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注音符号
灰底不用于国语官方注音;每格次行为万国音标
声母
发音
方式
塞音 擦音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重唇
/p/

/pʰ/

/b/

/m/

/β/
轻唇
/f/

/v/
舌尖
/t/

/tʰ/

/d/

/n/

/ɫ˭~ɫʰ/

/l/
软腭
/k/

/kʰ/

/ɡ/

/ŋ/

/x/

/ɣ/
唇软腭
/kʷ/

/kʷʰ/

/ʔ/

/h/

/ɦ/
舌冠
/tɕ/

/tɕʰ/

/dʑ/

/ɲ~ȵ/

/ɕ/

/ʑ/
翘舌
/tʂ/

/tʂʰ/

/dʐ/

/ʂ/

/ɻ~ʐ/
平舌
/ts/

/tsʰ/

/dz/

/s/

/z/
介母、高元音
部位
普通
/i~j/

/y~ɥ/

/ɨ/

/ɯ/

/u~w/
鼻化
/ĩ/

/ũ/
韵母
单韵
/a/

/ã/

/ɐ/

/o/

/ɔ/

/ɔ̃/
复韵
/ai/

/ei/

/au/

/ou/
鼻韵
/m̩/

/am/

/ɔm/

/n̩/

/an/

/ɔn/

/ŋ̩/

/aŋ/

/ɔŋ/
韵尾
/p̚/

/t̚/

/k̚/

/ʔ̚/
其他
声调
官话 ˉ ˊ ˇ ˋ ˙
客闽 ˪ ˫

)是注音符号中的声母之一,字形取自“”的象形字,发音则取官话“日”字的声母。

“ㄖ”的发音,学者标记为“”的浊音浊卷舌擦音/ʐ/[1][2][3][4][5]卷舌近音/ɻ/[1][6][3][7]。原本声母不可单独发音,需搭配介音或韵母。单讲“ㄖ”这个符号时实际上是搭配韵母“”,发为“ㄖㄭ”,但该韵母平常书写时可以省略,一般人会觉得该韵母是“空韵”。“ㄖㄭ”的国际音标为/ʐɨ/,汉学家则不认可这样拼法,而另自行发明舌尖后不圆唇元音”/ʅ/作为空韵符号,将“ㄖㄭ”拼为/ʐʅ/,但没有获国际语音学学会接受。

汉语拼音通用拼音中对应的为〔r〕,威妥玛拼音中对应的为〔j〕。

此外在台湾方音符号马祖闽东(福州)话注音符号中,“ㄖ”也被用于客家话闽东马祖话福州话),发音为浊颚龈擦音/ʒ/,作为客家话“ㄕ”(/ʃ/)的浊音、马祖话连读时出现的声母类化音。注音字母苗文则用“ㄖ”来标示浊齿龈擦音/z/。

相关变体

在注音符号的扩充版本闰音符号里,“ㄕ”的浊音浊卷舌擦音/ʐ/有专用符号“”,《注音符号总表》说明,若两者要区分时,“”号用在吐气较重的音(即专指/ʐ/),“ㄖ”母用在吐气较轻的音(即专指/ɻ/)。同时,浊颚龈擦音/ʒ/也专用符号“”。并见条目。

字形辨正

ㄖ的另一种笔顺

今天不少人会把“ㄖ”写作三笔,如右上方的笔顺示范图。传统上,“ㄖ”也有四笔的写法,先写“冂”,再写内部的一点,最后写底横关门,如右图的示范。

编码与拼音

字元 图档 编码 国际音标 汉语拼音 威妥玛拼音 台罗拼音 通用拼音 粤拼 马拼 拉丁苗文
Unicode Big5 GB 2312
U+3116 A3A7 A8D6 ɻ / ʐ r j r
ʒ r j
z r

参考资料

  • 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注音符号总表》,北平: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1932年4月。
  • 中国文字改革硏究委员会秘书处拼音方案工作组:《全国主要方言区方音对照表》,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12月。
  • 吴守礼:《国台对照活用辞典》,台北:远流,2000年8月。
  • 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国语注音符号手册》,台北:教育部,2000年11月。
  • 中华民国连江县政府:《马祖闽东(福州)话日常生活常用词汇编辑说明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连江:连江县政府,2009年11月。

注记与参考连结

  1. ^ 1.0 1.1 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注音符号总表》,北平: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1932年4月。
  2. ^ 叶蜇声、徐通锵:《语言学概要》,台北:书林出版社,2004年,页76。
  3. ^ 3.0 3.1 周美香:〈从对比语音观试论闽南语与国语声母的差异及其教学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刊《台中教育大学学报:人文艺术类》,2016年,第30(1)期,页52。
  4. ^ Yang, James. Phonetic Evidence for the Nasal Coda Shift in Mandarin. Taiw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2010, 8 (1): 52. doi:10.6519/TJL.2010.8(1).2. 
  5. ^ 卢昱勋:《中古日母字在台湾华语的语音变异现象:以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湾: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2018年。
  6. ^ Greenhoe, Daniel. The Sounds of Mandarin Chinese (PDF) (报告): 14. 2017. 
  7. ^ 卷舌近音/ɻ/于1979年才进入国际音标表。此前,有学者把此音标记作前述的/ʐ/;也有学者标记为近音/ɹ/,如:Edward Denison Ross、老舎:《言语声片(两卷,影印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重印;赵元任:《中国话的文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