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注音符號
灰底不用於國語官方注音;每格次行爲萬國音標
聲母
發音
方式
塞音 擦音
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重脣
/p/

/pʰ/

/b/

/m/

/β/
輕脣
/f/

/v/
舌尖
/t/

/tʰ/

/d/

/n/

/ɫ˭~ɫʰ/

/l/
軟齶
/k/

/kʰ/

/ɡ/

/ŋ/

/x/

/ɣ/
脣軟齶
/kʷ/

/kʷʰ/

/ʔ/

/h/

/ɦ/
舌冠
/tɕ/

/tɕʰ/

/dʑ/

/ɲ~ȵ/

/ɕ/

/ʑ/
翹舌
/tʂ/

/tʂʰ/

/dʐ/

/ʂ/

/ɻ~ʐ/
平舌
/ts/

/tsʰ/

/dz/

/s/

/z/
介母、高元音
部位
普通
/i~j/

/y~ɥ/

/ɨ/

/ɯ/

/u~w/
鼻化
/ĩ/

/ũ/
韻母
單韻
/a/

/ã/

/ɐ/

/o/

/ɔ/

/ɔ̃/
複韻
/ai/

/ei/

/au/

/ou/
鼻韻
/m̩/

/am/

/ɔm/

/n̩/

/an/

/ɔn/

/ŋ̩/

/aŋ/

/ɔŋ/
韻尾
/p̚/

/t̚/

/k̚/

/ʔ̚/
其他
聲調
官話 ˉ ˊ ˇ ˋ ˙
客閩 ˪ ˫

)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的象形字,發音則取官話「日」字的聲母。

「ㄖ」的發音,學者標記爲「」的濁音濁捲舌擦音/ʐ/[1][2][3][4][5]捲舌近音/ɻ/[1][6][3][7]。原本聲母不可單獨發音,需搭配介音或韻母。單講「ㄖ」這個符號時實際上是搭配韻母「」,發為「ㄖㄭ」,但該韻母平常書寫時可以省略,一般人會覺得該韻母是「空韻」。「ㄖㄭ」的國際音標為/ʐɨ/,漢學家則不認可這樣拼法,而另自行發明舌尖後不圓脣元音」/ʅ/作為空韻符號,將「ㄖㄭ」拼為/ʐʅ/,但沒有獲國際語音學學會接受。

漢語拼音通用拼音中對應的為〔r〕,威妥瑪拼音中對應的為〔j〕。

此外在臺灣方音符號馬祖閩東(福州)話注音符號中,「ㄖ」也被用於客家話閩東馬祖話福州話),發音為濁顎齦擦音/ʒ/,作為客家話「ㄕ」(/ʃ/)的濁音、馬祖話連讀時出現的聲母類化音。注音字母苗文則用「ㄖ」來標示濁齒齦擦音/z/。

相關變體

在注音符號的擴充版本閏音符號裏,「ㄕ」的濁音濁捲舌擦音/ʐ/有專用符號「」,《注音符號總表》說明,若兩者要區分時,「」號用在吐氣較重的音(即專指/ʐ/),「ㄖ」母用在吐氣較輕的音(即專指/ɻ/)。同時,濁顎齦擦音/ʒ/也專用符號「」。並見條目。

字形辨正

ㄖ的另一種筆順

今天不少人會把「ㄖ」寫作三筆,如右上方的筆順示範圖。傳統上,「ㄖ」也有四筆的寫法,先寫「冂」,再寫內部的一點,最後寫底橫關門,如右圖的示範。

編碼與拼音

字元 圖檔 編碼 國際音標 漢語拼音 威妥瑪拼音 臺羅拼音 通用拼音 粵拼 馬拼 拉丁苗文
Unicode Big5 GB 2312
U+3116 A3A7 A8D6 ɻ / ʐ r j r
ʒ r j
z r

參考資料

  • 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注音符號總表》,北平: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1932年4月。
  • 中國文字改革硏究委員會祕書處拼音方案工作組:《全國主要方言區方音對照表》,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2月。
  • 吳守禮:《國臺對照活用辭典》,臺北:遠流,2000年8月。
  •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國語注音符號手冊》,臺北:教育部,2000年11月。
  • 中華民國連江縣政府:《馬祖閩東(福州)話日常生活常用詞彙編輯說明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連江:連江縣政府,2009年11月。

註記與參考連結

  1. ^ 1.0 1.1 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注音符號總表》,北平: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1932年4月。
  2. ^ 葉蜇聲、徐通鏘:《語言學概要》,臺北:書林出版社,2004年,頁76。
  3. ^ 3.0 3.1 周美香:〈從對比語音觀試論閩南語與國語聲母的差異及其教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刊《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2016年,第30(1)期,頁52。
  4. ^ Yang, James. Phonetic Evidence for the Nasal Coda Shift in Mandarin. Taiw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2010, 8 (1): 52. doi:10.6519/TJL.2010.8(1).2. 
  5. ^ 盧昱勳:《中古日母字在臺灣華語的語音變異現象:以社會語言學角度分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臺灣: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18年。
  6. ^ Greenhoe, Daniel. The Sounds of Mandarin Chinese (PDF) (報告): 14. 2017. 
  7. ^ 捲舌近音/ɻ/於1979年才進入國際音標表。此前,有學者把此音標記作前述的/ʐ/;也有學者標記爲近音/ɹ/,如:Edward Denison Ross、老舎:《言語聲片(兩卷,影印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年重印;趙元任:《中國話的文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年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