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皇后码头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 |||||||||||||||||
---|---|---|---|---|---|---|---|---|---|---|---|---|---|---|---|---|---|
|
皇后码头与爱丁堡广场应合并在同一条目
皇后码头与爱丁堡广场应合并在同一条目还是分开较好? --Toblerone 11:36 2006年3月13日 (UTC)
皇后码头名从何来
移動自Wikipedia talk:香港維基人佈告板
时值中环皇后码头停用,特地看看有关的“皇后码头”条目,却发现原来条目没有交代码头是以谁人命名的。再比较一下中、英文版的“皇后码头”条目,更发现当中有所出入,不知真伪谁属。
按英文版条目所指,皇后码头建于1957年,是以英女皇伊莉莎伯二世命名,而文中指出这个皇后码头取代了原先位于文华东方酒店对出的旧码头,当中没有交代旧码头的名称(Built in 1957 on reclaimed land, to replace a pier adjacent to the Mandarin Hotel...)。但英文版的问题是,假如皇后码头是以伊莉莎伯二世命名,那好应该是叫“女皇码头”而非皇后码头。虽然“女皇”和“皇后”在英文上没有分别,但以当时华人的英文水平而言,理应有能力在翻译上作出合理的分辨。
至于中文版的版本则指,现今的皇后码头建于1953年。而英文版所指的“旧码头”,中文版却指那是旧一代的皇后码头,并在1925年建成。但问题是,单以“Queen's”或“King's”命名的事物一般都是直指君主本人,而在1925年的时候,在位英国君主却是男性而非女性,那又为何会命名为“Queen's Pier”呢?若果是以当时的英皇乔治五世妻子玛丽皇后命名,那一般而言,却应该命名为“Queen Mary's Pier”才对。
假如中文版是正确的话,那皇后码头所指的又是否玛丽皇后?而假如是英文版正确的话,那“旧码头”又叫甚么?上面的疑难,真有望大家解答,多谢!—Clithering(tête-à-tête) 2007年4月26日 (四) 18:53 (UTC)
- 殖民地时期已经多次混乱“女皇”和“皇后”,“皇后大道”、“域多利皇后街”其实都是纪念维多利亚女王的道路。“皇后码头”虽然建于1950年代,但那时中文仍未是法定语文,将伊利沙伯二世通过误译贬为“皇后”我以为不足为奇。还是说,这个“伊利沙伯皇后”没有错,其实用来纪念皇太后 Elizabeth Bowes-Lyon?她才是名副其实的“伊利沙伯皇后”。-- tonync (talk) 2007年4月27日 (五) 05:08 (UTC)
- 我不认同到1950年代仍然会有混乱哩,正如在1953年落成的伊利沙伯女皇二世青年游乐场馆,都以经正确地命名为“女皇”,因此相信那时已经对“皇后”和“女皇”有较清晰的分野。此外补充一下,假如在1925年落成的真是叫作“皇后码头”,我不排除这是因为码头就位于当时的“皇后行”(Queen's Building)对面,于是就以皇后行命名为“皇后码头”。而假如是这样的话,那“皇后码头”便是以维多利亚女皇命名了……但这个观点只是个人臆测,暂未有根据支持。—Clithering(tête-à-tête) 2007年4月27日 (五) 12:07 (UTC)
- 所有报纸都是说现存的皇后码头是1953年建成的,因此中文版应该没错。而原先位于文华东方酒店对出的旧码头,就是皇后码头的第一代,名称也是皇后码头,而且确是1925年建成的,直至1953年因填海工程被新的皇后码头取代。至于“皇后”是指谁,我暂时找不到资料,但Clithering似乎分析得有道理。 -- Kevinhksouth (Talk) 2007年4月27日 (五) 14:13 (UTC)
- 也有沿用名字的可能性,如皇后像广场也是于1950年代重建的,可能是因为名字太深入民心,所以明知是错的也将错就错。政府更正、美化一些地方的名字不是没有(如:佐顿谷、大美督等),但也有一些是由于各种因素下而保留旧称的。Stewart~恶龙 2007年4月29日 (日) 20:04 (UTC)
- 今日看到了昨日明报副刊的一个专栏,提及第一代皇后码头刚好是皇后像广场的对出位置,因此皇后码头也有机会得名自皇后像广场。 -- Kevinhksouth (Talk) 2007年4月30日 (一) 14:26 (UTC)
- 这几点也有可能,不过皇后像广场的英文却是“Statue Square”哩。—Clithering of Kowloon(tête-à-tête) 2007年5月1日 (二) 08:25 (UTC)
- 以下乃节录自二○○七年五月九日古物谘询委员会第一二九次会议文件附件B中有关新旧码头的命名及建成年份的资料:
旧皇后码头
皇后码头 (原名"皇后像码头") 最初是一个以木材建成的码头。一九二一年七月,工务委员会建议重建为一个钢筋混凝土码头,可同时停泊四艘船。码头的建筑和进出口航道于一九二三年二月完成。建造和架设码头钢结构部分、上盖和外墙,以及入口门廊等工程,是根据不同合约进行的。 当时这个钢筋混凝土码头位于现今爱丁堡广场停车场附近,最初名为"皇后像码头"。立法局于一九二四年七月三十一日正式将码头重新命名为"Queen's Pier" (女皇/皇后码头) ("Queen" 指于一八三七年至一九○一年在位的维多利亚女皇)。码头于一九二五年落成。
现时的皇后码头
战前兴建的皇后码头因战后的填海工程而须拆卸。新的皇后码头 (即现时的皇后码头) 于一九五三年在填海区兴建,在当年的四月展开打桩工程。建造上部结构的工程于一九五四年二月展开。一九五四年六月二十八日,皇后码头的开幕典礼由总督葛量洪爵士(一九四七年至一九五七年在任)的夫人主持。旧皇后码头于一九五五年一月左右拆卸。
(古物谘询委员会第一二九次会议文件 http://www.amo.gov.hk/b5/antiquities_meetings_paper129.php )
以上节录,和英文版条目中的资料分别较大。各位可详细比较及继续讨论。
—Sot60s 2007年5月16日 (三) 18:01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