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先秦行政區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先秦行政區劃,範圍是從遠古至秦朝統一九州的這一段時間,由於年代久遠,其地方行政只能大略緒述。而九州是漢族傳統地理區劃,又稱為「漢地九州」。

上古三代

上古至商

據《禹貢》記載,大禹將天下分為九州,分別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豫州。豫州是中心,其他州環繞豫州。

九州地域東至東海,含遼東地區在內,北以戈壁大漠及燕山山脈作為漢民族地區與草原遊牧民族地區的分界線。西以河西走廊、巴蜀與藏地相接,向南囊括嶺南地區,直達南海[註 1]

根據考古與文獻資料,夏朝時其中心地區在今河南省全境及山西省南部地區,以河南偃師二里頭類型的文化為夏文化的代表。夏都陽城可能是登封王城崗發現的古城址。以後,夏的勢力向東擴展,融合了東方的夷人。向南發展到長江、淮河之間,與南方的三苗頻繁交往,初步形成了先秦中國的主體部族—華夏部族。雖然從此以後夏朝在黃河流域有了較固定的活動區域,但並無統一的管理和區劃。

商朝約西元前21-16世紀間,曾多次遷徙都城,盤庚以後穩定在今河南安陽的小屯一帶,為商王的王畿。《尚書‧酒誥》指出商代有內、外服之分。內服是商王直接統治的王畿地區,外服是原各地部族邦伯的固地。以後演化成「五服」「甸(日祭)、侯(月祀)、綏(賓,時享,即每季祭祀納貢)、要(歲貢)、荒(終王死時才來通知)」,此說只是依據遠近表示小諸侯應盡的義務和待遇,所以不能算地方行政區。只有商王直接統治的疆域內,才算是地方行政區劃開始的標誌。因此在商王朝的疆域內並沒有真正的地方行政區劃

西周

西周時期,出現了「分土封侯」、「封邦建國」的封建制度,周天子將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給諸侯、卿大夫,作為他們的采邑,各受封領主在自己的封地內享有絕對的權力,對周天子則要貢納和服役等義務,而周天子亦有巡狩封國之權力。西周有兩次大分封:第一次是武王伐紂以後,封功臣謀士。第二次是周公東征勝利後,重新分封。這兩次把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的位置大致確定下來,也為以後郡縣制時代的行政區奠定了基本格局。

周武王滅商以後,把商王直接管轄的地區分為衛(以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為中心)、庸(以商都以東的今山東境內)、邶(商都所在之漳河以北的今河北省中、南部)三部分,分別由蔡叔、管叔、商紂王之子武庚治理,並稱「三監」。為了監管原殷王畿地區的殷民,以達到「以藩屏周」的目的,冊立了大約50餘個大小封國。

春秋戰國

概況

郡縣行政區劃的產生和名稱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存在了。的名稱在《周禮‧地官》和《禮記‧王制》都是指王畿附近的地方,本意為「懸」,即「縣」所代表的這塊地區直接由周天子掌握,以作賞賜。春秋後期,各諸侯國也仿效周天子的辦法,不再分封,而是將新兼併的領土、被滅亡的小國或大邑轉化為縣,由諸侯王直接掌管。從現存的文獻分析,最早設縣的是楚和秦。的起源較晚,大致在春秋末期,主要是戰國時期,郡最初在邊遠地區設置。戰國時,郡比縣的轄區寬廣,但是經濟開發程度不如縣,地位也不如縣重要,長官職位也低。至戰國後期,列國紛紛置郡,先在邊地,後各國之間為相互防禦亦相應置郡。

縣、郡之間原沒有什麼隸屬關係。到了戰國末期,郡的地位在縣之上,這是由於郡管轄範圍大,分置數縣統之。在內地設郡時,沿用了邊郡的成規。戰國時期可能郡縣制與封建采邑制始終同時存在。至秦滅山東六國,於各地置郡,郡下均劃分若干縣以便於劃一的統治管理,遂演變成秦朝郡統轄縣的二級制局面。

各國置郡列表

下表列出各國所設置的郡[註 2][註 3],其中齊國無置郡,但有五都[註 4]。而秦國設置的郡,僅列戰國時期所設置的郡,前221年以後設置的郡,見秦朝行政區劃

戰國各國置郡列表
諸侯國 郡名 郡治 命名原因 現今位置 設置時間/備註 可考縣數[註 3] 可考縣名[註 3]
韓國 上黨郡 因地名上黨得名 今山西慢河以東一帶,北與趙國上黨相接 有17縣 48 汝陽縣格氏縣鄭縣修魚縣負黍縣新城縣陽人縣申陰縣綸氏縣垣雍縣
安陽縣彘縣雍氏縣陽城縣長子縣宅陽縣喜縣武遂縣閼輿縣皋落縣
襄城縣宜陽縣少曲縣邘縣折縣比陽縣滎陽縣成皋縣屯留縣桐丘縣
馬雍縣京縣盧氏縣夏山縣華陽縣野王縣鄢陵縣陽翟縣平陽縣南梁縣
穰縣潞縣楊氏縣端氏縣涉縣涅縣汾城縣伊闕縣
三川郡 因有黃河洛水伊水三川得名 今黃河以南,河南靈寶以東,中牟以西及北汝河上游地區 韓宣惠王時設置
上蔡郡 因地名上蔡得名 今河南上蔡一帶 韓釐王時設置
西周國 3 河南縣轂城縣偃師縣
東周國 4 雒陽縣鞏縣平陰縣緱氏縣
趙國 上黨郡 因地名上黨得名 今山西省和順、榆社等縣以南,南與韓國上黨相接 有24縣 117 邯鄲縣晉陽縣柏人縣邢縣南行唐縣武平縣埒縣茲氏縣欒縣井陘縣
寧壽縣石城縣石邑縣汪陶縣平陶縣武城縣富昌縣元氏縣當城縣鹵城縣
樂城縣皋狼縣武陽縣上艾縣陽原縣南宮縣繁畤縣樓煩縣善無縣駱縣
平城縣崞縣藺縣離石縣武安縣榆次縣銅鞮縣平邑縣平舒縣中邑縣
原陽縣清陽縣任縣武邑縣沃陽縣襄陰縣東安陽縣西安陽縣祁縣宋子縣
無終縣平台縣上博縣下博縣阿縣北九門縣苦陘縣狸縣上曲陽縣下曲陽縣
新處縣封斯縣余亡縣望都縣中陽縣中都縣新城縣陽曲縣陽邑縣慮虒縣
霍人縣盂縣成襄縣平襄縣安平縣成縣伯陽縣襄垣縣廣平縣安國縣
長平縣剛平縣皮牢縣觀津縣大陵縣鄗縣光狼縣巨鹿縣梗陽縣昌城縣
上原縣尉文縣狼孟縣韓皋縣饒縣宜安縣寧新中縣房子縣列人縣武垣縣
武陽縣大萁縣平利縣貝丘縣即裴縣安險縣繚縣示氏縣代縣鄔縣
屯氏縣塗水縣中牟縣雲中縣膚施縣東垣縣平原縣
雁門郡 因雁門山得名 今山西省北部神池、五寨、寧武等縣到內蒙古一部分 趙武靈王樓煩林胡後設置
代郡 因代國得名 今山西東北部和河北、內蒙古一部分 趙武靈王時設置,有36縣
雲中郡 因地名雲中得名 今內蒙古大青山以南,黃河南岸及長城以北 趙武靈王樓煩林胡後設置
九原郡 今內蒙古後套及其以東至包頭市
太原郡 今山西句注山以南,霍山以北,五台、陽泉以西,黃河以東
安平郡[註 5] 因城邑安平得名 今河北安平縣 因與齊、燕、中山交界而設郡
魏國 河西郡 因在黃河之西 陝西省華陰以北,黃龍以南,洛河以東,黃河以西 魏文侯時設置 94 啟封縣大梁縣朝歌縣鄴縣高都縣甾丘縣頓丘縣高奴縣郚縣芒縣
寧縣共縣蒲子縣陰晉縣州縣安成縣焦縣蒲反縣繁陽縣上洛縣
句瀆縣清氏縣左邑縣懷縣垣縣修武縣蕩陰縣薔縣虒縣梁縣
少梁縣垂縣梁陰縣單父縣安邑縣封陵縣圜陽縣陝縣陰安縣猗氏縣
土軍縣皮氏縣平陽縣酸棗縣安陽縣漆桓縣內黃縣泫氏縣邢丘縣魏縣
蔡陽縣中陽縣卷縣絳縣繁龐縣雒陰縣合陽縣陽狐縣桃人縣虛縣
雍丘縣燕縣山陽縣長平縣昆陽縣承匡縣平丘縣首垣縣觀縣雕陰縣
平周縣曲沃縣汾陰縣溫縣軹縣曲陽縣安城縣汲縣舞陽縣許縣
河陽縣長社縣濟陽縣甾縣外黃縣圉縣煮棗縣新郪縣魯縣幾縣
睢陽縣成陰縣大陽縣郾縣
上郡 因方位得名 今陝西省洛河以東,黃梁河以北,東北到子長、延安一帶 魏文侯時設置
河東郡 安邑 因在黃河之東 今山西省沁水以西、霍山以南 前328年以後設置
方與郡 因地名方輿 今山東省嘉祥以南金鄉等地,包括江蘇省豐縣一帶 前284年以前
大宋郡 因宋國得名 今河南省商丘及江蘇省碭山等地
楚國 宛郡 因地名宛得名 今河南省南陽市為中心,東南到息縣 楚悼王時設置 92 復縣郯縣湖陽縣成陽縣新東陽縣蘄城縣富春縣許陽縣南陵縣江陵縣
下蔡縣弋陽縣上唐縣平輿縣鄡陽縣郢縣鄂縣陳縣棠縣安陸縣
陰縣武城縣期思縣梁縣安陵縣正陽縣州縣鄝縣相陵縣成陵縣
新蔡縣新野縣番邑縣沅陽縣上蔡縣鄧縣項縣巨陽縣壽春縣枳縣
寢縣魯陽縣析縣邾縣上庸縣宛縣葉縣酈縣西陵縣夷陵縣
廣陵縣召陵縣襄城縣竟陵縣蘭陵縣海陽縣陽夏縣陽城縣苦縣羅縣
鄩縣當陽縣肥陵縣鄳縣郴縣鄀縣隨縣鄢縣居巢縣鍾離縣
舒縣益陽縣零陽縣新城縣雩婁縣新陽縣平阿縣山桑縣陽翟縣陽陵縣
新都縣襄陵縣淯陽縣頓縣武陵縣建陽縣[需要消歧義]六縣洮陽縣烏程縣相縣
艾縣新舒縣
漢中郡 因漢水得名 今陝西東南角,南到今湖北西北角 楚懷王時設置
新城郡 因地名新城得名 今河南伊川一帶 約楚懷王時
江東郡 地處江東而得名 今安徽東南部,江蘇南部及浙江北部 前306年楚懷王越國後設置
黔中郡 因黔山得名 今湖南西部及貴州東北 楚威王時設置
巫郡 因巫山得名 今湖北清江中、上游和四川東部 楚懷王時設置
燕國 上谷郡 因在大山谷上邊 今河北張家口、小五台山以東,赤城、延慶以西及北京昌平以北 燕將秦開東胡後設置,有36縣 40 文安縣涿都縣方城縣酉城縣平陰縣漁陽縣夏屋縣泃城縣狗澤縣茹都縣
陽安縣襄平縣陽樂縣安平縣鄚都縣且居縣唐都縣北平縣武陽縣令支縣
無終縣平剛縣沮陽縣造陽縣昌城縣曲逆縣武遂縣平舒縣廣昌縣下落縣
單佑縣范堹縣易都縣薊都縣逎都縣甫陽縣容城縣徐無縣泉州縣饒都縣
漁陽郡 因在漁水之陽 今內蒙古赤峰以南,北京通州、懷柔以東及天津以北 燕將秦開破東胡後設置
遼東郡 因在遼水之東 今遼寧大凌河以東地區 燕將秦開破東胡後設置
遼西郡 因在遼水之西 今遼寧大凌河以西,長城以南,河北遷西以東 燕將秦開破東胡後設置
右北平郡 因在北平右邊 今河北承德、薊縣以東,遼寧大凌河上游以南,六股河以西 燕將秦開破東胡後設置
齊國 59 平阿縣昌城縣柴縣陽都縣聞縣無鹽縣黃縣高宛縣武城縣東武城縣
武陽縣垣縣平陵縣淳于縣荼縣番陵縣瓡縣郳縣乘縣關城縣
不其縣夜邑縣鄆縣鄄城縣阿縣剛縣高密縣廩丘縣靈丘縣博陵縣
薛縣下邳縣安平縣嬴縣歷下縣聊城縣琅邪縣千乘縣博昌縣狄城縣
於陵縣平邑縣夷維縣蓋縣范縣亢父縣襄賁縣陰平縣博縣平陸縣
蒙縣高平縣建陽縣[需要消歧義]陽狐縣即墨高唐臨淄安陽
秦國 內史 咸陽縣 41 汧縣陳倉縣雍縣虢縣郿縣美陽縣廢丘縣好畤縣芷陽縣杜縣
藍田縣麗邑縣高陵縣雲陽縣漆縣頻陽縣櫟陽縣下邽縣重泉縣鄭縣
懷德縣臨晉縣寧秦縣夏陽縣咸陽縣斄縣戲縣翟道縣商縣槐里縣
郃陽縣杜陽縣上雒縣武城縣弋陽縣衙縣酆縣徵縣胡縣旬邑縣
船司空縣
巴郡 江州 前316年滅巴國後置 8 閬中縣枳縣江縣[註 6]朐忍縣魚縣涪陵縣宕渠道墊江縣
蜀郡 成都 前285年廢封國置郡 13 成都縣邛縣白水縣臨邛縣武陽縣葭萌縣嚴道湔氐道梓潼縣青衣道
郫縣僰道資中縣
漢中郡 南鄭 前312年取楚漢中郡 8 南鄭縣西成縣成固縣房陵縣錫縣鄖陽縣上庸縣沮縣
上郡 膚施 前304年置 19 雕陰縣高奴縣陽周縣膚施縣漆垣縣廣衍縣洛都縣定陽縣原都縣平周縣
圜陽縣平都縣徒涇縣中陽縣西都縣白土縣富昌縣平陸縣饒縣
隴西郡 狄道 前279年置 17 上邽縣西縣下辨縣冀縣臨洮縣狄道縣枹罕縣蘭干縣邸道縣成紀縣
故道縣阿陽縣綿諸縣獂道縣襄武縣薄道縣略陽縣
北地郡 義渠 前271年破義渠後置 13 義渠縣陰密縣安武縣彭陽縣泥陽縣鹵縣方渠縣郁郅縣烏氏縣歸德縣
涇陽縣朝那縣略畔縣
河東郡 臨汾 相當於魏的河東郡 前290年魏獻河東地後置
南陽郡 前273年置
會稽郡 前222年置
邯鄲郡
巨鹿郡
太原郡
雁門郡
雲中郡
東郡
三川郡
潁川郡
漁陽郡
上谷郡
右北平郡
廣陽郡
遼西郡
南郡 前278年取楚地後置
陶郡 原為齊地,五國合縱破齊後置,後為魏所取。秦滅魏後,未再設郡
上黨郡 長子 取趙、韓上黨郡置
碭郡 前225年滅魏國置
泗水郡 滅魏後,前224年置
薛郡 滅魏後,前224年置
長沙郡 前223年滅楚後置
九江郡 前223年滅楚後置
楚郡 前223年滅楚國置
黔中郡 取楚黔中郡、巫郡置,治臨沅
代郡 前222年滅代後置
遼東郡 前222年滅燕後置
齊郡 因齊國得名 前221年滅齊後置,不久改名
琅琊郡 因地名琅琊得名 前221年滅齊後置

注釋

  1. ^ 《禹貢》「導黑水,至於三危,入於南海。」
  2. ^ 來源見楊寬《戰國史》。
  3. ^ 3.0 3.1 3.2 見後曉榮《戰國政區地理》。
  4. ^ 五都為即墨、莒、高唐、臨淄、平陸。
  5. ^ 後曉榮《戰國政區地理》無此郡。
  6.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作「江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