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姜太公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初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
|||||||||||||||||||||||||||||||||||||||||||||||||||||||||||||||||
---|---|---|---|---|---|---|---|---|---|---|---|---|---|---|---|---|---|---|---|---|---|---|---|---|---|---|---|---|---|---|---|---|---|---|---|---|---|---|---|---|---|---|---|---|---|---|---|---|---|---|---|---|---|---|---|---|---|---|---|---|---|---|---|---|---|
|
Untitled
姜尚被封为司马出处是哪里??史记上说是被文王“立为师”,武王即位,“师行,师尚父”,“然要之为文武师”,都是说被封为“太师”一职,并未提及“司马”--Ubuntu 01:19 2007年1月17日 (UTC)
哪本正史上提到吕尚是80岁出山?这是小说的东西。姜姓和姬姓世代联姻,吕尚属于贵族,和周武王有亲缘关系,史记中有些说法有传说的性质,和事实不符。我做了修改,不要把小说的东西当作正史。 —马不停蹄 (留言) 2008年9月4日 (四) 04:51 (UTC)
此条目应该移动到“吕尚”,姜尚是小说家之言,一个错误的名称,怎么能作为条目名称?丁开成 (留言) 2011年6月22日 (三) 15:41 (UTC)
历史上的“吕尚”与小说中的“姜尚”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因此也可以考虑弄两个条目“吕尚”、“姜尚”分别介绍历史人物、神话人物,这样比较好。丁开成 (留言) 2011年6月22日 (三) 15:45 (UTC)
- 完全支持这个意见,姓氏不分是先秦史大忌。——星光下的人 (留言) 2011年6月23日 (四) 02:38 (UTC)
建议改名:“姜尚”→“太公望”
姜尚→太公望:史书中最常用名,同周公旦。--——苏州宇文宙武的主页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3年4月25日 (四) 06:29 (UTC)
文言文
文言文内容太多了吧? -- By LNDDYL.(留言) 2014年2月9日 (日) 11:58 (UTC)
将条目内容的“齐太公吕望表”暂移放于此:
齐太公吕望者,此县人也。遭秦燔书,史失其籍。至大晋受命,吴会既平,四海一统。太康二年,县之西偏有盗发冢而得竹策之书。书藏之年,当秦坑儒之前八十六岁。其《周志》曰:“文王梦天帝服玄禳以立于令狐之津,帝曰:‘昌’赐汝望。”文王再拜,稽首。太公于后亦再拜,稽首。文王梦之之夜,太公梦之亦然。其后文王见太公,而询之曰:‘而名为望乎?’答曰:‘唯,为望。’文王曰:‘吾如有所于见汝?’太公言其年月与其日,且尽道其言,‘臣以此得见也。’文王曰:‘有之!有之!’遂与之归,以为卿士。”其纪年曰:“康王六年,齐太公望卒。”参考年数,盖寿百一十余岁。先秦灭学,而藏于丘墓,天下平秦而发其潜书,书之所出,正在斯邑,岂皇天所以章明先哲,著其名号,光于百代,垂示无穷者矣!于是,太公之裔孙范阳卢无忌自太子洗马来为汲令。磻溪之下,旧有坛场,而今堕废,荒而不治,用谘之硕儒,访诸朝吏,佥以为太公功施于民,以劳定国,国之典祀,守名计谐,刊石勒表,以章显烈,俾万载之后,有所称述,其辞曰:于铄我祖,时惟太公,当殷之末,口德玄通。上帝有命,以赐周邦。公及文王,二梦惟同,上帝既命,若时登庸,遂作心膂,寅亮天工。肆伐大商,克咸报功。建国作土、俾侯于东。奋乎百世,声烈弥洪。磻溪之山,明灵所托。升云降雨,为膏为泽,水旱疠疫,是禳是荣。来方口祀,莫敢不敬,报以口福,惠我百姓。天地和舒,四气通正,灾害不作,民无天命,嘉生蕃殖,口口远迸。迄用康年,稼穑茂盛。凡我邦域,永世受庆。春秋匪解,无陨兹令。太康十年三月丙寅十九日甲申造 晋汲令卢无忌
关于生卒年份
首段的“公元前1156-前1017年”出自何处?根据常识,人不太可能活近140岁。 --Wind2323(留言) 2019年5月26日 (日) 21:40 (UTC)
- 条目内文有关于太公望出生的研究,也无一致结论。且提及的各种臆测也不包含首段这个年份,所以我先暂时移除了。--Hannyi(留言) 2019年5月27日 (一) 01:13 (UTC)
建议更名:“太公望”→“姜太公”
“太公望” → “姜太公”:
我提议,参照王阳明和郑板桥的改名事例,将标题“太公望”更名为“姜太公“”。
以下为更名的理由:
1.中国社会科学文库、百度指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nki等网站平台的搜索结果和搜索数据显示:姜太公是专家和大众常用的通名。而姜子牙仅常用于大众之中,太公望仅常用于先秦文献之中。
2.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里边,有收录吕望、姜太公两个条目,唯独没有收录太公望条目。
3.多数维基百科都基于命名常规的原则,采用姜子牙作为条目标题。而本条目的命名从始至终都无视了命名常规的规定。(当然,这不意味著我支持“姜子牙”这一标题。)
--向史公哲曰(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14:14 (UTC)
- 以下是数据论证:
- 1.谷歌趋势的数据显示:在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新马地区;姜太公的搜索频率比太公望要高,而在日本、韩国;太公望的搜索频率比姜太公要高。不过从总体数据上来看,太公望的搜索频率比姜太公要高很多,这可能与维基百科有关。
- 2.百度指数的搜索指数显示,太公望的搜索日均值为241、姜太公的搜索日均值为416;百度指数的资讯指数显示,太公望的资讯指数日均值为156,姜太公的资讯指数日均值为27243。
- 3.中国社会科学文库的搜索结果显示,姜太公有834个搜索结果、姜子牙有519个搜索结果(相当一部分为文艺作品的结果)、太公望有508个搜索结果。
- 4.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的搜索结果显示,姜太公有159个搜索结果、姜子牙有130个搜索结果(有多数为文艺作品的结果)、太公望有15个搜索结果(其数量甚至赶不上姜尚)
- 5.cnki的搜索结果显示,姜太公有819个搜索结果,姜子牙有595个搜索结果(相当一部分为文艺作品的结果),太公望有163个搜索结果(其数量略逊于姜尚)
- 6.读秀的搜索结果显示,姜太公有69212个搜索结果,姜太公有50825个搜索结果,太公望有21641个搜索结果(其数量略逊于姜尚)
- 7.华艺线上图书馆的搜索结果显示,姜太公有400个搜索结果、太公望有229个搜索结果、姜子牙有204个搜索结果。--向史公哲曰(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14:42 (UTC)
- 顺带邀请@Banyangarden:、@克勞棣:、@Daniel1023:、@Ericliu1912 :、@御坂雪奈:、@Happyseeu:、@BigBullfrog:、@The_Puki_desu:、@Easterlies:、@DEMONBANE:、@宇治浦井:、@杰里毛斯:、@Ohtashinichiro:、@Sanmosa:、@Ghren:、@Jaymyang:、@CaryCheng:、@LHD:、@自由雨日:参与讨论--向史公哲曰(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14:54 (UTC)
- (+)支持:“姜太公”、“姜子牙”都好,我想这应该是压倒性常用。至于“太公望”,可以在正文中使用。--The Puki desu(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15:02 (UTC)
- (=)中立:这一名称似乎太过复杂……而且我暂对该人物不太熟悉,难以发表建设性意见。另外有意思的是(也使这个问题更复杂的是),《中百》和《辞海》的命名既不是姜太公也不是太公望也不是姜子牙,而且它们互相之间也不同:《中百》是“吕望”、《辞海》是“吕尚”。(题外话,我在看到这个讨论之前只知道“姜子牙”“姜太公”两个称呼……)--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8月30日 (五) 15:14 (UTC)
- 补充,“中国社会科学词条库”中的命名是“姜太公”,不过该词条库并非纸质出版物,是中百出版社的网络出版物,其“正式程度”应该不如中百、辞海等工具书。--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8月30日 (五) 23:09 (UTC)
- 先讲结论:如果只比较“姜太公”与“姜子牙”,在下认为阁下的数据论证尚不足以论证姜太公比姜子牙常用,即使姜太公的数据确实比较高。
- 再讲理由:作一个思想实验,丢一枚硬币100次,结果正面出现56次,反面出现44次,我们能因此有足够的信心认定出现正面的机率比较高吗?通常不能,因为56比44,差距还不够大,可能就是凑巧正面出现比较多次而已(总不能期待丢一枚公正的硬币100次,正面刚好出现50次吧!),但如果是“丢100000次,正面出现56000次”(测试更多次)或“丢100次,正面出现89次”(正面压倒性地多),此时我们才会更有信心宣称“出现正面的机率比较高”。阁下的数据论证就是这样,姜太公的数据比姜子牙高,但没有比姜子牙高非常多,所以我尚不能相信姜太公比姜子牙常用。-游蛇脱壳/克劳棣 2024年8月30日 (五) 16:04 (UTC)
- 姜太公没有姜子牙常用,但姜子牙的数据很大程度与封神演义、姜子牙电影等有关……--向史公哲曰(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16:08 (UTC)
- 而且姜子牙这个名字有争议的,随便摘一个网络资料:
- 吕尚最著名的“子牙”一名来源很晚,先秦文献只有《孙子兵法》明确提到“吕牙”,清华简《良臣》有一个周成王时的“君牙”,但与周武王时的“匝(师)上(尚)父”明确列为两人。《尚书》也有《君牙》篇,具体内容已经不详了,《尚书序》把他列为周穆王时期的人物,离吕尚的年代更加远了。总之,“牙”作为吕尚的名字在早期记载仅出现一次,这是否是他的别名,还是和“君牙”其人混淆了,我们不得而知。而“子牙”这个称呼,就更是后世说法了。--向史公哲曰(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16:11 (UTC)
- 我并没有说姜太公没有姜子牙常用,我只是指出有这个统计学现象而已。-游蛇脱壳/克劳棣 2024年8月30日 (五) 16:32 (UTC)
- 这是简单的中学二项分布分布列知识了另外如您有兴趣,也可阅读高等教育《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相关教材(当然可能您已经读过了)。--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8月30日 (五) 17:28 (UTC)
- 我并没有说姜太公没有姜子牙常用,我只是指出有这个统计学现象而已。-游蛇脱壳/克劳棣 2024年8月30日 (五) 16:32 (UTC)
- 姜太公没有姜子牙常用,但姜子牙的数据很大程度与封神演义、姜子牙电影等有关……--向史公哲曰(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16:08 (UTC)
- (=)中立 Jaymyang(留言) 2024年9月5日 (四) 04:12 (UTC)
- (+)支持,依NC:COMMON:“使用可靠来源中人、物或事项的常见的名称。”。--CaryCheng(留言) 2024年9月6日 (五) 20:44 (UTC)
- (~)补充去知网工具书搜了一下,他词典里的名字主要有吕尚、姜子牙、姜太公、姜尚、吕望、太公望、师尚父、齐太公等。知网工具书收录的词典中吕尚结果最多,有二十八个,基本为对历史人物的介绍;姜子牙有十九个,基本为对小说人物的介绍;姜尚有十四个,基本为对历史人物的介绍;剩下的以重定向为主。——杰里毛斯(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16:10 (UTC)
- 这很正常:中国大陆的工具书编写,或多或少都要借鉴辞海。辞海怎么编,其他工具书就怎么学。--向史公哲曰(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16:13 (UTC)
- “
中国大陆的工具书编写,或多或少都要借鉴辞海。辞海怎么编,其他工具书就怎么学。
”[来源请求]?虽然我个人对这句表述本身倒是没有反对倾向。--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8月30日 (五) 16:16 (UTC)- 这句话是我的夸大化描述,不过在中国大陆的出版界也有类似的说法
- 例如
做文化传播工作,无一人能离得开现汉、辞海等权威工具书,处于传播链条之一环的编辑,尤其如此……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对权威工具书,尤其是最新版的现汉、辞海,要最大限度地使用它、参考它。
--向史公哲曰(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16:29 (UTC)
- “
- 以上是个人的原创总结,可能不太对,还是建议大家去知网自己查。——杰里毛斯(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16:15 (UTC)
- 这很正常:中国大陆的工具书编写,或多或少都要借鉴辞海。辞海怎么编,其他工具书就怎么学。--向史公哲曰(留言) 2024年8月30日 (五) 16:13 (UTC)
( π )题外话:个人对姜子牙的印象是从《画说中国历史》来的,所以看到故宫这个凸额头画像,虽然知道是神化的模样,但看了还是感觉很猎奇……不过虽然说“姜子牙”、“姜太公”名称常见,但是会不会有点不符合史实?现代中国名字有名有姓,但是先秦不是这样:姓氏分离,而且姓氏还不见得接在人名前面,因此孔子不会叫“子丘”、叔梁纥也不是姓名的形式,而网路上都还有人问“为什么姬昌的大儿子叫伯邑考,二儿子却叫姬发”,那就是现代的方式套用古代。——George6VI(留言) 2024年9月12日 (四) 12:57 (UTC)