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Ericliu1912/沙盒

坐标33°42′N 130°12′E / 33.7°N 130.2°E / 33.7; 130.2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A3 分类、​1 页面) B2 分类、​1 页面)2 分类)3 分类、​3 页面)4 分类、​2 页面)1 分类)3 分类、​1 页面)3 分类、​1 页面)3 分类、​1 页面)1 分类、​1 页面)3 分类、​3 页面)3 分类、​1 页面)3 分类、​1 页面)3 分类、​1 页面) C3 分类、​2 页面)1 分类、​1 页面)4 分类、​1 页面)1 分类、​2 页面)1 分类、​1 页面)2 分类)4 分类、​1 页面)3 分类) D3 分类、​1 页面)1 分类)4 分类、​1 页面) E1 分类)3 分类、​1 页面)2 页面)3 分类、​1 页面)1 分类)1 分类、​1 页面) F2 分类、​1 页面)4 分类、​1 页面) G3 分类、​1 页面)2 分类、​1 页面)2 分类、​1 页面)5 分类、​1 页面)1 分类)3 分类、​1 页面)2 分类)3 分类、​1 页面)2 分类、​1 页面)3 分类) H1 分类)2 分类) I3 分类、​1 页面)2 分类、​1 页面) K3 分类、​1 页面)3 分类) L5 分类)4 分类、​1 页面)3 分类、​1 页面)3 分类、​1 页面)2 分类、​1 页面) M3 分类、​1 页面)2 分类、​3 页面)3 分类、​1 页面)3 分类、​1 页面)3 分类、​3 页面)1 分类、​2 页面)1 分类、​1 页面)4 分类、​2 页面)4 分类、​1 页面) N3 分类、​2 页面)2 分类、​1 页面)3 分类、​1 页面)3 分类、​1 页面) O4 分类) P2 分类、​1 页面)2 分类) R3 分类、​1 页面)2 分类、​2 页面) S1 分类)4 分类、​1 页面)4 分类、​1 页面)5 分类、​1 页面)3 分类、​1 页面)5 分类、​1 页面)3 分类、​1 页面)4 分类、​1 页面)3 分类、​2 页面)4 分类、​1 页面)3 分类、​1 页面)1 分类)3 分类、​4 页面)3 分类、​1 页面)4 分类、​1 页面) T5 分类、​7 页面)2 分类、​1 页面)4 分类、​2 页面)3 分类、​2 页面)1 分类、​2 页面) U6 分类、​2 页面) V2 分类、​1 页面)3 分类、​3 页面) Y2 分类、​1 页面)‎

飘扬于瑞士日内瓦万国宫的联合国会员国旗帜。2015年起,两个联合国大会观察员的旗帜与193个会员国的旗帜一同悬挂

目前,联合国共有193个会员国,这些会员国在联合国大会中拥有平等的代表权。

联合国宪章》第二章第四条规定了成为联合国会员国的条件[1]

  1. 凡其他爱好和平之国家,接受本宪章所载之义务,经本组织认为确能并愿意履行该项义务者,得为联合国会员国;
  2. 准许上述国家为联合国会员国,将由大会经安全理事会之推荐以决议行之。

在审议接纳新会员国的申请时,联合国安全理事会15个理事国中必须至少有九个投下赞成票,且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没有任何一个投下反对票(即行使否决权);之后将申请递交联合国大会审议时,还必须有三分之二多数的会员国投下赞成票,申请才算正式通过[2]

原则上,只有主权国家才能成为联合国会员国。目前,联合国所有会员国皆为主权国家,不过其中五个会员国在最初加入联合国时尚未成为主权国家,尔后才取得了主权国家的地位。此外,由于欲申请成为会员国者必须经过安全理事会和大会的批准,部分按《蒙特维多国家权利义务公约可视为主权国家的政治实体并非联合国会员国。这些政治实体或因缺乏国际普遍承认,或因遭受特定成员国的反对而无法进入联合国。

除了会员国以外,联合国还会邀请一些非成员国的政治实体或国际组织成为联合国大会观察员[3],这些观察员可以参与联合国大会、在大会上发言,但没有投票权。

创始会员国

在多数国家批准《联合国宪章》之后,联合国于1945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联合国共有51个创始会员国,其中50个会员国于当年6月26日在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上签署了《联合国宪章》,而未出席会议的波兰则于10月15日签署了《联合国宪章》[4][5]

联合国的51个创始会员国分别为:中华民国法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美利坚合众国(前五国组织了安全理事会)、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玻利维亚巴西英语Vargas Era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拿大智利英语Presidential Republic (1925–73)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丹麦多明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埃及萨尔瓦多衣索比亚希腊危地马拉海地英语Republic of Haiti (1859–1957)洪都拉斯印度伊朗伊拉克黎巴嫩利比里亚卢森堡墨西哥荷兰纽西兰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马巴拉圭秘鲁菲律宾自治邦波兰英语Provisional Government of National Unity沙特阿拉伯南非联邦叙利亚土耳其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拉圭委内瑞拉南斯拉夫[6][7]

目前,51个创始会员国中的49个仍为联合国会员国,或有国家继承其席位;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两国于1992年相继解体后,其席位则未有任何国家直接继承[7]

部分创始会员国在加入联合国时尚未成为主权国家,尔后才取得了主权国家的地位[7][8]

现任会员国

以下列表列出现任联合国会员国,以联合国官方规定的席位名称表示,并按席位英文名称的开头字母顺序排列[10]。创始会员国以蓝色背景标识。

联合国大会的席位亦按会员国席位英文名称的开头字母顺序排列,但每年会抽签选出在第一个席位就位的会员国,然后其他的会员国再按顺序排列就位[11][12]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刚果民主共和国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大韩民国Republic of Korea)、摩尔多瓦共和国Republic of Moldova)和坦尚尼亚联合共和国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因使用国号全名为席位英文名称,在各国间的排列顺序与使用通称时不同。

中文有更名:https://www.un.org/zh/about-us/member-states/yugoslavia https://www.un.org/zh/about-us/member-states/germanyhttps://www.un.org/zh/about-us/member-states/russian-federationhttps://www.un.org/zh/about-us/member-states/philippineshttps://www.un.org/zh/about-us/member-states/democratic-republic-of-the-congohttps://www.un.org/zh/about-us/member-states/guyanahttps://www.un.org/zh/about-us/member-states/czechoslovakiahttps://www.un.org/zh/about-us/member-states/libyahttps://www.un.org/zh/about-us/member-states/madagascarhttps://www.un.org/zh/about-us/member-states/myanmarhttps://www.un.org/zh/about-us/member-states/saint-kitts-and-nevishttps://www.un.org/zh/about-us/member-states/thailand

英文有更名:

会员国及其席位名称 席位英文名称 加入日期 参见“前任会员国”章节 参见条目
阿富汗 阿富汗 Afghanistan 1946年11月19日
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 Albania 1955年12月14日
阿尔及利亚 阿尔及利亚 Algeria 1962年10月8日
安道尔 安道尔 Andorra 1993年7月28日
安哥拉 安哥拉 Angola 1976年12月1日
安提瓜和巴布达 安提瓜和巴布达 Antigua and Barbuda 1981年11月11日
阿根廷 阿根廷 Argentina 1945年10月24日
亚美尼亚 亚美尼亚 Armenia 1992年3月2日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创始会员国)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 Australia 1945年11月1日 澳洲与联合国关系英语Australia and the United Nations
奥地利 奥地利 Austria 1955年12月14日
阿塞拜疆 阿塞拜疆 Azerbaijan 1992年3月2日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创始会员国)
巴哈马 巴哈马 Bahamas 1973年9月18日
巴林 巴林 Bahrain 1971年9月21日
孟加拉国 孟加拉国 Bangladesh 1974年9月17日
巴巴多斯 巴巴多斯 Barbados 1966年12月9日
白俄罗斯 白俄罗斯 Belarus 1945年10月24日 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比利时 比利时 Belgium 1945年12月27日
伯利兹 伯利兹 Belize 1981年9月25日
贝宁 贝宁[注 1] Benin[注 1] 1960年9月20日
不丹 不丹 Bhutan 1971年9月21日
玻利维亚 玻利维亚多民族国[注 2] Bolivia (Plurinational State of)[注 2] 1945年11月14日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Bosnia and Herzegovina 1992年5月22日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创始会员国)
波札那 波札那 Botswana 1966年10月17日
巴西 巴西 Brazil 1945年10月24日 巴西与联合国关系英语Brazil and the United Nations
汶莱 汶莱和平之国 Brunei Darussalam 1984年9月21日
保加利亚 保加利亚 Bulgaria 1955年12月14日
布吉纳法索 布吉纳法索[注 3] Burkina Faso[注 3] 1960年9月20日
蒲隆地 蒲隆地 Burundi 1962年9月18日
佛得角 佛得角 Cabo Verde 1975年9月16日
柬埔寨 柬埔寨 Cambodia 1955年12月14日
喀麦隆 喀麦隆 Cameroon 1960年9月20日
加拿大 加拿大 Canada 1945年11月9日 加拿大与联合国关系英语Canada and the United Nations
中非共和国 中非共和国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1960年9月20日
乍得 乍得 Chad 1960年9月20日
智利 智利 Chile 1945年10月24日
中国 中国 China 1945年10月24日 中华民国 中国与联合国关系
哥伦比亚 哥伦比亚 Colombia 1945年11月5日
葛摩 葛摩 Comoros 1975年11月12日
刚果共和国 刚果(布)[注 4] Congo[注 4] 1960年9月20日
哥斯达黎加 哥斯达黎加 Costa Rica 1945年11月2日 哥斯大黎加与联合国关系英语Costa Rica and the United Nations
科特迪瓦 科特迪瓦 Côte d'Ivoire 1960年9月20日
克罗地亚 克罗地亚 Croatia 1992年5月22日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创始会员国)
古巴 古巴 Cuba 1945年10月24日
赛普勒斯 赛普勒斯 Cyprus 1960年9月20日
捷克 捷克 Czech Republic 1993年1月19日 捷克斯洛伐克(创始会员国)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1991年9月17日 朝鲜半岛与联合国关系
刚果民主共和国 刚果民主共和国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1960年9月20日
丹麦 丹麦 Denmark 1945年10月24日
吉布提 吉布提 Djibouti 1977年9月20日
多米尼克 多米尼克 Dominica 1978年12月18日
多明尼加 多明尼加 Dominican Republic 1945年10月24日
厄瓜多尔 厄瓜多尔 Ecuador 1945年12月21日
埃及 埃及 Egypt 1945年10月24日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萨尔瓦多 萨尔瓦多 El Salvador 1945年10月24日
赤道几内亚 赤道几内亚 Equatorial Guinea 1968年11月12日
厄立特里亚 厄立特里亚 Eritrea 1993年5月28日
爱沙尼亚 爱沙尼亚 Estonia 1991年9月17日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创始会员国)
斯威士兰 史瓦帝尼 Eswatini 1968年9月24日
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 Ethiopia 1945年11月13日
斐济 斐济 Fiji 1970年10月13日 斐济与联合国关系英语Fiji and the United Nations
芬兰 芬兰 Finland 1955年12月14日
法国 法国 France 1945年10月24日 法国与联合国关系英语France and the United Nations
加蓬 加蓬 Gabon 1960年9月20日
冈比亚 冈比亚 Gambia 1965年9月21日
格鲁吉亚 格鲁吉亚 Georgia 1992年7月31日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创始会员国)
德国 德国 Germany 1973年9月18日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德国与联合国关系英语Germany and the United Nations
加纳 加纳 Ghana 1957年3月8日
希腊 希腊 Greece 1945年10月25日
格林纳达 格林纳达 Grenada 1974年9月17日
危地马拉 危地马拉 Guatemala 1945年11月21日
几内亚 几内亚 Guinea 1958年12月12日
几内亚比索 几内亚比索 Guinea-Bissau 1974年9月17日
圭亚那 圭亚那 Guyana 1966年9月20日
海地 海地 Haiti 1945年10月24日
洪都拉斯 洪都拉斯 Honduras 1945年12月17日
匈牙利 匈牙利 Hungary 1955年12月14日
冰岛 冰岛 Iceland 1946年11月19日
印度 印度 India 1945年10月30日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 Indonesia 1950年9月28日[注 5] 印尼与联合国关系英语Indonesia and the United Nations
伊朗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注 6] Iran (Islamic Republic of)[注 6] 1945年10月24日
伊拉克 伊拉克 Iraq 1945年12月21日
爱尔兰 爱尔兰 Ireland 1955年12月14日
以色列 以色列 Israel 1949年5月11日 以色列与联合国关系英语Israel and the United Nations巴勒斯坦与联合国关系英语Palestine and the United Nations
义大利 意大利 Italy 1955年12月14日
牙买加 牙买加 Jamaica 1962年9月18日
日本 日本 Japan 1956年12月18日 日本与联合国关系
约旦 约旦 Jordan 1955年12月14日
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 Kazakhstan 1992年3月2日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创始会员国)
肯尼亚 肯尼亚 Kenya 1963年12月16日
基里巴斯 基里巴斯 Kiribati 1999年9月14日
科威特 科威特 Kuwait 1963年5月14日
吉尔吉斯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Kyrgyzstan 1992年3月2日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创始会员国)
老挝 寮人民民主共和国[注 7] Lao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注 7] 1955年12月14日
拉脱维亚 拉脱维亚 Latvia 1991年9月17日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创始会员国)
黎巴嫩 黎巴嫩 Lebanon 1945年10月24日
莱索托 莱索托 Lesotho 1966年10月17日
利比里亚 利比里亚 Liberia 1945年11月2日
利比亚 利比亚 Libya 1955年12月14日
列支敦斯登 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 1990年9月18日
立陶宛 立陶宛 Lithuania 1991年9月17日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创始会员国)
卢森堡 卢森堡 Luxembourg 1945年10月24日 卢森堡与联合国关系英语Luxembourg and the United Nations
马达加斯加 马达加斯加 Madagascar 1960年9月20日
马拉维 马拉维 Malawi 1964年12月1日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注 8] Malaysia[注 8] 1957年9月17日 马来亚联邦 马来西亚与联合国关系英语Malaysia and the United Nations
马尔代夫 马尔代夫 Maldives 1965年9月21日
马里 马里 Mali 1960年9月28日
马耳他 马耳他 Malta 1964年12月1日
马绍尔群岛 马绍尔群岛 Marshall Islands 1991年9月17日 马绍尔群岛与联合国关系英语Marshall Islands and the United Nations
毛里塔尼亚 毛里塔尼亚 Mauritania 1961年10月27日
毛里求斯 毛里求斯 Mauritius 1968年4月24日
墨西哥 墨西哥 Mexico 1945年11月7日 墨西哥与联合国关系英语Mexico and the United Nations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Micronesia 1991年9月17日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与联合国关系英语Federated States of Micronesia and the United Nations
摩纳哥 摩纳哥 Monaco 1993年5月28日
蒙古国 蒙古 Mongolia 1961年10月27日
蒙特内哥罗 蒙特内哥罗 Montenegro 2006年6月28日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创始会员国)、塞尔维亚与蒙特内哥罗
摩洛哥 摩洛哥 Morocco 1956年11月12日
莫桑比克 莫桑比克 Mozambique 1975年9月16日
缅甸 缅甸 Myanmar 1948年4月19日
纳米比亚 纳米比亚 Namibia 1990年4月23日
诺鲁 诺鲁 Nauru 1999年9月14日
尼泊尔 尼泊尔 Nepal 1955年12月14日
荷兰王国 荷兰 Netherlands 1945年12月10日
新西兰 新西兰 New Zealand 1945年10月24日 纽西兰与联合国关系英语New Zealand and the United Nations
尼加拉瓜 尼加拉瓜 Nicaragua 1945年10月24日
尼日尔 尼日尔 Niger 1960年9月20日
奈及利亚 奈及利亚 Nigeria 1960年10月7日
北马其顿 北马其顿 North Macedonia 1993年4月8日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创始会员国)
挪威 挪威 Norway 1945年11月27日
阿曼 阿曼 Oman 1971年10月7日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 Pakistan 1947年9月30日 巴基斯坦与联合国关系英语Pakistan and the United Nations
帛琉 帛琉 Palau 1994年12月15日
巴拿马 巴拿马 Panama 1945年11月13日
巴布亚新几内亚 巴布亚新几内亚 Papua New Guinea 1975年10月10日
巴拉圭 巴拉圭 Paraguay 1945年10月24日
秘鲁 秘鲁 Peru 1945年10月31日
菲律宾 菲律宾 Philippines 1945年10月24日 菲律宾与联合国关系英语Philippines and the United Nations
波兰 波兰 Poland 1945年10月24日
葡萄牙 葡萄牙 Portugal 1955年12月14日
卡塔尔 卡塔尔 Qatar 1971年9月21日
大韩民国 大韩民国 Republic of Korea 1991年9月17日 朝鲜半岛与联合国关系
摩尔多瓦 摩尔多瓦共和国 Republic of Moldova 1992年3月2日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创始会员国)
罗马尼亚 罗马尼亚 Romania 1955年12月14日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 Russian Federation 1945年10月24日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苏联与联合国关系俄罗斯与联合国关系英语Russia and the United Nations
卢旺达 卢旺达 Rwanda 1962年9月18日
圣克里斯多福及尼维斯 圣克里斯多福及尼维斯 Saint Kitts and Nevis 1983年9月23日
圣卢西亚 圣卢西亚 Saint Lucia 1979年9月18日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 1980年9月16日
萨摩亚 萨摩亚 Samoa 1976年12月15日
圣马力诺 圣马力诺 San Marino 1992年3月2日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Sao Tome and Principe 1975年9月16日
沙特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 Saudi Arabia 1945年10月24日
塞内加尔 塞内加尔 Senegal 1960年9月28日
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 Serbia 2000年11月1日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创始会员国)、塞尔维亚与蒙特内哥罗
塞舌尔 塞舌尔 Seychelles 1976年9月21日
塞拉利昂 塞拉利昂 Sierra Leone 1961年9月27日
新加坡 新加坡 Singapore 1965年9月21日 马来西亚 新加坡与联合国关系英语Singapore and the United Nations
斯洛伐克 斯洛伐克 Slovakia 1993年1月19日 捷克斯洛伐克(创始会员国)
斯洛文尼亚 斯洛文尼亚 Slovenia 1992年5月22日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创始会员国)
所罗门群岛 所罗门群岛 Solomon Islands 1978年9月19日
索马里 索马里 Somalia 1960年9月20日
南非 南非[注 9] South Africa[注 9] 1945年11月7日
南苏丹 南苏丹 South Sudan 2011年7月14日
西班牙 西班牙 Spain 1955年12月14日
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注 10] Sri Lanka[注 10] 1955年12月14日
苏丹 苏丹 Sudan 1956年11月12日
苏利南 苏利南 Suriname 1975年12月4日
瑞典 瑞典 Sweden 1946年11月19日
瑞士 瑞士 Switzerland 2002年9月10日
叙利亚 叙利亚阿拉伯共和国 Syrian Arab Republic 1945年10月24日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塔吉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Tajikistan 1992年3月2日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创始会员国)
泰国 泰国[注 11] Thailand[注 11] 1946年12月16日
东帝汶 东帝汶 Timor-Leste 2002年9月27日
多哥 多哥 Togo 1960年9月20日
东加 东加 Tonga 1999年9月14日
千里达及托巴哥 千里达及托巴哥 Trinidad and Tobago 1962年9月18日 千里达及托巴哥与联合国关系英语Trinidad and Tobago and the United Nations
突尼西亚 突尼西亚 Tunisia 1956年11月12日
土耳其 土耳其 Turkey 1945年10月24日
土库曼斯坦 土库曼斯坦 Turkmenistan 1992年3月2日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创始会员国)
图瓦卢 图瓦卢 Tuvalu 2000年9月5日 吐瓦鲁与联合国关系英语Tuvalu and the United Nations
乌干达 乌干达 Uganda 1962年10月25日
乌克兰 乌克兰[注 12] Ukraine[注 12] 1945年10月24日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United Arab Emirates 1971年12月9日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1945年10月24日 英国与联合国关系英语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Nations
坦桑尼亚 坦尚尼亚联合共和国 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 1961年12月14日 尚吉巴
美国 美利坚合众国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45年10月24日 美国与联合国关系英语United States and the United Nations
乌拉圭 乌拉圭 Uruguay 1945年12月18日
乌兹别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Uzbekistan 1992年3月2日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创始会员国)
瓦努阿图 瓦努阿图 Vanuatu 1981年9月15日 万那杜与联合国关系英语Vanuatu and the United Nations
委内瑞拉 委内瑞拉玻利瓦共和国 Venezuela (Bolivarian Republic of) 1945年11月15日
越南 越南 Viet Nam 1977年9月20日
也门 也门 Yemen 1947年9月30日 叶门、南叶门人民共和国
赞比亚 赞比亚 Zambia 1964年12月1日
辛巴威 辛巴威 Zimbabwe 1980年8月25日

前任会员国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按《联合国宪章》第五章第23条并为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由于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被中国共产党击败,中国国民党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失去对中国大陆的治权,被迫迁至台湾;中国共产党则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当年11月18日,联合国正式收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代表权问题成为联合国大会的常年议题。尽管如此,因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多数联合国会员国仍承认中华民国政府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华民国遂长期在联合国代表中国。由于海峡两岸政府皆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双重代表权”等容许两国同时成为联合国会员国的提案未能实现。

然而,到了1970年代,海峡两岸外交实力的消长,已足以影响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地位。1971年,联合国大会第21次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参与联合国问题,最终通过了《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中华人民共和国遂取得原由中华民国持有的“中国”席位,中华民国自此被排除在联合国以及联合国系统机构之外。

寻求重新参与

自1993年起,中华民国开始寻求重新参与联合国体系,具体诉求有争取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成员、申请成为联合国大会观察员、申请成为联合国会员国、要求撤销或检讨修改《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等。1993年至2008年间,除2007年以外,每年中华民国都会透过邦交国致函联合国秘书长,要求联合国大会将中华民国或台湾参与联合国问题列入讨论议程,而并不直接向联合国提出入会申请;这是因为考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现任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对是否接纳会员国持有否决权。不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强烈反对及施压下,这些提议皆未获联合国大会总务委员会列入大会议程。

2007年7月,中华民国政府首次以台湾(Taiwan)名义申请加入联合国,惟申请随即遭到联合国法律事务厅基于《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退回[35][36];当年9月,相关提案亦再度被联合国大会总务委员会拒绝列入大会议程[37]。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

http://www.gwytb.gov.cn/wyly/201101/t20110124_1730911.htm https://www.mofa.gov.tw/News_Content.aspx?n=95&s=65767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510250175.aspx 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6910000/newsid_6912900/6912950.stm http://www.taiwan.cn/xwzx/zxzt/ztwz/200712/t20071227_508583.htm http://www.china-embassy.org/chn/gyzg/t364361.htm 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522351 https://news.tvbs.com.tw/politics/310900 http://www.gwytb.gov.cn/wyly/201101/t20110124_1730911.htm

“联大1971年通过的第2758号决议决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这一直是联合国的正式立场,它自从1971年以来就从未改变过。退信的决定是经过秘书处审慎考虑后做出的。根据2758号决议的精神,接受台湾会员国申请在法律上是不可能的。”



首先是希望联合国大会成立“特别研究委员会”,研究台湾参加联合国的可行方案。再来是要求联合国大会重新检讨、撤销或修改一九七一年所通过的二七五八号决议,以期达到所谓“分裂国家平行代表权”的模式,用“中华民国”或“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名称参与。一九九九至二○○一年的提案,则是要求联大设立“工作小组”,以研究台湾参加联合国的问题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是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1992年12月10日,捷克斯洛伐克常驻联合国代表告知联合国,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将自1992年12月31日起停止存在,其继承国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共和国将分别申请加入联合国。接到捷克和斯洛伐克的申请后,安理会于1993年1月8日建议大会接纳两国为会员国。同年1月19日,捷克和斯洛伐克同时被接纳成为联合国会员国[38][39]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于1973年9月18日同时被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于1990年10月3日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之后,两国即合并为一个主权国家[40][41]

坦干伊加、尚吉巴

坦噶尼喀Tanganyika)和桑给巴尔Zanzibar)分别于1961年12月14日、1963年12月16日被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1964年4月26日,两国合并为坦干伊加和尚吉巴联合共和国(United Republic of Tanganyika and Zanzibar),同年11月1日再更名为坦尚尼亚联合共和国至今[42][43]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按《联合国宪章》第五章第23条并为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1991年12月24日苏联解体之际,其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联合国其他所有机构的会员资格在当时独立国家联合体11个会员国英语Member states of the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的支持下由俄罗斯联邦继承。

此外,前苏联的所有加盟共和国亦皆先后被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埃及叙利亚皆为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1958年2月21日,两国合并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叙利亚退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后,于1961年10月13日恢复独立的联合国会员国资格,1971年9月14日更为现名;埃及则继续维持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席位名称,至1971年9月2日方恢复原名[44][45][46][47]

叶门、南叶门人民共和国

叶门(即北叶门)于1947年9月30日被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南叶门人民共和国(即南叶门)于1967年12月14日被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1970年11月30日更名为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又称为民主叶门。1990年5月22日也门统一后,两国合并为叶门共和国,仍称叶门[48][49]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会员国资格的更迭

印尼退出(1965年-1966年)

观察员和非会员国

参见

注释

  1. ^ 1.0 1.1 原名达荷美Dahomey),1974年11月30日更为现名[13][14]
  2. ^ 2.0 2.1 原名玻利维亚(Bolivia),2009年4月7日更为现名[15][16]
  3. ^ 3.0 3.1 原名上伏塔Upper Volta),1984年更为现名[17][18]
  4. ^ 4.0 4.1 原名刚果(布拉萨维尔)(Congo (Brazzaville)),1970年更名为刚果人民共和国People's Republic of Congo),1971年11月15日更为现名[19][20]
  5. ^ 印尼曾于1965年至1966年间“退出联合国”,参见“印尼退出(1965年-1966年)”章节。
  6. ^ 6.0 6.1 原名伊朗(Iran),1981年3月5日更为现名[21][22]
  7. ^ 7.0 7.1 原名寮国(Laos),1975年12月2日更为现名[23][24]
  8. ^ 8.0 8.1 原名马来亚联邦Federation of Malaya),1963年9月16日随新加坡、北婆罗洲(今沙巴)和砂拉越加入联邦而更为现名;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自马来西亚独立,同年9月21日获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25][26]
  9. ^ 9.0 9.1 原名南非联邦(Union of South Africa),1961年更为现名[27][28]
  10. ^ 10.0 10.1 原名锡兰(Ceylon),1991年9月19日更为现名[29][30]
  11. ^ 11.0 11.1 原名暹罗Siam),1949年5月11日更为现名[31][32]
  12. ^ 12.0 12.1 原名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Ukrainian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1991年8月24日更为现名[33][34]

参考资料

  1. ^ 联合国宪章·第二章 会员. 联合国. 2015-06-17 [2021-05-31]. 
  2. ^ 联合国会员国资格. 联合国. 2015-08-06 [2021-05-31]. 
  3. ^ 关于常驻观察员代表团. 联合国. 2015-08-07 [2021-05-31]. 
  4. ^ 筹备阶段:《联合国宪章》的由来. 联合国. 2015-08-21 [2021-05-31]. 
  5. ^ Cha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 (deposited in the archives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San Francisco, 26 June 1945. United Nations Treaty Collection. United Nations. [2021-05-31] (英语). 
  6. ^ Kurtas, Susan. Research Guides: UN Membership: Founding Members. Dag Hammarskjöld Library英语Dag Hammarskjöld Library. United Nations. [2021-05-31] (英语). 
  7. ^ 7.0 7.1 7.2 会员国的增长. 联合国. 2015-08-06 [2021-05-31]. 
  8. ^ THE WORLD IN 1945 (PDF). United Nations. 2010-05 [2021-05-31] (英语). 
  9. ^ New Zealand sovereignty: 1857, 1907, 1947, or 1987?. New Zealand Parliament. 2007-08-28 [2021-05-31] (英语). 
  10. ^ 会员国. 联合国. [2021-05-31]. 
  11. ^ Thailand's name picked to set seating arrangement for General Assembly session. United Nations. 2005-08-02 [2021-05-31] (英语). 
  12. ^ 钱文荣. 联合国各国代表的座位是怎么排的?. 新华网. 新华社. 2015-09-29 [2021-05-31]. 
  13. ^ 贝宁. 联合国. [2021-05-31]. 
  14. ^ Benin. 联合国. [2021-05-31] (英语). 
  15. ^ 多民族玻利维亚国. 联合国. [2021-05-31]. 
  16. ^ Bolivia. 联合国. [2021-05-31] (英语). 
  17. ^ 布基纳法索. 联合国. [2021-05-31]. 
  18. ^ Burkina Faso. 联合国. [2021-05-31] (英语). 
  19. ^ 刚果(布). 联合国. [2021-05-31]. 
  20. ^ Congo. 联合国. [2021-05-31] (英语). 
  21. ^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联合国. [2021-05-31]. 
  22. ^ Iran (Islamic Republic of). 联合国. [2021-05-31] (英语). 
  23. ^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联合国. [2021-05-31]. 
  24. ^ Lao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联合国. [2021-05-31] (英语). 
  25. ^ 马来西亚. 联合国. [2021-05-31]. 
  26. ^ Malaysia. 联合国. [2021-05-31] (英语). 
  27. ^ 南非. 联合国. [2021-05-31]. 
  28. ^ South Africa. 联合国. [2021-05-31] (英语). 
  29. ^ 斯里兰卡. 联合国. [2021-05-31]. 
  30. ^ Sri Lanka. 联合国. [2021-05-31] (英语). 
  31. ^ 泰国. 联合国. [2021-05-31]. 
  32. ^ Thailand. 联合国. [2021-05-31] (英语). 
  33. ^ 乌克兰. 联合国. [2021-05-31]. 
  34. ^ Ukraine. 联合国. [2021-05-31] (英语). 
  35. ^ 總統致函聯合國潘基文秘書長正式提出以台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中华民国总统府. 2007-07-20 [2021-06-16]. 
  36. ^ 联合国不接受台湾加入联合国的申请. 联合国新闻. 联合国. 2007-07-23 [2021-06-16]. 
  37. ^ 时事报道:台湾“入联案”再次搁浅. 联合国新闻. 联合国. 2007-09-19 [2021-06-16]. 
  38. ^ 捷克斯洛伐克及其继承国: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共和国. 联合国. [2021-05-31]. 
  39. ^ Czechoslovakia and Successor States: Czech Republic, Slovakia. United Nations. [2021-05-31] (英语). 
  40. ^ 德国. 联合国. [2021-05-31]. 
  41. ^ Germany. United Nations. [2021-05-31] (英语). 
  42. ^ 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 联合国. [2021-06-16]. 
  43. ^ 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 United Nations. [2021-06-16] (英语). 
  44. ^ 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 联合国. [2021-06-16]. 
  45. ^ Syrian Arab Republic. United Nations. [2021-06-16] (英语). 
  46. ^ 埃及. 联合国. [2021-06-16]. 
  47. ^ Egypt. United Nations. [2021-06-16] (英语). 
  48. ^ 也门. 联合国. [2021-06-16]. 
  49. ^ Yemen. United Nations. [2021-06-16] (英语). 

外部链接

2005年福冈县西方近海地震
福岡県西方沖地震
福岡県北西沖地震
本地震之震央相对位置示意图
日期2005年3月20日
发生时间10时53分40.3秒(日本标准时间
震级Mj 7.0(日本气象厅
震源深度9公里
震中33°42′N 130°12′E / 33.7°N 130.2°E / 33.7; 130.2
类型大陆板块内地震
左移断层
影响地区 日本福冈地方日语福岡地方九州北部山口县等地
最大烈度6弱(福冈市区)
海啸
余震至少375次(截至2005年6月底,震度1以上),其中265次震度达3以上
最大馀震:Mj 5.8[1]
伤亡1人死亡[2]
1,204人受伤[3]

2005年福冈县西方近海地震日本气象厅原命名为福冈县西方近海地震(日语:福岡県西方沖の地震ふくおかけんせいほうおきのじしん Fukuoka Ken seihō oki no jishin */?),后改称福冈县北西近海地震(日语:福岡県北西沖地震ふくおかけんほくせいおきのじしん Fukuoka Ken hokusei oki no jishin */?),是在2005年(平成17年)3月20日10时53分发生于日本福冈县西方冲[注 1]玄界滩一带海域的地震,震央位于北纬33.7度,东经130.2度;地震规模达日本气象厅震级(Mj)7.0,震源深度约9公里。本次地震造成福冈市西区玄界岛日语玄界島附近超过半数住宅倒塌、能古岛日语能古島东区志贺岛沿岸地区部分建筑损害,志摩町前原市(两者现已合并为丝岛市)等周边市区也出现灾情,并造成超过1,200人伤亡,是有史以来于福冈市附近地区发生的地震中规模最大的地震,亦是福冈县自1922年(大正11年)后首次出现震度6以上的地震。

名称

日本气象厅原命名本次地震为福冈县西方近海地震福岡県西方沖の地震ふくおかけんせいほうおきのじしん Fukuoka Ken seihō oki no jishin */?),后改称福冈县北西近海地震福岡県北西沖の地震ふくおかけんほくせいおきのじしん Fukuoka Ken hokusei oki no jishin */?)。地震发生时,朝日新闻日本广播协会(NHK)称之为福冈县西方近海地震福岡県西方沖地震ふくおかけんせいほうおきじしん Fukuoka Ken seihō oki jishin */?),西日本新闻读卖新闻称之为福冈近海地震福岡沖地震ふくおかおきじしん Fukuoka oki jishin */?),每日新闻则称之为福冈近海玄界地震福岡沖玄界地震ふくおかおきげんかいじしん Fukuoka oki genkai jishin */?)。

地质背景

本次地震之震源断层警固断层日语警固断層位置示意图[4]

日本列岛地处欧亚大陆板块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四个板块的交界处,是组成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5]。太平洋板块、北美洲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菲律宾板块互相碰撞[6],让日本列岛逐渐从海底突起[7],这使得日本附近地区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8][9]

本次地震之震央所在地福冈县西方冲[注 1]海域自古以来鲜有地震发生,使本次地震成为福冈县有史以来首次出现规模7的地震(过去发生过规模最大的地震为1898年的丝岛地震,规模约5.8至6.0);即使将范围向外扩大到佐贺县长崎县等地,也只有于679年发生的筑紫地震日语筑紫地震(规模约6.5至7.5)能与之相比。在是次地震发生前,地质学文献记载多认为别府-岛原地沟带日语別府‐島原地溝帯的九州北部地区地质条件稳定,“仅偶尔会发生小地震”。时任福冈县知事麻生渡在震后的采访中说:“福冈以往据说很少有大地震,因此这次的地震让我十分震惊。”时任日本气象厅地震海啸监视课长山本雅博更表示“我们正处于一个不寻常的时代”、“这次大规模地震不是百年一见,而是千年中才会发生几次的奇观”。

本次地震之震源断层由于在是次地震发生前从未被发现,震发当时没有正式名称,日本文部科学省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本部日语地震調査研究推進本部遂将该断层暂时命名为“福冈县北西近海断层”(福岡県北西沖の断層),后正名为警固断层日语警固断層

地震经过

气象厅公布之本震震度分布图

本次地震发生于日本标准时间2005年(平成17年)3月20日10时53分40.3秒;震源位于北纬33.7度、东经130.2度,即福冈县西方冲[注 1]海域上,发震时为当地上午时分;推定地震规模达日本气象厅地震规模(Mj)7.0、地震矩规模(Mw)6.7,震源深度约9公里。该地震属欧亚大陆板块(或阿穆尔板块)内发生之大陆板块内地震,并为左移断层型地震。

日本气象厅在福冈县福冈市东区东滨日语箱崎 (福岡市)中央区舞鹤、前原市(现丝岛市)前原西以及佐贺县北茂安日语北茂安町等四个地点观测到了本震之最大震度日本气象厅震度等级6弱,在福冈地方日语福岡地方及佐贺县、长崎县一带的壹岐观测到了震度5强,在对马岛大分县北部观测到了震度4以上,并在熊本县、长崎县、山口县岛根县的复数地点观测到震度4的摇晃。此外,依据日本气象厅发表的震度分布图,博多湾沿岸的广大地区、筑后川流域及唐津湾日语唐津湾沿岸推定震度达5强至6弱,福冈平原筑紫山脉日语筑紫山地西部与筑紫平原全境推定震度达5弱;九州四国东京都板桥区神奈川县绫瀬市一带也都能感受到摇晃。

虽然本州地区可感知到地震最远处距震央达500公里远,但距离震央仅有300公里远的奄美群岛琉球群岛却完全没有感知到地震发生的记录,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地震震波受到九州南部一带火山活动产生之Lg波的干扰而减弱所致。

除日本以外,韩国也在首尔附近地区观测到了是次地震,美国地质调查局并在釜山庆州巨济等地测定到地震震度约麦加利地震震度4(IV)度;中国上海的部分高层办公大楼内也能感受到地板摇晃、灯饰震动、餐具发出噪音等现象持续达2分钟之久,上海市地震局也表示有观测到地震。

海啸

尽管本次地震属浅层地震,但因震源断层性质而没有引发海啸。日本气象厅于震后4分钟(10时57分)向福冈县靠日本海沿岸及长崎县壹岐、对马等地发布了海啸注意警报,至12时过后解除;大韩民国气象厅于震后27分钟(11时20分)向朝鲜半岛南海岸、东海岸及济州岛等地发布了海啸注意警报,同样至12时过后解除。

当时的福冈市因为没有建立透过户外扬声器播放的市町村防灾行政无线讯号日语市町村防災行政無線系统,无法广播要求市民撤离。事后,福冈市扩充了区域防灾无线讯号系统以确保和防灾设施的通讯,并将其设置于市内所有作为避难所的小学。

馀震

截至2005年6月底,本次地震共有约375次馀震,其中最大震度达震度5者1次、震度4者7次、震度3者23次、震度2者118次、震度1者226次。此外,据架设在玄界岛上的震度计侦测结果显示,截至3月21日18时止,馀震之地震矩规模达3者至少236次、规模4者24次、规模5者5次。

本震发生后,日本气象厅曾提醒往后可能会发生最大震度达5弱的馀震。3月24日,馀震震度预测极值下修至4。

是次地震最大的馀震发生于本震后一个月的4月20日6时11分,地震规模达5.8、最大震度达5强,地震类型与本震相同。尽管馀震随著时间的推移而减弱,不过馀震区的东南侧仍然出现了特征性的断层活动。如在馀震区东南侧的志贺岛附近,4月初到中旬馀震较少发生,但是4月20日却出现了是次地震最大的馀震;另一方面,在距离一系列馀震约10公里处的海之中道附近,馀震活动自本震发生即开始,不过自4月中旬之后以来频率便逐渐减少。

截至4月30日止震度1以上之馀震发生次数(气象厅速报值)[10]
日期 次数 最大震度 日期 次数 最大震度
总计 玄界岛[注 2] 总计 玄界岛
3月20日 112 无数据 3 4月10日 3 2 4
3月21日 34 7(18时后) 3 4月11日 1 1 1
3月22日 26 14 4 4月12日 2 2 1
3月23日 11 9 3 4月13日 2 2
3月24日 16 8 3 4月14日 2 3
3月25日 15 6 3 4月15日 1 1
3月26日 11 6 2 4月16日 2 2
3月27日 10 6 3 4月17日 0
3月28日 8 3 2 4月18日 1 2
3月29日 2 2 4月19日 0
3月30日 0 4月20日 14 1 5强
3月31日 4 4 2 4月21日 4 1 2
4月1日 3 4 4月22日 2 1
4月2日 3 2 1 4月23日 3 1 1
4月3日 8 6 3 4月24日 2 2
4月4日 8 5 2 4月25日 1 1
4月5日 6 4 2 4月26日 1 1 1
4月6日 4 1 3 4月27日 1 1 1
4月7日 5 3 4 4月28日 2 1 2
4月8日 3 3 4月29日 0
4月9日 1 1 2 4月30日 1 1 1
使用下方服务在地图上显示所有坐标: OpenStreetMap
本震及规模5以上馀震列表[11][12]
发生时间 震央 座标 震源深度 规模(Mj) 规模(Mw) 最大震度 备注
2005年3月20日10时53分40.3秒 福冈县西方冲[注 1] 33°44.3′N 130°10.5′E / 33.7383°N 130.1750°E / 33.7383; 130.1750 9公里 7.0 6.7 震度6弱 本震
2005年3月22日15时55分33.4秒 福冈县西方冲 33°43.5′N 130°10.6′E / 33.7250°N 130.1767°E / 33.7250; 130.1767 11公里 5.4 5.1 震度4 馀震
2005年4月10日20时34分37.8秒 福冈县西方冲 33°40.1′N 130°16.9′E / 33.6683°N 130.2817°E / 33.6683; 130.2817 5公里 5.0 无数据 震度4 馀震
2005年4月20日6时11分26.8秒 福冈县西方冲 33°40.6′N 130°17.2′E / 33.6767°N 130.2867°E / 33.6767; 130.2867 14公里 5.8 5.5 震度5强 馀震
2005年4月20日9时9分42.9秒 福冈县西方冲 33°40.7′N 130°17.0′E / 33.6783°N 130.2833°E / 33.6783; 130.2833 13公里 5.1 无数据 震度4 馀震
2005年5月2日1时23分57.6秒 福冈县福冈地方 33°40.2′N 130°19.2′E / 33.6700°N 130.3200°E / 33.6700; 130.3200 11公里 5.0 无数据 震度4 馀震

震害情况

注:本章节主要参考资料为《主な災害の概要:福岡県西方沖地震》,由国土交通省九州地方整备局日语九州地方整備局出版[13]

自然地理

本次地震造成

人员及生活相关

人员伤亡及住宅毁损

大多数人员伤亡及住宅毁损灾情发生于福冈县,其中又以福冈市内情况最为严重,受伤人数占了此次地震总受伤人数的80%、全倒或半倒住宅数占了倾倒住宅总数的90%,部分毁损住宅数则占了部分毁损住宅总数的50%;福冈市全境皆有人员伤亡及住宅毁损灾情,其他地区则多半仅出现零星散布的案例。福冈市西区的玄界岛和能古岛日语能古島、西区西北端的西浦地区、宫浦地区,以及东区的志贺岛等沿岸渔村农村地区有大量住宅全倒或半倒,尤其是玄界岛,因半数住宅遭到完全摧毁,全岛岛民被迫撤离岛上约一个月。此外,福冈市区内部分位于警固断层东缘的中央区公寓和老旧住宅半倒或受到部分毁损。

根据福冈市消防局日语福岡市消防局的统计,在地震当天(3月20日)因地震造成的灾情接受了紧急医疗服务的福冈市民有87人,3月21日有6人,至4月6日总人数达到109人;受伤原因以跌伤(31人,占28%)为多数,其馀还包括因器具翻覆被灼伤(19人,占17%)、被坠落物体击伤(同样为19人,占17%),以及因住宅倒塌而负伤(12人,占11%)等。以年龄层来看,约60%的伤者年龄逾60岁。

此次地震中唯一的死者是一名70多岁的女性,在位于博多区吉冢的自宅附近打扫卫生后与邻居交谈时被倾倒的砌块围栏日语ブロック塀压住,导致出血性休克死亡。另外,福冈市一名80多岁的女性和筑紫野市一名50多岁的男性被飞击中头部重伤。

福冈市消防局在地震后立即被席卷而来的119紧急电话淹没,仅地震后40分钟内(至11时30分止)就有超过700通来电。为因应地震造成的住宅损坏、气体泄漏等灾情及人员营救等事务,福冈市消防局共派出了735辆消防车,福冈市区各消防队还开展了174项指导疏散避难和山崩应对行动。由于紧急通报过多,无法及时通知救护车、调度人员,加上医院之间的通讯困难以及紧急电话故障等问题,导致急诊病人只能依序从附近的医院进行转移。有人指出,此次地震中唯一的死者可能就是因此而来不及获得救治。事后,除了加强活用福冈县急诊医疗资讯系统、在人力不足和通讯问出现问题时下放权限外,福冈市医师会并导入了以电子邮件和网际网路为媒介的行动通讯系统。

地震灾情统计(截至2006年9月30日止)
地区 伤亡人数 住宅毁损栋数 火灾次数
死亡 受伤 全倒 半倒 部分毁损
福冈县 1 1,186 143 352 9,190 1
佐贺县 15 1 136
长崎县 2 1 14 1
山口县 1
总计 1 1,204[注 3] 144 353 9,340 2
福冈县内各市町村灾情统计[注 4]
市町村 伤亡人数 住宅毁损栋数 道路毁损数 港口毁损数 山崩次数 罹灾证明书日语災害対策基本法
发行数
死亡 重伤 轻伤 全倒 半倒 部分毁损
福冈市 1 163 875 141 323 4,756 136 96 19 1,116
大野城市 1 3 217
春日市 10 3 1 236
那珂川町[注 5] 1 196 1
筑紫野市 54 2
太宰府市 1 1 1 174 3 2
宇美町 1 1 53 4
篠栗町 1 4 28 2
志免町 1 13 55 3
须惠町 2 108 7
粕屋町 1 6 11
久山町 3 13 5
新宫町 2 216 72 1
古贺市 1 6 235 22 1
宗像市 1 1 67 1
福津市 1 2 33 3
前原市[注 6] 9 44 1 1,407 29 26
二丈町[注 6] 1 107 6 16
志摩町[注 6] 5 1 16 920 53
大川市 1 5 1
柳川市 5
冈垣町 1 71 4
久留米市 9 1 1
饭冢市 75 1
若宫町日语若宮町[注 7] 1 107 2

生活

地震后,福冈市内的维生管线和交通运输等城市机能遭到破坏,不过在大约半天至两天的时间内就恢复了。

截至2008年3月止,因本次地震所产生的废弃物重量达10万2597公吨。

建筑设施

文部科学省统计,是次地震共造成文化财产等损害案件37件,其中国宝损害1件,重要文物损害19件,历史遗址损害17件。此外,位于大分县宇佐市宇佐神宫在震后墙壁上出现数处裂缝。

福冈市周遭的一些博物馆因未有充分防震对策,造成部分展品、收藏品和设施损坏。

交通运输

本次地震造成福冈市内沿海道路陷落、隆起153处,志贺岛、玄界岛及西区北崎道路斜坡坍塌19处,43处道路全面停止通行、10处仅开放单向通行。大多数受灾地区的道路在一个月内就恢复通行,不过志贺岛地区的道路损害因为担忧沿海地形陡峭、馀震持续及雨水造成二度崩塌而复原缓慢,大约费时一年半才全面恢复通行。

地震后,九州地区附近的铁道多暂时停止运行。

福冈机场在地震后暂停班机起落30分钟,共有10架班次、约1500名旅客受到影响。

通信

其他影响

地震发生后,时任日本民主党总裁鸠山由纪夫表示将原订于福冈市,为该党众议员补选候选人举行的应援演说改为玄界岛灾区慰问行程。

灾损金额

本次地震造成福冈县内各项设施及产业等共314亿9702万8000日圆的损失,其中公共设施灾损金额约195亿日圆(占比逾六成)、公立教育机构设施约15亿日圆、农林水产业相关设施约3亿1000万日圆,商工业约56亿日圆、水产业约18亿日圆、林业约4亿4千万日圆、农业约1亿日圆。

截至2008年3月,福冈市内各项设施及产业等灾损金额共208亿3000万日圆,其中以港口设施(灾损金额约167亿6000万日圆)损失最大,其次为道路设施。据福冈市商会在震后对旗下会员公司行号进行的调查(接受调查者1507所),截至2005年4月中,福冈市周边商业建物、设备及商品之损失至少达33亿6000万日圆;另一方面,尽管因地震而暂时停工,但制造业及金融业并没有受到重大损害。

此外,佐贺县内截至2005年6月灾损金额约3亿4255万日圆、长崎县内截至2005年4月中旬灾损金额约2亿200万日圆。

日本地震再保险日语日本地震再保険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3月底,因是次地震获赔的地震险金额逾231亿日圆,单较金额约为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三分之一、2004年新潟县中越地震的1.5倍。地震获赔标的集中于本震(获赔金额约168亿日圆)及于4月20日发生的馀震(获赔金额约63亿日圆);此外,截至2005年4月4日,多数获赔案件集中于福冈县(约1万6000馀件),其馀县份如佐贺县(约310件)、长崎县、熊本县、大分县、山口县(前四者共约240件)等地也有零星分布。

灾后复兴措施

政府及皇室

日本政府在本次地震发生后仅仅7分钟便于总理大臣官邸设立了对策室以收集有关地震的各项消息,震后15小时便派员前往福冈进行震况调查,震后20小时召开首场相关省厅机关会议;时任防灾担当大臣村田吉隆总理大臣小泉纯一郎分别于3月24日及3月26日前往灾区进行慰问。消防厅向福冈县派遣了由大阪市熊本县地方消防力量组成的紧急消防援助队日语緊急消防援助隊警视厅则调集了熊本县、山口县广岛县长崎县佐贺县等县警察共183人、运输车辆45台组成区域紧急援助队警备部队日语広域緊急援助隊,共同协助灾后物资及人员运输。

时任天皇明仁与皇后美智子向福冈县致赠了“见舞金”(即慰问金);时任皇太子德仁更于10月30日亲自前往位于福冈市中央区的临时住宅广场慰问灾民,天皇及皇后则于震后2年半的2007年10月29日至30日间前往广场与玄界岛进行访问。

民间

注释

  1. ^ 1.0 1.1 1.2 1.3 该地于2006年10月后改称为“北西冲”。
  2. ^ 玄界岛在本震发生后设置了震度计,自3月21日18时后开始运作。
  3. ^ 其中重伤者198人,轻伤者1,006人。
  4. ^ 仅列出重伤者1人以上、轻伤者伤5名以上或部分毁损住宅达10栋以上的市町村。
  5. ^ 那珂川市
  6. ^ 6.0 6.1 6.2 现属丝岛市
  7. ^ 现属宫若市

参见

参考资料

  1.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jmaeqev0603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2.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FukuokaPR17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3.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fdmawph18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4.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07kego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5. ^ 地震発生のしくみ. 日本气象厅. [2018-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3) (日语). 
  6. ^ 片山郁夫. プレート収束帯の地震発生について. 广岛大学地球惑星システム学. [2018-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10) (日语). 
  7. ^ 日本列島. われわれはどこから来て、どこへ行こうとしているのか そして、われわれは何者か -宇宙・地球・人类-. [2018-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0) (日语). 
  8. ^ 災害立国日本. 全国地质调查业协会连合会. [2018-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9) (日语). 
  9. ^ プレートテクトニクスと日本列島付近の地震. 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 [2018-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5) (日语). 
  10.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jmaeqev0505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11. ^ 気象庁|震度データベース検索. 气象厅. [2019-06-06]. 
  12.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jmacmt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13. ^ 主な災害の概要:福岡県西方沖地震. www.qsr.mlit.go.jp. [2018-07-07] (日语).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