區 |
坐標[錨點失效] | 64°36′S 58°30′W / 64.6°S 58.5°W |
火星方格列表 | 阿耳古瑞區 |
直徑 | 90公里(56英里) |
命名 | 西奧多·馮·卡門 |
馮· 卡門隕擊坑(Von Karman)是火星阿耳古瑞區的一座撞擊坑,其中心坐標位於南緯64.6度、西經58.5度處,直徑90公里(56英里)。它最初是在1969年由水手7號所觀察到,1999年火星全球探勘者號上的火星軌道器相機提供了更詳細的照片。該特徵取名自匈牙利裔美籍工程師暨物理學家西奧多·馮·卡門(1881年-1963年),1973年被國際天文聯合會行星系統命名工作組批准接受[1]。
火星隕擊坑內分布有大片的沙丘,沙丘通常很黑,因為它們含有黑色火山玄武岩。但在冬季它們會被霜凍覆蓋。下面的圖片顯示了正在消失的霜凍,黑斑出現在火星高緯度地區的沙丘上,有時會在黑斑附近形成間歇泉。
沙丘有兩種主要特徵,黑色沙丘斑和蜘蛛狀細溝,它們出現於火星初春時節被二氧化碳(CO2或「乾冰」)所覆蓋的區域,主要分布於沙丘脊和沙坡上。到初冬時就會消失,這種黑斑通常為圓形的,但出現在斜坡上時,通常會拉長[2][3]。
在這些地方,礦物顆粒可能被一層薄薄的水膜覆蓋,這將會抑止礦物的化學風化,並可能有助於潛在火星生物的生存。研究表明,在某些時間和地點,火星表面可能存在水薄膜。在一些地區,液態水薄膜可能會在一天中較溫暖時段連續出現38個火星日[4][5]。而隨着春季陽光的增強,一些地區的二氧化碳氣體噴流將黑色塵埃噴射到空氣中。這些塵塵增加了對光的吸收,並導致溫度上升到水在那裡可以短暫地存在[6]。
另請查看
參考文獻
- ^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 Von Kármán. usgs.gov.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4 March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2).
- ^ Horváth, A.; Kereszturi, Á.; Bérczi, Sz.; et al. Annual change of Martian DDS-seepages (PDF).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XXXVI. 2005: 1128 [24 November 2008]. Bibcode:2005LPI....36.1128H.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9-02-27).
- ^ Gánti, Tibor; András Horváth; Szaniszló Bérczi; Albert Gesztesi; Eörs Szathmáry. Probable Evidences of Recent Biological Activity on Mars: Appearance and Growing of Dark Dune Spots in the South Polar Region (PDF). 32nd Annual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1543). Houston, Texas. 12–16 March 2001 [20 November 200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1-25).
- ^ Zent, A.P., Haberle, R.M., Howard, C.H., Jakosky, B.M., 1993. "A coupled subsurface boundary layer model of water on Mars". J. Geophys. Res. 98, 3319–3337.
- ^ Mohlmann, D., 2004. "Water in the upper martian surface at mid- and low-latitudes: Presence, state, and consequences". Icarus 168, 318–323.
- ^ Kereszturi, A., Rivera-Valentin, E. 2012. "Locations of thin liquid water layers on present-day Mars". Icarus: 221, 28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